(一)去除病因 理化因素引起者须立即停止接触:由感染引起者,须积极控制感染继发其他疾病者,须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白血病、再障、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二)一般治疗 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有反复感染史者须做好预防措施。对慢性原因不明的轻型患者,WBC降低不严重,症状不明显,骨髓检查基本正常者,不做过多药物治疗,应随访观察。粒细胞缺乏症患者需住院治疗,单人病房隔离,医护人员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手套等,室内定期用紫外线消毒;有条件的医院可住层流病房。注意皮肤、肛门、口腔卫生及护理,饮食卫生。
(三)控制感染 轻度粒细胞减少无须特殊干预。中度粒细胞减少感染风险增加,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地方。粒细胞缺乏症极易发生严重感染,应视为急危重症处理,子住院保护性隔离,立即取痰、血、大小便、咽拭子、分泌物等标本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完善胸部CT或X线检查,以明确感染部位及类型,按经验性治疗选择广谱抗生素,然后再根据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用药。可联合青霉素类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严重感染者应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中应重复细菌培养,并注意控制厌氧菌及霉菌感染。病毒感染可加用抗病毒药物。重症感染可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
(四)应用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可促进粒细胞的释放,抑制免疫反应,对免疫性粒细胞缺乏症有一定疗效,但易掩盖感染征象,故仅对全身衰竭或中毒性休克患者短期应用。使用时须同时并用足量使用高效广谱抗生素,防止感染扩散。常用氢化可的松200~3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待WBC回升、体温下降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五)促进粒细胞生成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作用于骨髓中的粒细胞系祖细胞,促进其向中性粒细胞分化和增殖。
(六)预防 避免使用各种可能引起粒细跑减少的药物.如必须使用应定期监测血液一般检查,根据WBC及粒细胞计数调整用药或停药,并密切观察。对密切接触放射线或苯等有害理化因素者,应加强劳动保护及定期进行血液一般检查。
(七)健康教育与人文关怀 粒细胞缺乏症临床多见于肿瘤放化疗后骨髓抑制,G-CSF/GM-CSF的使用可以快速将WBC升至安全范围,为其后续治疗提供了保障。在诊治这类患者时,需要做好医患有效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病情告知及宣教,包括治疗的目标、饮食卫生、个人防护、日常起居、复诊知识等,督促患者防止感染,指导患者合理用药,进行心理护理,给予情感支持,增强其与疾病斗争的信心,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