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儿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思维导图:包含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儿童生长发育,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发育等等
编辑于2022-04-11 20:47:25儿科护理学
绪论
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
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防治与护理,以保护和促进儿童健康,提高其生命质量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儿童年龄分期
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止,约280天
新生儿期
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
死亡率高
婴儿期
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
生长发育最快
幼儿期
自满1周岁到满3周岁
学龄前期
自满3周岁到6-7岁
学龄期
自6-7岁入小学始到进入青春期前
青春期
10-12岁
儿科特点及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
小儿病情变化快,易反复,年龄越小,表现越突出
儿童生长发育
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
生长发育规律
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
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营养、疾病、孕母因素、生活环境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
出生至青春前期体格生长规律
体重的增长
婴儿平均体重为3kg
生理性体重下降
下降5%-10%
1-6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月龄×0.7(kg)
7-12月:体重(kg)=6(kg)+月龄×0.25(kg)
2-12岁:体重(kg)=年龄×2+7(或)8(kg)
身高的增长
头顶至足底的垂直距离
新生儿出生时平均50cm,1岁时身长约75cm,2岁时身长86~87cm
坐高的增长
头顶至坐骨结节的垂直距离
头围的增长
眉弓上缘经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
是反映脑发育和颅骨生长的一个重要指标
出生时头围平均34cm,1岁时约46cm,2岁时约48cm
胸围的增长
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约32~33cm
上臂围的增长
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发育
骨骼发育
颅骨发育
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其对边中点线长度在出生时约1.5~2.0cm
2岁时96%的儿童前囟闭合
前囟迟闭、过大
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前囟张力增加
颅内压增高
前囟凹陷
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牙齿发育
乳牙20个,恒牙32个
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月龄-(4-6)
儿童保健
各年龄期儿童特点及保健
胎儿特点及保健
产前保健,产时保健,胎儿期心理卫生
新生儿特点及保健
产后保健
居家保健
家庭访视,合理喂养,保暖,日常护理,预防疾病和事故,早期教养
婴儿特点及保健
生长发育出生后最迅速
婴儿保健
合理喂养
日常护理
清洁卫生、衣着、睡眠、牙齿、户外活动
早期教育
大小便训练、试听能力训练、动作的发展、语言的培训
防止事故
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婴儿心理卫生
幼儿特点及保健
幼儿生长发育速度较前减慢,但神经心理发育迅速
幼儿的保健
合理安排膳食
日常的护理
衣着、睡眠、口腔保健
早期教育
预防疾病和事故
幼儿心理卫生
学龄前儿童特点及保健
学龄期儿童的保健
合理营养
日常护理
自理能力、睡眠
预防疾病和事故
心理卫生
学龄儿童特点及保健
对事物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认知和社会心理发展非常迅速
保健
合理营养
体格锻炼
预防疾病
防止事故
心理卫生
青少年特点及保健
特点
体格及性器官发育迅速
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相对缓慢
神经内分泌调节不稳定
保健
供给充足营养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保证充足睡眠
预防疾病和事故
心理卫生
儿童营养
能量与营养素的需要
能量的需要
基础代谢率
占总能量的50%-60%
食物的热力作用
活动消耗
生长所需
排泄消耗
营养素的需要
宏量营养素
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
微量营养素
矿物质
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
维生素
其他膳食成分
膳食纤维
水
儿童喂养与膳食安排
婴儿喂养
母乳喂养
母乳的成分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免疫物质、生长调节因子
母乳成分变化
各期母乳成分
初乳
分娩后7日以内
过渡乳
7~14日
成熟乳
14日以后
母乳喂养的优点
满足营养需求
提高抗病能力
喂哺方便安全
促进情感交流
利于母亲恢复
母乳喂养护理
产前准备
指导哺乳技巧
掌握母乳禁忌
把握断乳时机
混合喂养
补授法
代授法
人工喂养
动物乳的特点
乳糖含量低
宏量营养素比例不当
肾负荷重
缺乏免疫因子
牛乳的改造
配方奶粉
全牛奶的家庭改造
稀释、加糖、加热
奶量摄入的估计
配方奶粉摄入量估计
全牛奶摄入量估计
100ml全牛奶280.33kj(67kcal)
人工喂养的注意事项
选用适宜的奶嘴
测试奶液的温度
避免空气的吸入
加强奶具卫生
及时调整奶量
婴儿食物转换
淀粉(谷物)-蔬菜-水果-动物食品
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儿童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解剖特点
窄、小、短
上呼吸道
感染、扁桃体炎
下呼吸道
感染导致呼吸道阻塞、异物易进入右侧支气管
胸廓和纵隔
易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而出现青紫
生理特点
差
呼吸频率和节律
呼吸频率快,易出现呼吸节律不齐,甚至呼吸暂停
呼吸类型
腹式呼吸
呼吸功能
较差
血气分析
了解血氧饱和度水平和血液酸碱平衡状态
免疫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特异性免疫性功能均较差,易患呼吸道感染
呼吸系统检查时的重要体征
呼吸频率、呼吸音、发绀、吸气时胸廓凹陷、吸气喘鸣、呼气呻吟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概念
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病因
外因(环境因素),内因(基础疾病)
临床表现
一般类型上感
潜伏期
常于受凉后1~3天出现症状
轻症
只有局部症状和体征
重症
表现为全身症状
流行性感冒
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引起,表现高热、寒战,有的可引起支气管炎、中耳炎、肺炎
两种特殊类型上感
疱疹性咽峡炎
主要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好发于夏秋季,多分布在咽部和软腭
注意区分疱疹性口炎
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无明显季节性,传染性强
咽-结合膜热
由腺病毒引起,常发于春夏季
辅助检查
血常规,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咽拭子培养
治疗要点
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多饮水、做好隔离
病因治疗
病毒感染者
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
细菌感染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
对症治疗
常见护理诊断
舒适度减弱,体温过高,潜在并发症
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注意休息,减少活动
促进舒适
发热的护理
体温超过38.5℃时给予药物降温
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病情观察
注意窒息、惊厥、坠床
用药护理
健康教育
肺炎
概念
是指不同病原体及其他因素(吸入羊水、过敏)所引起的肺部炎症
分类
病理分类
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
病原体分类
感染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
非感染性肺炎
吸入性肺炎、坠积性肺炎
病程分类
急性肺炎、迁移性肺炎、慢性肺炎
病情分类
轻症肺炎、重症肺炎
临床表现典型与否分类
典型肺炎
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非典型肺炎
常见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
肺炎发生的地区分类
社区获得性肺炎、院内获得性肺炎
支气管肺炎
病因
常见的病原体为病毒和细菌,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多见,细菌以肺炎链球菌多见
病理生理
循环系统
病原体和毒素作用于心肌可引起中毒性心肌炎,肺动脉高压和中毒性心肌炎是诱发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
神经系统
脑水肿
消化系统
腹泻、呕吐、中毒性肠麻痹、消化道出血
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稀释性低钠血症
临床表现
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
发热、咳嗽、呼吸增快、肺部啰音
循环系统表现
心肌炎
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心音低钝、心律不齐
心力衰竭
呼吸困难加重、心率突然增快超过180次/分、心音低钝、骤发极度烦躁不安、肝脏迅速增大、尿少或无尿
神经系统表现
中毒性脑病
消化系统表现
肠功能紊乱、中毒性肠麻痹、消化道出血、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或柏油样便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压下降,四肢凉,脉细数,皮肤、黏膜及胃肠道出血
辅助检查
外周血检查
病毒性肺炎白细胞大多正常或降低,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常增高
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和鉴定、病毒分离鉴定、病原特异性抗原检测
胸部X线检查
早期肺纹理增粗,以后出现大小不等的斑片状阴影,以及肺下野、中内多见,可有肺气肿和肺不张
治疗要点
控制感染、对症治疗
重症肺炎的治疗
肺炎合并心力衰竭
吸氧、镇静、利尿强心、血管活性药物
肺炎合并中毒性脑病
脱水、改善通气、扩血管、糖皮质激素
脓胸和脓气胸
穿刺引流、必要时胸腔闭式引流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指征
中毒症状明显,严重憋喘、中毒性脑病、感染性休克、胸膜有渗出
护理评估
健康史、身体状况、心理-社会状况
常见护理诊断
气体交换受损、清理呼吸道无效、体温过高、营养失调、潜在并发症
护理措施
改善呼吸功能
休息、氧疗、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患儿口鼻分泌物、经常变换体位、雾化、吸痰器吸痰
降低体温
补充营养及水分
密切观察病情
健康教育
几种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的特点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病程较短、一般不超过两周,是造成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感染的最常见原因
腺病毒肺炎
多见于6个月~2岁婴幼儿,高热持续时间长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流感嗜血杆菌肺炎
肺炎支原体肺炎
衣原体肺炎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
新生儿分类
根据胎龄分类
足月儿、早产儿、过期产儿
根据出生体重分类
正常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
根据出生体重和胎龄关系分类
适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
高危儿
母亲异常妊娠史的新生儿、异常分娩的新生儿、出生时有异常的新生儿
新生儿病房分级
I级新生儿病房
普通新生儿室
II级新生儿病房
普通新生儿病房
III级新生儿病房
新生儿急救中心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
正常足月儿的特点和护理
正常足月儿特点
外观特点
正常新生儿体重在2500g以上,身长在47cm以上
生理特点
呼吸系统
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呼吸频率40次/分,以腹式呼吸为主
循环系统
脐带结扎,胎盘-脐血循环终止
肺血流量增加
卵圆孔功能性关闭
动脉导管收缩,出现功能性关闭,新生儿心率波动大
消化系统
新生儿肝葡萄糖醛酰基转移酶的活力较低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血液系统
血液中细胞数较高
泌尿系统
出生前几日的尿放置可有褐色沉淀是由于尿中含尿酸盐较多所致
神经系统
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交叉伸腿反射
免疫系统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未成熟
细胞免疫功能低
体温调节
适中温度
能量、水和电解质需要量
常见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生理性体重下降、生理性黄疸、乳腺肿大、“马牙”和“螳螂嘴”、假月经、粟粒疹、新生儿红斑
常见护理诊断
有窒息的危险、有体温失调的危险、有感染的危险、体温过低、营养失调、自主呼吸受损
护理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体温稳定
保暖、新生儿室条件保持室温和湿度
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做好皮肤护理
合理喂养
喂养、监测体重
确保安全
健康教育
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
早产儿特点
外观特点
体重大多在2500g以下,身长不到47cm
生理特点
呼吸系统
呼吸暂停,肺透明膜病
循环系统
心率快,血压较足月儿低,伴动脉导管未闭
消化系统
吞咽反射弱,坏死性小肠炎
血液系统
出血,贫血和佝偻病
泌尿系统
低钠血症,糖尿,代谢性酸中毒
神经系统
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
免疫系统
感染
体温调节
硬肿症
常见护理诊断
体温过低
营养失调
自主呼吸障碍
有感染的危险
护理措施
维持体温稳定
合理喂养
维持有效呼吸
密切观察病情
预防感染
健康教育
发展性照顾
新生儿窒息
概念
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以致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性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
病因
孕母因素、胎盘和脐带因素、分娩因素、胎儿因素
病理生理
呼吸改变
原发性呼吸暂停、继发性呼吸暂停
各器官缺血缺氧改变
血压生化和代谢改变
缺氧导致血PaCO2升高,pH和PaO2降低
临床表现
胎儿缺氧(宫内窒息)
Apgar评分
各器官受损表现
心血管系统
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缺氧缺血性心机病
呼吸系统
胎粪吸入综合征、肺出血、肺透明膜病
泌尿系统
蛋白尿、肾功能不全
中枢神经系统
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
代谢方面
低钠血症、低钙血症
消化系统
应激性溃疡、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辅助检查
监测血糖、血电解质、血尿素氨、肌酐
治疗要点
预防及积极治疗孕母疾病
早期预测
及时复苏
ABCDE复苏方案
复苏后处理
常见护理诊断
自主呼吸障碍、体温过低、焦虑
护理措施
复苏
复苏程序
A通畅气道
放-擦-摆-吸-弹足底
B建立呼吸
触觉刺激、正压通气
C恢复循环
双拇指法、中示指法
D药物治疗
肾上腺素、纳洛酮
复苏后监护
心电监护
保温
家庭支持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概念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
病因
缺氧、缺血
发病机制
脑血流改变、脑组织生化代谢改变、神经病理学改变
临床表现
轻度、中度、重度
治疗要点
支持方法
供氧、纠正酸中毒、维持血压、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补液
控制惊厥
巴比妥钠、地西泮
治疗脑水肿
呋塞米、甘露醇
亚低温治疗
常见护理诊断
低效性呼吸型态、潜在并发症、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护理措施
给氧,监护,亚低温治疗的护理(降温、维持、复温、监测),早期康复干预
新生儿黄疸
概念
新生儿黄疸是胆红素(大部分为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其原因很多,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胆红素生成较多、运转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肝功能发育未完善、肠肝循环的特性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生理性黄疸
足月儿<221umol/L(12.9mg/dl),早产儿<256umol/L(15mg/dl)
病理性黄疸
特点
早重长差
感染性
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及其他感染
非感染性
新生儿溶血症、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遗传性疾病、药物性黄疸
治疗要点
找出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
降低血清胆红素,给予蓝光治疗,保持大便通畅
保护肝脏
控制感染
适当用酶诱导剂、输血浆和白蛋白,降低游离胆红素
白蛋白、碱化血液、肝酶诱导剂
护理评估
健康史、身体状况、心理-社会状况
常见护理诊断
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知识缺乏(家长)
护理措施
观察病情,做好相关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
喂养
针对病因的护理,预防核黄疸的发生
血中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脑组织的病理性损害,又称核黄疸
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