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2超格招教琦琦 教育与教育学—3教育的发展历程
2022超格招教教育学琦琦 教育与教育学—3教育的发展历程 思维导图。导图从原始社会、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教育内容合集等方面作了介绍。
编辑于2022-04-17 18:45:41教育与教育学 3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无阶级性
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组织形式处在原始状态,与原始的宗教、仪式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场所、教育者、书本教材
古代社会
基本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基本特征
古代产生了学校
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出来的标志
最早
世界最早
古埃及(宫廷学校)
我国最早
夏朝
学校产生的条件
版本一(钱人字国)
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物质基础)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文字的创造(重要标志)
国家的产生(历史基础)
版本二
基本条件:剩余劳动力、社会需要、文字(重要标志)(人字社会)
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与应用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对立)非生产性
樊迟请稼
孔子—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也体现了阶级性)
汪洙—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优先选阶级性)
看题择优选择
论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政治、经济)
六学二馆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道统性—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
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
刻板性—教育、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象征性—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奴隶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古代学校的出现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发展历程
中国
奴隶
夏
庠(养老)(最早的学校)
序(射箭)
校(骑马)
商(殷周) 考古可证
大学(商人养国老于右学)
小学(养庶老于左学)
均在王都
瞽宗(贵族学音乐)
庠(德育、序(军事)(已经成为地方学校)
目的:巩固和扩大奴隶制统治 内容:军事—重点为习射、宗教—敬天尊祖
西周 古代学制的萌芽
教育场所
国学(王都) 开始有了年龄段划分
大学 15岁入学,九年大成
天子设立的—辟雍(太学)
成均(南学)学音乐
学校教育的萌芽
上痒(北学)
东序(东学/东胶)
瞽宗(西学或西雍)
诸侯设立的—泮宫
小学 8—10岁入学,7年,学习德行
乡学(地方)(官学)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教育内容
六艺(中心:礼乐)
礼:政治、伦理、道德、礼仪 乐:诗歌、音乐、舞蹈 射:射技教育 御:驾驭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文字教育 数:简单的计算教育
教育特征
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学术官守、政教合一
春秋
私学兴起
学在四方,扩大了教育对象
封建
战国
私学发达
稷下学宫
朝代
战国时期的齐国
性质
官学(官家举办,私家主持)
特点
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资政议政
办学方针
来者不拒,包容百家(儒墨两家为显学)
待遇
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
尊师重道
诞生了第一个学生行为守则《弟子职》
两汉 形成了古代学制
教育场所
官学
中央官学
太学
设计标志:为五经博士招收弟子
地位:我国第一所有完备规制的学校(最典型的、最高学府)
内容:儒家经典(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形式:初期采取个别或小组教学,之后采取“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
考试:基本采用“设科射策”、西汉一年一试,东汉两年一试
鸿都门学
世界上最早的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专科学校)
宫邸学
专门为贵族服务
地方官学
郡国—学
文翁兴学(官学)
县道邑—校
乡—庠
聚—序
私学
书馆(启蒙教育)
经馆(儒家经典)(书院的前身)
选举制度
察举制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材:经术之才、德:举孝廉(由下往上举荐)
征辟
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上往下挑选)
魏晋南北朝
教育场所
国子学
专门为贵族服务,教学内容与太学相同
四馆(儒玄文史)
最早的分科教学、先导;儒—儒家经典;玄—佛家、老庄;文—文学诗赋;史—历史
选拔制度
九品中正制
区分士人品级的官员叫中正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唐 形成了完备的学制
教育场所
二馆
崇文馆
弘文馆
皇亲国戚的子孙、皇家图书馆、高级学馆、国家政策研究院
六学
国子学,三品以上
太学,五品以上
四门学,七品以上
教授儒经
律学,八品以下,庶子
书学,八品以下,庶子
算学,八品以下,庶子
专科学校
教育内容
三教并行(儒道佛)
选拔制度
科举制
隋炀帝606年设置进士科(产生的标志)
1905年废除
宋元
书院盛行
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五经:诗、书、礼、艺、春秋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四书”
书院既与官学、私学相联系,又独立于官学和私学
中国古代三种学校
官学
夏朝就有,西周明确出现,学在官府
私学
春秋兴起,战国繁盛
书院
唐朝开始,宋元繁盛,明清衰落
程朱理学
明清
教育场所
中央—国子学/国子监(隋唐就有,明清教育行政职能更加明显)
地方—府州县学
乡村—社学
数量最多、范围最广、主要教授民间儿童、官办的
选士制度
科举制
考试内容
四书五经
考试格式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清朝末年
洋务派—中体西用
外国
奴隶
古埃及
学校名称
宫廷(世界最早)、僧侣(古埃及学术中心)、职官、文士(最低级,设置最多,学为文士)
教育内容
文士学校教授书写、计算、有关律令
特点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印度
学校名称
古儒学校(婆罗门) 阶级性非常强
教育内容
婆罗门教育(贵族):《吠陀》 佛教教育(平民):寺院教佛经
特点
古儒学校:利用年长的儿童充当助手协助教师把知识传给一般儿童 贝尔—兰卡斯特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儒学校
古希腊城邦
斯巴达
教育目的
军人武士
教育内容
军事体操、道德训练、五项全能、重视女子教育
特点
尚武、尊师重道
雅典
教育目的
政治家、商人
教育内容
体德智美和谐发展,轻视女子教育
特点
崇文
古罗马
教育目的
军人、雄辩家
教育场所
修辞学校/雄辩家学校
教育内容
希腊语、拉丁语
特点
家庭教育
西欧中世纪(封建)
基督教教育 典型特征
学校名称
修道院学校(僧院学校)(最典型)
主教学院(大主教学校)(条件好)
教育内容:七艺+以《圣经》为代表的宗教知识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堂区学校(教区学校)(一般民众)
教育内容:简单的读写算和宗教知识(向平民开放)
世俗教育
学校名称
宫廷学校(达官贵人)
七艺、阿尔琴学校—问答法
骑士学校
骑士七技(14-21岁、侍从教育阶段): 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近代社会
基本特征
双世公义法制
基本特征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
世俗化的标志/表现
近代教育中最重要的成就
最早提出义务教育概念的:马丁路德
义务教育制度的开端:17世纪20年代(1619年魏马邦国)
世界上第一部《普及义务教育法》:1763年普鲁士王朝颁布
教育的世俗化
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从宗教中分离
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出现了双轨制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
在教育目的上兼顾各个阶层的需要。即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建立了体系比较完备的现代学校制度
不断推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此外,资本主义教育还有不断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地推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新方法、产生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等特征
教育内容越来越科学化,主要讲授自然科学,教育学发展繁荣
发展历程
中国
洋务运动
清政府为求富自强举办的,封建意味很浓,买办性很强,洋务运动是半殖民半封建教育的开端,教会学校是最典型的体现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张之洞—《劝学篇》
“中体西用”这一核心命题最早由冯桂芬提出,最终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并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西学:西政、西艺、西史;西政是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设和法律行政;西艺指近代西方科技
创办新式学堂
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1862年)
最早实行班级授课制,最早设立的新式学堂
工业技术学堂—福建船政学堂
培养技术人才,生产骨干,求富
军事学堂—天津水师学堂
自强
留学教育是洋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留学教育主要是派遣留美幼童和留欧学生两个方面
洋务学堂的特点
洋务学堂与封建官学、书院、私塾等中国传统学校有显著差异,因此人们常称其为新式学堂
所谓“新”,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
洋务学堂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在教学内容上,洋务学堂以学习西文和西艺为主
在教学方法上,洋务学堂能按照知识的接受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重视理解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洋务学堂普遍制定分年课程计划,确定了学制年限,采用班级授课制(在京师同文馆里)
半殖民地半封建、零星分散、封建官僚习气、四不像
维新运动
事件缘由—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设立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
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
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
代表人物
梁启超
百日维新领袖人物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门论述师范教育的文章《变法通议》;倡导趣味教学
重视女子教育,参加第一所女子学校—经正女学
严复
中国近代从德(新民德)、智(开民智)、体(鼓民力)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此思想受斯宾塞影响;倡导“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清末新政
清末学制的建立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废科举,兴学堂
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定教育宗旨
1905年成立学部,拟定“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20世纪教育思潮和代表人物
四大圣人:晏阳初、黄炎培、陈鹤琴、陶行知
平民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学校教育改革
蔡元培
1868-1940,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1927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称号—毛泽东: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对新教育之意见》
五育并举(培养健全人格) 教育目的: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 《关于教育之方针》
军国民教育(体育)物质基础
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富国强兵
公民道德教育(德育)蔡元培思想的核心/重点
世界观教育(蔡元培独创,教育的最高境界)
美感教育(蔡元培看来,美育是进行/达成世界观的最好途径) 蔡元培最早提出/第一次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 美育可以在现实世界和实体世界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
超轶政治之教育: 世界观和美育
《大学令》北大改革
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学原则
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权
学科和教学体制改革
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教育独立论
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学术和内容独立、脱离宗教独立、(钱学宗思学政)
名言名句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晏阳初
别名晏遇春,四川巴中人,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四大教育:愚—文艺、穷—生计、弱—卫生、私—公民(四大教育的根本)
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青少年,千字课)、社会式教育(同学会,读书,话剧)、家庭教育(卫生,生育,主妇会)
平民教育:欲“化农民”(目标),必先“农民化”(途径)
梁漱溟
地位
乡村教育之父、致力于乡村教育
核心思想
中国问题的原因:社会文化失衡
建立乡农学校
设立乡农教育课程(共有—识字、唱歌 自有—自我保护、运销合作)
黄炎培
地位
职业教育之父
核心思想
大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外部环境)
要旨:为个人、为社会、为世界 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方针:社会化、科学化(心理测验招生) 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黄炎培认为做比学更重要) 职业道德:敬业乐群
陈鹤琴
地位
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
教育实践
创办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幼师
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
补充:第一所幼稚园,清末举办湖北幼稚园
活教育理论
目的论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五要求:建设穿和服—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作、服务)
课程论
课程应该结合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内容
开设“五指活动” 建设一文科
儿童健康活动(卫生、体育、营养)、儿童社会活动(历史、时事、公民教育)、儿童艺术活动(音乐、美术、手工)、儿童文学活动(读书、讲故事)、儿童科学活动(生物、数学、物理、化学)五指活动体现了教育的整体性
教学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三做是教学论的基本原则,“做”是基础)
教学四步骤: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批评研讨(十月发言)
名言名句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直接的书
陶行知
称号
毛泽东: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庆龄:万世师表
周恩来:一个无保留地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郭沫若: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
教育活动
1923年,与朱其慧、晏阳初在北京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平促会)
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确立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艺友制:以朋友之道教人知识,乡村师范教育的新模式,用来培养老师
1932年,创办山海工学团,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开展小先生运动
小先生运动:儿童也有大力量,小孩也能做大事、即知即传,学生教学生
1934年,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1939年,在重庆创办育才中学,主要招收难童入学,培养特殊才能
1946年,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人民之幸福(三纲领)
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理论核心)
第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第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社会即学校(场所)
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的具体化)
第一,在劳力上劳心
第二,行是知之始
第三,有教先学,有学有教
第四,反对注入式教学
名言名句
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做是核心)
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该是:在立足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因材施教,看到了每个人的差异性)
两句话: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奉献)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才算毕业。(终身教育思想)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儿童有力量,教学相长)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关爱学生/因材施教)
接知如接枝(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嫩枝易弯也易直(学生的可塑性)
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教师劳动的综合性)
四种精神
“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外国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教育
人物: 维多利诺(第一个新式学校(快乐之家)的老师) 伊拉斯谟(埃拉斯莫斯)最早提出“班级”一词
观点: 个性解放,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
宗教改革
新教教育 (反宗教)
人物: 路德派(德国) 加尔文派(瑞士) 英国国教
观点: 国家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马丁路德最早提出义务教育的概念 加尔文:普及教育之父(免费学校的创始人)
天主教教育 (反改革)
人物:罗耀拉
观点:重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19世纪欧美国家
德国—《初等义务教育法》
地位:保障初等教育
法国—1881和1882年,《费里法案》
地位:确立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三大原则
英国—1870《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案)
地位:英国初等国民教育正式形成
美国—1852,马塞诸萨州第一个颁布强迫义务教育法
地位:格拉斯•曼,美国公立学校教育之父
现代社会
20世纪 全民多现身
教育终身化
概念
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两个本质特征
一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
二是包括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它并非单一或纯粹的教育形态,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
关于终身教育的著作
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的标志:20世纪60年代,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的发表
提出了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概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埃德加富尔
终身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4个支柱
学会认知(学习、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合作)
学会生存
古文
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而不已,阖棺而止。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陶行知: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地位
影响最大、最具生命力、传播最广、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
教育全民化
面向全体学生
教育民主化
版本一
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
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课程、内容、价值观念
中心内容
实现教育平等
教育机会平等
学区房、就近入学
教育过程平等
资源、老师质量
教育结果平等
学历、就业机会
托尔斯顿 胡森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观点
起点的平等
个体起点平等,即每个人都有不受任何歧视开始学习生涯的机会
过程中机会的均等
指中间性的阶段,教育过程中享受平等的师资、教育
最终目标的相等
最后目标或总的指导原则,旨在通过指定和实施一些连续政策,实现学业成就机会平等,进而在社会经济方面实现更大的平等
其他版本
教育普及化的开始;“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教育法制化的形成;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首先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要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其次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民主化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等
取消等级制度,反对在学校教育内容中宣扬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思想、民族歧视、宗教歧视,倡导民主精神,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要求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提高他们的民主和参与意识
教育多元化
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
否定单一性、否定统一性
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人的现代化、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现代化核心版本不同优选原则:人—教师—素质—思想—内容方法—条件设备
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保障
教育制度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
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现代化
衡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和重要内容
反应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育条件设备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分类
正式教育
正规教育
按照明确的目的、严密的计划、严格的章程组织起来的,经考试合格发给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或专业合格证书的教育
例子:学校教育中的学历教育
非正规教育
正规教育体质以外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例子:各种培训班(如美术、音乐、体育)、函大、夜大、电大、自学辅导
非正式教育
个人从社会经历和生活环境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增强修养的活动过程
例子:工作、娱乐和生活中通过电影、电视、广播、书刊、报纸等等获得的教育
21世纪 全民信个球
全民教育
必须性:经济+道德
内涵:学前、继续、终身、投入+产出(什么样的活动)
责任:赞助者、家庭和非政府组织
教育民主化(版本三)
权利(下放):地方分权、地方自治
管理者:家长居民、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社会各部门
项目:经费、课程(教育内容)、教学法、人事、决策
决策者:社会各界
教育信息化
培养人才
用于教学与科研(信息技术运用)
教育全球化
教育资源的跨国界流动
请全球性的教育现象
基于互联网的全球教育
教育个性化
克服教育中存在的划一性、僵化和封闭性
尊重个人、发展个性、培养自我责任意识
现代教育的总特征 终生为国攻科学 学校教育不断普及,公共性不断增强 教育制度更完善
公共性
为大众服务,面向全体人民
生产性
生产劳动力,生产科学知识
科学性
基本内容、科学指导
未来性
影响未来,面向未来
国际性
面向世界
终身性
贯穿人的一生
教育内容合集
中国
奴隶社会:六艺
封建社会:四书五经
西方
奴隶社会
古印度:婆罗门教《吠陀》
古希腊
雅典:德智体美等和谐发展
斯巴达:军事教育
封建社会七艺—三科四学;骑士七技
名言名句合集
清华校长—梅贻琦
大学者,非谓之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蔡元培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复旦校歌
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纲无羁绊之学府也
陈鹤琴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直接的书
偏难怪错合集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金近代洋务学堂特点的是(B)
A 以造就专业人才为唯一培养目标
B 以“西文”“西艺”为唯一教学内容
C 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基本教学原则
D 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
元培独立改五育 晏平民四问题 梁乡村搞文化 职业教育看焱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