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科第十章神经系统常见疾病1
列举了大脑构造、神经系统常见症状,以及常见的部分神经系统疾病如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脑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的病因发病机制,常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要点及护理诊断及措施等
编辑于2022-04-24 15:53:14内科神经系统
一、概述
结构
(一)中枢神经(分析综合信息)
1、脑
大脑
言语中枢:左侧半球
左侧大脑:理性(语言、逻辑思维、分析等)
右侧大脑:感性(音乐、美术等)
间脑
丘脑
下丘脑
小脑
共济失调
脑干(生命中枢)
组成:中脑、脑桥、延髓
病变特点:
1、交叉性瘫痪
2、意识障碍
3、去大脑僵直
4、定位体征
2、脊髓(低级)
传导和反射功能
(二)周围神经(传到神经递质)
1、脑神经(12对)
口诀: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迷走副神舌下全
感觉神经:I、II、vIII 运动神经:III、IV、VI、XI、XII 混合神经:V、VII、IX、X
各神经功能
1、嗅神经:传导嗅觉
2、视神经:传导视觉
3、动眼神经:上提眼睑,使眼球向上、下、内运动,收缩瞳孔括约肌
4、滑车神经:调节眼球运动
5、三叉神经:支配颜面部感觉和咀嚼肌的运动
6、展神经:支配眼球运动
7、面神经:主管味觉和腺体的分泌以及内耳、外耳道等处的皮肤感觉
8、前庭蜗神经:传导听觉
9、舌咽神经:主管味觉、唾液的分泌、吞咽及呕吐反射
10、迷走神经:主管咽部的感觉和运动
11、副神经:支配头部转动和举肩运动
12、舌下神经:支配舌肌运动
2、脊神经(31对)
分布: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定位:乳头线为胸4;剑突为胸6;肋弓下缘为胸8;脐孔为胸10;腹股沟为腰1
前根:运动 后跟:感觉
护理评估
病史
身体评估
一般检查、皮肤黏膜、精神状态、生命体征、头颈部检查、四肢躯干检查
神经反射
巴宾斯基征(经典的病理反射)
脑膜刺激征
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炎、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
检查方法包括P791
1、屈颈试验
2、凯尔尼格征(Kernig sign)
3、布鲁金斯基征(Brudzinski sign)
实验室检查
化验检查
1、血液
血脂、血糖监测有助于脑血管疾病的病因诊断
乙酰胆碱受体测定对重症肌无力的确诊有重要价值
血钾检查对周期性瘫痪有意义
血清铜蓝蛋白测定对肝豆状核变性有诊断价值
2、脑脊液
腰椎穿刺侧卧正常压力成人为:80-180mmH2O
活组织检查
1、肌肉活组织检查
鉴别神经源性萎缩和肌源性损害
2、神经活组织检查
判断周围神经疾病的性质和病变程度,常用部位为腓肠神经
3、脑组织活检
神经电生理检查
1、脑电图EEG检查
EEG前24h需要停服镇静药、兴奋药及其他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特殊药物
检查前一天洗头,忌用发胶、头油等定形护发用品
检查不能空腹,宜在餐后3h内进行
2、肌电图检查
影像学检查
放射性核素检查
1、SPECT
2、PET
临床应用于鉴别脑部病灶的良、恶性
检查前禁食6小时以上
禁食期间可饮用不含糖的温水
检查前2h禁止剧烈运动
显像前需完全休息30分钟
头部检查前要停用神经兴奋药和抑制药2天
头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二、神经系统常见症状
(一)头痛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颞部搏动样、发作性头痛
疼痛:头痛 与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或脑部器质性病变等因素有关
护理:避免诱因、知道减轻头痛的方法、心理疏导、用药护理
(二)眩晕
1、急性发作期应固定头部,不宜搬动
2、避免诱因:枕头不宜太高,15-20°C为宜,避免突然改变体位等
(三)意识障碍
以觉醒度改变为主
1、嗜睡
能唤醒、能正确回答问题
2、昏睡
强烈刺激也能唤醒,但不能正确回答问题
3、昏迷
浅昏迷
叫不醒,反射仍灵敏
中昏迷
对强刺激有点反应
深昏迷
各种反射消失
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
1、意识模糊
定向力障碍,能叫醒,认人、定位、定时能力下降
2、谵妄
出现幻觉
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1、去皮质综合征
反射存在,缺乏意识活动(能无意识地睁眼、闭眼或做吞咽动作)
2、无动性缄默症
又称睁眼昏迷(见于脑干梗死)
3、植物状态
Glasgow昏迷评定量表
最低3分,8分以下为昏迷,根据睁眼、言语、运动反应评分
睁眼反应:自动睁眼4分;呼唤睁眼3分;疼痛睁眼2分
言语反应:回答正确5分;回答错误4分;言语混乱3分;言语难辨2分;不语1分
运动反应:能按指令动作6分;对针痛能定位5分;对针痛能躲避4分;刺痛肢体屈曲反应3分;刺痛肢体过伸反应2分;无动作1分
(四)言语障碍
1、失语症
2、构音障碍
(五)感觉障碍
分类
1、浅感觉
温度觉、触觉、疼痛觉
2、深感觉
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
3、复合感觉
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
临床表现
1、抑制性症状
①完全性感觉丧失:同一部位各种感觉都丧失
②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仅有某种感觉障碍,而其他感觉保存
2、刺激性症状
①感觉过敏:轻微刺激引起强烈的感觉
②感觉过度:感觉的刺激阈增高,反应剧烈、时间延长,病人不能正确指出刺激部位、性质等
③感觉异常
④感觉倒错
⑤疼痛
(六)运动障碍
瘫痪
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硬瘫)
瘫痪以整个肢体为主;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强;病理反射阳性,肌萎缩无;肌束颤动无;皮肤营养障碍无;肌电图神经传导正常
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软瘫)
瘫痪以肌群为主;肌张力减低,呈迟缓性瘫痪;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阴性;肌萎缩明显;肌束颤动有;皮肤营养障碍常有;神经传导异常
不自主运动
共济失调
肌力分级P811
0-5级共6级
瘫痪指数
0:正常
1:部分瘫痪
2:完全瘫痪
自理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
轻度:60-100分 基本自理或少部分依赖他人
中度:41-60分 生活需要很大帮助
重度:40分及以下有重度功能障碍 完全需要他人
三、周围神经系统
(一)三叉神经痛
病因及发病机制
小血管占位性压迫
临床表现
多为一侧起病;女性多;多40岁以后
1、面部剧痛:点击样(面颊、上下颌及舌部)、持续数秒至1-2分钟、疼痛性质及部位固定
2、扳机点样:(口角、鼻翼、颊部、舌)
3、周期性发作
治疗关键
迅速有效止痛
药物治疗:首选卡马西平(可致头晕、嗜睡、口感、恶心、行走不稳、肝功损害、白细胞减少等)
封闭治疗
手术治疗
护理诊断及措施
疼痛:面颊、上下颌、舌疼痛 与三叉神经受损有关
1、避免发作诱因
2、疼痛护理
3、用药护理
(二)面神经炎
概述
又称特发性面神经炎或贝尔(Bell)麻痹
发病机制
未明确,面部受冷风吹;病毒感染;中耳炎;茎乳孔周围水肿及面神经受压、缺血等
临床表现
1、发病情况
任何时间,任何年龄;男性多,20-40岁多见
2、起病形式
急性起病,在数小时或1-3天内症状达高峰
3、临床症状和体征
1、表情肌瘫痪:多见于单侧(有点类似甲亢)
2、贝尔征:患侧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漏出白色巩膜
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
急性期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
2、理疗
3、恢复期治疗
护理诊断及措施
体像紊乱 与面神经所致口角歪斜有关
1、一般护理(避免诱因)
2、饮食护理
3、心理护理
4、预防眼部并发症
5、功能锻炼
(三)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概述
又称吉兰—巴雷综合征
病因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
临床表现
1、发病情况
病前1-3周常有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或疫苗接种史
2、起病形式
急性起病,常于2周达到高峰
3、迟缓性瘫痪
首发症状常为四肢对称性迟缓性无力
死于呼吸机麻痹
4、感觉障碍
5、脑神经损害
成人以双侧周围性面瘫多见;儿童以延髓麻痹多见
6、自主神经症状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
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细胞数正常,蛋白质含量明显增高(病后2-4周最明显)
肌电图检查
早期可见F波或H反射延迟,提示神经近端或神经根损害
诊断要点
有前驱感染史+急性起病呈进行性加重+四肢对称迟缓性瘫痪+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脑神经损害
治疗要点
1、病因治疗
血浆置换
免疫球蛋白
糖皮质激素
2、辅助呼吸
抢救呼吸麻痹是关键
3、其他治疗
考虑有胃肠道空肠弯曲菌感染者,可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VitB1、B6、B12营养神经
护理诊断及措施
躯体活动障碍 与四肢肌肉进行性瘫痪有关
1、饮食护理: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软食;鼻饲防误吸
2、预防并发症:压疮、肺感、营养失调、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便秘、尿潴留等
3、用药护理: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出现应激性溃疡症状;免疫球蛋白常会导致发热、面红等;不能轻易使用呼吸抑制药
4、生活护理
低效性呼吸形态 与周围神经损害、呼吸肌麻痹有关
1、给氧,持续低流量给氧,湿化
2、保持呼吸道通畅
3、准备抢救用物
4、病情监测
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吞咽情况、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
当肺活量降至正常的25%-30%,血氧饱和度降低, 血气分析血氧分压低于70mmHg时,一般先行气管插管 如1天以上无好转,则行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
5、呼吸机的管理
6、心理护理
四、急性脊髓炎
病因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或接种疫苗后引起的机体自身免疫反应
临床表现
1、发病情况
青壮年多见;一般1-2周前有感染症状或疫苗接种史
2、起病形式
急性起病,部分病人1周内发展为完全性截瘫,上升性脊髓炎可出现吞咽困难,构音障碍
3、临床症状和体征
双下肢麻木、无力为首发症状
典型表现为损害平面以下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实验室检查
急性期仅有外周血和脑脊液白细胞稍增高
MRI可确诊:病变部位脊髓肿胀及异常信号
治疗要点
1、药物治疗
急性期以糖皮质激素为主
2、康复治疗
早期
护理诊断及措施
躯体活动障碍 与脊髓病变导致截瘫有关
1、病情监测
2、饮食指导
3、生活护理、安全护理、康复护理
尿潴留 与脊髓损害所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1、评估排尿情况
2、预防压疮
3、留置尿管的护理
低效性呼吸形态 与高位脊髓病变所致呼吸肌麻痹有关
五、脑血管疾病
(一)概述
定义
脑血管疾病
栓塞或血栓形成导致的血管腔闭塞、血管破裂、血管壁损伤或通透性发生改变、血液粘稠度增加或血液成分异常变化引起的疾病
脑卒中
各种原因→脑血管病急性发作→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 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出血→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
分类
根据持续时间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卒中
根据病理性质
缺血性脑卒中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梗死
出血性脑卒中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的血液循环
5分钟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损伤
颈内静脉系统(前循环)
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
两者之间Willis环相通(对大脑血流供应有调节和代偿作用)
脑血管疾病的病因
1、血管壁病变: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
2、血液流变学及血液成分异常
3、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异常
脑血管的危险因素
1、不可干预
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等
2、可干预
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吸烟、喝酒、体力活动少、高盐饮食、超重、感染
3、独立危险因素
高血压(最重要)
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一级预防
发病前的预防
1、防治高血压
2、防治心脏病
3、防止血脂异常
4、防治糖尿病
5、戒烟酒
6、控制肥胖
二级预防
针对发作过一次或多次脑卒中的病人
(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机制
局部脑组织或视网膜缺血→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
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
1、50-70岁中老年多见
2、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等高危因素
3、不超过1h,最长不超过24h
4、可反复发作且每次发作表现相似
不同动脉系统TIA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TIA
常见症状:对侧肢体单瘫、偏瘫和面瘫、单肢或偏身麻木
特征性症状:病变侧一过性黑朦或失明,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
可能出现:对侧同向性偏盲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常见症状:眩晕、恶心、呕吐、平衡失调
特征性体征:跌倒发作和短暂性全面遗忘症
治疗要点
消除病因(关键);减少及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抗凝治疗不应作为TIA的常规治疗
护理诊断及措施
有跌倒的风险 与突发眩晕、平衡失调和一过性失明有关
1、安全护理
发作期卧床休息,枕头不宜太高
头部活动不宜太大
适当体育运动,改善心脏功能,增加脑部血流量,改善脑循环
2、用药护理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和皮疹
3、病情观察
(三)脑血栓形成CT
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脑梗死最常见的临床类型
发病机制
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最常见和基本的病因)
闭塞最好发部位:颈内动脉、
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
1、多见于50岁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
2、安静或休息状态发病
病前有反复的TIA发作
3、起病缓慢,症状多在发病后10h或1-2天达高峰
4、以局灶定位定位症状为主: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
5、部分病人有全脑症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多无意识障碍
临床类型
1、完全性(起病后6h达高峰,表现为一侧肢体完全瘫痪甚至昏迷)
2、进展型(48h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
3、缓慢进展型(起病两周后仍逐渐进展)
4、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丧失(症状和体征持续超过24h,但在1-3周内完全恢复)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液检查
2、影像学检查
最常用的检查:头颅CT;缺血呈低密度影像;出血呈高密度影像
金标准:DSA
3、经颅多普勒超声
治疗要点
遵循原则:超早期、个体化、整体化
1、急性期治疗
1、早期溶栓(发病后3-4h内);溶栓药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尿激酶
2、调整血压:除非血压过高(收缩压大于220,舒张压大于120mmHg时),一般不用降压药
3、防治脑水肿:甘露醇快滴,心肾功能不全的用呋塞米静注
4、控制血糖:8.3mmol/L以下
5、抗血小板聚集
6、抗凝治疗:常用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
7、脑保护治疗
8、高压氧治疗
9、早期康复治疗
10、中药、外科手术等
2、恢复期治疗
恢复期患侧肢体由迟缓性瘫痪逐渐进入痉挛性瘫痪
原则是综合各种康复手段如:物理疗法、针灸、言语训练、认知训练、吞咽功能训练、合理使用各种支具
(四)脑栓塞
所有脑血管病中发病速度最快的
病因发病机制
脑栓塞最常见的病因:心源性栓子,约75%心源性栓子栓塞于脑部; 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病因是:房颤
临床表现
1、任何年龄均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以青壮年为主,冠心病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以中老年为主
2、以活动中突然发病常见,发病前多无明显诱因和前驱症状
3、起病急,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高峰
4、以局灶定位症状为主:偏瘫、失语等,有无意识障碍及其程度取决于栓塞血管的大小和梗死的部位与面积
5、多有导致栓塞的原发病和同时并发的脑外栓塞的表现
6、与脑血栓形成相比,更容易导致多发性硬化,易复发和出血,病情波动大,病初病情较为严重
实验室检查
头颅CT:低密度影像
一般慎用脑脊液检查
治疗要点
1、脑栓塞治疗:急性期卧床数周;感染性栓塞时禁行溶栓或抗凝治疗
2、原发病治疗
3、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五)脑出血
病死率最高
有全脑症状
病因发病机制
最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
诱因:情绪激动、用力过度等
最常见的脑出血:基底核区(占70%),其中以壳核出血最为多见
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
1、多见于50岁以上的有高血压病史者,男多,冬季
2、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多无前驱症状
3、起病较急,数分钟至数小时达高峰
4、有局灶定位症状(肢体瘫痪、失语)和全脑症状(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意识模糊)
5、发病时血压明显升高
不同部位出血表现
1、壳核出血(最常见50-60%)
常出现三偏征: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 出血量大于30ml可有意识障碍
2、丘脑出血(20%)
局限型(血肿局限于丘脑)
丘脑性失语、丘脑性痴呆
扩延型(侵及内囊内侧)
三偏征、深感觉障碍明显、特征性眼征
3、脑干出血(10%)
最常见部位:脑桥
突发头痛、呕吐、交叉瘫痪;血肿大于5ml为大量出血,针尖样瞳孔
4、小脑出血(10%)
共济失调
5、脑室出血(3-5%)
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6、脑叶出血(5-10%)
出血以顶叶最为常见,其次为颞叶、枕叶,表现为头痛、呕吐等
实验室检查
头颅CT
确诊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高密度影像
治疗要点
原则
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减轻血肿所致继发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
1、一般治疗
发病后24h-48h避免搬动,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2-4周,抬高床头,侧卧位面侧瘫朝上
保持呼吸道通畅
肢体功能位
营养供给支持
积极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脱水降颅压
甘露醇;避免剧烈咳嗽、屏气、快速大量输液或躁动不安
3、调整血压
急性期一般不予应用降压药物
血压下降速度和幅度不宜过快、过大,以免造成脑低灌注
4、止血和凝血治疗
5、外科治疗
6、亚低温疗法
7、康复治疗
护理诊断及措施
意识障碍 与脑出血、脑水肿有关
1、日常护理+防压疮+生活护理+饮食+呼吸道通畅+病情观察
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潜在并发症:脑疝
脑疝是脑出血病人最常见的直接死亡原因
1、病情评估+配合抢救
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
病情监测(出血指征)+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
(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病因发病机制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酗酒、既往有动脉瘤破裂史、动脉瘤体积较大、多发性动脉瘤
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
1、青壮年多见,女性多
2、多有明显诱因而无前驱症状,如剧烈运动、极度情绪激动、用力咳嗽和排便等
3、突发异常剧烈的头部胀痛或爆裂样疼痛、呕吐
4、最具特征性特征:脑膜刺激征阳性(以颈项强直多见)
并发症
再出血
再次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深
脑血管痉挛
局灶神经症状
脑积水
嗜睡、思维缓慢、近记忆损害
实验室检查
首选检查方法:头颅CT
确诊病因颅内动脉瘤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DSA
确诊SAH最具诊断价值和特征性的检查:脑脊液
肉眼可见血性脑脊液,压力增高(大于200mmH2O)
治疗要点
目的
防治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治疗
1、一般治疗
2、防治出血:安静休息+调控血压+应用抗纤溶药物
3、防止脑血管痉挛:维持血容量和血压+应用钙通道阻滞剂
4、防治脑积水
5、手术治疗:最有效
护理诊断
疼痛:头痛 与脑水肿、颅内高压、血液刺激脑膜或继发性脑血管痉挛有关
潜在并发症:再出血
恐惧 与剧烈头痛、担心再出血和疾病预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