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课程概论
课程概论思维导图:包含课程的概念,意义与地位 ,从词源来追溯课程的内涵 ,后来我国就把各级学校的教学科目及教学顺序、教学时数等规定叫做某级学校的课程 ,根据课程的定义分为五大类 等等
编辑于2022-04-25 20:34:43课程概论
课程的概念,意义与地位
什么是课程
从词源来追溯课程的内涵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 孔颖达“奕奕寝宙,君子作之”
在西方最早见于斯宾塞的“什么课程最有价值”
现代意义是指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
后来我国就把各级学校的教学科目及教学顺序、教学时数等规定叫做某级学校的课程
各种课程定义
根据课程的定义分为五大类
以学课成为学科、学程以及学科内容
以课程为计划
以课程为目标
以课程为经验
其他的课程定义
把课程的概念为六大类
课程是学习方案
课程是学程内容
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
课程是在学校领导下已获得的经验
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
课程是(书面的 )活动计划
施良方教授把各种课程定义归纳为六大类型
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课程即社会改造
如何理解和掌握课程概念
定义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首先必须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
其次 要有思想和批判能力
最重要的是要熟谙课程领域的各种事实与理论
与课程定义相关的概念分析
教学内容
what and how
教学进程
课程中的进程安排是一种凝固了的教学计划,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进程安排则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行为
学科
有两层意思
学术的分类
教学科目
科目
狭义的学科是指 教学科目
科目强调的是分科的形式 而学科更强调知识内容
知识
知本家
经验
三种比较通俗的解释
动词形式,意指经验,体验
名词形式,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
哲学概念,是指感觉经验 即感性认识
活动
学前教育阶段
计划或方案
认识的课程是教学内容及其他进程的安排
“什么是课程” 既是我们学习课程理论的起点 也是最终的目的和归宿
课程的意义与地位
课程是学校的育人蓝图
课程是学校的工作枢纽
课程是人类文化精华的选萃
课程的历史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课程
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知识的第一源头
世界上最早的课程就是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
学校课程的诞生
学校诞生是学校课程诞生的前提条件
古代的学校课程
我国古代的学校课程
在我国 从夏商周到清末 新式学堂兴起之前 学校中实施的一直都是古代课程
“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
“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和 《千家诗》
首先 我国漫长的风险社会为这些课程的生存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空间 其次 政治制度与文化上的传承性、一贯性,促进了学校课程的长久稳定 再次 这些著作本身凝结了前人的思想精华,就其自身价值来说,堪称经典,值得学习 最后 科举制度的取士标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西方古代的学校课程
西方古代主早的课程是古希腊的七种自由艺术 简称“七艺”
文法
修辞
辩证法(逻辑)
算数
音乐
几何
天文
中世纪,教会垄断的教育,神学成为学校的主导课程,《圣经》是最基本的教材
前三者称为“三艺”,后四者称为“四艺 ”
“三艺”,又称“三科” 流行首先是政治需要
“四艺”的提出者是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
现代学校课程的形成
形成于17,18世纪
第一 从社会制度看 17、18世纪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期
第二 从时代状况看 这是一个科学知识大发展的时期
第三 现代学制的确立为课程的完善提供了条件
第四 现在教学制度的确立 给现代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古代课程转变成现代课程的经典标志 是1912年的课程计划
现代课程区别于古代课程的主要特征
第一 从内容上看 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课程体系 并取得了合法地位
第二 在内容的进程安排上,横向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
第三 从课程的性质上看,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著特征
第四,从课程实施来看,形式越来越多样,课堂上的活动越来越丰富
现在学校课程的发展
形式教育注重能力 实质教育注重知识
在20世纪,折中的观念受到广泛接受,受斯宾塞的影响,人们把自然科学放到了学校课程的首要地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儿童中心课程与教材中心课程之间的对立 儿童中心课程论认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教材中心课程论认为,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认真组织教材,安排科目,让儿童有步骤、有计划的获得成长 杜威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儿童与课程是构成一个单一过程的两极,通过杜威的影响,带有美国思想主义的色彩
20世纪50年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热潮,影响较大的有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运动” 苏联学者赞科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西德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法”
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
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与社会本位课程
三种价值取向
作为影响课程发展的最基本因素,知识、社会和儿童从来都是整体的发挥着作用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这是现代课程的两个基本类型
学科课程是指从各个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别类的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
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课程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是指分门别类的设置的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综合学科课程)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典型的例子是STS课)
经验本位(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以杜威的经验课程为典型代表 )
必修课与选修课
两者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只有必修课,没有选修课,学生个体的兴趣需要就难以得到关照 只有选修课,而没有必修课,将难以保证教育的基本质量,会造成教育质量的巨大差距
课程的影响因素
影响课程的外部因素
社会
历史上最大的课程就是社会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的内容
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的要求和条件决定着课程的方方面面
社会的性质决定课程的性质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决定着课程的基本方面
儿童
儿童观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决定着课程组织的心理逻辑
儿童本位的课程论把儿童现实的经验作为课程的起点、中心, 将儿童对课程的重要性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
知识
这是对课程的影响久远、直接而深刻 知识是课程的本质,课程是知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科学文化知识的集聚增长是当代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推动力
人类对知识的探究方式影响着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经验到理性等,既是知识探究的逻辑,也是课程组织的逻辑
影响课程的内部因素
学制
学制就是学校教育制度,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学校以及各种级别的学校之间的组织与比例关系
采用“九年一贯制”还是“十二年一贯制”,这是设计基础教育课程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条件
现在学制增强了整体性和连贯性 ,课程的设计也应当考虑终身教育的要求,强调课程对个体持续发展的价值
课程传统
所谓课程传统,就是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历史延续性,这种延续性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并继续发挥作用
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直接指导着人们制定课程的行为
课程改革必须以课程理论为指导
课程自身发展的规律
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
课程处于不断扬弃的过程中,扬弃的过程就是课程自身螺旋上升,不断进步的过程
课程的发展规律 在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