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研究方法》
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第二版,导图汇总的内容有定性资料分析、社会研究的方法论、定量资料的整理与分析、选题的意义和标准等。
编辑于2022-04-29 18:09:35社会研究方法
第一章:绪论
社会研究
科学与社会研究
科学
含义
指人们借以获得知识的系统的、符合逻辑的方法
指利用上述方法获得的知识的本身
特征
科学是经验的
科学是命题式的
科学是逻辑的
科学是趋于抽象的
科学是操作的
科学是系统的
定义:社会研究指的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研究活动
方法体系
实证主义方法论(定量研究)
实验研究
探索和证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调查研究
被用来描述一个大的总体的状况
文献研究
用于帮助研究者去探讨那些既不会引起研究对象的任何反应,又是其他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无法达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人文主义方法论(定性研究)
实地研究
更多的是在深入理解社会现实,以及在提炼和建构理论方面发挥作用
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
抽样
问卷
统计分析
相关关系
实验研究
操纵与控制
实验组
控制组
前测
后测
实验刺激
因果关系
实地研究
参与观察
研究者的角色
投入理解
扎根理论
文献研究
内容分析
编码与解码
二次分析
现有统计分析
具体方法和技术
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
自填问卷
结构访问
无结构访问
局外观察与参与观察
随机抽样
概念操作化
问卷资料的编码方法
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量表制作技术
变量测量技术
实验控制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特点
专门性
技术性
操作性
社会研究的理论
定义:理论是经验事实的抽象概括,用于揭示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在形式上由概念和概念关系共同组成。
特征
由一组命题组成的
这些命题在逻辑上是相互联系的
这些命题中的一部分是可以通过经验来检验的
基本要素
概念
变量
所谓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的概念
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取值的概念叫做常量
类型
自变量
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
因变量
由于其他变量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
中介变量
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方式或途径
命题
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命题具有多种类型,如公理、定律、假设、经验概括,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题是假设
假设
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是一种可以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理论建构
从观察到概括
观察:
大规模搜集资料,通过资料概括出样本的特征和规律,进而推断总体的结构和特征
经验概括
指的是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是对变量之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一种说明。
从概括到理论
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
由理论导出(演绎)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
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题
收集有关的资料
分析资料
评价理论
社会研究的程序
选择问题
回顾文献
研究设计
收集资料
分析资料
报告结果
第二章:社会研究的方法论
社会学方法论与研究范式
名词解释: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研究方法的理论,主要探讨科学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程序、方法等问题,是指导科学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观点。
名词解释:范式
是指各门学科的科学家共有的研究模式和理论框架,他包括基本假设、专业术语、理论范畴、研究方式、解题模式等
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问题
社会学的研究目的和功能是什么?和自然科学有何区别?
社会世界和人类行为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其他生物有何区别?
科学研究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社会学研究起如何发现和检验真理的?检验的标准是什么?
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的价值观和社会文化因素是否应当介入?
后实证研究范式
证伪主义
P为问题,T T为尝试性理论,EE为排除错误。
P1~TT~EE~P2
问题提出,进行尝试性假说,证伪,排除错误。
科学发展阶段论
前科学阶段~常规科学阶段~科学革命阶段~新的常规科学阶段
前科学在吵 常规科学思想统一 革命科学遇到困难,在分团,直至意见统一。
意义
把社会历史观和非理性因素引入到科学和科学研究过程,打破科学万能论。
科学发展观阶段论说明存在多种方法论或研究范式,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
后实证主义和实证主义关系
后实证主义是对实证主义的扬弃
反对传统实证主义主张的经验主义、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
后实证主义仍坚持实证科学的基本假定,坚持采用经验研究和程序的方法,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
研究目的
强调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客观地描述和解释世界,在此基础上可以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预测和控制。
研究功能
具有说明和解释的功能,也具有社会预测和技术控制的功能。
阐释研究范式
批判诠释理论
后现代主义
社会研究的视角
研究层次
宏观层次
名词解释:宏观层次研究
宏观研究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侧重从社会、文化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研究社会整体的性质和发展规律
社会变迁研究:是在社会形态的层次上从历史演化的角度来发现并且是社会发展的
社会结构研究:是从社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入手来分析社会体制
社会行为与态度研究:是将许多个人的行为和态度视为一个整体,由此来分析解释预测人们的社会行动
中观层次
名词解释:中观层次研究
中观层次研究是从群体结构和集体行为入手,直接考察实际的社会单位,如社会组织和社区。
社会组织研究:是对企业、公司、学校以及其他机构的研究,类似于社会结构研究,通过变量分析来描述组织内部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组织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社会群体研究:是对青年、老年、妇女等的群体的研究,通常采用参与观察的方法,尽可能记录下各种信息
社区研究:既包括对一定区域的全面考察,也包括对社区内部特定社会问题的研究
微观层次
名词解释:微观层次研究
微观研究是从个人或小群体入手,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交往来发现社会行动的意义、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关系。
社会整体与个体
整体主义方法论
整体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性质不是由其部分的性质决定的,社会整体决定其各个部分的本质,社会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是社会整体,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宏观的社会现象。
个体主义方法论
个体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研究的基本单位是个人,个人是有意义行为的唯一承担者,而国家、团体、社会制度等整体概念都是表明人们互动的某种范畴,都可以还原为各个参与者的行动
二者分歧
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体两种视角实际上是互补的、不可偏废的
个性解释与共性解释
个性解释
名词解释:个性解释
个性解释是指对某一独特事件或个人行为的解释,即对其特殊性或独特性的解释。
共性解释
因果解释
名词解释:因果解释
因果解释是通过对导致某类现象产生的普遍的、充分的原因的说明来解释这类现象,运用演绎三段论的形式,由大前提、小前提进行逻辑推论。
大前提:理论陈述 小前提:条件陈述 解释项的逻辑推论:被解释项
功能解释
名词解释:功能解释
功能解释是以某的现象所发挥的普遍功能,来解释这类现象的产生
第三章:选题的意义和标准
选题的意义和标准
选题的意义
选题实际上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和目标,决定调查的方向
研究课题的选择反映了研究者的研究水平
影响研究者选题的因素
专业理论知识
调查研究方法知识和操作技术
对社会生活的观察
个人对问题的把握能力、洞察力
研究课题的选择影响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课题确立,研究目标和方向随即确立
研究课题的选择影响研究质量与研究结果
研究什么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指的是研究课题所在的学术领域,
学科与领域的关系
学科:认识和系统化原理的特定化 eg:经济学、社会学
领域:认识和系统化的对象的特定化 eg:经济、社会
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是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收敛。
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主要是指在研究主题的范围内确定自己要研究的具体问题
问题的标准
新的社会现象,没有被其他人研究过
已经存在的问题用新理论去解释和分析
曾经进行的研究问题发生变化,需要重新调查分析
选题的标准
重要性
所研究的课题具有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或者二者兼备
理论意义:研究的课题作出的理论贡献 理论性调查,注重理论贡献
实践意义:研究课题对社会问题进行科学的回答并能对解决或改善这类社会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应用性调查,注重对策性研究
所研究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创造性
这项课题所研究的问题在现有的“知识库存”里还无法找到,是史无前例、填补空白、开创性的
未曾提过
该课题采用的理论对一个已经大量研究过的问题给予新的诠释,采用新方法对旧问题研究
旧事新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已做过的课题的研究对象发生新的变化,原有的理论不能解释变化的问题
万象更新
可行性
研究问题与研究者的研究能力相适应
包括:社会经验、知识结构、研究经验、组织能力、操作技术、年龄、性别等
研究问题与研究者的研究条件相适应
研究经费、研究时间、研究的组织、文献的获取
研究问题与研究者的社会因素相适应
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道德的因素
选题的方法和来源
选题的思维方法:
思考与怀疑、形成问题意识
选题与经验生活
经验生活
个人生活经历和在生活中获得的知识
个人对周边世界的观察
通过阅读获得的各种信息
选题与查阅文献
名词解释:文献
是学术文献,具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著作和论文或资料,一般发表在学术刊物上或出版社公开出版的,且撰写格式和要求有很严格的规定
查阅文献的作用
使研究者详细了解研究课题所在的领域的学术成果
为研究者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提供启发
帮助自己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在更大的背景下分析自己的成果
如何选择文献
研究的相关性
发表的时间
作者的学术地位
发表的地址最好在学术刊物
发表的刊物或出版社
文献评述
内容要素
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已有研究的理论背景、理论框架
研究报告所反映的研究方式、研究方法
以往研究的成果
文献阅读发现文献中的问题或研究的局限性
研究课题的明确化
如何操作
界定调查范围
明确调查内容
确定调查对象
第四章:研究设计
研究方式
社会调查(调查研究) (定量研究)
名词解释:调查研究
运用概率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并在对资料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把调查结论或资料推论到样本所在的总体
优点
在大量样本调查的基础上反映社会的一般状况
能够客观地、精确地分析社会现象
收集资料迅速,资料精确可靠,调查结论概括性程度较高
缺点
很难获得深入、详细的资料
无法了解具体的社会运行和社会行为过程
资料的准确性受到多重因素影响
实地研究 (定性研究)
名词解释:实地研究
研究者必须长期生活在被研究者的生活环境,甚至作为其中一员与被研究者共同生活,通过观察、访问收集有关资料,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定性分析揭示被研究对象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
优点
实地研究能够收集到比较详细、深入的资料
能够实地观察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和过程
能够深刻理解被研究对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缺点
实地研究难以得出概括性较高的、普遍性的结论
收集资料的准确性、客观性受到研究者主客观因素影响
所获得的事实有时候也是建构性的
文献研究 (定量研究)
名词解释:文献研究
利用第二手资料进行分析,具有非常明显的间接性、无干扰性和无反应性。
具体方法
内容分析法
二次分析法
统计资料分析法
优点:研究成本低
缺点
文献资料的质量难以保证
难以估计性度和效度
实验研究 (定量研究)
名词解释: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用来检验一个理论或证实一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活动,它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改变或控制一个或几个变量,然后观察其他变量是否随之发生变化,从而检验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研究类型
实地实验
现场实验
自然实验
定义:在自然状况下的一种实验方式
优点
准确说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能够创造特殊的环境减少外来变量对研究现象的影响
缺点
社会现象中的
实验室研究
实验室实验是一种标准化的实验,是在人工环境下或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
研究性质
理论性研究
名词解释
理论性研究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调查来检验和发展社会理论的,是一种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他试图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运行的规律,并从理论的高度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基本方法
假设演绎法:名词解释
从理论出发,通过建立与理论相联系的研究假设,然后根据研究假设演绎成一套系统的测量指标,对测量指标收集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最后对研究假设及理论进行检验。
归纳法:名词解释
在对大量现象的观察的基础上,从中归纳出社会现象的基本特征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上升为理论。
应用性研究
名词解释
应用性研究主要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的研究,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社会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为改善社会状况、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咨询。
二者区别
相同点
二者的研究都涉及理论
某些课题具有双重性,包含二者
不同点
从关注点来看
理论性研究关注的是通过经验研究发展出来的某种一般性的社会认识, 应用性研究关注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从研究逻辑来看
理论性研究:理论~经验~理论 经验性研究:理论~经验~对策
研究目的
探索性研究
名词解释:
探索性研究是研究者对于确定的研究课题和研究对象进行初步了解和熟悉的过程,通过初步考察,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形式
探险性质的探索性研究
辅助性质的探索性研究
适用情况
研究课题或现象非常独特,很少有人研究,是一个空白
研究者对所设计的领域了解不多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研究假设,或者从中尝试和发展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或对研究方法进行预演,从中发现问题,形成完善研究设计。
具体方法
查阅文献,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
咨询专家,了解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思路,关于被研究现象的最新动态和特点及背景以及不见于文献的信息
现场观察,调查现场,通过对若干个对象的观察和访问,了解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
描述性研究
名词解释:
描述性研究是系统的了解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状况及其发展过程,通过对现状准确、全面的描述,反映总体的特征及其分布,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
适用方法
归纳法
普查和抽样
优点
描述性研究能够定量地、精确地描述和说明社会现象的基本状况和分布特征
能够反映总体及各个部分的一般状况或普遍现象,而不是个别的、片面的。
能够反映出总体的一般水平和趋势
所得出的结论或对某种特定事物的状况和特征的分析具有相对的普遍意义
解释性研究
名词解释
解释性研究是要说明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探索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揭示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因果关系,解答社会现象“为什么”的问题
研究过程
根据一定的理论,从与理论相联系的研究假设出发,经过对社会现象的调查,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检验假设,最后达到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解释的目的。
三者联系:逐步递进的关系,从探索性研究开始,过渡到描述性研究,从此基础上深入发展到解释性研究。
分析单位
名词解释
分析单位是指一项用来观察、描述和解释的单位,他可以考察和归纳相同事物的特征,解释分析单位中社会现象的差别。
理论主题(最大,宏观) 调查主体(次级,中观) 访问对象(最小,微观)
适用范围
由微观到宏观,分析单位是不同的
微观研究
个体、群体、组织、社区
宏观研究
国家、社会、世界
社会研究中,一项研究可以同时运用多种分析单位
个体可以描述群体 群体可以描述社区 社区可以描述社会
同样性质的研究课题,分析单位可以不同
未成年人犯罪可以研究未成年人个体,也可以研究犯罪群体
分析单位是一项研究用来观察、描述和解释的单位,分析单位和调查对象、研究内容是有一定关系的。
具体形式
个体
以个体为单位的描述性研究一般旨在描述由某些特定个人所组成的总体
以个体为单位的解释性研究则是为了发现总体中的社会动力
群体
名词解释
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组织
组织是指具有特定目标和正视分工的、有计划建立的结构严明的制度化群体,即正式组织。
社区
社区作为一定地域中人们的生活共同体,也可以作为研究中的分析单位。
社会产品和社会事件
社会产品(书籍、报刊、歌曲、图片) 社会事件(个人发生的重大生活事件,也可以是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区群谬误和简化论
区群谬误
名词解释
区群谬误又称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它意味着从层次比较高的“区群”分析单位得到的结果似乎也可以在层次比较低的“区群”或个体中得到证实;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比较高的分析单位作研究,而另一种用比较低的分析单位作结论。 也表现为研究者用一个比较高的“区群”收集资料,但用一个比较低的“区群”或非区群分析单位作结论
由大证小
简化论
名词解释
简化论又称简约论、还原论,认为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可以还原为构成事物的若干个元素,整体等于部分的总和,因此在整体研究中主要取一部分就可以了。 把社会现象分割成各自独立的几个方面,企图用一个方面的特征解释和说明复杂的社会现象,并强调自己解释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没有意识到社会现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表现形式
研究者用十分特殊的个体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用比较低的分析单位来进行测量,在比较高的单位得出结论 用一组特殊的、比较狭窄的概念或变量来解释社会现象或问题
研究特征
社会特征
社会特征也称社会背景或社会状态,可以描述分析单位的基本状态和特征,属于客观性资料
行动
行动是指发生在两个人以上,能够满足各自欲望的活动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个人行动或社会活动。属于客观性资料
态度和意见
态度和意见与观念、信仰、动机、行动偏好一般归之于价值取向类的研究内容。
时间维度
横向研究
名词解释
横向研究也称为横剖研究或截面研究,指的是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调查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间的关系
研究内容
横向研究主要是对某种社会现象或某一社会总体的横截面进行调查,横截面是指在特定时间下的研究对象的全部状况。
横向研究通常用于探索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也可以用于解释性研究。横向研究重点的是时间点,解释性研究则需要考虑时间跨度。
纵向研究
名词解释
纵向研究也称为纵贯研究,指的是在较长时间内,在若干个不同时间点上搜集资料,用以描述社会现象的发展过程,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社会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探讨社会现象的前后联系揭示社会现象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类型
趋势研究
趋势研究指的是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方法一样,内容一样,问题也要一样)
同期群研究
同期群研究又称为同龄群研究、世代研究、人口特征组研究。指的是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调查样本并不相同,每次调查的对象可以不一样,但都必须属于同一类的特殊人群。 (具有同一特征,人员可以代替。)
同组研究
同组研究又称为定组研究或追踪研究,他指的是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人定,不可替)
研究方案
设计
设计作用
研究方案是研究者对研究目的总体设想的概括和详细说明
研究方案的作用在于向有关方面申请研究项目和研究经费。
研究方案的设计便于对整个社会研究过程实施监督、管理和控制。
设计原则
系统性:系统性指的是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应以系统行为思想指导。
规划性:规划性指的是研究设计有自己的步骤和时间上的安排,以及在每个阶段上应当达到的目标
可行性:在方案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到方案的操作性和方案实施的具体条件,要具体有研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可操作性:在研究设计中,各种措施应是具体的、详细的,设计方案应留有余地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设计的具体内容
说明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说明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这项研究在理论上或者应用上的价值是怎样的。
说明研究的理论假设或设想
研究者必须详细阐述本项研究中主要是研究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并具体提出具体的研究架构或者不同现象或者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自己的认识。
说明具体的研究方式、性质、目的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果形式。
说明研究的分析单位和具体内容
说明研究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及培训安排
确定研究的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
撰写的要求
提出和阐述研究的主要问题
有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和评价
问题和假设
研究方法的说明
研究步骤的说明
研究的重要意义
经费预算
第五章:抽样
抽样的概念和程序
抽样方法
非概率抽样
名词解释:依据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判断或是否方便等因素来选取对象。
概率抽样
名词解释:按照随机原则来选取对象,完全不带研究者的主观因素。
二者区别
在概率抽样中,能够比较精确的估算出抽样误差,根据被抽出的少数对象的情况可以对全体对象的情况进行推论。
在非概率抽样中,无法估算抽样误差。非概率抽样的代表性只有将抽出的少数对象的情况与全体对象的情况比较后才能得知,无法对全体对象进行推论。
抽样的术语
名词解释:抽样
抽样是指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选取一组元素的过程,由此产生的元素集合成为样本。
抽样过程中,每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被称为元素,全体研究对象被称为总体,样本则代表一部分研究对象。
总体
研究总体:理论上明确界定的元素的集合体。
目标总体:被称为调查总体,是实际抽取样本的元素的集合体,是排除了研究总体中的一些特例后的总结。
抽样比率
样本中元素个数与总体中元素个数的比率,也是样本规模与总体规模的比率
抽样框与抽样单元
抽样框:在实际抽样中的一份近似涵盖所有整体元素的名单
抽样单元:抽样框中的总体元素,又被称为抽样单元,且较大范围的抽样中,可能有多个层次的抽样单元。
初级抽样单元 次级抽样单元 终极抽样单元
参数值、统计值和抽样误差
参数值:用来描述总体情况或特征 统计值:用来描述样本的情况和特征 抽样误差:参数值与统计值之间的差异
样本规模相同,总体异质性程度高,抽样误差越大,样本代表性越低;总体异质性程度越低,抽样误差越小,样本代表性越高。 总体异质性程度相同,样本规模越大,抽样误差越小,样本代表性越高;样本规模越小,抽样误差越大,代表性越低。
抽样的步骤
设计抽样方案
界定总体,对于抽样总体的范围和特征加以明确的说明。
介绍抽样框的具体内容,给目标总体下一个操作化的定义。
确定样本所含个体数目,即样本规模的大小。
根据不同的目标总体,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
抽取样本
抽样人员按照抽样方案中选定的抽样方法,从抽样框中实际抽取总体元素,构成样本的过程。
评估样本
样本抽出后对样本的代表性和各类误差情况的检验和评估。
非概率抽样
名词解释:非概率抽样即放弃随机原则,依据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判断或是否方便等因素来抽取样本。
方便抽样
名词解释:方便抽样又称偶遇抽样,是指研究者使用对自己最为便利的方法来选取样本
缺点
容易产生系统误差
样本代表性差
总体的情况越复杂,效果越差
配额抽样
名词解释:配额抽样首先要根据某些参数值,确定不同总体类别中的样本配额比例,然后按比例在各类别中进行方便抽样
运行逻辑
通过样本配额,使样本结构尽可能与总体结构保持一致,对总体进行克隆。 总体参数值越多,样本元素的分类越细,样本与总体的结构越接近
缺点
不容易掌握总体的最新资料
抽样由访问员进行,选择样本时,有很大的随意性
判断抽样
名词解释:判断抽样又称第一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或专家判断来选取样本。样本能否满足要求、能否满足总体的情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者的主观判断。
适用场景
研究者用判断抽样来选择特别能提供信息的独特个案
研究者用判断抽样来选取很难以接近的特殊人群。
研究者用判断抽样来选取某个特殊的个案类型,以便进行深入的研究
雪球抽样
名词解释:雪球抽样也称网络抽样,是一种根据已有研究对象的介绍,不断辨识和找出其他研究对象的累计抽样方法。
适用范围
对成员难以找到的总体进行抽样。
用雪球抽样对具有一定网络联系的总体进行抽样。
逻辑:拓扑定律
概率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
名词解释:简单随机抽样,也称纯随机抽样,是指研究者严格按照随机原则来抽取样本,在选取对象的过程中,排除任何事情设定的模式,使每一个对象的被选中概率都相等,满足等概率要求,且对象之间相互独立,任何一个对象是否入选样本与其他对象无关,每一个对象的抽取都是相互独立的。
优点
随机抽样没有既定的模式,可以排除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的偏见。
随机抽样为引入概率理论提供了可能性,提供了计算参数值和抽样误差的基础。
抽样过程
建立抽样框。
从抽样框中选取元素构成样本。
放回式和不放回式抽样
随机数表产生随机数
步骤
选择随机数的位数。
决定从五位数中选择哪几位数
确定在表中选择数字的顺序
确定开始的五位数组起点
处理大于总体规模或重复的随机数
不足
总体规模较大时,工作量较大。
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在总体中比较分散,使得实地访问工作难以实施。
系统抽样
名词解释:系统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是按某种确定的规则,按照等间距抽取,从总体中抽取的。
过程
确定开始抽取人选的位置。
计算抽样间距
抽样间距(k)=总体规模(N)/样本规模(n) 抽样比(f)=样本规模(n)/总体规模(N)
确定抽取元素的方法
分层抽样
名词解释:分层抽样是指研究者先把总体分为若干个同质的层(次级总体),然后用简单随机或系统抽样方法,从每层中抽取样本元素。
优点
减少抽样误差,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可避免某个类别在总体中比例很小,用简单随机或系统抽样可能会漏掉该类别的元素。
实施过程
进行分层,确定【分层变量】。根据一定的总体特征,用来描述这些整体特征的变量,被称为分层变量。
eg.性别:男性女性 年龄:老中青 婚姻:未婚、离异、丧偶
确定样本比例,分层抽样采用等比例的方式进行,要求从各层抽取元素的数量在样本中的比例,与该层在总体中的比例相等。
确定实际分层抽取样本的方法。
方法一,先将所有的总体元素,按分层变量进行分层,并计算各层在总体中的比例。
方法二:将所有总体元素按分层变量进行分层,然后将各层的总体元素一层一层连续排列,最后对连续排列的总体元素进行等距抽样。
多阶段整群抽样
名词解释:按总体内的层级关系,把抽样分成几个阶段来进行。从宏观层面,到中观层面再到微观层面
以群为抽样单元:整群抽样
淮南市~各县区~各社区~社区内的残疾人群体
过程
首先决定多抽群,还是多抽群内的元素。
群内元素之间的同质性,要高于总体所有元素之间的同质性。 同质性越高,抽取的群就越少,群里的人数就越少。 同质性越低,抽取的群越多,群内的人数也就越多。
处理群大小不等的情况
pps抽样
名词解释:第一阶段抽样,抽取初级抽样单位的阶段,放弃等概率抽样条件,采用概率与规模呈比例的方法,赋予规模不等的群与规模成比例的入样概率。
kish表
子主题
样本规模
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
经费
抽样精度
抽样精度就是抽样中希望达到的精确程度,能容忍的抽样误差。
总体标准差
总体标准差是反映总体元素间异质性程度的指标,在给定抽样精度后,总体异质性程度越小,所需样本规模越小,反之亦然。
第六章:测量
测量的概念与过程
为什么要测量
测量延伸和扩展了人们的器官
测量工具通常比人的感官更敏感
测量的结果不会随特定观察者而变化
测量增加外部世界信息的精确性和客观性
测量帮助人们观察非物理世界的存在
量化测量
名词解释:测量是针对表示某种社会属性的概念,构造出相应的测量工具,对之进行经验观察,并以数字的形式表示观察结果。
测量过程
概念化:把测量对象以概念的形式表示出来,对测量对象形成概念化认识。
操作化:针对需要测量的概念,构造相应的测量工具。
资料收集:用测量工具对测量对象进行经验观察
概念化与操作化
概念化:名词解释
概念化是社会测量的第一个环节,是对概念的含义和应用范围给予清晰说明的过程,在理论层次上对概念进行名义定义。
为什么进行概念化
概念是人们主观上对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抽象概括,但日常生活中用来指称事物的概念的含义经常模糊不清
有些测量对象纯粹是一种理论建构,源于观察,现实中找不到明确的对应物
描述单位:维度
指称概念的层面或具体方面,区分概念的维度就是对概念的含义进行分类
操作化
名词解释:在经验层次对概念进行操作定义,把概念抽象的名义定义进一步具体化,使其转换成能从经验上进行观察和测量的变量和指标
运作逻辑
概念~变量形式
变量:概念的具体化,可以在经验层次上观测,表明事物的数量、等级或类别上的变动状态。
指标:可以直接观察的变量,比变量更加具体,直接从经验层次反映出概念内涵中的某个层次的内容。
测量层次
定类测量
定类测量是根据属性不同对人或事件进行分类,不同的类别可以用数字来表示。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的类别的数字,不能用于计算,仅用于区分不同的类型。
定序测量
定序测量不仅对属性进行分类,而且根据属性强度的不同,对人或事件进行顺序排列。标记属性强度的数字之间可以比较大小、高低或先后,但是他们之间的距离没有任何意义,这个距离不等于所测属性强度的间距。
定距测量
定序测量是以相等的固定间距(标准间距)来确定属性强度的实际距离,标记属性强度的数字(标准间距个数)是有意义的,其间距等于属性强度的间距,但数字相互之间的关系不等于属性强度的关系。
定比测量
定比测量是在确定了间距数字后,通过确定有实际意义的零点,将属性强度间的比例关系用数字间距间的比例关系表示出来。
测量质量的评估
信度
名词解释:信度是指使用相同指标或测量工具重复测量相同的事务时,得到相同结果的可能性。如果说某个指标或测量工具的信度高,那他提供的测量结果就不会因为指标、测量工具或测量设计本身的特性而发生变化,反之亦然。
分类
再测信度:名词解释
再侧信度又称为稳定性信度,是用同一种测量工具,在两种不同场合对同一群受试者前后测量两次,然后计算两次测量分数的相关关系。相关关系越大,说明两次测量的一致性程度就越高,相关关系系数反映的是测量分数的稳定性程度,故称为稳定性信度。
缺点:易生练习效应
复本信度:名词解释
复本信度有称等值性信度,比再测性信度工作量大,同一个测量工具要构建两个完全等值(平行的)复本,随后对同一群受测者测试,测算相关系数,越大说明等值信越高。
折半信度:名词解释
只用一个测量工具对同一组一群受试者实施一次测量,但将奇数和偶数题分开计分,计算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得出折半信度,按照公式测算实际信度。
效度
名词解释:效度是测量工具能够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征的正确性程度,效度越高,即表示测量结果越能显示其所要测量的特征。
分类
表面效度:名词解释
表面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人们头脑中的印象或学术界形成的共识之间的吻合程度,如果吻合程度越高,则表面效度越高。但考观察者主观观察,具有随机性。
内容效度:名词解释
内容效度是指测量在多大程度上涵盖了被测量概念的全部内涵,测量工具代表概念定义的内容越多,则内容效度越高,内容效度实际是在检查有操作化得到的经验指标,是否能够比较全面的代表概念所包含的内容。
效标效度:名词解释
效标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一些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这些标准能够精确表示被测概念。根据比较标准和测量结果是否有时间上的延迟分为预测效度和同时效度。
预测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测量对象一段时间以后的表现(预测标准)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关程度越高,预测效度也就越高,检验标准是将来发生的事件或行为。
同时效度:测量过后,马上知道测量的效度。(比较法)
信度与效度之间的关系
由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决定的。
比较
有效的测量,一定是可信的 不可信的测量,一定是无效的 可信的测量,不一定是有效的
条件性: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效度的充分条件 一个测量工具要有效度就必须有信度,没有信度就不可能有效度(必要条件) 有信度不一定有效度(非充分条件)
指数与量表
指数:由多个指标构成的指标群,通常被整合为指数。指数是根据被测量对象选择指标的多少,给予不同的得分。
量表:主要用来测量人们的感觉或主观判断,它的测量逻辑是假定有相同、主观感觉的人,会在一个由弱到强的连续线段(维度)的相同位置,标出自己的感觉。
建立指数
选取指标:首选表面效度较高的指标,对不同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
指标加权:加权是指给指数中的某些重要指标附以特殊的分量,加权能直接影响调查研究的结果
处理缺失值:删除、取平均值、随即赋值
常用量表:
李克特量表
定序测量,按清楚的顺序回答
设计:
编写量表项目
确定答案形式
数量:4~8个 偶数平衡 赋予相应的分数
项目测试:
量表草案进行测试访问,根据总分对其进行排序,根据前25%和后25%得出平均分,二者相减的绝对值为分辨力系数,越大分辨力越高。
博加德斯社会距离量表
量表测量的问题有明显的强度差别,依次由弱到强顺序排列
语义差异量表
用来测量人们对观念、事物或他人的感觉。
第七章: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名词解释
调查研究指的是一种利用合理的抽样和标准化的问卷,直接从社会成员手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并主要通过定量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法。
特征
采用抽样的方式来调查对象
利用标准化的问卷收集资料
通过现代统计技术分析资料
优点
迅速、高效的提供有关总体的丰富的资料和详细的信息,既可以描述总体的概况、特征,又可以解释不同变量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信度较高,精确度也较高。
缺点
所收集的资料依据是被调查的的自我报告,不一定反映被调查者的真实情况。
依赖的操作程序和标准化的问卷收集资料,可能导致资料不够深入、具体,趋于表面化、简单化。
过程
选题
设计
实施
分析
总结
类型
行政统计调查
生活状况调查
社会问题调查
市场调查
民意调查
学术性调查
作用
描述状况
解释原因
预测趋势
评估政策
问卷
名词解释:问卷
问卷是调查研究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主要工具,它的形式是一份预先精心设计好的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特征的问题表格
类型
自填式问卷 访问式问卷
问卷内容
某一人群的社会背景
某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活动
某一人群的意见和态度
基本结构
问卷名
封面信
说明调查主办者身份
说明调查的目的
说明调查的大致内容
说明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及意义
说明调查的保密措施并致谢
指导语
问题及答案
开放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
编码及其他资料
后编码:问卷收集后进行
预编码:问卷设计时便完成
问卷设计
设计原则
紧密围绕调查的主题和目的
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诸多因素
尽心尽力为调查者着想
充分考虑问卷的内容和使用方式
设计步骤
前期准备工作
确定问卷纲要
收集前人用过的问卷
设法了解一些情况
设计问卷初稿
卡片法
设计问题,记录卡片 相同问题性质的卡片归类 将卡片前后排序 根据逻辑结构排序,形成问卷雏形 从回答者视角看阅读和填答是否方便,检验连贯性 打印问卷初稿
框图法
根据研究假设画出整个问卷的顺序框图 根据问卷设计检验前后连续、科学性 具体写出问题与答案,安排顺序 根据回答者视角检验是否方便 打印形成初稿
采用方法
根据调查内容结构,画出问卷总体的各个部分以及前后顺序
针对每一部分的内容,在卡片上写出具体的问题,并调整问题之间顺序
按整理好的卡片顺序打印成问卷初稿
评估和试用
主观评价法
将问卷初稿提交相关领域的专家、研究人员以及典型的被调查者进行评审,请他们直接阅读和分析问卷的初稿,并根据他们的经验和认识,对问卷进行评论,指出不妥之处,提出修改意见。
客观检验法
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式,从被调查者中选取一个小样本,用打印好的问卷初稿对他们进行调查,认真检验分析调查的结果,从中发现问题和缺陷并进行修改。
修改和定稿
具体方法
问题及答案形式
填空式 是否式 多项选择式 矩阵式 表格式 标尺式 相倚式(关联式)
问题设计要求
语言简单 措辞严谨 陈述简短 避免双重或多重含义 防止问题具有倾向性 不用否定形式提问 不问调查对象不知道的问题 不直接询问敏感性的问题
答案设计要求
协调性 合适性 穷尽性 互斥性 无偏性
注意事项
版面设计:整洁,合理,清晰,美观。
问卷篇幅:20分钟内完成最佳
问题顺序:感兴趣的放前面,敏感性的先问,开放题、个人资料放最后。
类型
自填问卷法
优点
省时省力省钱 具有较好的匿名性 避免某些人为误差
缺点
对样本性质有一定要求,适用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调查者 不能使用比较复杂的问卷 问卷的回收率有时难以保证 调查资料的质量常常不够理想
个别发送法
优点
省时省力省钱 调查员可以当面解释和说明 回收率较高 调查具有一定匿名性 减少调查员所带来的某些误差 被调查者有足够的时间阅读问卷 可以在方便的时候填写答卷
缺点
调查范围不广 问卷质量不如当面访问高
邮寄填答法
优点
省力省钱方便简单
缺点
很难弄到调查对象确切的地址和姓名 很难保证问卷回收率 比较耗时间
改进方法
先寄提示性明信片 设计比较考究的封面信 挑选合适的邮寄时间 使用跟踪信或提醒电话
集中填答法
优点
更省时省力省钱 保证问卷质量和回收率
缺点
调查样本集中的成本过大 团体压力和相互作用影响问卷质量
结构访问法
名词解释:
结构访问法又称标准化访问,即完全按照事先设计的、内容统一的标准化问卷进行访问,是一种高度控制、操作规范、措施周密、程序严格的访问方法。
类别
当面访问法
CAPI
优点
调查回答率较高 调查资料质量较高 调查内容比较复杂 调查对象适用范围广
缺点
互动的不良影响 匿名性较差 成本高、费用大、时间长 对调查员要求高
电话访问法
CATIS
优点
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调查空间大,比较省钱 对被调查者影响较小 对调查过程监控方便
缺点
样本具有局限性 拒答率较高 调查时间有限
收集方法的选择
调查成本
人员设备
样本性质
调查内容
调查时间
问卷回收率
资料的质量
调查员的挑选与培训
具备条件
一般条件
诚实守信 认真负责 好学能干 吃苦耐劳 谦虚耐心
特殊条件
研究主题 社区的性质 访问的方式 被访者特点 调查员受教育程度
培训方法
介绍项目的总体情况 强调调查的注意事项和职业道德 讲解抽样方法和问卷内容 传授基本的和关键的调查访问技术 进行模拟调查或访问实习
调查员应注意的原则
衣着得体,礼貌大方 消除疑虑,获得合作 控制环境,避免干扰 规范提问,保持中立 专心倾听,认真记录
调查的实施与监控
有效联系被调查者的方式
通过正式机构 通过地方部门 通过媒体宣传 通过私人关系 直接与被调查者联系
调查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制
合理组建调查队伍 建立管理和监督的办法及规定 实地抽样的管理和监控 实地访问的管理和监控 问卷回收和审核的管理与监控
第八章: 实验研究
名词解释: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通过引入或操纵一个变量(自变量),以观察和分析他与另一个变量(因变量)所产生的效果,以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研究逻辑
先测量在没有收到信息x影响之前,y的情况如何 通过操作某些条件,引入被看作自变量的和原因的实验刺激,引入x 对引入x以后y的情况进行测量 比较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
研究的基本语言
自变量与因变量
自变量(原因变量):在一项研究中,由于自身的变化,而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 因变量(结果变量):在一项研究中,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导致自身变化的变量。
前测与后测
前测:第一次在给予实验之前的测量 后测:第二次在给予实验刺激之后的测量
实验组与控制组
实验组:实验组是实验过程中,接受实验刺激的一组对象。 控制组:控制组也称对照组,是各方面与实验组都相同,但在实验过程中并不给予实验处理的一组对象。
实验对象的选择
匹配法
名词解释:匹配法指的是研究者,依据各种标准和特征,找到两个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的实验对象进行配对,并将其中一个对象分到实验组,将另一个对象分了控制组的方法。
优点
现实中没有足够的对象供观察者选择,符合条件的对象数目急剧减少。
研究者只能在没有意识到对应变量的可能有影响的变量上进行匹配。
人们的有些特征在实践上是很难测量的,很难操作化为具体的、可观测的指标。
随机化方法
名词解释:随机化方法也称为随机指派,指的是研究者完全按照随机抽样的原理和方法来将实验对象随机的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当中。
方法:抛硬币、单双号法
实验的类型
经典实验设计
经典实验设计也称古典实验设计、双组前后测模式,包含实验设计的全部要素: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自变量、因变量。
实施步骤:
将全体实验对象用随机化的方法,分别匹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 对两个组的对象同时进行第一次测量(前测) 对实验组给予实验刺激,但不对控制组实施。 对两个组的对象,同时进行第二次测量(后测) 比较和分析两个组前后两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得出实验刺激影响。
参考结果:
实验组差分的绝对值比控制组差分的绝对值大,说明实验刺激对应变量有影响 实验组差分与控制组差分的实验刺激的影响为零,自变量对应变量不起任何作用。 实验组差分比控制组差分小,说明实验刺激对应变量的影响是负向的
索罗门三组设计
在经典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控制组新增的控制组没有前测,只有实验刺激和后测。新增的控制组的前测由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前测平均数代替。
索罗门四组设计
在三组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增加第三个控制组,该控制手机无前侧也无实验刺激,只有一个后侧。
双盲实验设计
名词解释:双盲实验指的是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实验对象和参与实验的观察人员来说都是未知的。实验组还是控制祖被给予了实验刺激!参与实验的双方都不知道。实验刺激是由实验人员和实验对象以外的第三者任意分配和给定的。排除期待的影响。
实验研究的特点
优点
便于确定因果关系
实验高度的可重复性
缺点
实验研究的效度问题很难保证。
无法消除实验者的期望,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所以选择双盲实验。
实验样本不具有普通人的代表性,在实验结果的推广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九章: 文献研究 (内容分析法)
名词解释:
内容分析法是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图片、符号以及其他形式存在的文献资料,来达到研究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研究相关社会现象的目的。
研究程序
选择主题 决定总体与抽样样本 定义要统计的概念或变量 建立类别 制作编码表 训练编码员 对资料进行编码 录入计算机并进行统计分析 报告研究结果。
关键环节:
内容分析中的抽样
通过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的方法,达到研究全部对象的目的。
抽样三阶段
名称抽样(抽取名称) 期号抽样(从日期中抽取期号) 内容抽样(抽取分析内容)
建立编码类别与制作编码表
内容分析的基本做法是对样本中的信息进行编码,根据特定的概念框架,对信息做分类记录。
选择编码单位:选择具体的观察和点算单位。选定后进行赋值
制作编码单:编码单是对文献材料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同结构式观察所用的记录单十分相似。
分类原则
每一事实或材料必须仅仅只能归入某一类。 种类必须穷尽,样本中的每一情况都可以归纳到每一类别中
特点
优点
无反应性(不会打扰被访者,不会对其产生影响。)
费用低,省钱省时
可以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
适于做纵贯分析。(历史维度)
保险系数相对较大(失败后可以重来)
缺点
许多文献质量难以保证
信度和效度存在一定问题(研究者的主观因素较高,缺乏客观的评价。)
第十章: 实地研究
名词解释:
实地研究是一种研究者以不带理论预设的方式深入的研究现象的社会背景中,以观察和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达到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和阐释的研究方式。
属性:定性研究
适用课题
通过研究获得关于特定对象(个案)的全面的系统的认识的研究
需要在自然情境下,获得有关人们的态度和行为的知识的研究
要在跨越时间的社会过程中进行的研究
特征
这种研究方式强调研究情境处于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中对人们的行为和态度进行观察和研究。
强调研究者在进入研究现场(实地)中不带有任何理论预设,强调在历史的、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观察和分析,并概括出研究结论。
实地研究强调的是用归纳的方式获得研究结论,并且收集资料过程就是理论形成的过程
实地研究强调“互为主观性”,强调研究者以“土著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
实地研究所考察的对象是具体的、有限的,更易于获得关于所考察对象全面地系统的认识。
从资料收集的方式上来看,实地研究主要采用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两种方式
优点
易于获得关于研究对象最真实的资料。
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的最好的方法,没有先入之见。
研究过程相对比较灵活
有利于研究对象做纵向的历史比较分析。
缺点
结论的局限性:考察对象通常是具体的很有限的,难以推广到个案以外的更大的总体。
信度问题:研究的效度较高,但信度难以保证
客观性问题:研究者的主观性难以避免
伦理问题: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直接亲密的接触,容易产生伦理问题。
一般程序
一、选择研究对象, 选择研究实地
研究对象实际上是指一项研究将要分析和描述的对象,可以是人、群体、社会组织、社区,甚至社会产品、社会事件等。
二、进入现场
如何进入
依赖某些局内人或中间人的帮助。 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进入现场。 有些现场是公开的,没有进入限制。
进入身份选择
首先考虑进入的便利性 考虑研究主题或研究对象的特点,如果公开身份没有较大影响的话可以选择公开身份 研究者要结合研究主题,考虑自身做法是否受到伦理上的谴责
三、建立关系
取得信任,建立友善的关系
四、资料的收集、记录、整理、分析
资料来源
研究者的观察和访谈 研究者实地的体验与反思
记录原则
真实性:记录内容为研究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完备性:记录尽可能详细,除了视听外还有研究的体验与思考 保证活动记录不影响到研究对象或资料收集对象的原本状态
观察法
名词解释:
观察法指的是研究者运用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直接感知与记录正在发生的、与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有关的社会事实的过程。
观察者角色:
参与的观察者(参与观察)
观察者参与到研究对象或资料收集对象的生活背景中,通过实际参与观察对象的日常生活来进行观察。
类型
完全的参与者
优点
很好地保证观察的对象处的自然状态下
缺点
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遭受伦理上的谴责。
有些违法或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活动,往往使观察者处于两难的境地。
名义的参与者
研究者实际上是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被观察对象中在参与被观察者活动时,公开自己的观察身份。
好处
使研究者摆脱伦理上的责难
不足
观察者的角色及其活动可能会吸引被观察者的注意,改变其原本状态
非参与的观察者(非参与观察)
非参与观察指的是研究者进行观察,但不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当中。
类型
交往的非参与者
研究者公开自己的身份,不参与被观察者的群体及其活动。
缺点:难以深入
完全非参与者
观察者完全不参与到被观察者群体及其活动中,也要求观察者尽可能不让自己被观察者发现自己被观察
优点
能保证观察的社会现象及其过程保持自然状态,有效地避免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互动可能对观察产生的影响。
不足:伦理问题,仅限于外在的客观行为观察中
实地研究要求,研究者以参与观察的方式进行观察
观察的方式
根据观察情境划分
实地观察
实地观察是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观察,所观察的情境完全处于自然状态,研究者对观察对象所处的情境没有任何的限制。
实验室观察
实验室观察是在人为设置的情境下进行的观察,研究者对观察对象所处情境根据研究需要加以人为的控制。
根据观察手段划分
结构式观察
观察手段具有结构性,采用统一的标准化的观察表,对观察的程序完成的内容记录的方式方法作出统一的规定。
无结构式观察
没有结构式的观察手段,对要求观察的项目没有做事先准备,也没有任何统一的、固定不变的观察内容和观察表格,所得的资料也是定性资料。
根据观察对象划分
直接观察
指的是观察正在发生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
间接观察
研究人员对人们行动以后、事件发生以后所留下的痕迹进行观察,以获得对行为或事件的理解。
分类
痕迹观察:人们的活动会对一些物品造成一定的磨损或留下一定的物质。被磨损的物品及磨损处的特点,留下的物质及特点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活动情况,通过对磨损和累积物的观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人们的活动情况。
行为标志观察:通过一些表面的或无意识的现象,推测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优点:
在没有先入之见的情况下,对所研究的社会事实进行探讨。
研究者把他们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强加给试图理解的社会世界的可能性最小。
获得有关社会事实的真实图像的最好方法。
缺点
观察的程序和项目没有作出统一的规定,观察的结果难以重复,这种方法缺乏信度
观察过程依赖观察的敏感性、领悟能力和解释能力,受研究者主观作用的影响比较大。
访谈法
名词解释
访谈法指的是研究者通过与访问对象的直接口头交谈来获得有关社会事实资料的过程。
类型
根据对象划分
个别访谈
针对单个对象进行的访谈,过程表现为访谈者与单个访谈对象之间的互动
优点:
一对一的访谈不易受到第三方影响 私密性的访谈,某些私密性的信息得到保护 易于做到畅所欲言,收集到比较真实的信息
集体访谈
以座谈会的形式,同时针对多个被访者
优点:
帮助被访者激发某些记不清的事件的回忆
缺点:
人们想要表达的内容可能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因其他人在场的顾虑而不能真实的表达。
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根据访问者与被访者是否直接接触
直接访谈指的是访问者,与被访者面对面的、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的访谈。 优点: 访谈过程的可控性较强 访问者通过访谈过程中被访者的姿态、表情、动作等加深对所询问问题内容的理解。 缺点: 花费时间和精力较大 访问者与访问活动本身都可能对被访者造成影响
间接访谈指的是访问者与被访者通过电话的媒介进行的访谈。 优点: 成本低 匿名性强,适合提问敏感性与威胁性问题 缺点: 可控性比较低
根据访谈所获资料与被访者的关系
直接反弹意味着访谈的内容关系到被访者本身。
间接访谈是从被访者处获取第三方的资料
正规访谈与非正规访谈
正式访谈是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双方事先约定好时间和地点,正式就某一主题或某些具体的问题进行访谈。正式访谈效率高。
非正式访谈是指研究者,根据被访者的日常生活安排,与对方在一起活动的时候根据当时情形与对方交谈。非正式访谈保证情境处于自然状态,可以获得丰富可靠的资料。
结构访谈、半结构访谈、无结构访谈
结构访谈
结构访谈,又称标准化访谈,是指访谈在访谈程序、内容、记录的方式等方面都作出统一的规定,访问者按照研究者统一设计的访谈表进行访谈。
优点:程序和内容的标准化,一般可以用来收集量化资料,收集的资料便于统计分析与汇总
缺点:访谈过程受制于事先准备好的访问表,缺少灵活性,很难深入收集资料。
半结构访谈
半结构访谈是事先准备好访谈的提纲与主要的问题,对于具体如何发问访问者可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通常这种访问以开放式问题为主。
优点: 保证访谈过程的灵活性的同时有框架可循
无结构访谈
无结构访谈又称为深度访谈或自由访谈对所要访问的内容访问的程序的,没有作出规定,通常只是给一个讨论的范围和主题,由访问者与被访问者围绕该主题自由交谈。
优点: 灵活性强,充分发挥双方主动性和创造性 访问者不受框架限制,访问可以更深入、细致
特点
互动性
访问者和被访问者之间的互动,在集体访谈中体现在被访者之间的互动。
灵活性
访谈的过程中,访问者可以根据情境的特点、被访者的表现,灵活地选择发问的问题、提问的方式、顺序与措辞等。
可控性
资料收集过程的可控性,访谈的直接互动有利于收集者对资料收集的过程进行控制。
一般程序
访前准备
确定访谈主题和内容。 设计结构访谈的访谈表、半结构访谈的访谈提纲、无结构访谈的主题和访问范围。 了解被访问者各方面的情况和特征。 考虑被访者及访问主题与内容特点的选择和培养访问员
接近案主、建立关系
试探性交流
正式访问
记录与资料的整理
访谈时的一些细节问题
访谈过程
创造有利气氛,消除对方的拘束感,逐渐引出话题。
开始的问题简单点,速度慢一点,使被访者逐步适应。
被访者诉说时,访问员有耐心、礼貌的听,要肯定、鼓励被访者多说。
提问委婉、清楚、从容,切忌审问式提问,提问后给予被访者足够的思考时间
淡化威胁性、敏感性信息
提问控制
内容转换控制
问题重复和追问
掌握好发问和插话的时机
表情与动作控制
用动作中断被访者谈话
表现出礼貌、虚心、诚恳的表情
对被访者的谈话表示关注
访问员的表情要适合被访者回答的内容,喜怒哀乐
恰当的用眼、专心的用耳
第十一章: 定量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定量资料整理主要是检查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纠正其中的差错,以编码:用数字或其他符号代表资料的类别,然后将编好码的资料输入到电脑中。整理的工作主要包括资料的审核、复查、编码、登录、清理等基本方法。
过程
资料的审核:
对原始问卷资料进行校对和订正
审核基本要求
准确性:资料反应的情况符合事实和逻辑。
完整性:检查所有调查项目的资料是否完备无缺
真实性:资料的来源真实;被调查者提供的资料真实
废卷的标准
一份问卷中三分之一的问题未答或各个人资料没有得到回答
问卷不是由样本中的被调查者填答而是由其他人填答
用来检验真实性问题的回答证明调查者的回答不是真实的
问卷中存在很多逻辑错误
审核方法
实地审核
在调查现场进行的、由组长和访问员负责的,能及时纠正访问员错误,避免后面重复出现。 审核内容: 重要内容复述、矛盾内容追问。 每天调查结束后,上交问卷前进行复核 组长负责实地审核、抽查问卷内容
小组审核
小组审核是以工作(访问)小组为单位,由组长或督导负责。组长承担督导角色。 任务内容: 检查问卷内容 检查访问员工作 遇见问题解决不了汇报课题主持人寻求解决
全面审核
也称集中审核,是在资料收集工作基本结束后进行的。分为全面审核和系统审查。审核发现错误后不能修改原答案,用其他颜色修订后更正。 全面审核:一人审一卷题 系统审查:一人审一组题
资料复查
资料复查指的是在问卷调查全部结束后对调查样本中的一部分个案进行第二次调查,以检查第一次调查的质量。
方法:
由研究者按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调查样本中抽取5%~15%的个案,进行重新调查
资料的编码和录入
编码:
用阿拉伯数字代替问卷中的文字资料,将问卷中的文字答案转换成数字的过程。将资料按一定的标准加以分类,以符号(数字或字母)来表示各种类别。
编码的形式
预编码 (事前编码)
在设计问卷的同时,安排好每一个问题答案的编码
后编码 (事后编码)
在调查结束以后整理资料进行编码,一般以开放题为主。
方法
确定答案代码 类型不同,代码不同
确定栏码 栏码是每个问题在文件中的位置(顺序)
宽度取决于: 问题答案的位数:个位数宽度为1, 允许选择的次数:允许选择的答案数*答案位数
编码手册 用来说明数据的意义及编码细则
项目或问题 变量名 变量意义 宽度 栏码 编码细则
数据清理 (纠正数据错误)
编码幅度错误
幅度错误是指编码值超过了编码的范围或幅度。 出现错误的编码通常叫做错码或非法码 方法:查错~发现错误执行查找命令了
逻辑错误
逻辑错误是指在一份问卷前后两个或多个有关联的问题,回答的结果出现了明显的矛盾,不符合日常经验生活。 方法: 根据变量的测量层次采用不同的方法,采用交互分类统计表(列联表)的方法检查变量间是否存在矛盾。
统计分析初步
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对概念加以界定和分类,统计分析的结果需要一定的理论加以解释。
方法
描述统计
推论统计
根据变量多少
单变量分析
双变量分析
多变量分析
类型
集中数量分析
名词解释:集中数量又称数据的中心位置、集中趋势,用一个典型值或代表值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或平均状况,表明事物的某一数量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共同性质。
作用
说明某种社会现象在一定条件下的一般状况 比较不同空间同类现象的差异程度和特定现象在不同时间中的变化 分析社会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主要方法
算术平均数
简称平均数、均数、均值,一般以M表示。
中位数
中位数又称中数,是指处于一组按大小顺序排列的数据中的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值。对于只有大小、高低、强弱的定序变量,一般采用中位数进行集中量数。
众数
所谓众数指的是一组数据中,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值,即多数的概念,简写为Mo。众数指的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的标志。
特点
平均数对数据的利用效率最高,可以从无秩序的数据中直接求出。运用数学方法,运算结果可以成为其他统计运算的基础。 中位数不受极端数值的影响,在两端极值数值不明确的情况下,仍可求出中位数 众数是量化程度最低的一个集中量数,仅说明数据中何种情况最多。
离散量数分析
名词解释
离散量数也称为离散趋势、离中量数或差异量数,他表示一组数据的差异情况或离散程度,反映的是数据波动状况。
类型
全距
全距也称极差或两点距,是一组数据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全距的大小与集中量数的代表性程度成反比。即全距越大,集中量数的代表性越低。
异众比率
异众比率是反映众数代表性的离散量数,用VR表示,主要是用于定类变量,是指非众数次数与总体内全部次数的比率。
四分位差
四分位差是反映众位数代表性的离散量数,通常用符号Q表示,主要适用于定序变量,是指一组数据中,中间50%的次数所占的距离。 高低、大小排序后分为四份,中间三段的节点分别是Q1、Q2、Q3,用Q1-Q3,观察四分位差,反映这段距离内数据的疏密程度,距离越小,数据越密集,离散程度越小。
标准差
标准差也称均方根差,是各单位标志平均值与平均数离差平方和的平均数的平方根,标准差的平方即位方差。 标准差是测定变量变异程度的重要方法
相对离散量数
在相对离散要素的条件下,比较两组或以上数据的离散趋势,对两组数据或两组以上数据的离散情况进行比较。
分类
离散系数
离散系数又称变差系数,是标准差与算术平均数之比,是一个相对量,不受计量单位的因素的影响,可以比较同一总体不同变量的离散情况,也可以比较不同总体相同变量的离散情况。 离散系数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就越大,集中量数的代表性就越小。
标准分数
标准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某一个案在群体中所处相对位置的量数。
二者关系
集中量数的代表性程度,需要由离散量数来说明。 离散量数越大,集中量数的代表性越小 离散量数越小,集中量数的代表性越大 集中量数,是指量尺上的一个点, 离散要素,是指量尺上的一段距离 两者的结合,才能比较清晰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分布状况
变量关系
相关关系
关系分类
确定性关系:函数关系:一一对应 不完全确定:相关关系:非一一对应
形式
正相关
两个变量之间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一个数值增加,与其相关的另一个也增加
负相关
一个数量增大,另一个数量变小
零相关
两个数量不存在相关关系
消减误差比例(PRE)
两个变量具有相关关系时,用其中一个变量X的数据分布去预测另一个变量Y的数据,应该比不利用X的数据分布去预测Y更能够减少预测的误差。 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就可以根据一个变量去预测或估计另一个变量,以估计的准确程度作为二者的相关程度。
列联表分析
列联表又称两变量交互分类表,是用来分析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方法,将研究所得到的数据,按照两个不同的变量及其标志进行分类,显示出两个变量之间的数据分布及其依存关系。
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在分析观测数据的基础上,确定一个能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近似函数表达式,对有关相关关系的现象,根据其关系形态建立回归方程,通过回归方程比较直观的、具体的描述变量之间的相关。
因果关系
相关关系的特殊形式,一个变量(X)变化时,引起另一个变量(Y)变化。当Y变化时,X不会变化。(发生在前为自变量,后为因变量)。 判断条件 单向关系(x至y) 时间关系(x发生在前,y发生在后) x与y的关系不受第三个变量影响
相关与回归关系
有相关关系,但不一定有回归关系 没有相关关系,一定没有回归关系
推论统计
名词解释:推论统计指的是由样本资料或结论推断总体的统计方法,即在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所做的一种归纳性推理。
类型
参数估计
参数估计,主要采用区间估计的方法,在点估计的基础上,在一定置信度(可信度)的前提下指出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它给出的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点
假设检验
也称显著性检验,是研究者从理论或专业知识出发,对研究总体的有关特征提出一定的研究假设。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得出样本数据,根据样本数据的统计结果,从概率的角度对假设真实性做出判断,根据样本结果证实或推翻总体有关假设的一种统计方法。
步骤
建立虚无假设和研究假设 虚无假设:又称无差假设,是进行统计推断的出发点,样本统计,只与他所代表的总体参数之间没有真实的误差,只是偶然误差,受概率规律支配。 研究假设:统计者通过探索性研究确立的假设,是对研究问题所做的一种尝试性回答。
选择适当的显著性水平,并查处其临界值 显著性水平是小概率事件的具体体现,显著性水平所确定的末端区域为否定域 两端检验:是指否定域位于概率分布图形的两端 一端检验:是指否定域仅位于概率分布图形的一端,当研究假设为>或<时,采用一端检验。研究假设为>号时,为右端检验,研究假设为<号时,为左端检验。
根据样本数据计算统计值
比较临界值和统计值的绝对值,若临界值大于统计值,则接受虚无假设;反之则拒绝虚无假设接受研究假设。 警惕:“弃真”、“纳伪”的错误。
置信度:置信度也称可信度或置信概率,指的是估计值的可靠性。 置信区间:指的是在一定置信度前提下,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反映了估计的准确性,区间范围越说明估计越精确。
第十二章: 定性资料分析
名词解释:
定性资料是指用文本、书面文字、词句或象征符号,用来描述或呈现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态度和事件的资料。
过程
对资料进行分类、描述、综合、归纳的过程 从一个个具体的个别经验事件,概括和抽象到普遍理论认识的过程。 对资料进行编码,是定性分析的一条主线,依赖于前期的概念形成过程,同时撰写备忘录作为一项补充技术使用。
定性与定量资料分析比较
资料分析的起点不同
定性:调查开始同步进行 定量:资料收集全部完成开始分析
资料分析技术的标准化程度不同
定性:资料分析技术多样性,无统一 定量:一整套专门的、标准化的资料分析技术。
资料分析与社会理论的关系不同
定性:通过描述或说明经验证据,表明某种理论、通则或诠释的可靠性 定量:通过经验事实检验变量形式的理论假设。
资料分析中对经验事实的抽象程度不同
定性:以文字描述 定量:以数字结果展示
定性分析技术
概念化
研究者根据研究主题或某种特征,对资料进行分类,然后从中发展出新的概念,形成概念定义,并考察概念间的关系。最终根据某种顺序或一组类似的、已被研究者纳入理论陈述的类别,把概念串联起来。
编码
定性研究中编码是将原始资料组织到不同的概念类别中,以便利资料分析中搜寻工作,发现资料之间的模式。具有资料的机械减少和类别化分析功能。
类型
开放式编码:初次审查和分类,确定主题建立编码系统。氛围下述步骤: 阅读原始资料 确定编码单位 设定初始码号 建立编码系统。 主线式编码:由已经组织过的初始码号入手,建立主题之间的相关性,使主题代表的概念精确化,提出新的主题。 选择式编码:根据研究资料中已经确定的主题,选择查阅、说明主题的个案,进行资料的整体性分析比较的过程。
备忘录
理论备忘录
记录研究者有关研究维度、理论概念的深层含义、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论假设等主体的思考。
编码备忘录
也称分析性备忘录,将编码标签及意义与之对应,是研究者有关编码程序的想法与思路的备忘录或讨论。
操作备忘录
主要记录了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的思考。
撰写备忘录的注意事项。
随时停下来记录转眼逝去的想法。 反复比较写好的备忘录的异同,类似的加以合并。 相同主题的备忘录设立标签 区分原始资料记录与备忘录,原始记录是证据,备忘录是有概念或理论建构的目的。
定性分析策略
实例说明:用经验证据来说明某种理论。
对理论的单一说明显示理论是如何说明或接受某个特定的情境 对理论的并列说明,通过列举多个个案,反应理论是如何说明和解释多个个案或情境的,显示研究者如何利用取自多个个案或情境的资料来共同说明某种理论
比较分析:研究者从先前已有的理论或归纳中发展出与有关规则或模式关系的想法,研究者把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少数几条规律上,比较分析这些不同的替代性解释,进而找出适用于某种社会情境的规律。
一致性比较法:关注不同个案的共同特征,逐步剔除。
差异性比较法:揭示多组个案之间因果关系特征的差异性。
事件流程图:用框图和连线将不同事件之间的关系,按时间流程表示出来。
定性资料分析中的问题
隐性证据
没有发生的事件 没有意识到的事件 人们想隐瞒的事件 习以为常的事件 受偏见影响的事件
代表性
分析结果少数对象能否代表对象所属总体 少数几个对象能否代表其他同类对象的问题
因果关联
定性分析是从一个或少数研究对象那里获得的,很难由此对更大范围内的对象关系做出因果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