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月经——问月经主要是询问月经的周期,行经的天数,月经的色、质、量及有无闭经或行经腹痛等情况,必要时可询问末次月经日期及初潮或绝经的年龄
周期异常
月经先期——指连续三个月经周期以上出现月经来潮提前七天以上。先期者,多因血热妄行,或气虚不摄而致
月经先期,经色深红、质稠量多:为血热,多因素体阳盛,感受热邪,或肝郁化火,热扰于血,或肾阴亏损,阴血不足,虚热内生所致
月经先期,经色淡红、质稀量多,气短乏力:为气虚不摄,多因脾气亏虚,肾气不足,冲任不固所致
月经后期——指连续三个月经周期以上出现月经来潮延后超过七天以上。后经者,多因血虚、血瘀而致。
月经后期,经色淡红,质稀,唇淡面白:为血虚,多因营血亏损、肾精不足,或因阳气虚衰,无以化血,使血海不能按时蓄溢所致
月经后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等:为血瘀,多因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湿阻滞、冲任不畅所致
月经先后不定期——指连续三个月经周期以上,月经时而提前,时而延后达七天以上的症状,亦称经期错乱,多因肝气郁滞,气机逆乱,或脾肾虚损,冲任失调,血海溢蓄失常所致
经行无定期,经色紫红,有血块,兼见乳房胀痛:为气郁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失于条达所致。
经行无定期,经色淡红、质稀,腰酸乏力:为脾肾虚衰,气血不足,冲任失调所致
经量异常
月经过多——指月经血量较常量明显增多的症状,多因血热内扰,迫血妄行;或气虚,冲任不固,经血失约;或瘀血阻滞冲任,血不归经所致。
月经过多,伴有月经先期,经色深红,身热或五心烦热:为血热;经色淡红,质稀量多,气短,乏力:为气虚不摄
崩漏——指非正常行经期间阴道出血的症状。若来势凶猛,出血量多者,谓之崩;势缓而量少,淋漓不断者,谓之漏,合称崩漏。二者虽有缓急之分,但发病机理基本相同,且在疾病演化过程中,常相互转化,交替出现。崩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虚、血热、血瘀
经血不止,经色深红、质稠,其势急骤者:多为血热妄行,损伤冲任所致
经血不止,经色淡红、质稀,其势缓和者:多为气虚冲任不固,血失摄纳所致
经行非时而下,时来时止,或时崩时闭,或久漏不止,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多为瘀血阻滞冲任,血不循经所致
月经过少——指月经血量较常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的症状,多因营血不足,或肾气亏虚,精血不足,血海不盈;或寒凝、血瘀、痰湿阻滞、血行不畅所致
闭经——也称经闭,是指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行经,未受孕,不在哺乳期,而又停经达六个月以上的症状。闭经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闭经应注意与妊娠期、哺乳期、绝经期等生理性闭经,或者青春期、更年期,或因情绪、环境改变而致一时性闭经及暗经加以区别)
经闭,面色暗黑,小腹胀痛拒按,舌紫暗或紫斑:多为血瘀
经闭,体胖面浮,胸闷腹胀,纳少痰多,气短乏力:多为湿盛痰阻
经质、经色异常——经色,经质变化总的规律:经色淡红质稀,多为气虚或血虚;经色深红质稠,乃血热;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多属血瘀
痛经——指在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阵发性出现下腹部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难忍,并伴随月经呈周期性发作的症状,亦称行经腹痛。
月经后期或行经后小腹隐痛、空痛:多属气血两虚,或肾精不足,胞脉失养所致
问带下——问带下应注意询问带下量的多少、色质和气味等情况。
白带——指带下色白量多、质稀如涕、淋漓不绝而无臭味的症状,多因脾肾阳虚,寒湿下注所致。若状如凝乳或豆腐渣,多因湿浊下注所致
黄带——指带下色黄、质黏臭秽的症状,多因湿热下注或湿毒蕴结所致
赤白带——指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杂见的症状,多因肝经郁热,或湿毒蕴结,损伤络脉所致。若绝经后仍见赤白带淋漓不断,可能由癌瘤引起
病因虽多,总不外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阴虚血燥,血海空虚;或因痨虫侵及胞宫,或气滞血瘀、阳虚寒凝、痰湿阻滞胞脉,冲任不通
对成年女性应注意询问其是否结婚、结婚年龄、配偶的健康状况,以及有无传染病或遗传性疾病。对育龄期女性应询问初潮年龄及绝经年龄和绝经前后的情况。已婚女性还应询问妊娠次数、生产胎数,以及有无流产、早产、难产等
带下异常规律:一般情况下,带下色深、质地粘稠、有臭味,多属实热;质稀或有腥气味者,多属虚寒
《冯氏锦囊秘录》云:”妇人经闭不行者,有因脾胃久虚,形体羸弱,气血俱衰,以致经水断绝者。或因劳心过度,心火上行,不得下通胞脉,是以月事不来者。或因中消,胃热,善饥渐瘦,津液不生,血海枯竭,名曰血枯经绝者。有因冷客胞门,血寒凝泣而不下者。有因躯肥脂满,痰多占住血海地位,闭塞不行者。有因或夹寒或夹热,而污血凝滞不行者。有因食与湿痰填塞太阴,经闭作痛者。“
《景岳全书.妇人规》曰:“实痛者,多痛于未经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即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
《傅青主女科》云“妇人有经来断续,或前或后无定期。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肝气之郁结乎。”
月经是指正常性发育成熟女子有规律的周期性胞宫出血的生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