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巍巍乎高山兮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解读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五单元第10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乎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荡荡乎流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列子 汤问》
编辑于2022-05-01 12:30:08巍巍乎高山兮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解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乎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荡荡乎流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列子·汤问》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君子之交
1844年,《德法年鉴》上同时刊载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章,恩格斯的观点和马克思不谋而合,马克思感到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1844年8月28日,26岁的马克思和比他小两岁的恩格斯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见面了。在接下来的10天里。两个人朝夕相处,倾心相谈,从此开始了毕生的亲密合作和伟大友谊。 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去英国做了为期6周的考察,他们引起研究理论,考察工厂,走访工人,不仅加深了友谊,更加深了思想上的共识。在这儿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接受了无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起草了《共产党宣言》。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为了资助马克思继续从事无产阶级活动,恩格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重新回到自己极其厌恶的经商生活中,一去就是20年,恩格斯把挣来的钱连续不断地给马克思汇去,他给马克思地经济研究和著述提供无私帮助。在这异地相望的20年里,他们通过书信密切联系,往往一天一封或一天数封。在保存下来的1300多封书信里,他们谈论哲学、政治、军事等各种问题。正如列宁所说,他们的关系超越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对世界产生深渊影响的《资本论》就是这段友谊的结晶。1867年,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信,激动地告诉他,《资本论》第一卷即将出版。“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印章刚刚校完,这样,这一卷就完成了,我只有感谢你,没有你为我做的牺牲,我是决不可能完成这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我满怀感激的心情拥抱你。”
183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多,恩格斯像往常一样来看望马克思,他来到楼上的书房,他看到马克思安详地坐在安乐椅上,已经永远地睡着了,”19世纪最伟大的头脑停止了思想“。 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继续他未竟的事业,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辛努力,恩格斯完成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整理和出版,在《资本论》第二卷出版前,恩格斯特意选择5月5日马克思生日这天撰写了序言,作为对逝去的老战友的最好的纪念。
悼词
向逝者表示哀悼、缅怀和敬意的悼念性文章 中国古代也称之为:诔词、哀辞、吊文、祭文 (《红楼梦》——《芙蓉女儿诔》)
广义
向逝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
狭义
在追悼大会上对逝者表示敬意和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的文体。
梳理脉络
第一部分(1-2)
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情况
第二部分(3-7)
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价其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
阐明马克思的巨大影响
把握情感
悲痛之情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第一段
崇敬之情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第三段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第四段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第五段
坚信之情
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第8段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第2段
他的英明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第9段
品味语言
分享一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思考
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而不用”停止呼吸“或者”心脏停止跳动"?
参考
“停止思想”突出了思想家的特点,又写出了“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生命状态。
”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是讳饰的修辞手法,蕴含着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 讳饰:又叫做婉曲、委婉。要表达的意思不直接了当的说出来,而是用比较曲折的方法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方式。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和深重的悲痛。
分享二
对比赏析,感受不同的语言表达会带来不同的表达效果。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滂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拂”比“抹”更轻盈,能更准确地表达马克思对于敌人的攻击丝毫不在意,并没有在心中留下痕迹。
”万不得已“比“万分必要”更客观地强调外在的因素促使马克思被动地去回应
“答复”这个词偏中性,没有更强烈的感情色彩。 ”回敬“则表达了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的一种回应、一种反击。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滂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以答复。……
第2自然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总纲 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马克思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 从另一方面看,也概括揭示了马克思生前两方面的伟大贡献,即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指导和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创建。
革命贡献
宣传(编报著书)第7段
组织(创立工人协会)第7段
革命家形象
理论贡献
两个方面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三段)
剩余价值的规律(第四段)
所研究的每个领域
独到的见解(第五段)
由点到面
科学家/理论家形象
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身份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你认为,恩格斯最想强调的是马克思的哪一种身份?
关注文本: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段) 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第六段)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第七段)
因此:在恩格斯心中,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却在演讲中先评价他作为“科学家”的一面。为何要如此布局?
背景资料 李卜克内西在马克思墓前所致的悼词: 马克思”是科学上的革命家,是运用科学的革命家“。
恩格斯文章的结构安排与马克思对科学力量的重视是密切相关。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认识下,马克思高度关注科学的推动力:科学进步必然引起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结构的变革,这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动力源泉。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恩格斯为什么要在悼词中强调马克思的革命家身份?
背景资料 马克思的葬礼上只有恩格斯、马克思家人和少数弟子亲友,总数不超过11人。在这个人数稀少到“寒酸”的葬礼之上,恩格斯却充满自信和豪情地宣布,马克思这位“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他的名字和他的工作,将数百年地继续存在下去”。
对身边的革命战友进行鼓舞,告诉他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青年马克思对人生的展望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