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红楼梦》导读
高中语文必修下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导读,导图从了解《红楼梦》、了解曹雪芹、梳理前五回内容、下节预告、梳理前五回内容、下节预告几个方面作了介绍。
编辑于2022-05-01 12:31:32《红楼梦》导读
了解《红楼梦》
《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钗》,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是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产生于18世纪中叶,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学的代表作,而且也是世界文学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脂砚斋在其批语中解释:“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又是梦,秦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一柄风月宝鉴是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
时代背景
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不过是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
主要内容
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着重叙述了贾家荣、宁两府逐渐衰败的过程,揭露了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荒淫腐败、虚伪欺诈及其各种罪恶活动,歌颂了贾宝玉、林黛玉的封建叛逆精神,描绘了一些纯洁少女的悲惨遭遇和反抗性格,对封建末期社会进行了剖析和批判。
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各种矛盾,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表达了作者进步的社会理想。
整本书由两条主线构成了网状结构:一条主线以贾府为中心叙述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一条主线以宝黛钗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大观园人物由聚而散的命运。
评价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清《竹枝词》
是因为《红楼梦》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融汇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不读《红楼梦》就不能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
可以这样说:《红楼梦》开创了小说创作的新范式
文本系统
抄本系统(脂批抄本)
一个是仅流传前八十回的,保留脂砚斋评语的脂评系统
脂砚斋是何许人,姓什么,不得而知。研究者有几十种推断。只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曹雪芹的密友,是《红楼梦》的主要评论者。他的名字和曹雪芹的《红楼梦》连在一起。研究《红楼梦》就必须以脂评本为主要依据。人们把经过脂砚斋评点过的《红楼梦》称为脂评本,全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评准确恰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评论家。
印本系统(程高刻本)
程甲本
程乙本
经过程伟元、高鄂整理补缀的、删去所有脂砚斋评语的、并续写完成一百二十回的程高本系统。
高鹗续书的功与过
高鹗为什么续书?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查考,只能从书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据专家考证:全书共110回,因为曹雪芹留下了一份完整的提纲是110回。前八十回在他去世前已传抄于世。后三十回也基本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流传下来,后来终于迷失。这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到十八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补成了现行的一百二十回本。
功劳:①将全书写完,使故事、人物有了完整的结果。②依据原书线索,完成了宝黛爱情悲剧。③部分章节和环境描写很精彩。
过失:①安排了贾府“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结局,违背了曹雪芹的创作原意,削弱了《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力量。②某些方面歪曲、损害了人物形象的和谐统一。如黛玉支持宝玉读八股文。
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了解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人,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满洲贵族的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曾担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极受康熙宠信。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是当时的“名士”,能写诗、词、戏曲,又是有名的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样的家庭传统对培养曹雪芹的文艺才能起了一定的作用。曹寅病故后,其子曹颙、继子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所以,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荣华的贵族生活。
但是,康熙皇帝死后,曹家也开始走下坡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雍正五年,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的罪名而被革职,南京的家产全被抄没,仅把北京的房产“酌量拨给”“以资养赡”。曹頫下狱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家庭衰败之后,曹雪芹基本上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1762),由于幼子夭亡,曹雪芹感伤成疾,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泪尽而逝”。
梳理前五回内容
前五回是总纲,第六回到第一百二十回是在前五回铺叙的背景上展开的。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1.”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做楔子,引出通灵宝玉、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来历。 2.甄士隐出家,贾雨村做官(真事隐假语存) 甄士隐是一个经历了骨肉分离、家遭火灾、下半世坎坷而终于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他可能是作者曹雪芹自身的影子,同时也是提系着全书主题的一个线索。
作者告诉读者,他是从生活原型出发,来写这部书 而甄士隐丢了爱女,家里又着火,后变卖家产带着妻子封氏,投奔了岳父封肃,只那封肃是势利眼,甄士隐用来请他置办田地房屋的银子被他半哄半赚,只给他薄田朽屋.甄士隐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觉穷了下去.封肃又人前人后说甄士隐如何好吃懒做,不善过日子,令甄士隐既悔恨投奔错了人,又急忿怨痛。他本已有积伤,且暮年之人。经过这么些打击,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 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小时便被拐子拐走,后来被同时卖给一个无甚权势的人家和薛家,结果薛蟠把那人打死,案子落到贾雨村手上,他不念英莲是自己的恩人的女儿,把利用这件事顺水推舟的讨好薛家,讨好贾家。后来英莲跟随薛家到了贾家,在大观园中过了一段时间的好日子,最后还是逃不过"应怜"的命运。
女娲补天 话说女娲补天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去补天,不小心多练了一块,唯独这块块石头却被“弃在青梗峰下”。也许这块石头在女娲看来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以至这块石头“因见众石头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由此这块石头产生了游历人间的念头,被一僧一道化作灵通宝玉,历经红尘繁华,最后回到青埂峰下,将所经历写成石头记。
木石前盟 贾宝玉和林黛玉本来都生活在仙界,黛玉是一株仙草(绛珠草),宝玉(神瑛侍者)特别地怜惜她,经常给她浇水,这株仙草才化成人形,修成女体。于是宝玉下凡时候,黛玉也要下凡,要来报他的恩情。因为她俩是前世的因缘,因此叫木石前盟。黛玉是木,宝玉是石。所以叫木石前盟。《红楼梦》里,宝黛爱情悲剧,因为林黛玉要报答贾宝玉的灌溉之恩,就要用一生的泪水来还他。
黛玉为什么要用眼泪报恩?
指用黛玉的感情报恩,黛玉一生眼泪为宝玉而流,所有的情都给了宝玉。最终泪流尽了,情还完了,她的一生也就结束了。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病逝了,林如海希望女儿进京投靠外祖母。恰逢其时,贾雨村罢官云游,成为了林黛玉的老师。因母病逝,黛玉悲伤不己,雨村无事可做,在郊外游玩遇到了冷子兴。冷子兴就宁国公、荣国公起向贾雨村介绍了贾府以及贾府姻亲的种种人物和关系。
第三回
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朝中准奏起复旧官,贾雨村央求林如海帮忙。正巧贾母派人来接黛玉,林如海向贾政写了一封求情信,托贾雨村送黛玉进京。在京都,贾政帮助贾雨村谋了应天府的职位。黛玉来到贾府,见到了贾母、宝玉及众人。宝黛二人一见如故,似曾相识,宝玉赠黛玉一字“颦颦”。第二天,林黛玉早起请长辈安时,见王夫人正查看其兄王子腾的来信,信中转告王夫人之妹薛夫人之子薛蟠倚财仗势杀人一案。
颦颦
黛玉名字里的“黛”字是一种石头,古时的妇女用它来描眉。宝玉和黛玉初次相见发现黛玉总是眉尖若蹙,一颦一笑里带着些许拘谨,有些心事重重。
宝玉
林黛玉见到的宝玉与别人口中提到的宝玉分别是怎样的,试找出来加以比较和体会。
见到宝玉之前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见到宝玉之后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形容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印象极佳
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来描写。同时,由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遭薛蟠杀害的人名叫冯渊。冯渊年十九,遇被拐后长大之英莲,愿结良缘,于是在拐贩处把英莲买下,拐贩却又重卖于薛蟠。冯渊与薛蟠相夺英莲,豪强者胜,冯渊遇害。由贾政举荐,时任应天府尹的贾雨村恰巧受理此案,最初贾雨村本想明断,却被府中门子(昔日葫芦寺沙弥)劝阻。门子把薛蟠及本省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间的利害关系相告后,贾雨村徇私枉法,依从门子之计放走薛蟠,草草断案为薛家代为掩饰。薛蟠之事了后,薛夫人带同其子薛蟠、其女薛宝钗暂居金陵贾府梨香院。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贾宝玉观赏会芳园的梅花后,在侄媳秦可卿的卧房里睡午觉,做了个神游太虚幻境的美梦。梦中,他遇到警仙幻姑。仙姑邀请宝玉到她居住的太虚幻境一游。 到了那里,忽见有一座牌坊,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进入二层门内,只见两边配殿内有“痴情司”, “结怨司”, “朝啼司”, “暮哭司”,“春感司”,“秋悲司”等诸司。宝玉在“薄命司”里看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 入室,闻一缕幽香,品“千红一窟”茶,饮“万艳同悲”酒,聆听《红楼梦》仙曲十二支。
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判词:部分主要人物结局的一种隐讳的总结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是十二支曲子的第一首,以《终身误》为曲名,点明主题是“误了终身”。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曲子以宝玉的自诉口吻,演唱自己与宝钗感情始终不能融洽的不幸婚姻
下节预告
精读第八回“黛玉含酸”、第二十三回“共读西厢”、第三十二回“共诉肺腑”、第三十四回“探望宝玉”“赠帕题诗”等细节,体会宝黛情感的发展变化及其不同流俗的地方。
要求:写读书笔记(每个人至少交两篇)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