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2章 工资与就业
工资与就业,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就业和失业知识点总结。工资水平工资差别,工资性报酬差别与劳动市场歧视。
编辑于2022-05-04 17:16:2612章 工资与就业
1节: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工资水平
(一)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1.定义 货币工资:又称名义工资,指雇主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 实际工资 :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量。它可用来说明货币工资的购买能力。实际工资是经过某种价格调整之后的货币工资。 2关系:实际工资=货币工资/物价指数 3.区别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的意义 (1)区分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有利于我们把握真正的工资水平,货币工资并不等于实际工资,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取决于物价水平。有可能会出现货币工资水平上升而实际工资水平下降的情况。 (2)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决策是根据实际工资的变动做出的,劳动力供给是随实际工资水平的波动而变动的。 (二)确定工资水平的实际因素 1.工资水平的上下限:(由三方面决定) ①雇主对劳动力需要的迫切程度(反映劳动力需求) ②劳动者需要通过就业挣取工资来满足生活需要的迫切程度(反映劳动力供给) ③谈判双方的力量对比(反映供求关系) 2.影响工资水平确定的因素 ①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所需的生活费用。 ②同工同酬的原则。同工同酬原则往往只能在同一部门或单位内部得到较好的贯彻。对于完成同等价值工作的劳动者应支付同等水平的工资。 ③部门或企业的工资支付能力。在竞争性经济中,如果产品需要是稳定的,其决定工资支付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该部门或企业的生产率。 (三)工资水平与生产率和企业规模的关系 1.工资水平与生产率 ①企业所能够吸引到的员工类型:因为高工资扩大了企业的求职者人才库,因为它可以从大量备选的求职者中“汲取精华” ②能够从既定员工身上挖掘出来的生产率 ◆ 企业角度:工资越高---辞职率越低---企业培训意愿越强 ◆ 员工角度:减少工作偷懒行为---被解雇损失的成本巨大 ◆ 员工角度:员工十分关注自己是否被公平对待。即通过与自己能够在别处获得的工资进行比较,来判断当前工资水平的公平性 关于效率工资:向员工支付高于他们能够在别处获得的工资的做法,只在员工期望与企业保持长期雇佣关系的情况下才有效。只有存在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效率工资才有可能会出现。 2.工资水平与企业规模(规模较大企业工作的员工,其工资随经验的增加而增长的速度更快) ①大企业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特殊培训机会,并鼓励员工们与企业建立长期的雇佣关系。 ②大企业通常更多地使用具有较高相互依赖性的生产过程,因此,他们的高工资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补偿性的工资差别。 ③大企业可以为员工提供在职业性“工作阶梯”中得到多层次晋升机会。 ④较大企业可能会发现,岗位空缺出现的成本是很高的。
工资差别
(一)工资差别概念的界定 工资差别从本质上讲是同劳动相联系的,只要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不能完全相同,劳动条件的差别无法消除,工资差别就不可能消除。 工资差别的存在具有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不断重新配置资源的功能,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不同产业部门间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 1.熟练劳动力所占比重(比重越高,工资越高) 2.技术经济特点(规模、人均占有资本比例越高,工资越高) 3.发展阶段(兴盛时期,工资越高) 4.工会化程度(传统的高工资产业一般也具有较高的工会化程度) 5.地理位置(制造业,工资水平高;纺织业,工资水平低) (三)不同职业之间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 古典经济学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形成职业间工资差别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1)不同职业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方面的差别 (2)不同职业引起的愉快或不愉快程度有差别 (3)不同职业具备从业能力的难易程度有差别 (4)不同职业所具有的社会安全程度即工作保障和职业稳定程度不同 (5)不同职业要求从业者所承担的责任程度是有差别的 职业间工资差别的研究主要反映三种,即补偿性工资差别、竞争性工资差别和垄断性工资差别。 1.补偿性工资差别 补偿性工资差别指在知识技能上无质的差别的劳动者,因从事职业的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工资差别。是为了补偿那些在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劳动者。 亚当·斯密提出的:因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从业时的不愉快程度、职业稳定与保障程度、责任大小程度而引起的工资差别,均属于补偿性工资差别。 2.竞争性工资差别(也称技能性工资差别) 是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可以充分流动的竞争条件下,劳动者之间所存在的工资差别。不同劳动者的劳动力在质上存在差异。 3.垄断性工资差别 垄断性工资差别是除竞争性工资差别之外的另外一种非补偿性工资差别。 垄断性工资差别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不同质劳动者之间的流动受到了自然的或者非自然的力量的限制。垄断性工资差别一般可以分为非自然性垄断和自然性垄断。 ①非自然性垄断: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出现短缺,但受外力限制(如受国家行政权力或社会经济体制 的限制),其他劳动者又无法转入这个职业就业,使从事这一职业的原有劳动者保持了垄断地位,获得了垄断性工资收入也称为制度性原因,可以归结为市场发育不全或市场失败 。比如城乡分割政策。 ②自然性垄断:从事某职业的劳动力非常稀缺或较为稀缺。也叫租金性工资收入,最典型的是文体影视的收入。合理的政策是对这一类垄断性工资收入课以重税并强化管理。
工资性报酬差别与劳动力市场歧视
(一)不同群体间的工资性报酬差别与歧视 不同性别劳动者之间的工资性报酬差别形成的原因(正常): (1)年龄和受教育程度 (2)职业 (3)工时和工作经验 (二)歧视的界定及其分类 歧视在这里是指劳动力市场歧视,它是指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劳动者仅仅因为所属的人口群体的不同而受到区别对待。 劳动力市场歧视可以被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工资歧视:指雇主针对既定的生产率特征支付的价格因劳动者所属的人口群体不同而呈现系统性的差别。例如支付给女性员工的工资要低于从事同种职业、具有相同工作经验和工 作条件下的男性员工的工资 (同一岗位,男性工资比女生多) 2.职业歧视 :指对具有相同的受教育水平和其他生产率特征的不同类型劳动者加以区别对待,将其中某一类或某些类别的劳动者有意安排到那些低工资的职业当中,或者是有意让这些类别的劳动者去承担工作责任要求较低的工作岗位,而把那些高工资岗位留给某些特定类型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歧视中,有多少是职业歧视导致的,很难衡量 (三)关于歧视来源的市场歧视理论 (为什么有歧视?) 三种可能的劳动力市场歧视来源,即个人歧视、统计性偏见以及非竞争性歧视。 1.个人歧视:实际上是指雇主、客户或者员工当中至少有一方是对员工存在有偏见的,进而言之,他们具有不 与某一特定人口群体中的人打交道的偏好 雇主歧视: 雇主很可能因为某些特定的原因对某些特定类型的员工产生歧视。最有可能实施歧视的雇主往往是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 客户歧视 :顾客可能更偏好于让某种类型的劳动者来为自己提供服务,这就迫使雇主不得不 根据自己希望服务的客户的偏好来雇用员工 员工歧视 :某种类型的员工可能希望刻意避开那些他们不喜欢的属于某些特定人口群体的同事 2.统计性歧视:与雇主的招募和甄选过程有关。企业经常会利用一些历史经验来帮助自己做出判断, 比如雇佣过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劳动者的总体绩效表现等。 当雇主利用求职者所属的特定群体的一般特征预测某一位求职者的未来生产率,但是当这些与生 产率有关的可观察的群体特征并不能对求职者个人的实际生产率提供完善的预测时,便会出现统计性 歧视。 3.非竞争性歧视 :指劳动力市场处于非竞争状态下产生的歧视。如果由于企业具有某种垄断力量, 那么,企业不仅有能力制造出职业隔离的局面,而且可以控制支付给员工的工资水平,这样,这些企业就会同时产生职业歧视和工资歧视。
2节:就业和失业
01 就业与就业统计
(一)就业与就业统计的国际标准 从理论上的就业概念: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参加某种能够获得劳动报酬的社会劳动。 1.就业实际上有三层基本含义: (1)劳动者必须要既有劳动能力,还要有劳动意愿。 (2)必须是某种形式的社会劳动,而不能是家庭劳动。 (3)劳动必须能够获得报酬或收入,而不能是公益性或义务性的劳动。 2.国际劳工组织所定义的就业人口包括在规定年龄内的 (1)正在工作的人,包括私营企业员工以及政府雇员。 (2)虽然有工作,但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暂时脱离工作状态的人。如因疾病、工伤、休假、旷工或者因气候不良、机器损坏等原因而临时停工的人。 (3)雇主和自雇用人员,或是正在协助家庭经营企业或农场,但并不领取劳动报酬的人。 3.美国劳工部关于就业人口的界定包括三个条件 (1)劳动者年满 16 岁以上,并且必须在被调查前一周为获得工资性报酬而且工作 1 个小时以上,或是尽管没有得到工资性报酬,但却在家庭企业中至少工作了 15 个小时。 (2)由于疾病、休假、或天气恶劣等原因而暂时脱离工作的人也属于就业人口。 (3)在界定是否属于就业时,劳动者所从事的是全日制工作还是非全日制工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劳动者是否进入市场工作。据此标准,家务劳动者不属于就业人口。 (二)中国的就业统计 中国国家统计局 2005 年 11 月对就业人口的界定: 在 1%人口调查中,将具有劳动能力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 16 岁及以上城镇人口被定义为就业人口。包括两类: (1)为取得报酬或经营利润,在调查周内从事了 1 小时以上(含 1 小时)的劳动的人。 (2)由于学习、休假等原因在调查周内暂时处于未工作状态,但有工作单位或场所的人。
02 失业与失业统计
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失业者或失业人口是指那些在参照期内无工作,但目前能够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某一特定年龄以上(通常是 16 岁及以上)的所有人员。 中国对失业的界定以及失业统计: 1.1994 年规定:1994 年起,我国开始正式使用“失业和失业率”概念,指的失业人员是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但在调查期内无职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具体包括: (1)16 周岁以上各类学校毕业或肄业的学生中,初次寻找工作但是尚未找到工作者。 (2)企业宣告破产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 (3)被企业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或辞退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 (4)辞去原单位工作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 (5)符合失业人员定义的其它人员。 2.2003 年规定:2003 年,在我国关于失业人员的统计中,失业人员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 另外规定,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情况视同失业。 3.2005 年规定:我国 2005 年开始,将具有劳动能力并同时符合以下各项条件的 16 岁及以上人员列为失业人员。具体包括: (1)在调查周内未从事为取得报酬或经营利润的劳动,也没有处于就业定义中的暂时未工作状态。 (2)在某一特定期间内采取了某种方式寻找工作。 (3)当前如有工作机会可以在一个特定期间内应聘就业或从事自营职业。 (4)“失业人员”的具体标准是,在调查周(调查时点前的一周)内,工作时间未达到一个小时,在近三个月采取了某种方式找工作并且在调查周内可以应聘的人。
03 失业率统计与劳动力市场的存量---流量模型★★★
(一)失业率的概念和公式 我们可以将一个社会的总人口归纳为三部分人:就业者、失业者以及非劳动力。 经济学上通常用失业人口与劳动力总人口之比来定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就是失业率。 失业率的计算公式: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100% =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100% (二)失业率与劳动力市场存量---流量模型 总的来说,在就业者、失业者以及非劳动力三种存量之间存在以下彼此流动方向相对的三对流量: (1)就业者很可能因为被解雇,又没有马上找到工作而变成失业者;而失业者也可能因为找到工作或重新找到工作而变成就业者; (2)非劳动力(如那些原来在大学读书的学生)会在某个时点上(如大学毕业时)到劳动力市场上开始供给自己的劳动力,这时如果他们能够找到工作,则他们就从非劳动力变成了就业者;如果他们一时找不到工作,则他们就变成了失业者; (3)就业者由于退休等原因而决定退出劳动力市场,则他们就从就业者变成了非劳动力;同时,那些总是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者也有可能决定不再找工作,停止劳动力供给,则他们就会从失业者变成非劳动力。 (三)长期失业率 长期失业率即失业时间满一年以及超过一年以上的失业者在劳动力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反映了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失业问题严重程度,因为,如果劳动者一年以上无法实现就业,则将来就业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四)中国的失业率统计问题 城镇登记失业率指在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不包括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 1.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定义 (1)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 周岁至退休年龄)。 (2)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 (3)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城镇常住人员。 2.城镇登记失业率计算公式: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就业人数+城镇失业人数)*100%
04 失业的类型及其成因与对策★★★
(一)摩擦性失业 1.概念:因劳动力市场运转存在“摩擦”或“不完善”而形成的失业 2.产生原因:①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②信息不完善性③职业、行业和地区间流动需要一定的时间 3.特点:是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一个自然特征,是一种正常性的失业,与充分就业并不矛盾 4.对策:注意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情报工作,加快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递速度和加大其扩散范围,疏通信息渠道 (二)结构性失业 1.概念: (1)最主要的是技术性失业,由于劳动力需求方需要的技术和劳动力供给方能够提供的技术之间存在差异或错位而导致失业现象。技术性失业通常是由于生产技术变化引起的,即在生产中采用了节省劳动力的新技术后所造成的失业。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就会产生结构性失业,出现失业与空缺并存的现象。 (2)除了技术性失业之外,在专业结构或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因衰落部门的失业者与扩展部门的工作要求不相符合,或现有的职位空缺同失业者在地理位置上失调而造成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 2.特点 (1)结构性失业是指空缺职位所需要的技能与失业工人所具有的技能不相符,或空缺职位不在失业工人所居住的地区所造成的失业。 (2)更主要原因是失业工人无力支付学习技术或转移到新地区的费用或此过程过长,短期内无法掌握新工作所需要的技术,从而不能填补职位空缺。 3.决定严重程度的因素 ①对劳动力需求转变的快慢。 ②劳动力供给能否适应需求的变化。 ③技术替代的灵活性大小。 ④人们重新学习另一种技术或职业的速度快慢。 ⑤地理状况的差异。 4.对策 ①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情报工作,使求职人员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 ②由政府提供资金,向愿意从劳动力过剩地区迁到劳动力短缺地区的失业工人提供安置费。 ③制订各种培训计划,使工人的知识更新与技术发展同步进行,以适应新职业的需要。 ④提供更好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供求预测。 (三)季节性失业 1.概念 指由于季节变化而导致的定期性的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 2.产生原因: ①一些部门或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的变化而波动,如农业、旅游业、建筑业、航运业等 ②一些行业会随季节的不同而遇到购买的高峰和低谷,如服装业、制鞋业、汽车业等,从而影响作为谋生需求的劳动力需求,造成季节性失业 3.对策:政府加强对季节性失业期的预测工作,以利于季节性工人尽早做出就业淡季的安排 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季节性失业均属于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上的一种不可避免的较低水平的失业,即是正常性的失业。 (四)周期性失业 1.概念 指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所造成的失业 2.产生原因:基本原因是总量需求不足 3.影响: ①一个产业经受周期性波动的程度主要依赖于其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 ②对投资性商品生产行业的影响最重。 ③耐用消费品制造业,由于产品可以延期购买,所以周期性的波动较大。 ④非耐用消费品制造业的周期性波动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