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前四章思维导图
马原前四章思维导图:包含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问题等等
编辑于2022-05-05 16:25:42马原
导论
全书结构
主体
马克思、恩格斯、后继者
基础(重难点)
哲学(1—3章)
应用
政治经济学(4、5章)
目标
科学社会主义(6、7章)
马克思主义 (广义及狭义)
内容(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社会背景(三大工人运动及其意义)
1、社会两极分化—贫富不均
2、经济危机
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3、工人运动
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意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理论来源(三大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辩论唯物主义)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国富论》
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
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一部作品)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两个)
创立完整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资本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总结
定义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两个层面
思维是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思维的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可知论
不可知论
1、思维(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柏拉图、道——老子、理在事先——朱熹、绝对精神——黑格尔)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主观唯心主义
将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意识、观念等)看作是世界中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
代表人物:
王阳明——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
2、存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日常可以直观感知的具体物质形态——水火土等
代表思想:
泰勒斯——水本原
赫拉克利特——火本原
中国五行学说——气本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物质做出的新研究——原子
辩证唯物主义
如何正确理解物质?
客观实在性
由具体到抽象(从总和中抽象出来)
独立于感觉之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3、不可知论与可知论
可知论:思维可以正确认识存在
不可知论:思维无法正确认识存在
二、 物质的存在方式
1、物质的根本属性
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运动
运动看作是人的思想、表象和感觉等主观意识的运动
客观唯心主义运动
把运动看作是“绝对精神”之类的所谓客观精神的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即使有运动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一切运动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1)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空间相对物质的暂时不变
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2)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如何看待相对静止?
运动的绝对性
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
稳定性、有条件性
(3)运动和静止对立统一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即静中有动
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即动中有静
3、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
时间:一维性(一去不复返)
空间:三维性(长宽高)
三、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问题
1、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征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类的意识
(2)劳动决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3、意识的反作用
反作用 能动作用
目的性和计划性
创造性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调控人的行为的和生理活动
4、意识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四、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总特征:联系与发展
1、联系的定义和特点
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原理与方法论
哲学原理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方法论
不要用片面、孤立的眼光看问题,要用联系的观点去考察事物
多样性
联系方式: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必然关系与偶然关系
条件性
怎么样
条件可以好也可以坏
怎么办
发挥主观能动性
如何做
需要尊重客观规律
2、发展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特点: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而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无法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里,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五、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核心动力)
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是反应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统一属性:同一性 (有条件、相对的)
定义: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含义:
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对立属性:斗争性 (无条件、绝对的)
定义: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形势: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相互联系、不可分离)
矛盾的斗争性在新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矛盾的其他属性: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共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特殊性(个性):
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矛盾的个性和共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两点论“、”重点论“
针对不同的矛盾群
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针对同一矛盾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
2、量变质变规律(状态)
(1)质、量、度
(2)质量互变过程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否定之否定规律(方向)
辩证的否定观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三个基本特征
客观实在性
不同于主观认识活动
自觉能动性
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三项基本要素
主体
客体
中介
主客体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客体化
体力和智力的物化结果
客体主体化
客体成为主体的一部分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观点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源头活水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为实践服务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检验标准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唯心主义: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旧唯物主义问题: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
(二)认识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感性认知的特征:
直接性
形象性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相互渗透
辩证统一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ps:
否认理性认识,片面夸大感性认识
经验论
经验主义错误
否认感性认识,片面夸大理性认识
唯理论
教条主义错误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条件:
第一,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为什么要从认识到时实践?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三、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个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第二,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真理的相对性
认识总是有限度不完善的
第一,认识的广度有限度
第二,认识的深度是有限度的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第一,相互对立
第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的具体与全面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二)社会存在
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人口因素
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物质生产方式
1、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一切历史活动的首要前提
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
3、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决定力量
(三)社会意识
(按与主体的关系分)
个人意识
群体意识
(按反应层次分)
社会意识形态
非意识形态
自然科学、思维科学、语言学等
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
社会心理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落后的意识对社会发展分别起着促进和阻碍作用)
二、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
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三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生产关系
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包括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合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分为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
二者关系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英雄史观的概念
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创造历史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心)
历史是由天命、天意和上帝决定的,是代表天意的英雄人物的作品,历史就这样被描写为帝王将相的家谱。而人民群众则被认为是没思想、没头脑的惰性物质,是英雄人物的陪衬、追随者,甚至手里的工具。
2、英雄史观的来源
认识根源
历史表面
社会历史根源
政治文化垄断
阶级根源
维护阶级利益
3、群众史观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
在当代中国,凡是拥护、参加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4、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作用
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历史分析法: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阶级分析法: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一、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一)商品的两个属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
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不可兼得
统一: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二)劳动的二重性
劳动可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价值 使用价值
商品是劳动的产品
二、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
质:价值的实体什么
量: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
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劳动
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决定价值量: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的变化而变化
三、价值规律
价格波动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商品价格波动的中心是价值,价格无论怎样变动,总是以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价格波动的幅度不会偏离价值太远
四、劳动力成为商品和剩余价值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一般商品在使用和消费过程中,其价值会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而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被创造出来,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
(三)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