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主要介绍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包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基本特点、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经络学说、体质学说、病因病机学说、防治原则等内容。
编辑于2022-05-08 09:52:50汇总归纳二手相机的验机要点,详细描述了手机的检查流程,包括检查螺丝是否有划痕或拧动痕迹、电池触电卡口是否磨损、CMOS是否有划痕、污渍或霉菌等。为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自检指南和注意事项,帮助新手更快更准确找到自己的心仪相机,
笔记参考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五版《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中医)》,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多种机体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现代的基础知识教育下,感觉自己的阅读能力在逐渐下降,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问题,这本书读完感觉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总结,整理成思维导图如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汇总归纳二手相机的验机要点,详细描述了手机的检查流程,包括检查螺丝是否有划痕或拧动痕迹、电池触电卡口是否磨损、CMOS是否有划痕、污渍或霉菌等。为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自检指南和注意事项,帮助新手更快更准确找到自己的心仪相机,
笔记参考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五版《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中医)》,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多种机体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现代的基础知识教育下,感觉自己的阅读能力在逐渐下降,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问题,这本书读完感觉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总结,整理成思维导图如图。
中基—绪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概念
哲学基础
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
主要思维模式
象思维、系统思维、变易思维
指导思想
整体观念
理论核心
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
诊疗特点
辨证论治
形成
条件
1. 社会文化(道、儒……)
2. 科学技术(天文、农业、地理、气象……)
3. 医药实践(病名、症状;药物;医学分科)
4.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渗透(精气、阴阳、五行)
时间
战国至秦汉
标志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著作问世
《黄帝内经》
《内经》=《素问》+《灵枢》共18卷,162篇
中医学现存最早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理论基础
《难经》
《黄帝八十一难经》秦越人
“寸口脉诊”;藏象理论(命门、三焦、经络)
《伤寒杂病论》
王叔和整理《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外感《金匮要略》脏腑辨证—内伤
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专著;本书“医方之祖;张机“医圣”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本经》:三品,四性,五味,七情和合
现存最早中药学专著
发展
魏晋隋唐时期
《脉经》
王叔和
24病脉;8组相类脉;“寸口脉法”;三部脉位
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
《针灸甲乙经》
皇甫谧
中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肘后备急方》
葛洪
中医学第一部临床急症著作
《诸病源候论》
巢元方
重病源:疥疮-疥虫;漆疮-体质;传染病-“乖戾之气”
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孙思邈“药王”
中医学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开创中国医学伦理学先河
宋金元
《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丰富脏腑证治,五脏辨证体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方》陈言,陈无择
“三因理论”—源于仲景“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刘守真;刘河间
火热论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寒凉派
多用寒凉药
《素问玄机原病式》
张从正
张子和;张戴人
攻邪论/派
“病由邪生”
治疗
寒吐下三法
“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用药攻”
《儒门事亲》
李杲
李东垣;李明之师从张元素
脾胃论/补土派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朱丹溪
朱震亨;朱彦修
相火论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滋阴派
治疗善“滋阴降火”
《格致余论》
明清
命门学说
张介宾
张景岳
“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赵献可
注重“命门之火”
温病理论
源自《内经》
吴有性
吴又可
《瘟疫论》
创“戾气”理论
病因;发病途径“口鼻”;流行特征
叶桂
叶天士;叶香岩
《温热论》
创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著)
完善创新络病学说
久病入络久痛入络
薛雪
薛生白
《湿热条辨》
创新温病的湿热病因理论
吴瑭
吴鞠通
《温病条辨》
创立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王孟英
王士雄以《内经》《伤寒论》为经叶桂薛雪等诸家学说为纬
《温热经纬》《霍乱论》
明确提出“外感”“伏邪”两大辨证纲领
书籍
李时珍《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王肯堂《证治准绳》;吴谦《医宗金鉴》
王清任
清代,王勋臣
《医林改错》
纠正解剖;“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瘀血理论,创多首治疗瘀血方剂
近现代
近代
整理汇总前人
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
中西汇通学派
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现代
继承创新
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功能
五脏一体观
五脏为中心,结构功能相统一
五个生理系统—五脏—六腑—五体—官窍—经脉
形神一体观
形:形体结构+生命物质神:生命活动主宰+总体现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精气神一体观
“人之三宝”:精(=精+血+津+液),气,神
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物质—精气血津液人体生命活动整体表现—神
病理变化
内外
“有诸内,必行诸外”
内脏有病,必然表现于外
脏腑
本脏病→他脏他脏病→本脏
形与神
形⇌神
诊断防治
诊察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所病矣”(《灵枢·本脏》)
验舌,望面,察神,切脉
防治
口舌生疮:清心泻火/清泻小肠久泻脱肛:艾灸百会
养生康复
形神共养形病→神:治形为先(反之亦然)
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
“天人一体观”“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自然环境对生理
季节气候
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寒:尿多汗少热:尿少汗多
日明:阳盛,气血畅日阴:阳弱,气血滞
昼夜时辰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
地域环境
南北北—燥寒—腠理致密,形体壮实南—湿热—腠理疏松,形体清瘦
迁居—水土不服
病理
季节气候
季节性多发/加重,如关节痛
昼夜时辰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地域环境
瘿病—“饮沙水”(《诸病源候论》)
疾病防治
因时因地制宜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季节气候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因时制宜—春夏慎用温热,秋冬慎用寒凉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冬阳衰阴盛—夏补阳夏阴虚阳盛—冬滋阴
昼夜时辰
“子午流注针法”
地域环境
西北少寒凉;东南慎湿热
人与社会环境统一性
生理
社会地位、经济条件→身心
病变
“尝贵后贱”→“脱营”;“尝富后贫”→“失精”(《素问·疏五过论》)
防治
辨证论治
症、证、病基本概念
症
即症状(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体征(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
证
证
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机本质(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概括
证候
即证的外候,是指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病机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
由一组相对固定、有内在联系、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特征
子主题
个体差异性(体质)
时相性(疾病阶段)
空间性(地域)
动态性(多因素影响变化)
病
是疾病的简称,指具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机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有比较固定的临床症状、体征,诊断要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等是贯穿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
辨证论治基本概念
辨证
中医理论分析四诊资料→明确病机→确立证
辨病因:直接观察;辨证求因
辨病位:推知邪气属性、病情轻重、疾病传变
辨病性
邪气盛衰决定病证虚实;病因性质和机体阴阳失调决定病证寒热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辨病势
外感热病
《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内伤杂病
《内经》:五行生克乘侮
现在:脏腑、精气血津液
论治
因证立法
证候→治则治法
子主题
随法选方
治则治法→处方
药物处方—方剂、药物组成、剂量、煎煮制法、服法
针灸处方—穴位配方、针灸手法、刺激量、刺激时间
据方施治
辨证与论治
辨证→论治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辨证论治精神实质
辨病与辨证结合
辨病→辨该病的证
病难辨→直接辨证
辨病施治→青蒿治疟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
中医学哲学基础
气一元论
“天人一体”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认识
藏象
人体脏腑结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精气血津液神
精气血津液神的概念、来源、分布、功能、代谢、相互关系+与脏腑之间关系
经络
人体经络系统—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脏腑相互关系
体质
体质的形成、特征、类型与疾病和治疗关系
中医学对疾病基本规律及养生与防治原则认识
病因
分类;性质、致病途径、致病特征;探求病因方法
病机
发病基本原理;基本病机;疾病传变形式和规律
养生与防治原则
养生原则
预防思想
治未病
治疗思想
治病求本
治疗原则
正治反治、标本缓急、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整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