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评估腹部
护理评估腹部一部分知识点总结,评估包括指出腹部特征性体表标志,明确腹部分区。掌握腹部评估的评估内容、顺序及正常表现,掌握腹部评估主要异常发现的临床意义。有需要的可以看看
编辑于2022-05-08 18:17:11评估腹部
腹部分区
四分法:以脐为中心
九区分法:水平①两肋弓下缘的连线②两髂前上棘的连线 垂直:左右髂前上棘至腹中线连线中点
视诊
观察腹部外形
判断时,注意是否对称,有无隆起或凹陷
正常
腹部平坦:见于正常成人
腹部低平:见于消瘦者或老年人
腹部饱满:见于肥胖者或小儿
异常
腹部膨隆:仰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肋缘至耻骨联合水平面
全腹膨隆:常见于
腹腔积液
蛙腹:平卧时腹腔业日下沉至腹腔两侧。腹部扁平而宽。
尖腹:腹膜炎症或肿瘤浸润时,因腹肌紧张致脐部较突出。
胃肠胀气
肠梗阻
肠麻痹
巨大腹部肿块:巨大软巢囊肿
妊娠晚期
过度肥胖
局部膨隆:因脏器膨大、肿瘤、炎性包块、胃或肠胀气、腹壁肿物或疝
腹部凹陷:仰卧时,前腹壁明显低于肋缘至耻骨联合水平面
全腹凹陷:常见于显著消瘦、严重退水。严重者呈现舟状腹:前腹壁凹陷几乎贴近脊柱、肋弓、髂嵴和耻骨联合显露
局部凹陷:多为手术后腹壁瘢痕收缩
不同部位的膨隆鉴别
左上腹膨隆:巨脾
上腹中部膨隆:幽门梗阻、胰腺肿瘤
右上腹膨隆:肝肿大、胆囊膨大
下腹膨隆:子宫增大、尿潴留(可在排尿后消失)
若腹部有包块或腹腔有积液时,应测量腹围:让患者排尿后平卧,用软尺经腹一周所得周长。定期测量比较可以观察腹腔内容物(如腹水)的变化
观察腹式呼吸
观察:腹式呼吸的频率和深度(腹壁随呼吸而上下起伏)
正常:男性和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成年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
异常
腹式呼吸减弱:见于腹膜炎症、急性腹痛、腹腔内巨大肿块、妊娠
腹式呼吸消失:腹腔大量积液
腹式呼吸增强:少见
观察有无腹壁静脉曲张
观察腹壁皮肤是否有静脉可见
正常:腹壁一般看不到静脉;只有肤色白暂和较瘦者隐约见到腹壁静脉
异常
腹壁静脉曲张
判断腹壁静脉曲张的血流方向
正常:脐以上向上,脐以下向下
异常
门静脉梗阻:血流方向在脐上自上而下,脐下自上而下,并以脐为中心向四周放射,呈水母头状。常见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上腔静脉阻塞,曲张的静脉分布在腹壁两侧。血流方向在脐上、脐下均自上而下。
下腔静脉阻塞,曲张的静脉分布在腹壁两侧。血流方向在脐上、脐下均自下而上。
观察有无胃肠型与蠕动波(侧方观察)
观察:在腹壁上能否看到胃肠的轮廓
正常:除极度消瘦及腹壁菲薄的老年人外,一般看不到肠胃的轮廓和蠕动波形。
异常:胃肠梗阻 幽门梗阻(正蠕动波:左→右;逆蠕动波:右→左)
腹部皮肤
腹部皮疹
腹部荨麻疹
腹部紫癜
腹部皮肤颜色改变
Addison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Grey-Turner症:(左腰部蓝色):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Gullen征(脐周或下腹部蓝色):急性重症胰腺炎
腹纹
白纹
妊娠纹
听诊
肠鸣音: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所产生的一种断断续续的嘟噜声 (或气过水声)
方法:脐周为听诊点,持续听诊
判断:每分钟肠鸣音次数和声响
正常:每分钟4-5次
异常
肠鸣音活跃:肠蠕动增强,肠鸣音可达每分钟10次以上,常见于急性肠炎、腹泻药后或胃肠道大出血。
肠鸣音亢进:肠蠕动增强,次数多且音调高亢、响亮,甚至呈叮当声或金属声。是机械性肠梗阻的特征性体征。
肠鸣音减弱:持续3-5分钟以上才听到一次肠鸣音。常见于便秘、低钾血症。
肠鸣音消失:持续3-5分钟以上未听到肠鸣音。常见于急性腹膜炎、麻痹性肠梗阻、腹部大手术。
振水声:胃内气体与液体相撞击而发出的“咣啷、咣啷”声
方法:患者仰卧,听诊器置于上腹部,同时用稍弯曲的四指并拢,连续迅速地冲击上腹部
正常:进食较多量的液体后即闻及振水音,但空腹或进食后6-8小时以上则不应闻及
异常:空腹或进食后6-8小时以上仍可闻及,则表示胃排空不良,有较多的液体潴留,常见于幽门梗阻、胃排空。
叩诊
全腹
判断:腹部叩诊音及分布是否正常
正常:除肝、脾区,两侧腹部近腰肌处为浊音或实音外,其余部位均为鼓音
异常
移动性浊音
定义:当腹腔内含有一定量液体(游离腹水超过1000毫升时),可出现因体位不同而浊音区变动的现象。
方法:叩诊时,自腹中部脐平面开始向患者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左手中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再叩,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同法向右侧叩诊,叩得浊音后主患者左侧卧,核实浊音是否移动。
鼓音
范围增大:见于胃肠穿孔
范围减小:见于腹水、肿瘤、脏器肿大
肝上下界:由右锁骨中线,由肺区叩向肺部。由轻音转浊音处,即肝上界(肝脏相对浊音界),转实音处,即肺下界(肝脏绝对浊音界),由实音转鼓音处,即肝下界
正常(瘦长型可低一肋,矮胖型可高一肋)
肝上界
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
腋中线:第7肋间
肩胛线:第10肋间
肝下界
右锁骨中线:右季肋下缘
腋中线:第10肋
间距(肝上下径)
右锁骨中线:9-10
异常
上移
膈上病变:右肺萎缩、右肺纤维化、右肺肺不张
膈下病变:气腹、大量腹水、巨大腹坑
下移
膈上病变:慢性肺气肿,右侧张中性气胸
膈下病变:膈下囊肿
膀胱:止于耻骨联合上方从上往下进行
肾叩击痛:坐位
触诊
浅触诊全腹
方法:全手掌放于腹壁上,使患者适应片刻并感受腹肌紧张。一般自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先触未诉疼痛的部位,逐渐移向疼痛部位。注意边触诊边观察患者的反应与表情。
判断:腹壁紧张度、表浅的压痛、肿块
正常:腹部柔软
异常
全腹壁紧张度增加
板状腹:全腹肌肉明显紧张,触之硬如木板,见于急性胃肠穿孔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揉面感:见于结核性腹膜炎
局部腹壁紧张度增加
右下腹肌紧张:见于急性阑尾炎
右上腹肌紧张:见于急性胆囊炎
全腹壁紧张度减弱:见于老年人、经产妇、慢性
局部腹壁紧张度减弱:少见
深触诊全腹
压痛、反跳痛
方法:叩诊时,自腹中部脐平面开始向患者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左手中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再叩,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同法向右侧叩诊,叩得浊音后主患者左侧卧,核实浊音是否移动。
正常:腹部触诊时不引起疼痛
异常
压痛点
阑尾压痛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
胆囊压痛点:位于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缘交界处
反跳痛(是壁层腹膜已有炎症累及的征象,为早期诊断腹膜炎最有价值的体征)
腹膜刺激证: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
肝脏
判断:是否触及肝;如触及判断大小、质地、表面及边缘、有无压痛及搏动
方法:训练患者做加深的腹式呼吸2-3次,再以单手法或双手法分别在右锁骨中线上和前正中线上触诊肝
正常:一般触不到。
异常
大小
肝下移:常见于右侧胸腔大量积液、肺气肿
肝肿大:常见于肝炎、肝淤血、脂肪肝、肝脓肿、肝肿瘤
质地
质软
质硬:见于肝硬化、肝癌
质韧:见于急性肝炎、脂肪肝、肝瘀血
表面及边缘
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见于急性肝炎、脂肪肝、肝淤血
表面不光滑,边缘锐利:见于肝硬化
表面高低不平,边缘不整,薄厚不一:见于肝癌
压痛:常见于急性肝炎、肝瘀血、肝囊肿
胆囊
方法:单手滑行触诊
判断:能否触及胆囊;有无触痛
正常:不能触及,无胆囊压痛
异常
胆囊触痛征(Murphy征):患者缓慢深吸气过程中因疼痛突然停止吸气。见于急性胆囊炎。
脾脏
方法(仰卧位或右侧卧位)
单手触诊
双手触诊(常用)
判断:脾肋下是否触及,并测量大小
异常:脾肿大
程度
轻度:深吸气时,脾下缘在左侧肋下不超过3厘米
中度:深吸气时,脾下缘在肋缘下3厘米至脐水平线。见于肝硬化、慢淋、淋巴瘤
中度:深吸气时脾下缘超过脐水平线或超过前正中线。见于巨脾、慢粒、慢性疟疾
膀胱
方法:单手滑行触诊法。取仰卧屈膝位,自脐向耻骨联合方向触摸
正常:空虚时,位于盆腔内,不能触及
异常
膀胱膨大:常见于尿潴留、前列腺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