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第6章 消化和吸收
生理学—第6章 消化和吸收思维导图,参考教材:人卫中医专业《生理学》第三版 郭健、杜联主编。
编辑于2022-05-12 11:45:52汇总归纳二手相机的验机要点,详细描述了手机的检查流程,包括检查螺丝是否有划痕或拧动痕迹、电池触电卡口是否磨损、CMOS是否有划痕、污渍或霉菌等。为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自检指南和注意事项,帮助新手更快更准确找到自己的心仪相机,
笔记参考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五版《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中医)》,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多种机体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现代的基础知识教育下,感觉自己的阅读能力在逐渐下降,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问题,这本书读完感觉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总结,整理成思维导图如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汇总归纳二手相机的验机要点,详细描述了手机的检查流程,包括检查螺丝是否有划痕或拧动痕迹、电池触电卡口是否磨损、CMOS是否有划痕、污渍或霉菌等。为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自检指南和注意事项,帮助新手更快更准确找到自己的心仪相机,
笔记参考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五版《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中医)》,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多种机体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现代的基础知识教育下,感觉自己的阅读能力在逐渐下降,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问题,这本书读完感觉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总结,整理成思维导图如图。
消化和吸收
概述
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般生理特性: 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自动节律性收缩; 紧张性;延展性; 对机械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较敏感
电生理特性: 静息电位较低且波动大; 慢波电位(低频率自动去极化、复极化,肌源性,钙离子内流); 动作电位(单个或成簇出现,钙离子内流去极化、钾离子外流复极化)
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腺细胞主动分泌消化液
以酶原颗粒或囊泡等形式储存起来
作用:分解食物;维持适宜PH;维持渗透压;保护黏膜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外来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抑制消化道运动和腺体分泌,使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盆神经)—乙酰胆碱—增强消化道运动和腺体分泌,使胃肠括约肌舒张
内在神经系统 (肠脑)
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组成:黏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
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内分泌细胞—开放型细胞,闭合型细胞
胃肠激素
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促胰酶素)
调节消化道运动、腺体分泌,调节其他激素释放,营养作用
口腔内消化
唾液分泌
分泌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
性质及成分:近中性;含唾液淀粉酶、黏蛋白、免疫球蛋白、溶酶菌、离子、气体分子等
作用:湿润口腔;分解淀粉为麦芽糖;清洁保护口腔
调节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基本中枢—延髓
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少量而黏稠 副交感神经—乙酰胆碱—量多而稀薄
咀嚼
粉碎、搅拌、混合
吞咽
第一期:口腔→咽部(随意动作)
第二期:咽→食管上端(反射动作)
第三期:食管→胃(食管蠕动)
食团前端抑制性反应(环行肌舒张、纵行肌收缩)
食团后端兴奋性反应(环行肌收缩、纵行肌舒张)
上段
咽-食管连接处(1~3cm)的高压区
防吸入空气进入食管
避免食管内的食物被吸出而入肺
中段
≈胸内压(两端>胸内压)
下段
食管-贲门连接处上方(2~5cm)的高压区
防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
基本中枢在延髓
胃内消化
胃液的分泌
分泌腺体、细胞
贲门腺、泌酸腺、幽门腺、胃黏膜上皮细胞
性质
无色,pH 0.9~1.5,是体内pH最低的液体
成分
盐酸
来源
壁细胞逆浓度差主动分泌
形式
游离酸:110~135mmol/L
结合酸:15~ 30mmol/L
总 酸:125~165mmol/L
分泌量
基础排酸量:空腹时,正常人0~5mmol/h
最大排酸量:20~25mmol/h(组胺试验)。
最大排酸量主要取决于壁细胞的数量,也与壁细胞的功能状态有关。
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
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抑制和杀死细菌
胃蛋白酶原
来源
主细胞分泌(主要)
作用
把蛋白质水解为蛋白䏡、蛋白胨
特点
①始无活性;
②最适pH=1.8-3.5,pH>5.0则失活;
③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
④安静时:少量、恒定的速率分泌 刺激时:大量、迅速分泌
黏液和HCO3-
来源
黏液由表面上皮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细胞、泌酸区的黏液颈细胞分泌;HCO3-主要由非泌酸细胞分泌,少量由组织间液渗入胃内
成分
黏液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
PH值为中性
作用
通常黏液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形成凝胶层,并与HCO3— 一起构成了“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它可有效地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侵蚀,因而具有保护胃黏膜作用
内因子
来源:壁细胞分泌
成分:糖蛋白(有2个亚单位)
作用:保护维生素B12,促进回肠末端维生素B12的吸收
临床:当壁细胞受损或减少时,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特点:分泌能力和刺激因素与胃酸相类似
调节
影响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乙酰胆碱
直接作用于胃腺壁细胞,促进盐酸分泌
促胃液素
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壁细胞,刺激其分泌
组胺
作用于组织胺H2受体,产生强烈的刺激胃酸分泌作用
生长抑素
对胃酸分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抑制壁细胞泌酸或者抑制促胃液素和组胺释放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头期
①持续时间长;
②胃液分泌量大,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更高;
③其分泌反应的强弱与情绪、食欲有很大关系
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胃期
胃液酸度较高,胃蛋白酶含量较头期低
调节方式
⑴食物的机械刺激通过迷走-迷走长反射引起胃液分泌
⑵食物扩张刺激通过壁内神经丛短反射引起胃液分泌
⑶食物的扩张刺激作用于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从而引起胃液分泌
⑷化学刺激作用于幽门部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引起胃液分泌
肠期
主要通过体液调节机制
量少约占胃液分泌总量的10%
实际上这3个时期几乎同时开始,互相重叠的
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胃酸
胃窦內PH过低,直接抑制G细胞,间接抑制促胃液素和胃酸分泌
十二指肠内pH过低,分泌促胰液素、球抑胃素
脂肪
高张溶液
胃的运动
胃运动的主要形式
容受性舒张
作用:增加胃容纳和贮存食物,防食糜过早排入十二指肠
紧张性收缩
作用:增强胃内压,有助于胃液渗入食物和促进胃排空;保持胃的正常形状和位置,不致出现胃下垂
蠕动
作用:使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和研磨
胃排空
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胃内因素
神经因素
壁内N丛的局部反射和迷走-迷走反射
体液因素
促胃液素
十二指肠内因素
神经因素
肠-胃反射
体液因素
肠抑胃素(促胰液素、抑胃肽等)
小肠内消化
胰液的分泌
性质
胰液由胰腺外分泌部(主要由腺泡细胞和导管细胞组成)分泌
pH 7.8~8.4,正常成年人每天分泌量为1~2 L
成分
碳酸氢盐
由胰腺内的小导管细胞分泌
作用
中和胃酸
为酶的活动提供最适pH
酶液
胰淀粉酶
以活性形式分泌
水解淀粉、糖原→为 麦芽糖 、麦芽寡糖和 糊精
作用的最适pH为6.7~7.0
胰脂肪酶
消化脂肪的主要消化酶
辅脂酶与胰脂肪酶在甘油三酯的表面形成高亲和力的复合物,附着在脂肪微滴表面
甘油三酯→脂肪酸 、甘油一酯 和 甘油
蛋白质水解酶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以酶原形式分泌
调节
神经调节
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引起胰液分泌
传出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
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直接作用于胰腺
也可通过促胃液素的释放,间接引起胰腺分泌
体液调节(主要)
促胰液素
主要作用于胰腺导管的上皮细胞,使其分泌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
是酶液分泌大量增加,酶的含量很低
促胰酶素(缩胆囊素)
促进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而对胰液中水分和碳酸氢盐影响很少
抑制酶液分泌的激素
胰多肽
生长抑素
抑制作用最强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作用于迷走神经
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性质
由肝细胞持续分泌(金黄色)
在非消化期间流入胆囊贮存浓缩(成黄绿色 )因碳酸氢盐被吸收呈弱酸性
消化期间,胆汁由肝细胞或由胆囊中大量排至十二指肠
成分
有机物主要是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和卵磷脂
无机物为Na+、K+、Cl-和HCO3-等
不含消化酶
胆盐作用
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
达到一定浓度后,可聚合成微胶粒
胆囊作用
贮存胆汁
浓缩胆汁
调节胆管内压
使胆汁排向十二指肠
调节
神经调节
传出主要是通过迷走神经释放Ach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和胆囊
通过引起促胃液素释放间接引起肝胆汁分泌
体液调节
胆盐
胆盐的利胆作用最强,可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
胆盐的肠肝循环
促胰液素
主要作用是刺激胰液分泌
有一定的刺激肝分泌胆汁的作用
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胆管系统而非作用于肝细胞
促胃液素
促进肝分泌胆汁和胆囊收缩
刺激胃酸分泌,胃酸作用于十二指肠粘膜,使之释放促胰液素,引起胆汁分泌
缩胆囊素
强烈收缩胆囊、舒张肝胰壶腹括约肌,促进胆囊胆汁排出
缩胆囊素对胆管上皮细胞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使胆汁流量和HCO3-的分泌轻度增加
小肠液的分泌
性质与成分
大量水分 1—3升/天
Na+、K+、Ca2+和负离子浓度与血浆非常接近
作用
保护
碱性粘稠粘液,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受胃酸侵蚀
使小肠免受有害抗原物质的侵害
溶菌酶可溶解肠壁内的细菌
消化
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蛋白质消化和分解
多肽、脂肪、碳水化合物
稀释
调节
对扩张刺激最为敏感
刺激迷走神经
刺激小肠分泌
小肠的运动
紧张性收缩
小肠保持其基本形状
当小肠平滑肌的紧张性收缩增强时,有利于小肠内容物的混合和运送
分节运动
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主要作用
①使消化液与食糜充分混合,有利于消化酶对食物进行消化
②使食糜与小肠壁紧密接触,促进消化分解产物的吸收
③由于挤压肠壁,可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有助于吸收
蠕动
推进食糜
使受分节运动作用过的食糜到达一个新的肠段,再继续开始分节运动
调节
神经调节
肠神经系统
胆碱能兴奋性神经元,乙酰胆碱
非肾上腺素非胆碱能抑制性神经元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 一氧化氮
自主神经
迷走神经(加强)和交感神经 (减弱)
体液调节
CCK和胃动素能加强小肠收缩
大肠的运动
大肠液的分泌
大肠粘膜分泌
碱性(pH8.3~8.4),其主要成分是粘液和碳酸氢盐。
保护肠粘膜和润滑粪便
大肠内细菌的运动
主要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
细菌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
长期应用抗生素可导致肠内菌群紊乱和维生素缺乏
大肠的运动形式
袋状往返运动
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
蠕动
排便反射
吸收
概述
吸收部位
口腔和食管内,食物基本上不能被吸收
胃的吸收能力很弱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能缓慢吸收某些药物
小肠
在小肠中食物已被消化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约 3~8小时
巨大的吸收面积
绒毛节律性的伸缩和摆动,加速绒毛内血液和淋巴的流动,有助于吸收
吸收原理
跨细胞途径
即通过绒毛柱状上皮细胞的腔面膜进入细胞内,再通过细胞底一侧面膜进入血液或淋巴
旁细胞途径
即通过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穿过细胞间隙,然后再转入血液或淋巴
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水
NaCl主动吸收所产生的渗透压差是促进水分吸收的主要动力
无机盐
钠的吸收
Na+的吸收与葡萄糖、氨基酸一起协同转运,肠腔中的葡萄糖也可易化Na+的吸收
Na+的吸收是主动转运
在粘膜上皮细胞底-侧膜上的钠泵,逆电一化学梯度不断将Na+转运至细胞外液
铁的吸收
铁主要在小肠上部被吸收
胃酸和维生素C都可促进铁的吸收
钙的吸收
钙盐在酸性溶液中易于溶解,才能被吸收
在小肠和结肠全长都可逆电-化学梯度主动吸收
维生素D可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
脂肪食物对钙的吸收也有促进作用
糖类
管腔侧:以2Na+-载体-1葡萄糖复合物形式,与Na+同向转运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内
管底侧:葡萄糖通过易化扩散方式进入血液,Na+ 则由钠泵转运至细胞间隙
吸收机制:逆浓度差、耗能的继发性主动转运
蛋白质
吸收形式:氨基酸、寡肽(二肽、三肽 )
吸收机制:继发性主动转运
脂肪和胆固醇
机制:被动
途径:淋巴途径为主
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主要以易化扩散方式在小肠上段被吸收
维生素B12必须与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才能在回肠吸收
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机制与脂肪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