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KD)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KD)知识总结,包括它的病因、病理特性、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分类等等。
皮肤粘膜淋巴结炎综合征急性期。包含治疗目标,初始治疗,难治性川崎病治疗的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KD)
病因
不明,由感染因素触发的急性全身免疫性血管炎
病理特性
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中小动脉
流行病学
呈全世界分布,亚洲最多,尤其是日本 男:女≈1.5:1 复发率≈3%,同胞发生危险率高10倍 死亡率<0.1% 冠脉病变(CAL)发生率:23%→4-8%,CAL已成为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
临床表现
6大主要表现
发热
反复发热,达39-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
抗生素治疗无效
四肢末梢改变
手掌、足底潮红和硬性水肿,有时伴疼痛;2-3周手指和脚趾出现从甲周开始脱皮(膜状脱皮) ,并可能延伸到手掌和脚底;
在病程1-2月,指甲上可出现深的横槽(Beau,s线)或脱甲现象。
皮疹或卡介苗接种处红肿
皮疹通常在发热后5内出现,常见弥漫性斑丘疹、猩红热样和多形性红斑样皮疹
主要累及躯干和四肢,腹股沟处皮疹加重及肛周潮红和脱皮是川崎病的特点
卡疤红肿是指原卡介苗接种处急性炎症,是川崎病的一项相对特异的早期表现
双侧球结膜充血
双侧球结膜非渗出性充血,通常不累及边缘和虹膜周围的无血管区
发热第一周,裂隙灯检查常可见到前葡萄膜炎;偶有结膜下出血及点状角膜炎
口唇和口腔改变
口唇红、干燥、皲裂、脱皮和出血;草莓舌
口咽黏膜弥漫性充血,可伴发口腔溃疡和咽部渗出,但不是川崎病特征性表现
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
常为单侧,直径≥1.5m
局限于颈前三角
全身其他临床表现
心血管系统
心肌炎、心包炎、循环衰竭
冠脉异常
中等大小非冠脉瘤
主动脉扩张
周围性坏疽
消化系统
腹泻、腹痛、呕吐
肝炎、黄疸、胆囊炎、胰腺炎、肠梗阻
呼吸系统
咳嗽、流涕等
胸片示支气管周围及间质渗出等
肌肉骨骼系统
关节红肿、关节痛等
中枢神经系统
以易激惹、面神经麻痹等
泌尿生殖系统
细菌性尿道炎、尿道口炎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升高,以中心粒细胞为主
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增多通常在病程第2周出现,第3周达高峰,4-6周恢复正常
少数患儿可出现血小板计数降低,多提示病情严重
尿常规
白细胞增多但尿培养阴性
急性期反应物示CRP、SAA升高,ESR增快。
血生化
转氨酶升高,总胆红素升高,肌酸肌酶及心肌同工酶升高;白蛋白和血钠降低等
血清炎性因子示IL-6、IL-1、TNF-α升高等
血浆BNP 或NT-pro BNP升高
血清铁蛋白、血浆二聚体升高,PCT轻中度升高等。
超声心动图
临床诊断川崎病时应早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了解心脏状况是否存在CAL,但诊断明确者不必等待超声心动图结果,应尽早给予治疗;
次数
根据是否发生CAL以及心内膜、心肌、心包受累情况决定超声心动图随访频次
一般患儿在病程10-14天完成第二次检查。
观察内容
心肌功能
瓣膜和主动脉异常
心包积液
心电图
超声
MR
冠脉造影
诊断
分类
完全性川崎病(CKD)
发热 ,并具有以下5项中至少4项主要临床特征
口唇及口腔的变化:口唇干红,草莓舌,口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
皮疹(包括单独出现的卡疤红肿)
四肢末梢改变:急性期手足发红、肿胀,恢复期甲周脱皮
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
不完全性川崎病(IKD)
发热≥5d,但主要临床特征不足4项
发热≥5d,存在2-3项主要临床特征或≤6m婴儿发热≥7d,无其他病因可解释
进行实验室检查
CRP<30mg/L和ESR<40mm/hr
如果发热持续存在进行临床和实验室的更新评估;如果出现典型的膜状脱皮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CRP≥30mg/L和/或ESR≥40mm/hr
超声心动图阳性,具备3项中的1项
LAD或RCA的z值≥2.5
任一冠脉有动脉瘤形成
超声心动图表现≥3项:左室收缩功能降低;二尖瓣返流;心包积液;任一冠脉的z值为2-2.5,或≥以下中的3项:贫血;发热7天后血小板≥450*109/L;血白蛋白≤30g/L,血谷丙转氨酶升高;血WBC≥15.0*109/L;尿≥10WBC/ 高倍视
否
重新评估
是
不完全性川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