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级社工法规第一章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体系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体系思维导图:包含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体系,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主要内容,法规政策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等等
编辑于2022-05-12 22:37:141.1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体系
1.1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体系
一、社会工作法规体系
1.法规的含义
概念
a.国家立法机构和政府行政机关
b.为规范个人和组织的行为、维持社会各方面的运行秩序和对社会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管理而制定
c.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特点
规范性
按规范化程序制定和实施
以规范化的方式表述和公布
强制性
一经颁布必须得到有效执行
2.法规主要种类
法律
基本法律
全人大
民法、刑法、慈善法、民法典
其他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
教师法、公务员法、环境保护法等
民主性
民主协商表决
权威性
全国范围必须遵守
各级政府必须依法行政
法规(狭义)
行政法规
国务院
一般称为条例,也可以称为规定或者办法
如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目的
执行国家法律而需要对有关事项作出更具体规定
为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制定规范
地方法规
三类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
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2022年删除了自治州和自治县的内容,自治州自治县制定的叫单行条例或自治条例,不属于地方性法规)
设区的市(包含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目的
根据本行政区实际情况对法律法规实施作出具体规定
针对地方性事务
实施办法或条例
规章
部门规章
国务院各部委
一般课称为规定或者办法,但不能称为条例
《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
国务院财政部
体现行政机关的权力责任相统一的原则
中国人民银行
审计署
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
地方规章
三类地方政府+县级以上
可成为办法或者规定
4.法规的制定过程
《立法法》
基本原则
遵循宪法
中心
经济建设
坚持
社会主义道路
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改革开放
法律制定流程
全人大和全常委行使国家立法权
程序
提出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全人大
制定和修改基本法
常委会
制定和修改其他法
审议
人大代表行使立法权的重要环节
通过的法律更合法更具代表性的保障
要求
民主性
严肃性
表决通过
全人大审议的法律案
由主席团提请大会会议表决
过半数通过
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
委员长会议提请常委会全体会议表决
过半数通过
发布
将草案、修改进行公示,不少于三十日
均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二、社会政策体系
政策>公共政策>社会政策
政策
政府和政党
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
总体方针、行动准则和具体行动的总和
公共政策
定义
政府和政党
为维护经济与社会正常的运行与发展、处理公共实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
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基本特点(多选题)
公共性
权威性
价值型
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主体
各级政府
通过政府文件的方式发布政策
政策文件
根据对象和用途选择发布范围和方式
主要内容
社会政策
定义
政府
为满足民生需求、维护社会公平、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公共资源、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为民众提供福利性社会服务的政策体系
目标
满足民生需要
保护人权
维护社会公平
解决社会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
主体(制定者和实施者)
直接主体
党
引领方向
领导力量
各级人大
立法
政府行政部门
最重要的主体
各级政协
提供帮助
建言献策
民主监督
党领导的公会共青团妇款残联等组织
间接主体
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
补充性资源
全体民众
参与政策实践
对象
各类社会福利项目的受益人
各项社会服务的接受者
信息提供者
分类
普惠性社会政策模式
按照惠及人群的差异
特惠型社会政策模式(选择性))
缺点
对象覆盖面窄
社会效益小
需要复杂的对象资格甄别程序
会产生贫困烙印问题
优点
花费资金少
针对性强
特点
差异性
连带性
被动性
资源调动方式
资源投入方式
资金投入
最主要方式
人力投入
实物投入
资源投入渠道
政府公共财政
是各项公共政策得以实施的重要资源支撑体系
公共财政
国家通过税收等方式集中财政资源
各类社会力量
资金的投入
慈善捐赠
慈善第三次分配
人力的分配
志愿服务
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
合作模式
动员
给予减免、优惠政策
购买服务
经济政策
文化政策
环境政策
国防政策
外交政策
1.2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主要内容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类型(多选)
我国有关社会建设的一般性法规与政策
十六届六中全会
专门研究社会建设的会议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方面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为了抓住机遇、应 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原则方面
1.总体要求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请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目标任务
人民安康
社会安定
国家充满活力
3.原则方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
(一)社会建设的基本任务
首次将社会建设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并且较为全面地论述了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社会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任务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实施扩大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深化收入分记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党的十八大报告
第一,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确认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将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并列,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第二,党的十八大报告延续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思想,提出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
第三,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建设的任务界定为保障及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两个方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一,明确了社会建设领域改革的总体思路
以“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为基本目标
以“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为基本导向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为主要任务。
第二,在社会建设方面还有三项具体要求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改革要求
在收入分配政策方面提出了改革要求
采用了新的“社会治理”概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关于保障公民权利的论述。
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法制建设的论述
加强社会治理法制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
(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诚灾救灾能力。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赠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实现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一)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1)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2)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为、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设。 (3)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4)创新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二)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1)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2)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完善社会安防控制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建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以及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规范社会工作的法规与政策
中长期发展纲要
决定
意见
社会工作主要领域要用到的法规与政策
1.3法规政策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
正向促进
建设社会工作制度,具体表现为环境营造和具体制度建构
为社会工作人才具体服务工作提供一句
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具体表现为制度规范和能力建设
反向优化
促进社会政策向社会服务转变,即社会政策的实施
社工作为专家和基层实践者,参与政策法规的制定、评估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