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斯金纳的人格理论
斯金纳的人格理论
生平事略
律师家庭,主修英国文学,想当作家
二战期间采用操作性条件反射训练鸽子→控制飞弹与鱼雷
《超越自由与尊严》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理论观点
人性观
人性无善恶之分,是中性的
人格中人性是习得的,没必要去寻求人性
人格概念
其认为人格只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而形成的一种惯常性的行为方式
突出了行为的特性
操作性行为与反应性行为
有机体行为
反应性行为(应答性行为)
这类行为的发生与先前刺激存在着刺激—反应的直接联结
经典性条件反射下的行为:由某些特定的、可观察到的刺激引起的行为
操作性行为
没有出现可观察到刺激时出现的有机体行为
斯金纳箱:老鼠偶压杠杆得食物
操作性条件反射
行为不是对刺激做出反应,是习得的结果
反应泛化与分化
泛化(概括化):对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做出行为反应
分化(辨别):对不同刺激做出不同反应
人格的结构
强调情景的特殊性,人的行为由外部刺激引起,反应是行为的结构性单位
不注重人格结构,认为只要用操作性方法就可预测、控制行为
人格的形成与改变
强化的类型
强化
正强化物:呈现刺激,行为出现频率增加
正强化:正强化物出现→强化行为产生
负强化物:撤销刺激,行为出现频率增加
负强化:负强化物消失→强化行为产生
惩罚
正惩罚
行为之后给予厌恶刺激,行为出现可能性降低
正惩罚物
负惩罚
行为之后撤销愉快刺激,行为可能性降低
负惩罚物/负强化物
强化的来源(主要指正强化物)
一级强化物(初级强化物)
与生存相关,如食物
二级强化物(次级强化物)
原本不具有强化作用,在与一级强化物结合后获得强化作用的刺激物
概括化强化物
与多个一级强化物相联系的二级强化物,如金钱
连锁反应过程
二级强化物配对后产生其他二级强化物
强化的程序
建立操作条件反应时,对反应进行强化的不同方式
连续强化
每一次正确反应都强化
间歇强化(部分强化)
据时间间隔/反应比例给予强化
间隔强化
固定时距强化
间隔越短,反应越快;越接近反应强化时间点,反应越快
变动时距强化
有利于行为反应的保持
据时间间隔安排
比率强化
固定比率强化/定比强化
变化比率强化/可变比率强化
人格的发展
不重视行为的发展阶段,认为强化能说明人格发展的全部过程
人格异常
异常行为也是习得的(在偶然中其他行为得到了强化)→迷信
异常行为产生原因
不良的强化行为导致行为缺失
有缺陷的强化程序造成各种适应不良行为
线索辨别失败导致各种精神疾病
人格异常的人习得了一套不适宜的反应
研究主题
核心:强化
行为的消退
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后,强化物不再出现,反应消失
处理不期望的行为:消退而非惩罚 原因
惩罚不能指引正确行为
惩罚要有及时性
过失不生效,强度要适中
惩罚有副作用
被惩罚者将惩罚与其他东西联系在一些(惩罚的痛苦与父母关联)
儿童可能效仿惩罚者的做法
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理论评价
理论贡献
强调环境与情景变量对行为的影响作用
注重实验室实验与临床应用相结合
扩展了理论的应用范围
理论缺陷
忽视对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探讨
由动物研究结论简单地推广到人类
行为治疗的局限性
理论应用
行为评价
内涵
确定某一行为和某个特定情境的关系
注意三点
确定目标行为或目标反应
找出强化行为的特定环境
找出可被操纵来改变行为的特点环境因素
实质
确定行为是否由环境中某一特定事件引起,又称行为的功能分析
功能指环境促成该功能的作用
ABC评估法
评估行为的前提条件、行为本身和行为结果
在治疗过程中,用直接观察的方式进行
行为塑造
内涵
对逐步趋向目标的任何行为给予强化
策略:连续渐进策略(小步子渐进)
可以塑造儿童的不良行为
行为治疗
内涵:运用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来纠正行为;
步骤:选定“目标行为”,给出明确的操作定义。出现该行为既强化
几种方法
代币制
生物反馈法
厌恶疗法(满贯疗法)
程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