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糖尿病的护理(上)
糖尿病的护理知识总结,包括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等内容,参照本科教材内科护理学。
编辑于2022-05-16 07:56:487.7糖尿病病人的护理(上)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分型
T1DM(胰岛B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免疫介导性(绝大多数)
1. 启动自身免疫反应
胰岛B细胞破坏
病毒感染
最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脑、心肌炎病毒
化学毒物和饮食因素
2. 遗传易感期
3. 出现免疫异常
体液免疫
针对B细胞的抗体出现破坏B细胞
细胞免疫
1. 免疫系统被激活
2. 免疫细胞释放各种细胞因子
3. 胰岛B细胞坏死或凋亡
4. 进行性B细胞功能丧失
胰岛分泌功能下降
血糖逐渐升高,但仍能维持糖耐量正常
5. 临床糖尿病
B细胞只残存10%-20%,糖耐量降低或临床表现明显,需要外源性胰岛素维持生命
特发性
T2DM
1. 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
2. 以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
发病机制
胰岛素抵抗IR的B细胞功能缺陷
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T2DM特性、多数T2DM的始发因素)
B细胞功能缺陷
可发展为MS
糖耐量降低和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糖耐量降低IGT
葡萄糖不耐受导致血糖升高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
空腹血糖浓度高于正常
IGT\IFG为正常葡萄糖稳态和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是心血管疾病危险标志;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得到控制
临床糖尿病
A细胞对葡萄糖敏感性下降
B细胞减少,A细胞显著增加
糖负荷后GLP-1分泌和作用明显减弱
2. 病理生理
1. 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和损伤胰岛B细胞功能
葡萄糖毒性
高血糖
葡萄糖在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的利用减少以及肝糖输出增多(发生高血糖的主要原因)
脂毒性
脂代谢紊乱
2. 胰岛B细胞的脂性凋亡和分泌胰岛素功能缺陷
3. 胰岛素抵抗
血液循环中血游离脂肪酸(FFA)浓度过高及非脂肪细胞内脂质含量过多
机制部分从右往左推
3. 临床表现
概述(T1DM和T2DM区别)见知识点总结
(一)代谢紊乱症状群
1. 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三多一少出现机制
血糖升高
渗透性利尿
多尿
失水口渴
多饮
机体葡萄糖利用率降低
蛋白质和脂肪消耗增加
消瘦、疲乏、体重减轻
易饥多食
2. 皮肤瘙痒
高血糖及末梢神经病变导致皮肤干燥和感觉异常;女性病人可因尿糖刺激出现外阴瘙痒
3. 其他症状
(二)并发症
1.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概念:酮体、酮症(酮血症、酮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
诱因(1型可自发,2型要诱因)10点
急性感染(最常见)、胰岛素不适当减量或突然中断治疗、饮食不当、胃肠疾病、脑卒中、心肌梗死、创伤、手术、妊娠、分娩、精神刺激等
临床表现(6点)
1. 早期三多一少症状加重
2. 失代偿阶段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常伴头痛嗜睡烦躁、呼吸深快有烂苹果味
3. 进一步发展为严重失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眼球下陷、脉细速、血压下降、四肢厥冷
4. 晚期各种反射迟纯甚至消失病人出现昏迷
5. 少数病人表现为腹痛,感染的临床表现可被DKA的表现所掩盖
6. 血糖多为16.7~33.3mmol/L
2. 高渗高血糖综合征HHS
多见于老年2型,发生率低于DKA,病死率高于DKA
诱因
应激状态(急性感染(最常见)、外伤、手术);药物(糖皮质激素、利尿药、甘露醇);水摄入不足或失水;透析治疗;静脉高营养
临床表现(6点)
1. 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为特点;无明显酮症酸中毒
2. 起病缓慢,最初表现为多尿、多饮,但多食不明显或反而食欲减退
3. 逐渐出现严重脱水和神经精神症状
4. 晚期逐渐陷入昏迷、抽搐、尿少甚至尿闭,无酸中毒样深大呼吸
5. 与DKA相比,失水更为严重;神经精神症状更为突出。
6. 血糖一般为33.3~66.6mmol/L。
3. 糖尿病乳酸酸中毒
发病率低,病死率高
临床表现
酸中毒表现明显
血、尿酮体不升高
血乳酸水平升高
2. 感染
病因
代谢紊乱,导致机体各种防御功能缺陷,对入侵微生物的反应能力减弱
血糖过高和血糖控制不佳,有利于致病菌的繁殖
感染顺序
1. 泌尿系统感染最常见
2. 肺部感染
3. 皮肤感染
4. 牙周感染
导致难以控制的高血糖
3.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2型严重性排序: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 1型最严重:糖尿病肾病)
(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最严重和突出)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LEAD
大多无症状,会导致下肢缺血型溃疡和截肢,对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疾病有提示价值
(2)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糖尿病特异性并发症) 主要累及视网膜和肾脏
糖尿病肾病DN
1型主要死因,2型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
病理分型5期
I期:肾小球高滤过,肾脏体积增大
II期:.间断微量蛋白尿,肾小球基膜轻度增厚
III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以持续性微量蛋白尿为标志,肾小球基膜增厚明显,小动脉壁出现玻璃样变
IV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显性白蛋白尿;部分肾小球硬化,可伴有水肿和高血压,肾功能逐渐减退,部分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v期:.肾衰竭期,出现明显的尿毒症症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病人失明主要原因之一)
6期
I期:微血管瘤和小出血点
II期:黄白色硬性渗出和出血斑
III期:白色棉絮状软性渗出和出血斑
IV期:眼底出现新生血管或有玻璃体积血
V期:眼底出现纤维血管增殖、玻璃体机化
VI期:出现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和失明
子主题
2大类
I~III为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NPDR)
IV~VI为增殖期视网膜病变(PDR)
其他:如糖尿病心肌病
(3) 糖尿病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 最常见的类型是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
典型表现呈手套或袜套式对称分布,下肢较上肢严重
常先出现肢端感觉异常(麻木、烧灼、针刺感或踩棉花感),有时伴痛觉过敏
随后有肢体疼痛,呈隐痛、刺痛,夜间及寒冷季节加重
后期感觉丧失,累及运动神经
手足小肌群萎缩
感觉性共济失调
神经性关节病(Charcot关节)
腱反射早期亢进,后期减弱或消失
音叉震动感减弱或消失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累及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系统
(4) 糖尿病足DF
发病因素(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
轻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足部畸形、皮肤干燥和发凉、酸麻、疼痛等
重者可出现足部溃疡与坏疽
Wagner分级法对DF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5级)
0级为有发生足溃疡的危险因素,目前无溃疡
1级为表面溃疡,临床上无感染
2级为较深的溃疡,常有软组织炎,无脓肿或骨的感染
3级为深度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
4级为局限性坏疽
5级为全足坏疽
(三)低血糖症
诊断
非糖尿病病人诊断标准为血糖低于2.8mmol/L
糖尿病病人只要血糖水平在3.9mmol/L就属于低血糖范畴
糖尿病低血糖原因
主要
不适当的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反应性释放过多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机体对低血糖的反馈调节能力
诱因(6点)
1. 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最常见)
2. 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
3. 运动量增加
4. 酒精摄入,尤其是空腹饮酒
5. 胰岛素瘤等疾病
6. 胃肠外营养治疗等
临床表现
交感神经兴奋
中枢神经症状
屡次发作后可出现无先兆症状的低血糖昏迷; 超过6小时以上的严重低血糖常导致永久性脑损伤
肠道L细胞分泌GLP-1
刺激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
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促进B细胞增殖和减少凋亡
抑制食欲
从而防止餐后高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