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的思维导图,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详细总结了中医和科学的孕育与萌芽,中医儿科学的形成,中医儿科学的昌盛与成熟。
中医妇科学——妇科杂病知识介绍,包括不孕症、癥瘕、盆腔炎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多囊卵巢综合症的概念、临床表现、辩证要点和辨证论治。
中医妇科学第一章绪论思维导图。介绍了三节的主要内容:第一节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第三节 中医妇科学的历史源流,着重介绍了第三节的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的孕育与萌芽
(1) 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五十二病方》中有婴儿疾病的记载
(2) 春秋战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最早关于儿科医生的记载
(3) 《黄帝内经》对于 小儿脉证方面的记载在现存医术中首推最早
(4) 西晋——淳于意《诊籍》,记载用“'下气汤”治疗婴儿“气鬲病”医案,最早见于文献的儿科医案
(5) 西晋——王叔和《脉经》首先论述小儿脉法,首次论及小儿变蒸,“小儿之脉快疾,一息七八至曰平”
(6)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次对儿科病因病理及证候进行了较全面和系统的阐述
第二节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1) 隋唐时期,设少小科,培养儿科医生
(2)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次对儿科病因病理及证候进行了较全面和系统的阐述
(3)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方”2卷,弥补《诸病源候论》“有论无方”的不足
(4) 《颅囟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
幼科之宗
首倡小儿体属“纯阳”的观点——“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5)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之圣
1| 上卷论脉证治法,中卷列医案23卷,下卷为方剂
2| 小儿生理特点——“脏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3| 小儿病理特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4| 四诊注重望诊,创立“面上证”“目内证”
5| 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
心主惊——心热(导赤散)
肝主风——肝热(泻青丸)
脾主困——脾虚(益黄散),胃热(泻黄散)
肺主喘——肺热(泻白散)
肾主虚——肾虚(六味地黄丸)
6| 对儿科四大证(麻、痘、惊、疳) 认识更加全面,客观
(6) 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痘疹类第一部专著
擅用寒凉法
白虎汤,青黛、大黄治疗
(7) 南宋——刘昉《幼幼新书》——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
(8)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缝缺唇”“断骈指”最早的小儿外科治疗方法
新生儿脐风,烧灼法断脐的预防方法
(9) 南宋——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病源方论》
力倡养护小儿元阳,“盖真气者,元阳也”
擅用温补脱毒法,治疗痘疹
痘疹温补学派创始人
第三节 中医儿科学的昌盛与成熟
(1)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寒凉法,治疗小儿热病,凉膈散
张从证——攻下法,治疗热病,“上病下取”法提供范例
李杲——温补,重视调理脾胃
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养阴法
(2) 元代——曾世荣《活幼心书》《活幼口议》
(3) 明清——薛凯、薛己《保婴撮要》,内治为主,配合外治,必要手术,为中医小儿外科学形成做出巨大贡献
(4) 明代——万全《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片玉心书》《片玉痘疹》
三不足二有余——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肺常不足”
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
治疗——首重保护胃气,强调“人以脾胃为本”
较早运用推拿法
(5)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先天肛门闭锁开通术
(6) 清代——夏禹铸《幼科铁镜》
小儿病于内,必行于外
灯火十三燋治疗脐风、惊风
(7) 清代——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麻疹专著
(8) 清代——陈复正《幼幼集成》
指纹之义“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9) 清代——吴瑭(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
体质特点——“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病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
(10) 明清——种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