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常见慢性病
常见慢性病整理:概述、分类、恶性肿瘤、高血压、2型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它常见慢性病。
编辑于2022-05-23 18:10:35常见慢性病
概述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慢病)
病程漫长,无传染性,不能自愈,目前也几乎不能被治愈
主要特征
病因复杂
发病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潜伏期较长
起病隐匿,没有明确起病时间
病程较长
随着疾病是发展,表现为功能进行性受损或失能
难以治愈
疾病一旦发生不可逆转
致残率和致死率高
全球死亡与疾病负担的主要病因
我国慢性病流行现状
截止2012,因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85%
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位列城乡死亡的前四位
我国慢病主要研究领域
肿瘤流行病(恶性肿瘤)
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
心脑血管流行病学
脑血管意外、冠心病、高血压
慢性肺疾患流行病学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
精神分裂、老年痴呆…
糖尿病流行病学
一型、二型
其他
职业病、天生缺陷、遗传、代谢
增加的原因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均寿命不断增长
人口老龄化
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慢病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
健康管理核心内容
对慢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检测、评估和干预
主要危险因素
红色字体为主要危险因素
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互为因果的交叉关系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吸烟
最主要危险因素
过量饮酒
与除糖尿病和COPD外的其他慢病有关
不合理膳食
食物中脂肪摄入过多
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过多与心血管疾病和多种恶性肿瘤密切相关
部分维生素摄入不足
某些恶性肿瘤有关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
可致结肠癌和直肠癌发病率增高
膳食总热量摄入过多导致超重或肥胖
肥胖与多种慢病有关
食盐摄入过多
与消化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有关
缺乏身体活动
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多种恶性肿瘤、骨质疏松
其他原因--不良心理精神因素及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
压力、精神紧张、负面情绪
水、空气、土壤
传统不健康生活方式、高盐高脂饮食习惯
中间危险因素
高血压
高血糖
血脂异常
超重或肥胖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年龄
性别
种族
遗传
主要社会危害
严重危害居民健康
不断加重经济负担
分类
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脑卒中
营养代谢性疾病
超重、肥胖、2型糖尿、痛风
恶性肿瘤(癌)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精神心理学疾病
骨质疏松、口腔疾病
恶性肿瘤
共同特征
体内某些细胞丧失了正常调控,出现无节制的生长和异常分化,并发生局部组织浸润和远处转移
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脑肿瘤、胰腺癌、甲状腺癌
组织学分类
上皮性的癌
非上皮性的癌
白血病
恶性肿瘤发病排率前10
肺癌为男性发病率第一,乳腺癌为女性发病率第一
宫颈癌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高发病年龄
60岁以下男性
肝癌,其次肺癌和胃癌
60-74岁(不分男女,高发年龄)
肺癌、胃癌
75岁以上
男性肺癌高发
危险因素
吸烟
多种恶性肿瘤主要或重要危险因素: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胃癌等
乙型肝炎病毒(HBV)及其他病毒感染
HBV造成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HPV
宫颈癌
巨细胞病毒
卡波西肉瘤
EB病毒
Burkitt淋巴瘤、免疫母细胞淋巴瘤、鼻咽癌
膳食营养因素
热量摄入过多及活动不足导致肥胖
大肠癌、子宫内膜癌、绝经后乳腺癌等
饮酒
口腔癌、咽癌、喉癌、直肠癌有关
职业危害
石棉——肺癌、间皮瘤
苯——白血病
砷——肺癌、皮肤癌
其他环境因素
紫外线照射是皮肤癌明确的病因
电离辐射(包括医源性X线)
筛查
主要决策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降底死亡率及提高五年生存率
食管癌、肝癌、鼻咽癌、前列腺癌及甲状腺癌尚无公认的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
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损害性疾病,是全球最常见慢病
常见并发症
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肾病
分布特点
时间分布
随年龄增加
年轻化趋势
冬季高于夏季、白天高于晚上
空间分布
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
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
城市高于农村
人群分布
绝经前女性低于男性,绝经后则高于男性
诊断
金标准
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按发病原因分类
原发性高血压
原因不明
继发性高血压(5%-10%)
某疾病引起
测量标准方法
诊室血压
诊断以诊室血压为准
水银血压计
符合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或符合国际标准及中国血压联盟(CHL)认证的电子血压计进行测量
袖带至少覆盖上臂2/3
30分钟内避免剧烈运动、进食、和含咖啡的饮料、吸烟、影响血压的药物,排空膀胱、安静休息5分钟
上臂及血压计与心脏处同一水平
听诊器探头置肱动脉搏动处
测量时快速充气,使气囊内压力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升高 20~30mmHg,(也就是说比如压力到140mmHg,还能听到动脉搏动声,那么就在加压20-30mmHg)然后以恒定的速率(2~6mmHg/s)缓慢放气。对于心率缓慢者,放气速率应更慢些。获得舒张压读数后,快速放气至零
在放气过程中仔细听取柯氏音,观察柯氏音第一音和消失音(就是说平均放气,听到的第一声及是收缩压,也就是高压,最后一声是舒张压,也就是低压)
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血压计进行测量
应间隔1-2分钟重复测量,取平均数
建议初次测量左、右上臂血压,以血压高的一侧作为血压测量的上肢
自测血压
一般情况
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测3遍,取平均值,详细记录
去掉第一天血压值,仅计算后6天血压值,根据后6天平均值为治疗决定提高参考
血压稳定后
建议每周固定一天自测血压
于早上起床1小时,服降压药前测量坐位血压
血压不稳定或未达标
建议增加自测频率
动态血压(佩戴动态血压检测仪,24小时血压)
每年至少一次于水银柱式血压计进行读数较准
测压间隔时间可选5分钟、20分钟或30分钟,最好每小时有至少一个血压读数
正常值国内参考标准
24小时平均值<130/80mmHg,白昼平均值<135/85mmHg,夜间平均值<125/75mmHg
隐性高血压
患者在医疗机构测试 <140/90mmHg,但动态血压平均值高于130/80mmHg,或家庭自测血压高于135/85mmHg
白大衣高血压
患者在医疗机构测试高于140/90mmHg,但动态血压平均值<130/80mmHg,或家庭自测血压<135/85mmHg
危险因素
高纳、低钾膳食
最主要因素
超重和肥胖
BMI≥24kg/㎡,是体重正常者患高血压危险的3-4倍、是患糖尿病危险的2-3倍
BMI≥28kg/㎡中肥胖者中90%患有高血压
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是低此界限者患高血压危险的3.5倍、患糖尿病危险的2.5倍
饮酒
一个标准杯相当于12g酒精,约合360g啤酒/100g葡萄酒/20g白酒
其他
遗传、性别、年龄、精神压力、心理因素、高脂血症
2型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
特点
慢性高血糖
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
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
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分型(WHO&IDF)
1型
自身免疫,年龄轻,多见微血管并发症,胰岛素绝对不足
2型
多个遗传基因和多种生活习惯(重要因素)的负荷相互作用引起,多见大血管并发症(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胰岛素相对不足。
特殊型
单基因、继发胰腺和内分泌疾病
妊娠糖尿病
许多妊娠糖尿病患者产后疾病可消失,但仍是高危人群
糖尿病不可根治,最终引起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及血管老化,进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诊断标准(WHO 1990,基于空腹)
尽可能依据静脉血浆血糖,而非毛细血管血的血糖检测结果
糖尿病症状 + 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
OGTT试验中,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2010年,ADA指南已将HbA1C≥6.5%作为诊断标准之一
优点
结果稳定,不受进食时间及短期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
变异性小
检擦不受时间限制,患者依从性好
注意
HbA1C<6.5%也不能除外糖尿病,需进一步行糖耐量检查
反映2-3个月血糖控制水平,<6.5%为理想,6.5-7.5%良好,>5.7%差
满足任意一项,即 可诊断患有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
以2型为主,约占90%,其他类型少见
男性略多于女性(11.1% 比 9.6%)
民族间由差异,满汉较多(约14.7到15.0%),藏族较低4.3%
经济发达地区明显高于不发生地区,城市高于农村
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人群基数较大,据2013年调查显示,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约占总是65%
肥胖和超重糖尿病患者显著增加
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仍相对较低
并发症
高血压、脑卒中或冠心病
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 (IGR)
空腹血糖≥6.1mmol/L,<7.0mmol/L 和(或)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11.1mmol/L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遗传
1型和2型的遗传是各自独立的
2型糖尿病具有更强的遗传倾向
与西方人群相比,中国人对2型糖尿病发易感性更高
肥胖(或超重)
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身体活动不足
膳食因素
早期营养
低体重新生儿较高体重新生儿在成长期更容易发生糖尿病
糖耐量损伤(IGT)
指患者血糖水平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即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介于7.8mmol/L和11.1mmol/L之间
胰岛素抵抗(IR)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预期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
是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糖耐量正常或减低的人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过程中,循环胰岛素水平起主要作用
空腹胰岛素水平高的人更易发展为IGT或2型糖尿病
肥胖者发展成2型糖尿病前,先有胰岛素抵抗出现
高血压及其他易患因素
文化程度、社会心理因素、出生及1岁时低体重、服药史、心血管疾病史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
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的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阻塞,或在此基础上合并痉挛,以及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或梗死的一种心脏病
冠心病是全球性得到重大健康问题。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前五为疾病负担中,冠心病在男性为第二位,在女性为第三位
冠心病的分型、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分型
1979年,WHO分5型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心绞痛
心肌梗死
缺血性心肌病
猝死
近年来分为两大类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不稳定性心绞痛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猝死
慢性冠脉病
稳定性心绞痛
冠状动脉正常的心绞痛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缺血性心力衰退(缺血性心肌病)
典型心绞痛特点
诱因
身体活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或心动过速
部位及放射部位
性质
压迫、紧缩、发闷,疼痛可轻可重,一般针刺样或刀扎样疼痛多而不是心绞痛
持续时间及缓解
1-5分钟自行缓解,最长15分钟
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而缓解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症状
差别极大,有1/3的患者,发病急骤,极为严重
另有1/4-1/3患者无自觉症状或症状较轻未就诊
其突出的症状未胸痛,难以忍受
部位及放射部位与心绞痛相同,持续时间持久,多半小时以上
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和血清酶学的升高可进行诊断
如出现典型的心绞痛或发生心肌梗死,临床上即可明确诊断
冠状动脉狭窄诊断
金标准为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一般将≥50%的冠状动脉狭窄称为有临床意义的病变
冠心病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多以急性冠心病事件作为研究指标
急性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多以世界卫生组织MONICA方案为依进行诊断,即以急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猝死计算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
以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和慢性冠状病死亡计算冠心病的死亡率
发病率
国外冠心病发病率
男性最高为芬兰835/万,最低为中国81/万
女性最高为英国265/万,最低为西班牙35/万
西方呈下降趋势,中国呈上升趋势
国内发病情况
西方发达国家多以冠心病为主,我国人群以脑卒中为主
北方高于南方,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增加,男性高于女性,但女性绝经后发病率明显上升
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是我国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
急性冠状病发病率持续增高,且中青年男性增幅较大
脑卒中以脑出血(下降)和脑梗死(最多,上升)为主
危险因素
高血压
最主要因素
血脂异常和高胆固醇血症
高脂血症:总胆固醇≥6.22mmol/L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2-4倍
肥胖和超重
肥胖能使血压和血清胆固醇上升
生活方式
吸烟
饮食
身体活动
饮酒
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
具有三种主要危险因素的个体(血清胆固醇≥6.46mmol/L,舒张压≥90mmHg, 有吸烟史),其冠心病患病率与完全没有这三种因素的人相比高8倍,比具体2种危险因素者高4倍
其他
家族史、精神紧张、忧虑、时间紧迫感
脑卒中
常将脑卒中和冠心病归入“心脑血管病”/“心血管病”
俗称“脑中风”/“中风”
指一组发病急骤的脑血管病,而后者的含有更广,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所有动脉和静脉系统的病变
由于脑出血和脑梗死有许多共同危险因素,在我国也远较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因此日常所称的脑卒中主要指这两大类疾病
脑卒中临床表现和诊断
脑梗死
也称缺血性脑卒中,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
根据发病机制分类,通常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间隙性脑梗死
临床特征
多数在安静时急性起病,活动时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
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脑栓塞起病尤为急骤,一般数秒至数分钟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
头颅CT和标准头颅磁共振(MRI)在发病24小时内常不能显示病灶
脑出血
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
临床特点
多在情绪激动或活动时急性发病
突发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可伴有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
头颅CT扫描是诊断脑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蛛网膜下腔出血
指脑组织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是最常见原因
临床特征
突发剧烈头痛,持续不能缓解或进行性加重
多伴有恶心和呕吐
可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及烦躁、谵妄等精神症状,少数出现癫痫发作
其突出体征是脑膜刺激征明显
头颅CT扫描是诊断脑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流行病学
参照冠心病
危险因素
高血压
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心脏病
心房纤颤——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
重要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
吸烟(主、被动)
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饮酒
颈动脉狭窄
肥胖
腹部肥胖(中心型和向心性肥胖)比体质指数(BMI)增高或均匀性肥胖与脑卒中的关系更为密切
其他危险因素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6μmol/L为高;正常5-15μmol/L
代谢综合征
特征性因素
腹型肥胖
血脂异常
血压升高
胰岛素抵抗(最主要病毒病理基础)
判定标准
腹部肥胖: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血TG≥1.70mmol/L
血HDL-C<1.04mmol/L
血压≥130/85mmHg
空腹血糖≥6.1mmol/L或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或有糖尿病史
缺乏体育活动
饮食营养不合理
口服避孕药
促凝危险因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概念
是一种以气流受阻为特征的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
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有关
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阻,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可以诊断为COPD,无气流受阻,则不能诊断为COPD
症状(无胸痛)
慢性咳嗽
首发症状
咳痰
少量粘性痰、少数咳嗽不伴咳痰
气短或呼吸困难
COPD标志性症状
喘息和胸闷
全身性症状
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
COPD早期体征可不明显,随疾病进展,可出现桶状胸、呼吸变浅、频率增快,肺叩诊呈过度清音,两肺呼吸音减低,肺部干、湿啰音等体征;低氧血症者可出现黏膜及皮肤发绀,伴右心衰竭者可见下肢水肿、肝大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测指标
肺功能检查
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可确定为不能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阻
胸部X线检查
早期无明显症状,后出现肺纹理增多、紊乱等非特征性改变;主要X线征为肺过度充气。并发肺动脉高压和肺源性心脏病
血气检查
首先为轻、中度低氧血症,后出现高碳酸血症
诊断
肺功能测定指标是诊断COPD的金标准
用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可确定为不能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阻
FEV1是最大深吸气后做最大呼气,最大呼气第一秒呼出气量的容积
用力肺活量(FVC)过去称时间肺活量,是指尽力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额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危险因素(无饮酒)
个体因素
支气管哮喘和气道高反应性
环境因素
吸烟
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
空气污染
感染
其他常见慢性病
超重与肥胖
三减三健
减盐、减油、减糖
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BMI(体质指数)
体重(kg)/身高(㎡)
成人BMI的切点
正常
18.5≤BMI<24kg/㎡
超重
24≤BMI<28kg/㎡
肥胖
28≥24kg/㎡
优点
综合考虑了身高和体重两个因素,与肥胖相关性高,可操作性强,适用范围广,不受性别影响
缺点
对因肌肉发达而非脂肪过多所致的体重增加并不适用
主要原因
遗传
饮食
身体活动
其他因素
心理
教育低
社会层次低
收入低
骨质疏松
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
诊断
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测定(DXA),主要检查依据
危险因素
年龄
绝经后女性
钙和维生素D缺乏
吸烟
饮酒
饮咖啡
怀孕次数
性激素低下
口腔健康
定义(2010年,WHO)
无口腔颌面部慢性疼痛、口咽癌、口腔溃疡、先天性缺陷如唇腭裂、牙周(牙龈)疾病、龋病、牙齿丧失以及影响口腔的其他疾病和功能紊乱
标准
良好的口腔卫生
健全的口腔功能
没有口腔疾病
应具备的要素
没任何疼痛和不适
良好的功能
咀嚼、吞咽和语言功能
心理方面
外观正常、不影响自尊心、个人满意
社会方面
不影响社会交流
口腔疾病对全身健康的主要危害
心血管疾病
呼吸道疾病
糖尿病
早产和低体重儿
其他疾病影响
慢性胃炎、胃溃疡、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儿童的生长发育等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