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抗原(Ag)p10
微生物免疫学(免疫)章节总结——第二章 抗原Ag,包含:影响抗疫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概念与属性等内容。
编辑于2022-05-24 09:46:56内经选读,包含: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啥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微生物免疫学(微免、免疫),包含外周免疫器官胸腺依赖区为并指状DC (IDC)。外周免疫器官生发中心为并滤泡状DC (FDC)。淋巴液中的DC称为隐蔽细胞。表皮和胃肠道上皮的DC为朗格汉斯细胞。心肺、肝、等结缔组织的DC为间质DC
微生物免疫学(免疫),主要组织相客性复合体(MHC) :是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位于同- -染 色体片段上,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为MHC分子( MHC抗原),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也参与移植排斥反应。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内经选读,包含: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啥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微生物免疫学(微免、免疫),包含外周免疫器官胸腺依赖区为并指状DC (IDC)。外周免疫器官生发中心为并滤泡状DC (FDC)。淋巴液中的DC称为隐蔽细胞。表皮和胃肠道上皮的DC为朗格汉斯细胞。心肺、肝、等结缔组织的DC为间质DC
微生物免疫学(免疫),主要组织相客性复合体(MHC) :是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位于同- -染 色体片段上,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为MHC分子( MHC抗原),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也参与移植排斥反应。
第二章 抗原(Ag)p10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与属性(重点学习)
一、抗原(Ag)
1、概念
抗原是一种物质。能与TCR和BCR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应答 产物特异性结合。
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T/B ),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抗原的两种特性
免疫原性
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T/B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 产生特异性效应T细胞/抗体的性能。
免疫反应性(抗原性)
指抗原分子与免疫应答产物(效应T细胞/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能
3. 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完全抗原既有免疫原性 也有免疫反应性,半抗原无免疫原性(半抗原+载体 完全抗原)
大多数药物都是半抗原
二、抗原的特异性
(专一性/针对性)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
(一)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基)
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的化学基团,是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 的基本单位。又称抗原决定簇(基)
抗原表位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部位。抗原分子表面 能与相应抗体结合的抗原表位数目,称为抗原结合价。天然抗原分子大多是多价抗原
2.抗原表位对抗原特异性的影响
•性质——构成表位的aa种类。 • 数目 ——构成表位的aa数量。 • 构象(空间结构)
3.抗原表位的类型
(1)根据氨基酸的空间结构分类:
线性表位: 由序列上相连续的一段氨基酸残基所形成,又称 顺序表位。
构象表位: 由序列上不连续的氨基酸残基,在空间上通过折 叠形成特定构象,又称非线性表位。
(2)根据抗原表位结合对象分类:
T细胞表位:主要是线性表位,位于抗原分子的任意部位。必须先被APC摄取加工提呈,与MHC结合形成复合物表达于APC表面才能被TCR识别。
B细胞表位:主要存在于天然抗原分子表面,以构象表位为主,少数为线性表位。 可直接刺激B细胞,不需要APC的处理和提呈,由BCR识别。
(3)根据B细胞表位在抗原分子中所处的部 位分类:
功能性表位: 位于抗原分子表面,易与BCR或抗体结合,免疫优势表位
隐蔽性表位: 位于抗原分子内部,不能与BCR或抗体结合的表位。 (如因理化因素的作用,可暴露于表面,成为功能 性表位)。
(二)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般理解)
一、抗原的理化和结构性质
(一)异物性
异物: 凡胚胎期未与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统称为异物
1.异种物质: 病原微生物、异种蛋白等,种系关系相差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2.同种异体物质: 血型抗原、组织相容抗原。
3.改变或隐蔽的自身物质:甲状腺球蛋白、精子、眼晶体蛋白等。
(二)理化性质
二、宿主因素
化学性质:蛋白质>多糖>脂类、核酸。
• 分子量大小:一般分子量>10KD; • 结构的复杂性:芳香族氨基酸>直链氨基酸; • 物理状态:聚合体>单体 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
• 分子构象及易接近性:抗原表位被B细胞的BCR所接近的程度。易接近性越好,免疫原 性相对越强
三、免疫的途径和方法
皮内(免疫原性最强)>皮下>肌肉>腹腔、静脉> 口服
三、抗原的分类(重点学习)
一、根据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的辅助分类: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辅助,多糖或脂类抗原。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异种抗原
1. 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细菌、病毒、真菌
• 外毒素和类毒素
外毒素:细菌分泌的毒性蛋白质。具有毒性与免疫原性
2. 动物免疫血清(破伤风抗毒素)
对人体而言具有“两重性”
①类毒素诱导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中和细菌的外毒素,防治疾病。 ②异种血清蛋白,对人而言具有免疫原性,可引起超敏反应。
同种异型抗原
1.(红细胞)血型抗原
(1)ABO血型抗原
(2)Rh血型抗原
2. 组织相容性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自身抗原
隐蔽的自身抗原
如:眼晶状体蛋白,甲状腺球蛋白,男性的精子等
改变/修饰的自身抗原
异嗜性抗原(共同抗原)
链球菌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存在共同抗原,故链球菌感染可引起肾小球肾 炎及心脏炎、关节炎等。 大肠杆菌O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粘膜存在共同抗原,该菌感染可引起溃疡性结肠炎。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APC)内合成分类:
内源性抗原 ——抗原提呈细胞(APC)内的抗原
胞内菌、病毒抗原、肿瘤抗原
外源性抗原——APC(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从细胞外摄取、经加工、处理后递呈的抗原
蛋白质、活的和灭活的微生物
四、肿瘤抗原:
1.肿瘤特异性抗原
2.肿瘤相关抗原
四、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激活剂(超抗原、丝裂原、佐剂——自学)
超抗原的概念及作用机制
丝裂原的概念及种类
佐剂的种类,佐剂与抗原的主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