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免疫8、9章
微生物免疫学(免疫),包含: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生理,细菌感染与免疫,带菌者等方面的内容。
编辑于2022-05-24 09:52:06内经选读,包含: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啥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微生物免疫学(微免、免疫),包含外周免疫器官胸腺依赖区为并指状DC (IDC)。外周免疫器官生发中心为并滤泡状DC (FDC)。淋巴液中的DC称为隐蔽细胞。表皮和胃肠道上皮的DC为朗格汉斯细胞。心肺、肝、等结缔组织的DC为间质DC
微生物免疫学(免疫),主要组织相客性复合体(MHC) :是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位于同- -染 色体片段上,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为MHC分子( MHC抗原),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也参与移植排斥反应。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内经选读,包含: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啥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微生物免疫学(微免、免疫),包含外周免疫器官胸腺依赖区为并指状DC (IDC)。外周免疫器官生发中心为并滤泡状DC (FDC)。淋巴液中的DC称为隐蔽细胞。表皮和胃肠道上皮的DC为朗格汉斯细胞。心肺、肝、等结缔组织的DC为间质DC
微生物免疫学(免疫),主要组织相客性复合体(MHC) :是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位于同- -染 色体片段上,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为MHC分子( MHC抗原),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也参与移植排斥反应。
免疫学——第八章 病原生物学绪论 第九章 细菌学总论
1.
微生物(microorganism)
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甚至几万倍 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特点
小 简 多 广 变
分类(“三种八大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 体、螺旋体及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
多个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主题
同时插入多个主题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是无害的,只有少数能使人致病,这部分能致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2. 人体微生态系统(p116)
1.人体正常菌群
正常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 的腔道,存在着一定种类和数量、通 常对人体是无害的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胃-不含活菌和肠道)
2.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
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
3.条件致病菌
——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在特定条件下,正常菌群与机体之间的这种生态平衡可被破坏而引起疾病,这些能引起疾病的细菌称条件致病菌。
4.菌群失调与菌群失调症——菌群失调是指由于某种原因使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较大的改变,导致机体微生态失去平衡。因严重菌群失调使宿主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菌群失调症(二重感染)。5.引起菌群失调症的主要原因是:滥用抗生物类药物
三大条件
寄居部位改变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菌群失调
4.病原生物的控制——消毒与灭菌(p121)
消毒: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消毒剂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及细菌芽孢的方法。
防腐:防治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防腐剂
无菌:物体上没有活的微生物的存在。
常用消毒灭菌的方法
高压蒸汽灭菌法
使用指标——103.4kPa,121.3℃15—30min(临床应用最广、消毒效果最好、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
紫外线(非电离辐射)
紫外线波长在265-266nm杀菌能力最强。它能干扰DNA复制,导致细菌变异死亡,但穿透力弱,故主要用于室内空气和物品表面的消毒。
3. 第九章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p132)
一、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测量单位:微米(um) 球形、杆形、螺形
二、 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青霉素的作用部位): 肽聚糖和磷壁酸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 肽聚糖和外膜
肽聚糖——(革兰阴性和革兰阳性菌共有成分)
聚糖骨架(两种单糖交叉排列)溶菌酶的作用部位
四肽侧链(四种氨基酸)
五肽交联桥(五种甘氨酸)——革兰阴性菌C壁无此结构
磷壁酸 ——G+ 菌细胞壁特有成分(意义: ①黏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 ②具有免疫原性。) 外膜—— G-菌细胞壁特有成分,内有脂多糖(LPS):内毒素的主要 成分 ,与致病性有关。
思考题:G+ 菌与G- 菌细胞壁的比较
4. 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 鞭毛 菌毛 芽胞【大题】
荚膜——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分泌到其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染色:不易着色。意义: 1.增强细菌的致病性。 保护细菌,抵抗吞噬细胞 的吞噬杀伤。 2.具有免疫原性,可用于鉴定细菌和分型。
鞭毛 ——由细胞膜伸出的细长弯曲的丝状物(所有弧菌、螺形菌、 半数的杆菌、个别球菌)。1.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2.具有免疫原性可用于鉴定细菌和分型 3.某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
菌毛——菌体表面,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的丝状物。多数为革兰阴性 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 1.普通菌毛 多,短而细。具有粘附作用,与细菌致病有关。 2.性菌毛 少,仅1-4根,比普通菌毛长而粗、中空。传递 遗传物质。
芽胞—— 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 或卵圆形小体。带有完整的核质和酶类。1.抵抗力强(杀灭芽胞作为消毒灭菌的指标)。 2.鉴别细菌(芽孢的大小、形态、位置)。
光镜下不能看到的细菌结构是——菌毛 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芽胞
5.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P139)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
(1)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
(2)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方式、速度及规律
合适的酸碱度:PH 7.2—7.6 结核杆菌:6.5-6.8 霍乱弧菌:8.4-9.2 兼性厌氧菌 多数病原菌均属于此类。 1.方式:无性二分裂 2.速度:20-30min 结核杆菌:18-20h 规律:四个时期的意义(迟缓期 对数期 稳定期 衰退期) 细菌代谢产物的合成:稳定期 细菌生物学性状最典型的时期是:对数期
二、细菌的新陈代谢
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意义 1. 对糖的分解代谢产物及意义---糖发酵实验 2. 对蛋白质、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产物及意义---吲哚实验 硫化氢实验
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
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 与致病有关的——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 2. 与治疗有关的——抗生素、维生素3. 与鉴别细菌有关的 ——色素 、细菌素
三、细菌的人工培养
(四)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 1.在医学中的应用 (1)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治疗:药物敏感试验 (2)细菌的鉴定与研究 (3)生物制品的制备
(一)培养基(二)细菌的接种方法
(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1.在液体培养基的生长现象:大多均匀混浊生长;少数出现沉淀生长和菌膜生长 2.固体培养基:菌落和菌苔 3.在半固体培养基:无鞭毛细菌:沿穿刺线生长,周围透明。 有鞭毛细菌: 扩散生长,周围浑浊。 意义: 鉴别细菌动力。
6.
四、机体的抗菌免疫
7. 三、细菌感染的类型
(一)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如 结核杆菌、白喉杆菌、脑膜炎球菌等。
(二)显性感染
1.根据病情缓急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①菌血症: 病原菌在局部繁殖,一时性或间断性入血,但不在血中繁殖,可随 血流到达适宜的组织器官再进行繁殖,引起临床症状。 ②败血症: 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③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繁殖,不侵入血液,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引起 特有的临床中毒症状。 ④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且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到一些组织 器官,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
2.根据感染的部位和性质分为:局部感染(如疖、痈、伤 口化脓等)和全身感染—— ①菌血症 ②败血症③毒血症 ④脓毒血症
(三)带菌状态
在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病原菌在体内未完全消失, 但一般不引起临床症状。
8. 第四节 细菌感染与免疫(p150)
一、细菌的致病性与细菌感染
(一)细菌能引起疾病的性能,称为细菌的致病性。具有致病性的细菌成为 病原菌(致病菌)。
(二)细菌的感染 1.感染的概念 2.感染的来源(内源性、外源性、医院感染) 3.感染的方式与途径 • 水平感染 • 垂直感染(胎盘、产道、哺乳)
内毒素主要成分——脂多糖
细菌毒力
带菌者——健康带菌者、 恢复期带菌者(体内携带病菌,无症状,有传染性)
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