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事业单位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事业单位考点)思维导图:包含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一、哲学的含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等等
编辑于2022-05-25 10:54:3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2.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来源
(1)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2)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诞生标志
19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和写的《共产党宣言》
1848年《马克思主义》以单行本在伦敦问世
1920年《共产党宣言》中译本问世,译者为陈望道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
2.革命性—变现为:批判性、经济性、斗争性。
3.实践性—实践的观点是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4.人民性—坚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5.开放性(发展性)—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绪论
一、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几个重要概念
(1)世界观: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2)具体知识
2.几对重要关系
(1)世界观与哲学: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的关系问题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
庸俗唯物主义:既持唯心又持唯物主义
同一性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一切唯物主义+部分唯心主义(黑格尔)都坚持可知论 剩余唯心主义坚持不可知论(笛卡尔 eg.我思故我在)
三、两大哲学派别
1.唯物主义
(1)核心观点: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型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实物。 eg.水是万物的始基;世界史一团永恒的活火;“五行”;天地和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气者理之依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②现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机械唯物主义) eg. 孤立:闭关锁国;外交单边主义。 静止:刻舟求剑;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片面:盲人摸象,坐井观天。 缺点: △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性:孤立静止片面 △不彻底性: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半截子唯物主义....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
(1)核心观点: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感觉,知觉,意志,经验,目的。)主张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 我思故我在;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我、吾、仁、心”..
②客观唯心主义:主张脱离世界,并在人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是世界来源。 神鬼学说;女娲造人;上帝创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理者,气之依也;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世界观是绝对的观念异化。理在事先(真、理、道)
第二章唯物论
一、物质概念及其存在方式
(一)物质概念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二)物质的存在方式:
1、运动是物体的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绝对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相对静止)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2)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的状态的哲学范畴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eg.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稳中求进。 只承认静止否定运动,导致形而上学。 只承认运动否定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器官(载体),但不是意识的源泉。仅有人脑不会产生意识。
3.意识的产生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3)劳动在意识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eg.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揠苗助长
2.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注意:规律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的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eg.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一切从实际出发 eg.量体裁衣、量腹而受。
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
前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
形而上学:鼓励的哦、静止的、片面的观点
对立的焦点(根本分歧):是否认为矛盾是客观事物“自己运动”和“自己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
(1)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特征: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普遍性(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经济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样性、条件性。
2.整体和部分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
②整体对部分起支配、统帅、决定的作用。部分服从和服务与整体。
③部分影响着整体;特殊情况下关键部分决定整体。eg: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④整体是各个部分有机的结合。
(2)理解整体和部分的重要意义:应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优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性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eg.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长江后浪推前浪,流水前波让后波。 新旧事物的标志是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1)要如实的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明确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事物的成长。
变化、运动≠发展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含义: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
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②恰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 ③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①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为其祸。 ②乱生于治,怯生于勇。 ③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斗争性
相互排斥:eg.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eg.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全面看待问题。
(2)矛盾的特殊性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eg.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特殊性要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eg.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个锁。一个萝卜一个坑。 “精准扶贫”
(3)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即普遍的共性,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都是包含着普遍性的特殊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的不平衡(矛盾体系)
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抓关键、中心、重点、重中之重、突破口、首要”怎么办(解决问题)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次矛盾的相互作用关系:主要矛盾起主导作用,制约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矛盾内部)
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抓主流、辩方向,识大局、占总体、总体上,评价态度” 怎么看( 定性评价)
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作用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这种情况下,物质的性质会发生变化。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全面论: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在研究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eg.抓好典型,兼顾一般。
“ 重点论”分清主次抓重点: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的把握主要矛盾。 在分析某一矛盾时,着重地把握主要方面。 eg.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打七寸。
如何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主次矛盾 矛盾的主次方面 矛盾的数量 ≥2 1 斗争性 没有 有 作用、地位 解决处理问题 分析问题 关键词 中心、重心、核心、重中之重、关键 主流、分流、分支
5.内因和外因
(1)内因(内部矛盾)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原因。
(2)外因(外部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二)质变量变规律: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1.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变化。 体现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呈现相对稳定、静止的状态。 (区分相同事物)
2.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体现事物发展过程的中断。(区分不同事物)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eg.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常考名句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天下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3)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4)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才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6)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7)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8)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两个重要范畴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肯定与否定两个对立面。
肯定方面: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否定方面: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2.辩证的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自我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包含肯定的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实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3.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的过程
两次否定
否定
否定之否定
三个阶段
肯定阶段
否定阶段
否定之否定阶段
4.方法论: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前进性(方向)和曲折性(道路)的统一
第四章认识论
一、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
1.实践的本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物质活动。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唯一桥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的特征
(1)直接现实性 (客观实在性) 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的。
(2)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区别于一般动物的特殊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的活动,因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历史的活动。 (实践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3.实践的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首要的实践活动。(创造物质财富)
(2) 社会交往 社会政治实践: 主要采取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形式。 政治活动
(3)科学文化实践: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科学创造和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 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育等。(创造精神财富)
4.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从无到有) 直接/间接经验是认识的途径和方法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从有到优)
①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②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③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的提高。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从优到用) eg.“二十四节气歌”
(4)时间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认识对实践起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推动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二、认识的本质、过程和规律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应,反应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二)认识的过程:人类认识的两次飞跃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为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回到实践。
(三)人类认识活动的总规律:人类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上升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1.真理的含义;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2.真理属性
(1)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2)这里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条件性、局限性)
第五章唯物史观
一、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社会存在:社会的物质现象,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2.社会意识:社会的精神现象
意识形态: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eg.道德、宗教、艺术、哲学、政治、法律、制度。
非意识形态:反应自然现象和不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某些社会现象的社会意识形式 ,不具有阶级性。eg.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
3.社会历史关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歧所在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换往的产物。同语言一样,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
岁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早或晚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突出表现)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生产力; 包括三个方面: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合称为生产资料。
(2)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活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等方面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核心是国家政权。
政治上层建筑 eg.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等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 eg.政治法律思想、到的等思想观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3.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改革是重要动力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即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商品经济的主要概念
一、对商品的分析
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
(1)使用价值: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 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价值的承担者。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关系。
(2)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耗费。 是商品的根本属性,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因素
(3)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 二者统一关系表现为:商品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二者对立关系表现为: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其对立的外在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2.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2)抽象劳动:人的体力和脑力耗费。在商品经济下创造出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本质:一般等价物(所有商品的交换均以其为媒介,所有商品的价值均由其衡量)
2.五大职能
(1)价值尺度 eg.出现标价
(2)流通手段 eg.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3)支付手段 eg.赊销赊购,分期付款。
(4)贮藏手段
(5)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职能。
三、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总是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二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一、剩余价值论
1.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式
(1)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劳动日的长度产生的剩余价值(加班)
(2)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产: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态存在的资本。
3.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应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即c:v。c为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
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生产社会化 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