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生与教师
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部分学生与教师重点知识总结,可收藏,亦可使用后补充知识点,完善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
编辑于2022-05-30 18:39:45学生与教师
学生
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学生特点: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
学生的社会地位
传统:从属、依附 现代:独立主体
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 •保障儿童主体地位
四原则: •无歧视原则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口诀: 吴尊一家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人身权(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丰富)
•身心健康权(过多作业,不让上体育课) •人身自由权(非法拘禁,搜查和逮捕) •人格尊严权 (谩骂,变相体罚,侮辱人格) •隐私权(随意宣扬学生隐私) •名誉权和荣誉权
受教育权(最主要的权利)
违背受教育权的表现:不让上课,不让考试,劝退
受教育权内容:多考选择 •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物) •按照国家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钱) •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协助记忆:动物评钱审证-奇
学生的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国家)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学校)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班级)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个人)——学生最基本的义务
教师
教师概念
狭义概念: 1.幼师是指专门训练在学校重生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2.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和根本任务
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
非职业化阶段 学在官府;官吏兼任;官师一体
职业化阶段 私学 奴隶社会
专门化阶段 师范教育机构
专业化阶段 专业、技术人员
教师职业特点
常规角色(多选择) ※教师职业的特点: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传统的教师职业角色 •学者和学习者 •知识传授者 •示范者 •管理者 •朋友 •研究者
协助记忆:研友管范
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与创造性
复杂性原因:目的全面,任务多样,对象差异,劳动方式
创造性体现: ※因材施教 ※教育机智(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创造性) ※内容加工处理
连续性与广延性
时间的连续性 空间上广延性
长期性与间接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主体性与示范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光绪为个体和群体煮饭期间很浮躁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教育教学权(最基本的权利也是义务)
科学研究权
管理学生权(教书+育人)
跟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地位有关的权利即管理学生权
获取报酬待遇权
民主管理权
进修培训权(亦是义务)
科教管民进货
教师的的职业素养(高频考点) 简答 、案例分析、论述 选择均会出现
职业素养: 1.身体素养 2.心理素养 3.能力素养 4.知识素养 5.思想道德素养
协助记忆:身心能知道
道德素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包括: 爱国守法 —— (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 —— (本质要求) 关爱学生 —— (师德灵魂) 教书育人 —— (根本任务/天职) 为人师表 —— (内在要求) 终身学习 —— (不竭动力)
三爱 两人 一学习
知识素养: 1.本体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最基本) 2.教育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 3.实践性知识, 4.文化知识 5.马列主义修养
能力素养(多选题) 另一种表述: 1.语言表达能力 2.组织管理能力 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4.自我调控的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教师专业发现概念
新手型→专家性型 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前提) 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3.专业能力的提高(核心) 4.专业自我的形成 5.教师的专业人格 6.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 2.新教师入职培训 3.新教师的在职培训 4.教师的自我教育 5.终身教育
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②开展微格教学; ③进行专门训练; ④反思教学经验。
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布鲁巴奇1994年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
(1)反思日记; (2)详细描述; (3)交流讨论; (4)行动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福勒和布朗三阶段发展观:
1.关注生存阶段
自己的生存是否适应:如学生是否喜欢.
2.关注情境阶段
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注与教学情节有关的问题: 如关注学生成绩
3.关注学生阶段
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求
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专家型教师的标志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概念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师生关系的两种观点
教师中心论: 赫尔巴特,凯洛夫;教师权威,在教学中起主宰作用
儿童中心论: 卢梭,杜威;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以儿童为中心
师生关系的分类
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代际关系、 政治关系、 授受关系、 道德关系、 法律关系
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工作关系)
最基本的关系
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
伦理关系---最高层次
师生关系的构成
※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师生关系的模式
专制型
教师表现:命令、权威、疏远
什么都管的老师
学生表现:屈服,推卸责任,不愿合作
民主型
教师表现:开放平等互助
学生表现:喜欢学习,承担责任,努力
合理
放任型
教师表现:无序,随意,放纵
学生表示现:道德差,学习差,推卸责任,不合作
什么都不管的老师
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特点
尊师爱生
民主平等
教学相长
心理相容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
态度、人格、智慧、领导方式
学生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环境
圆桌式、马蹄式、秧田式、蜂巢式、半圆形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简答)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3.树立教师威信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简答)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风认得一个朋友
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6.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两生,两师,两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