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 微观教育实践 第一章 教学
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 微观教育实践 第一章 教学 整章 教育综合知识是教师招聘老师必考的内容,她分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知识、教师职业道德和新课程改革等内容。.
编辑于2022-05-31 20:22:52教学
(一)教学概述
1.概念: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2.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与教育之间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4.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 5.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教学任务(简答)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
2.增强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3.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协助记忆:双基+四育+个性
(二)教学过程
1.概念:教学过程是完成教育任务的过程 2.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㈡有关教学过程的理论
孔子:学—思—行
思孟学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出自《中庸》 强调学习过程
夸美纽斯: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 个体认识论 “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
赫尔巴特:“统觉”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小明联系小芳”
杜威: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㈢对于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认识活动)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认识方式的简洁性与高效性
※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有领导的认识(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
健忘领域
3.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㈣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4.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育性规律)
协助记忆:双边都要间接的发展教育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
领会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理解教材是领会知识的中心环节
巩固学习
巩固所学的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
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
急领公孕检
(三)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实物,言语,模像直观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④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情,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学习,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呈现给学生 ※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乌申斯基:儿童是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扬教学民主
积极思考多动手 发扬民主效果好
代表人物: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助产术(产婆术) ※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3.巩固性原则
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夸美纽斯:明确提出了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4.循序渐进原则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多选)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④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盈科而后进 ※杂施而不补,则坏乱而不修
4.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代表人物:※朱熹:“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 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加德纳: 多元智力理论 观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5.量力性选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代表人物及观点: ※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基本要求:(考过简答)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联系实际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
要求:达到学以致用 代表人物: 裴斯泰洛齐:重视“知识与知识的应用” 乌申斯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 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7.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简单概括:教书+育人
(直起弓寻找一英里外的粮食)直启巩循找一 因理外的量思
(四)教学方法
概念: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 ——注入式和启发式
注入式: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启发式: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和手段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
关键是看教师能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口
讲授法 (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讲述:注重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导入,详述、汇总——在文科教学中应用最广
中小学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协助记忆:盐水解毒
讲解:对概念,原理,定律,公式,例题等进行解释说明分析和论证——常用于理科教学
讲读:边读边讲,也称串讲
讲演:不仅要描述,还要深入分析、推理、论证
讲授法优点:(班级授课制优缺点几乎相同) 1.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知识) 2.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能力) 3.有利于系统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德育) 4.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缺点:不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
谈话法(问答法)
师生交流,相互问答——重在启发
讨论法(给主题)
重在集思广益——高年级使用
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眼
演示法——老师做学生看
参观法——又称现场教学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手
练习法--巩固知识
实验法——老师讲学生做
实习作业法(实习法)理论指导实践(土木工程学生的测量)
实践活动法(直接做)
4.以引导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脑
发现法——布鲁纳特点是关注学习过程甚于关注学习结果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心
欣赏教学法
情景(境)教学法
(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备课
地位:上课的关键,起始环节
三备: ▪钻研教材(懂、透、化) ▪了解学生(知识,能力,认知,生活经验) ▪指定教学进度计划/教法
三计划: ▪学年(或学期)计划 ▪单元(或课题)计划 ▪课时计划(教案)
上课(教)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简答)
⒈目标明确 ⒉重点突出 ⒊内容正确 ⒋结构合理 ⒌方法得当 ⒍表达清晰 ⒎气氛热烈 ⒏板书有序 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上好课的最根本的要求
清明正当序,主点合气
作业检查与批改(以多选题出现)
⒈作业的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有代表性。
⒉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⒊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时间
⒋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5.作业布置要分层,要有弹性
课外辅导
针对全体学生
地位: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
思想教育工作、学困生、探究兴趣
查漏补缺,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考)
考试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依据
检查方式:平时考查和考试
测验的四度
⒈信度:——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只强调结果)
⒉效度(准确性):——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和特点的程度,是对测量的正确性程度的估计(内容+结果)(效度既强调结果又强调内容)
有信度不一定有效度, 有效度一定有信度
⒊难度: 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项目难度一般确定在0.3—0.7之间,当难度为0.5时测验的区分度最佳)
⒋区分度: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六)教学组织形式
⒈个别教学制
⒉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班级授课制特点
▪班。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课。“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
▪时。把每一课固定在单位时间内进行
▪绝对评价(与分数线比)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1.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一书。 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 2.在中国,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 3.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广
班级授课制评价
优点: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 ▪不利于因材施教 ▪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班级授课制两种特殊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特点:直接教学和学生自习或做作业交替进行。它适用于学生少,教室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以及农村偏远地区。
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因材施教)和现场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①个别教学是为了解决班级授课制不利于因材施教的 ②现场教学是为了解决班级授课制理论脱离实际的
3.班级授课的改造
1.分组教学制(了解)
按照能力分为: ▪外部分组 ▪内部分组
①外部分组:不看年龄、只看能力
②内部分组:既看年龄又看成绩
按照分组目的分: ▪异质分组(好中差搭配) ▪同质分组(水平大致相同)
小组合作学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2.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观点:以学生为中心 ▪设计教学法,又称单元教学法,杜威首创,克伯屈改进 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设施要求高,(学生自选教材) ▪道尔顿制:帕克赫斯特首创(教师指定教材)
3.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
大班上课(40%) 小班研究(20%) 个别自学(40%)
4.贝尔-兰卡斯特制:贝尔—兰卡斯特制也称为“导生制”即由教师教年龄大的学生,再由其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或学习差的学生。
5.文纳特卡制:华虚朋它把课程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按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学习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部分是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前者通过个别教学进行,后者通过团体活动进行。
6.葛雷制又称二部制,一部分在教室上课,另一部分在体育场,工厂商店礼堂等场所活动,上下午对调
(七)教学模式
1.范例教学式 瓦根舍因
四阶段:个案—类案—掌握规律—运用
特点: ▪基础性 ▪基本性 ▪范例性
2.抛锚式(又称实例式教学)
理论基础:构建主义 要求: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2.确定问题3.自主学习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
3.探究式教学
理论基础: 皮亚杰和布鲁纳的构建主义
基本程序: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经验
主导与主体相结合(老师主导学生探究)
4.发现式(布鲁纳)
教学环节:问题情境-假设—检验-整合与应用
5.有意义接受学习模式(奥苏贝儿)
6.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布鲁姆)
足够多的时间,掌握80%
7.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适用于任何学科,任何阶段的学生,教师中心
8.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罗杰斯)
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以教师为促进者的,学生自我发起
(八)教学评价
⒈根据评价标准分类
▪相对评价(与他人比)
常模参照测验
使用于:选拔性考试,甄别性考试(好学生)
▪绝对评价(与分数线比)
标准参照测验
适用于:高中会考,四六级,60分万岁(中等生)
▪自身评价(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
个体内差异 适用于:后进生
⒉按评价功能分类
▪诊断性评价:教学之前
▪形成性评价:教学之中
▪总结性评价:教学之后
3.按是否采用数学方法分类, 教学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1.定性评价:语言文字eg:该生热爱劳动,团结同学 2.定量评价:用数据说话eg:该生英语100,数学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