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铸牢中国化民族共同体意识
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大学公共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理论的重要知识点整理而成,方便背诵记忆。喜欢的可以点赞收藏关注。
根据王建勤主编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七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重点内容进行整理,方便理解记忆背诵。主页还有该书其他章节的导图整理,后续也会更新。敬请关注!
根据王建勤主编的《第二语言习得》第五章和第六章的重点内容进行整理,方便汉语国际教育及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理解记忆。
根据王建勤主编的《第二语言习得》第五章的内容进行整理,主要是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主页还有其他章的知识点梳理,后续还会更新,敬请关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铸牢中国化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
书写了悠久的统一历史
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概要
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主流;统一是建立在各民族经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之上的
促进了文化经济交流
推动了民族融合,促进文化认同
丰富了民众的物质生活
有利于边贸地区经济发展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有利于改善两国相对紧张的关系
历史作用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位与性质
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
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性质
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和精神
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原则决定政策、政策体现原则
本质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源头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定权
变通执行权
采取特殊政策权
本地方公安部队组建权
本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权
经济建设自主权
地方财政管理权
文化建设自主权
基本要素
特点
统一与自治相结合
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
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相结合
历史因素与社会因素相结合
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干部意义
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革命和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实施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条件
是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民族干部的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关键在党
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关键在人
放在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一贯做法中来理解
放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贯思想和系列讲话中来把握
放在治国理政的全局中来把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历程
自治区成立时间
内蒙古:1947.5.1
新疆:1955.10.1
广西:1958.3.15
宁夏:1958.10.25
西藏:1965.9.9
依据
理论依据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民族关系的产物
客观依据
历史基础、政治基础、分布状况、地理位置
资源分布不平衡,经济文化发展差距大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确保党中央政令通畅,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
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坚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富裕
基本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鲜明主线
坚持”两个结合”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最高层
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
我国的民族分布格局反映
我国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
成为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客观条件
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
少数民族地区特点
形成原因
各民族人民长期在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历代王朝在戍边、屯田、开荒等方面实行的政策,导致各族人民相互迁徙和劳动
朝代的更迭
各民族劳动人民为了谋生、追求耕地、寻找牧场而向其他、民族地区迁徙流动
民族压迫与民族内外部斗争,使力量较弱民族为逃避战祸而进行大迁徙
国家对少数民族实行了较宽的计划生育政策
民族政策的落实与成分的恢复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恢复,生活,卫生,医疗水平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增加原因
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提出: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继续坚持全面贯彻执行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基石
民族团结:核心内容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根本立场
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继续加强以”五个认同”的教育
主要路径
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
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
”五个认同”:增强对伟大祖国领土身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宪法为核心的体系认同是关键性要素
民族工作
1937.7:中共中央少数民族委员会成立
1939:中央西北委员会成立
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主题
对全党全社会具有特殊性
途径
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全局想问题,办事情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
坚持”五个认同”
聚集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和依法治国
加强各民族交流交融
理清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
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条件
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主要含义
政治共同体
利益共同体
文化命运共同体
情感共同体
重大意义
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
情感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党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