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批判性思维指南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一套实用性极强的批判性提问技巧。在争论中,你只需提出10个极具代表性的批判性问题,就能让诸多众说纷纭的争论立见分晓,让那些道貌岸然的说谎者原形毕露。
编辑于2022-06-09 17:11:27批判性思维指南
1. 三段论
1.1. 论题和结论
1.1.1. 论题
1.1.1.1. 争议性问题
1.1.1.2. 刺激因素
1.1.1.3. 分类
1.1.1.3.1. 描述性
1.1.1.3.1.1. 描述是否正确
1.1.1.3.2. 说明性
1.1.1.3.2.1. 怎么做及对与错
不同批判性评价
1.1.1.4. 寻找线索
1.1.1.4.1. 直接提出
1.1.1.4.2. 作者背景
1.1.1.4.3. 结论
1.1.2. 结论
1.1.2.1. 作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1.1.2.2. 由证据通过推力产生
1.1.2.3. 寻找线索
1.1.2.3.1. 论题
1.1.2.3.2. 提示语
1.1.2.3.3. 位置
1.1.2.3.3.1. 开头
1.1.2.3.3.2. 结尾
1.1.2.3.4. 非结论
1.1.2.3.4.1. 例子
1.1.2.3.4.2. 统计数据
1.1.2.3.4.3. 定义
1.1.2.3.4.4. 背景信息
1.1.2.3.4.5. 证据
1.1.2.3.5. 上下文及作者背景
1.1.2.3.6. 因此呢?
1.1.2.4. 子主题 4
1.2. 理由
1.2.1. 与结论共同构成论证
1.2.1.1. 具备目的
1.2.1.2. 质量不同
1.2.1.3. 包含理由和一个结论
1.2.2. 定义:对为什么要相信结论的解释
1.2.3. 类型
1.2.3.1. 事实
1.2.3.2. 研究成果
1.2.3.3. 事例
1.2.3.4. 统计数据
1.2.3.5. 权威支持
1.2.3.6. 个人证明
1.2.3.7. 类推
1.2.4. 推理
1.2.4.1. 标注理由和结论
1.2.4.2. 指示关系
1.2.5. 先理由后结论
1.2.6. 新鲜的理由
1.3. 假设
1.3.1. 假设的特点
1.3.1.1. 隐藏
1.3.1.2. 作者承认
1.3.1.3. 影响结论
1.3.1.4. 潜在欺骗性
1.3.2. 假设分类
1.3.2.1. 把理由同结论连接的假设
1.3.2.2. 理由真实性的假设
1.3.3. 价值观假设
1.3.3.1. 价值观定义:认可的观念和行为标准
1.3.3.2. 价值观冲突
1.3.3.2.1. 影响结论
1.3.3.3. 价值观假设
1.3.3.3.1. 定义:偏好的价值观
1.3.3.3.2. 作用:选择理由的基础
1.3.3.3.3. 特点:具备情境性
1.3.3.3.4. 寻找价值观假设的线索
1.3.3.3.4.1. 作者背景
1.3.3.3.4.1.1. 可能犯错
1.3.3.3.4.2. 结果
1.3.3.3.4.3. 改变立场
1.3.3.3.4.4. 常见的价值观冲突
1.3.3.3.4.4.1. 个人与集体
1.3.3.3.4.5. 相似观点
1.3.3.3.5. 寻找价值观假设的意义
1.3.3.3.5.1. 检验作者采用的理由
1.3.3.3.5.2. 了解作者取舍理由的根源
1.3.3.3.6. 避免具体化
1.3.4. 描述性假设
1.3.4.1. 定义: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念
1.3.4.2. 寻找描述性假设的线索
1.3.4.2.1. 寻找理由和结论的差距
1.3.4.2.1.1. 子主题 1
1.3.4.2.1.2. 子主题 2
1.3.4.2.2. 寻找支持原因的观点
1.3.4.2.2.1. 设身处地
1.3.4.2.3. 使原因获得优势可能另有途径
1.3.4.2.4. 避免使用不确定原因作为假设
1.3.4.3. 不重要的假设
1.3.4.3.1. ???
1.3.4.3.2. 假设读者理解
1.3.4.4. 重要的假设
1.3.4.4.1. 原因与结论在逻辑上如何相关
1.3.4.4.2. 隐藏
1.3.4.4.3. 有意义
1.3.4.4.4. 缺失的环节
1.3.5. 假设与不充分理由的区别
1.3.5.1. 假设具有想当然性
1.4. 证据
1.4.1. 事实性声明
1.4.1.1. 定义:作者对于世界是什么样的描述
1.4.1.2. 三个问题
1.4.1.2.1. 为什么相信
1.4.1.2.2. 是否需要证据支持
1.4.1.2.2.1. 数量
1.4.1.2.2.2. 质量
1.4.1.2.3. 证据的可信度
1.4.1.3. 分类
1.4.1.3.1. 描述性理由
1.4.1.3.2. 描述性假设
1.4.1.3.3. 描述性结论
1.4.2. 定义:被共享以用来支持事实性声明的可信度的信息
1.4.3. 分类
1.4.3.1. 直觉
1.4.3.1.1. 是否有其他证据的支持?
1.4.3.2. 个人经验
1.4.3.3. 他人证词
1.4.3.3.1. 可能存在哪些影响证词的偏好?
1.4.3.3.2. 价值观假设是否影响证词?
1.4.3.3.3. 是否具备专业知识?
1.4.3.3.4. 是否有其他证词对其评价?
1.4.3.3.5. 证词中是否存在信息遗漏?
1.4.3.4. 权威意见
1.4.3.4.1. 对相关议题具备多少专业知识?
1.4.3.4.2. 是否具备发现事实的特殊方法?
1.4.3.4.2.1. 直接观察者
1.4.3.4.2.2. 原始 资料
1.4.3.4.3. 是否受价值观、兴趣、利益等因素影响?
1.4.3.4.4. 以往是否常常做出可信性声明?
1.4.3.5. 个人观察
1.4.3.5.1. 有价值
1.4.3.5.2. 不足
1.4.3.5.2.1. 不是现实的镜子
1.4.3.5.2.2. 受主观影响
1.4.3.5.3. 通过其他观察者验证
1.4.3.5.4. 观察时间
1.4.3.6. 案例
1.4.3.6.1. 生动
1.4.3.7. 科学研究
1.4.3.7.1. 特点
1.4.3.7.1.1. 可验证
1.4.3.7.1.2. 控制变量
1.4.3.7.1.3. 用语精准
1.4.3.7.2. 问题
1.4.3.7.2.1. 质量差别大
1.4.3.7.2.2. 研究结果矛盾
1.4.3.7.2.3. 研究结果不能证明、只能支持结论
1.4.3.7.2.4. 受主观影响
1.4.3.7.2.4.1. 提问方式
1.4.3.7.2.4.2. 研究方式
1.4.3.7.2.4.3. 解释方式
1.4.3.7.2.5. 引用中歪曲研究结论
1.4.3.7.2.6. 研究事实随时间变化
1.4.3.7.3. 评价
1.4.3.7.3.1. 来源质量
1.4.3.7.3.2. 其他线索
1.4.3.7.3.3. 他人验证
1.4.3.7.3.4. 研究选择
1.4.3.7.3.5. 主观动机
1.4.3.7.3.6. 适用条件
1.4.3.7.3.7. 适用范围
1.4.3.7.3.7.1. 概括草率
1.4.3.7.3.7.2. 研究结论仅推广到相似的情况
1.4.3.7.3.8. 调查偏差
1.4.3.7.3.8.1. 未反映真实观念
1.4.3.7.3.8.2. 问题模糊
1.4.3.7.3.8.3. 措辞偏差
1.4.3.7.3.8.4. 上下文偏差
1.4.3.7.4. 取样
1.4.3.7.4.1. 数量多
1.4.3.7.4.2. 广度大
1.4.3.7.4.3. 随机
1.4.3.8. 类比
1.4.3.8.1. 以相似性为基础
1.4.3.8.2. 特点
1.4.3.8.2.1. 激发灵感
1.4.3.8.2.2. 欺骗性
1.4.3.8.3. 评价
1.4.3.8.3.1. 多方面比较
1.4.3.8.3.2. 分析相似性和差异性与论题的关联
1.4.3.8.4. 产生
1.4.3.8.4.1. 确定研究事物的特点
1.4.3.8.4.2. 找到类似特点的熟悉事物
1.4.3.8.4.3. 从熟悉事物得到灵感
1.4.3.9. 统计数据
1.4.3.9.1. 数据如何得到
1.4.3.9.2. 平均数
1.4.3.9.2.1. 算数平均数
1.4.3.9.2.2. 中数
1.4.3.9.2.3. 众数
1.4.3.9.3. 判断结论与数据的一致性
1.4.3.9.3.1. 将自己预估最能支持结论的数据类型与作者提供的数据类型比较
1.4.3.9.3.2. 将自己根据数据得到的结论与作者的结论比较
1.4.3.9.4. 遗漏信息
1.4.3.9.4.1. 过于关注相对比值,忽视绝对数值
1.4.3.9.4.2. 忽视相关比较
2. 常见逻辑问题
2.1. 歧义
2.1.1. 定义:存在多种可能性
2.1.2. 找出有歧义的词句
2.1.2.1. 论题中的关键词句
2.1.2.2. 理由中的关键词句
2.1.2.3. 结论中的关键词句
无需关注对推理无影响的词句
2.1.2.4. 越抽象越歧义
2.1.2.5. 改变立场
2.1.3. 寻找歧义的障碍
2.1.3.1. 避免心灵感应
2.1.3.2. 坚持思考其他含义
2.1.4. 词义定义
2.1.4.1. 同义词
2.1.4.1.1. 情感效果
2.1.4.2. 事例
2.1.4.3. 特定标准
2.1.4.4. 结合上下文
2.1.5. 由作者负责澄清
2.2. 谬误
2.2.1. 定义:推理骗术
2.2.2. 分类
2.2.2.1. 错误假设
2.2.2.2. 信息与结论无关
2.2.2.3. 用结论支持结论
2.2.3. 寻找谬误
2.2.3.1. 确认理由和结论
2.2.3.2. 考虑其他理由并与现有理由比较
2.2.3.3. 理由是否具有明确的优势或不足
2.2.3.4. 找出假设
2.2.3.5. 检验假设
2.2.3.6. 考虑将情感短语剥离
2.2.4. 常见谬误
2.2.4.1. 人身攻击
2.2.4.1.1. 不阐明原因而对人进行攻击
2.2.4.2. 滑坡谬误
2.2.4.2.1. 假定采取某一措施会引起连锁反应
2.2.4.3. 妄求完美
2.2.4.3.1. 假定不应采用不能完美解决问题的方案
2.2.4.4. 移花接木
2.2.4.4.1. 转变关键词的定义
2.2.4.5. 诉诸公众
2.2.4.5.1. 认为多数人的意见必然合理
2.2.4.6. 诉诸权威
2.2.4.6.1. 把缺少第一手专业知识的权威意见当做合理依据
2.2.4.7. 稻草人谬误
2.2.4.7.1. 歪曲原有观点进行攻击
2.2.4.8. 虚假的两难困境
2.2.4.8.1. 假定仅有两个选择
2.2.4.9. 一厢情愿
2.2.4.9.1. 把愿望当基本假设
2.2.4.10. 命名解释
2.2.4.10.1. 把对事件的命名当做解释
2.2.4.11. 晕轮效应
2.2.4.11.1. 使用情绪化的模糊词汇替代原因
2.2.4.12. 楼梁换柱
2.2.4.12.1. 提出不相关的主题替换原主题
2.2.4.13. 窃取论点
2.2.4.13.1. 把结论当假设
2.2.4.14. 概括草率
2.2.4.14.1. 仅从少数人经历得到整个群体的结论
2.2.4.15. 错误类比
2.2.4.15.1. 类比的事物在与论题有关的方面存在差异
2.2.4.16. 因果关系过度单纯化
2.2.4.16.1. 过分强调个别因素的影响
2.2.4.17. 原因结果混淆
2.2.4.17.1. 未认识到两者存在互相影响的可能
2.2.4.18. 疏忽共同原因
2.2.4.18.1. 未认识到两者由于共同原因的影响发生联系
2.2.4.19. 基本归因错误
2.2.4.19.1. 倾向于从内在因素而不是外在因素寻找原因
2.3. 干扰性原因
2.3.1. 定义
2.3.1.1. 对同样证据的不同解释
2.3.2. 寻找时机
2.3.2.1. 解释因果关系
2.3.3. 特点
2.3.3.1. 很多事件有多种解释
2.3.3.2. 不同专家有不同解释
2.3.3.3. 表述者根据喜好提供解释
2.3.3.4. 研究人员往往忽视其他原因
2.3.3.5. 部分解释更合理
2.3.3.6. 干扰性原因不明显
2.3.3.7. 因果关系的确信度与干扰性原因数量负相关
2.3.4. 避免错误
2.3.4.1. 因果关系过度单纯化
2.3.4.2. 把假设当准则
2.3.4.3. 可能存在的其他组间差异
2.3.4.4. 相关性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2.3.4.4.1. X是Y的原因
2.3.4.4.2. Y是X的原因
2.3.4.4.3. XY互相影响
2.3.4.4.4. 第三因素Z的存在把X与Y联系起来
2.3.4.5. 把前后关系当做因果关系
2.3.4.6. 基本归因错误
2.3.4.7. 对原因数量进行先行设定
2.3.5. 寻找线索
2.3.5.1. 是否得到批判性检验
2.3.5.2. 假设是否有偏见
2.3.5.3. 假设是否可靠
2.3.5.4. 假设是否全面
2.3.5.5. 假设与证据的一致性有多高
2.3.5.6. 是否还有其他干扰性原因
2.3.5.7. 前后关系是否是主要推理
2.3.6. 评估
2.3.6.1. 逻辑合理性
2.3.6.2. 与其他知识的一致性
2.3.6.3. 是否有过成功解释的经历
2.4. 信息遗漏
2.4.1. 组织信息存在目的性
2.4.2. 不完整推理
2.4.2.1. 时空限制
2.4.2.2. 注意范围有限
2.4.2.3. 知识有限
2.4.2.4. 欺骗
2.4.2.5. 视角不同
2.4.3. 寻找遗漏信息的意义
2.4.3.1. 已掌握遗漏信息
2.4.3.2. 锻炼读者
2.4.3.3. 防止妄下结论
2.4.4. 寻找线索
2.4.4.1. 反对意见
2.4.4.2. 定义缺失
2.4.4.3. 价值观缺失
2.4.4.4. 事实来源
2.4.4.5. 搜集事实的程序
2.4.4.6. 数据缺失
2.4.4.7. 影响结果
2.4.4.8. 证明缺失
2.4.4.9. 个人利益
2.4.5. 重视消极观点的影响
2.4.6. 面对信息遗漏
2.4.6.1. 寻找遗漏信息
2.4.6.2. 如果作者论证比其他论证更好则同意其结论
3. 结论
3.1. 相同的理由可以得到不同结论
3.2. 二元思维
3.2.1. 限定结论
3.2.1.1. 何时正确
3.2.1.2. 何地正确
3.2.1.3. 为什么正确
3.3. 存在多个答案
3.3.1. 先不看结论
3.4. 通过“如果”提供假设
3.5. 通过理由把问题X转化为Y
3.6. 比较不同结论的可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