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33章,宏观经济学分册第11章,总需求与总供给,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移动?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
编辑于2022-06-10 04:51:12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前言
前面介绍的各种理论和模型都是将时间放在长期来衡量的,这一章开始用“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来衡量短期经济波动
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
因为经济波动通常被称为经济周期。然而这个术语会引起误解,这并不意味着经济波动是可以预测且有规律的。
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如图:阴影部分真实GDP下降期间,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如投资支出、失业率等)都会同时出现波动
虽然会同时波动,但波动幅度并不相同。如投资虽然只占GDP的七分之一左右,但衰退期间GDP减少的2/3左右是由投资减少引起的。
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古典经济学假说
古典经济学假说基于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理论
二分法将变量分为真实变量和名义变量
真实变量:衡量数量或相对价格、真实利率、失业等的变量
名义变量:按货币衡量的变量
货币中性:按货币衡量的名义变量对真实变量没有影响
短期波动的现实性
古典理论描述了长期世界,没有描述短期世界
在短期中,真实变量与名义变量是高度相关的,且货币供给的变动可以使真实GDP暂时背离长期趋势
所以对短期经济的研究需要一个新模型,这个新模型将注意力集中在真实变量和名义变量如何相互影响上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概念:大多数经济学家用来解释经济活动围绕其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的模型。
这个模型将注意力集中在两个变量的行为上
1.用真实GDP衡量的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的产出。(真实变量)
2.用CPI或GDP平减指数衡量的物价总水平。(名义变量)
总需求: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客户想要购买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曲线。
总供给: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企业选择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曲线。
这个模型区别于微观市场上的供给需求模型,微观的模型衡量的是某个特定的市场,而这个模型衡量的是宏观上的所有市场的模型,并不像微观那样存在将资源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的行为的可能性。
总需求曲线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GDP的衡量:Y=C+I+G+NX
其中只有G是由政策所固定,其他三个变量都取决于经济状况,特别是取决于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与消费:财富效应
物价水平下降提高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更富有,这又鼓励他们更多的支出,消费者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服务需求量更大,所以随着物价水平下降而增加需求。反之则随着物价水平增加而减少需求
物价水平与投资:利率效应
物价水平下降使利率下降,鼓励更多的用于投资品的支出(因为企业的贷款成本减少了),从而增加了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
物价水平越低,家庭为了购买他们想要的物品与服务需要持有的货币就减少,将他们的超额货币(用不上的)购买有利息的债券,或者存入银行获得利息,所以利率会下降
物价水平与净出口:汇率效应
物价水平下降引起了利率下降时,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真实价值下降了,这种贬值刺激了净出口,从而增加了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
由上述原因,某国的物价水平下降引起利率下降后,一些投资者就进行收益更高的国外投资。例如,某个基金发现美国政府债券利率下降后,会出售这个债券购买利率更高的德国政府债券,这就需要在外汇市场上用美元购买欧元,这就增加了外汇市场上美元的供给,引起美元相对于欧元贬值
这种分析是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特别是货币供给不变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移动
消费变动引起的移动
物价水平既定时,发生的使消费者支出增加的事件(如减税、股市高涨)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使消费者支出减少的事件(增税、股市低迷)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投资变动引起的移动
物价水平既定时,使施企业投资增加的事件(对未来行情的乐观、由于货币供给增加引起的利率下降、投资税收优惠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左移
政府购买引起的移动
政府对物品与服务的购买的增加(增加对国防或高速公路建设的支出)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左移
这也是决策者使总需求曲线移动的最直接的方式
净出口变动引起的移动
在物价水平既定时,增加净出口支出的事件(国外经济繁荣、引起汇率下降的投机)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左移
国外经济繁荣:其他国家的经济繁荣了会增加对本国物品与服务的需求
引起汇率下降的投机:某些国内投机者对国外经济发展充满信心,这会让这些投机者在外汇市场上用本国货币交换外国货币以购买国外的投资品,这引起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供给增加,从而使本国货币贬值,从而使得真实汇率下降(国内物品价格相对国外的更便宜),增加外国对本国物品与服务的需求
总供给曲线
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长期总供给曲线
为什么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在长期中,一个经济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它的真实GDP)取决于它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可得到的用于把这些生产要素变为物品与服务的技术。并不取决于货币供给。
若某两个经济体的其他条件相同,一个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量是另一个经济体的两倍,那么这两个经济体的差别仅是物价水平一个是另一个的两倍,所以经济体在长期中的生产不取决于货币供给
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的图形表示
为什么长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
长期生产水平有时称为“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更准确一点,将它称为“自然产出水平”,因为它表明失业为其自然率或正常率时,经济中所生产的东西。自然产出水平是经济在长期中所趋向的生产水平。
自然产出水平:一个经济在长期中失业处于其正常率时,达到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水平。
经济中任何改变自然产出水平的变动,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
劳动变动引起的移动
使劳动增加的变动(国外到国内的移民、自然失业率减少的政策),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右移;反之左移。
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为鼓励失业工人跟努力地寻找新工作会降低自然失业率,增加劳动量;大幅提高最低工资会提高自然失业率,使劳动量下降
资本变动引起的移动
由于资本是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所以提高资本存量会提高生产率,从而增加了物品与服务的供给量,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右移;反之左移
这里所说的资本不仅是机器、工厂物质资本,还包括大学生这样的人力资本
自然资源变动引起的移动
可用的自然资源增加的变动(新矿藏的发现、能进口的自然资源增加)使曲线右移;反之左移(如使农业减产的天气变化、和石油生产国组织这种卡特尔的勾结减产)
技术知识的变动引起的移动
技术知识进步、开放国际贸易、发明新的生产过程等发展使曲线右移
开放国际贸易:可以发挥比较优势,使一个国家更多地从事生产率更高的行业使得长期产量增加
发明新的生产过程:如政府限制工厂对环境有污染的生产,这时如果发明了无污染生产过程的话就可以增加产量
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来描述长期增长与通货膨胀
这是用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模型来描述经济长期趋势的新方法
但这里的目的不是为了给以前提出的长期经济的结论穿上新外衣,而是为下面的短期分析提供一个框架
长期趋势是短期波动叠加的结果。应该把产量与物价水平的短期波动视为对持续的长期增长和通货膨胀长期趋势的背离。
短期总供给曲线
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当经济中的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供给量就背离了其长期水平或自然水平。
当物价水平高于人们的预期水平时,产量就高于其自然水平
当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产量就低于其自然水平。
粘性工资理论
原理是由于工人和企业之间根据预期的物价水平签订了固定名义工资的长期合同,所以名义工资对经济状况的变动调整缓慢
未预期到的低物价水平(也就是实际物价水平比预期物价水平低)增加了真实工资,提高了企业的成本,减少其利润,这引起企业减少雇佣工人,并减少生产物品的服务量。
这个原因也是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短期中经济不同于长期中经济的重要原因,所以这也是重点强调的理论
粘性价格理论
原理是由于企业调整价格有“菜单成本”,所以一些企业的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对经济状况变动的调整也是缓慢的。
未预期到的低物价水平使一些企业的价格高于合意的水平,就抑制了他们的销售,并引起他们削减生产。
错觉理论
原理是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供给者对自己出售产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的看法。(例如,物价总水平下降,工人会首先关注到自己名义工资的下降,而其他物品价格不变,这会让他们误认为工作的报酬降低了,从而可能减少工作中物品与服务的产量。)
未预期到的低物价水平,使一些供给者认为自己的相对价格下降了,这引起生产减少。
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
除了跟长期总供给曲线一样的影响因素(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可获得的技术知识)以外,还有预期物价水平的变动也会导致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因为工资、价格和错觉都是根据预期物价水平决定的。
预期物价水平下降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右移;反之左移
这是因为例如从粘性工资理论来说,工人和企业预期未来物价水平会下降,从而倾向于达成一个低水平名义工资的合同,低工资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增加利润,从而在任何既定的实际物价水平下,企业会增加物品与服务的产量
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
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来分析经济波动,分析步骤分为四步
总需求的移动
假设悲观情绪突然笼罩经济,原因可能是白宫丑闻、股票市场崩溃、战争爆发。由于这些原因,家庭削减支出并延迟重大购买,企业放弃购买新设备
1||| 这种悲观情绪影响支出计划,所以影响总需求曲线
2||| 由于家庭和企业在任何一种既定的价格水平时想购买的物品与服务减少了,所以这个事件减少了总需求,使总需求曲线左移
3||| 新的短期均衡中,物价水平下降,产量也下降
4||| 由于新短期均衡中的实际物价水平低于变动发生之前的物价水平,所以人们的预期物价水平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下降,这时由于预期物价水平下降,供给曲线也会右移,最终预期物价水平会达到长期均衡中的物价水平,供给曲线的右移也会停止,这种移动使经济接近于C点。在新的长期均衡C点时,产量回到了其自然水平,即便决策者不采取行动,经济也纠正了自己。
5||| 这种总需求的移动在长期中最终并没有影响产量(真实变量),只是让物价水平(名义变量)发生了下降。决策者面对这种总需求减少的经济波动时,可以采取例如增加货币供给来刺激总需求增加,这会让低产量、低就业的痛苦时期长度会缩短,且其严重性也会减轻。
总结
1. 在短期中总需求移动引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产量的波动。
2. 在长期中,总需求移动影响物价总水平,但不影响产量
3. 影响总需求的决策者可以潜在地减缓经济波动的严重性
总供给的移动
假设中东的一场战争中断了原油运输,从而石油成本上升
1||| 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影响总供给曲线
2||| 企业由于成本上升,利润减少,所以曲线左移
3||| 新的短期均衡中,物价水平上升,产量下降。(这种情况称为滞胀)
滞胀:产量减少而物价上升的时期
4||| 由于新短期均衡中,物价水平上升,会导致企业和工人的预期物价水平上升,并确定更高的名义工资,这种情况下,企业成本会再上升,从而短期总供给曲线继续左移,使得滞胀问题加剧。高物价引起高工资,高工资又引起更高的物价,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
在某一时刻,这种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会放慢。而低产量和低就业水平将压低工人的工资,因为失业率较高时,工人的议价能力就弱了。由于名义工资下降,生产物品与服务又有利可图,短期总供给曲线会右移回到最初的水平,从而物价水平下降,产量也接近于其自然水平。
5||| 在上述过程中,总供给曲线没有发生变动。而现实中不会是这样的情况,控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决策者会力图让总需求曲线右移来抵消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一些影响。这样做会让产量和就业水平不变,而物价水平上升
总结
总供给曲线左移会引起滞胀——衰退(产量减少)与通货膨胀(物价上升)的结合
那些能影响总需求的决策者,可以选择减缓对产量的不利影响,但只能以加剧的通货膨胀问题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