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注册会计师CPA《会计》_合并报表:内部买卖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合并处理
这是一篇关于注册会计师CPA《会计》_合并报表的思维导图,包括:内部买卖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合并处理。
编辑于2022-06-12 15:43:42内部交易的合并抵消
1. 内部存货买卖的抵消
1.1. 原理:把权益法中内部买卖存货产生的未实现内部损益对净利润的调整过程用会计分录全部反映出来
1.2. 未实现内部损益对净利润的调整:
1.2.1. 抵期初: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以前年份未出售部分的内部损益> 贷:营业成本 <代替上一年的“存货”科目>
1.2.2. 抵本期: 借:营业收入 <本期新增的内部销售,卖方的销售收入> 贷:营业成本
1.2.3. 抵期末: 借:营业成本 A <本期结存下来的所有存货的内部损益之和: =上期存货至今为止未售百分比*上期内部损益+本期存货至今为止未售百分比*本期内部损益> 贷:存货 A
1.3. 存货跌价准备的抵消:
默认存货流转流程如下: 出售→结存→对剩余部分提减值
1.3.1. 抵期初: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 B <照抄上一年的数字>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B
1.3.2. 抵结转: 借:营业成本 C 贷:存货-存货跌价准备 C <上一年子公司个别报表中对结存存货计提的减值“存货跌价的余额”×本期出售比例>
1.3.3. 抵差额: 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 F 贷:资产减值损失 F 该分录发生额F计算步骤: (1)先找到合并报表真正允许计提的减值金额G<可变现净值VS内部交易销售方的成本,比较后得出> (2)然后参照右图得出发生额F:
1.4. 存货涉及的递延所得税处理:
若A资产或负债形成了暂时性差异,则递延所得税项目的生成规律如下<直接从会计分录中观察>: (1)初始确认递延所得税项目时: 如果A资产或负债通过借方发生额的数字H而形成了暂时性差异,则递延所得税项目必定生成在贷方,一定生成递延所得税负债,且应有余额=H*25% 如果A资产或负债通过贷方发生额的数字H而形成了暂时性差异,则递延所得税项目必定生成在借方,一定生成递延所得税资产,且应有余额=H*25%
1.4.1. 抵期初: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抄以前累计的金额>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1.4.2. 抵本期: (1)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应有余额=H×25% H参照右图计算<发生额F为借方,用词错误>: (2)根据应有余额H、期初的借方余额,倒挤本期的发生额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或反向)
2. 内部买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合并处理
2.1. 原理:把权益法中内部买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产生的未实现内部损益对净利润的调整过程用会计分录全部反映出来
2.2. 情况描述:内部买卖了一项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后,购买方一直使用该项资产直至处置,中途没有新增内部买卖。
2.3. 抵内部损益:
2.3.1. 固定资产
一方作为商品卖给另一方作为固定资产
第一年: 借:营业收入 <本期新增的内部销售,卖方的销售收入> 贷:营业成本 <本期新增的内部销售,卖方的销售收入> 借:营业成本 <本期内部买卖增值部分> 贷:固定资产原价 A <本期内部买卖增值部分>
第二年及以后: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最开始内部买卖形成该项资产时的增值部分> 贷:固定资产原价 A <最开始内部买卖形成该项资产时的增值部分>
2.3.2. 无形资产
一方作为无形资产,另一方仍作为无形资产
第一年: 借:资产处置损益 <抵消销售方的损益> 贷:无形资产 <抵消购买方的本期增值>
第二年及以后: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最开始内部买卖形成该项资产时的增值部分> 贷:无形资产 <最开始内部买卖形成该项资产时的增值部分>
2.4. 抵折旧摊销:
2.4.1. 固定资产
抵期初: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B <以前期间累计对增值部分计提的折旧额>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抵本期: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C <抵消本期对增值部分计提的折旧> 贷: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2.4.2. 无形资产
抵期初: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以前期间累计对增值部分计提的摊销额>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抵本期: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抵消本期对增值部分计提的摊销> 贷: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若本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被处置,则本期的财报中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就不存在了,本期的分录照样按此步骤做,下期不再做分录了,凡是分录中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地方,统一换成: (1)资产处置损益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个别报表中被处置时使用了此科目> (2)营业外收入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个别报表中被处置时使用了此科目> (3)营业外支出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个别报表中被处置时使用了此科目>
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使用超过寿命 ,不再针对增值部分计提新的折旧
2.5. 涉及的递延所得税处理
2.5.1.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两者的计算原理一模一样
抵期初: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抄以前累计的金额>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抵本期: (1)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应有余额=M×25% M参照右图计算: (2)根据应有余额M、期初的借方余额,倒挤本期的发生额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或反向)
3. 存在内部买卖情况下如何 “抵权益”、“抵损益”
3.1. 原理
3.1.1. 内部买卖分为顺流(母公司卖)、逆流(子公司卖),内部买卖损益会留存在出售方。
3.1.2. 各层次损益含义与计算 (第A120讲_逆流交易..有2个习题)
合并净利润=母公司净利润+子公司调整后净利润-未实现内部损益
把母公司和子公司看作一个大企业的组成部分,赚的钱就是两者直接加起来,不包括母子相互赚钱的部分(扣除内部未实现损益,只扣一次)
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母公司净利润+子公司调整后净利润×母对子持股比例%
若存在未实现内部损益,则需根据情况来扣减: 1.若未实现内部损益留存在母公司,则需要在母公司净利润中扣减 2.若未实现内部损益留存在子公司,则需要在子公司净利润中扣减
归属于少数股东的净利润=子公司调整后净利润×少数股东持股比例%
3.1.3. 合并底稿全过程处理流程:
第一步:调整子公司评估增值
第二步:调整子公司评估增值后续对损益的影响
第三步:抵消内部交易、内部债权债务
在确保考虑了内部买卖和内部债权债务会对第五步存在影响的情况下, 第三步放在哪不影响解题,根据题目需求,有时也放到第七步后才进行
第四步:计算调整后的子公司净利润
第五步:母公司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
第六步:抵权益
第七步:抵损益
背下来
3.2. 方法一:正常计算法
3.2.1. 顺流(母公司卖)
除了如下两点要点外,其余步骤无变化
要点1:在第四步计算调整后子公司净利润时不考虑内部损益。 此时未实现内部损益留在母公司,在第四步计算调整后的子公司净利润时,不能用未实现内部损益扣减子公司净利润。
要点2:第五步调整“损益调整”时,使用的调整后净利润没考虑内部损益。 原因是在第四步计算调整后的子公司净利润时,没有用未实现内部损益扣减子公司净利润。
3.2.2. 逆流(子公司卖)
除了如下两点要点外,其余步骤无变化
要点1:在第四步计算调整后子公司净利润时需要考虑内部损益。 此时未实现内部损益留在子公司,在第四步计算调整后的子公司净利润时,要扣减未实现内部损益,同“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处理步骤一模一样。
要点2:第五步调整“损益调整”时,使用的调整后净利润考虑了内部损益。
3.3. 方法二:补充分录法
3.3.1. 处理假设: 在第四步、第五步计算子公司调整后净利润时,始终不考虑内部买卖损益,只考虑评估增减值的影响。
3.3.2. 顺流(母公司卖)
在“处理假设”的基础下,正常走完七个步骤。
3.3.3. 逆流(子公司卖)
在“处理假设”的基础下,正常走完七个步骤,再补充一个分录: 由于内部损益留在子公司,内部损益在子公司的抵消会影响到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所以补充一个分录反映出抵消活动对少数股东带来的影响 借:少数股东权益 <(内部损益在子公司的抵消额-递延所得税带来的损益影响额)×少数股权%> 贷:少数股东损益 (或反向) 第A120讲_逆流交易有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