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龄儿童常见成长问题及应对方式知识总结
这是一篇关于学龄儿童常见成长问题及应对方式的思维导图,学龄儿童,教育领域术语,指符合普及义务教育入学年龄阶段的儿童。有的仅指6、7岁至11、12岁小学阶段的学生为学龄儿童。
编辑于2022-06-13 10:13:28培养婴幼儿的安全感
什么是安全感
孩子在于照料者的关系中体验到自己值得被爱、照料者值得信赖,在关系中是安全、安心的
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难带的小孩
黏人,纠缠;哭闹、爱发脾气,难以被安抚
“乖小孩”
安静,不敢表达生气, 过于懂事
安全感的重要性
对环境有更浓厚的兴趣和更强烈的学习动机
安全型依恋关系
缺乏安全感可能影响孩子向外探索,比如社会退缩、暴躁,行为问题等
影响认知、情感、意志力、学习能力、社会交往、抗压抗挫能力等
高质量的陪伴
安全感是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外在环境
内在环境
照顾者的在场与稳定
物理在场
人在
视频形式、固定时间、可预期
情感在场
心在
对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
帮助孩子调节情绪
怎么做?
分享正性情绪
接纳负性情绪
协同情绪调节(替孩子表达,猜-反馈-猜对)
识别情绪-命名情绪-理解情绪
非言语的安抚
系统在场
支持系统
在某个时刻,孩子更需要哪种在场,与孩子当时所处的情境及年龄相关
了解婴幼儿的心理需求
照顾者的支持
爱孩子本身,及时且必要的辅助,一起玩耍
言语支持
非言语支持(更重要)
欢迎孩子回到身边寻求舒适感和保护
重视孩子的恐惧
如何共情孩子?
及时安抚
比孩子更有力量,更强大
觉察父母自身的焦虑和恐惧(焦虑和恐惧来源)
恰当地回应孩子的需求
在安全时,尽量跟随孩子的需要
提供与孩子需求一致的回应
在危险时,适当掌控,确保安全
在关系破裂时,及时修复亲子关系
敢于认错
警惕“过度补偿”心理
照料者自我照顾
自我觉察与反思
微妙的心理活动
听见自己的声音
调节自己的情绪
自我调节和通过他人调节
愤怒
乔治·巴赫“愤怒表达三步法”
ABC理论
反思自己的成长
过去-现在-将来
构建支持系统(支持网络)
关键:高质量的陪伴
婴幼儿的情绪
孩子总闹情绪怎么办?
理解孩子的情绪
情绪无对错,情绪的应对方式可以调节
孩子为什么闹情绪
孩子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心情
大脑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成熟
如何应对0-3岁孩子的闹情绪
态度:和善而坚定
避免说教
替代表达:尝试用语言说出孩子的感受
具体操作
家长需平静下来
安全第一,确保孩子的安全
承认孩子的情绪
了解并说出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怎样对待孩子的“犯错”
理解孩子的“犯错”
孩子并非故意为止,好奇or好玩,不具备完成探索需要的技能
为什么孩子会犯错
探索世界,学习技能的过程
家长的认知误区-需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
家长对孩子的高期待
孩子的气质类型不同
先天气质类型与后天环境相互影响
模仿与学习
如何应对0-3岁孩子“犯错”
无条件的爱和关注
示范
“最近发展区”
宽容和接纳
共情
孩子黏人怎么办?
理解“黏人”的焦虑情绪
分离焦虑
分离个体化
陌生人焦虑
如何应对0-3岁“黏人”的孩子
家长示范
对陌生人的反应
预告
应对分离焦虑
建立安全感
“客体恒常性”游戏
应对2-3岁“黏人”的孩子
可能的原因:环境改变、过度保护、家长自身焦虑情绪的投射
建立安全感
一些具体的方法:预告、角色扮演、仪式、承诺
孩子不愿意睡觉怎么办?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睡觉
家长陪伴的时间
家庭环境
如何应对0-3岁孩子不愿意睡觉
父母的陪伴
责任转换法
适合睡觉的家庭环境
孩子干什么都说“不”
理解孩子为什么总说“不”
第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
如何应对?
家长做好自我情绪的管理
倾听并肯定孩子的感受
尝试用语言替孩子表达感受
给孩子选择的空间
家长的自我照顾
学龄前儿童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3-6岁
孩子的知识和能力都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社交和情绪的能力逐渐发展
埃里克森
自主对羞耻、怀疑
主动对内疚
更多的好奇心
对他人感兴趣
同伴游戏
同理心
情绪控制能力较弱
家庭发展特点
主要任务
教育子女、自身发展、赡养老人、夫妻相处
自身发展和父母角色的冲突
明确自身的角色
最重要的互动伙伴
最直接的指导者
成长的促进者
8条规则
说话要简洁
家长总是说太多,其实80%的话是多余的
简洁不等于笼统
儿童能听懂的语言
称赞孩子的努力
学会等待
家长要等待,让孩子有自我负责和探索的机会
孩子要学会等待,有利于形成边界意识和接纳他人
征询他人的意见
区分所属权
角色扮演
问题出现后帮助孩子寻找解决方法
不要替孩子解决问题
多问孩子“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做”
养成收拾的习惯
日常生活技能
不评价,不嘲笑
就事论事
见事——见人
帮助孩子反思
了解当时孩子的感受
发展用语言表达感受的能力
还有其它的选择
家长的情绪管理
温柔而坚定
常见主题
与孩子进行“双向沟通”
重要性
单向沟通
父母命令式或否定式的表述
如何双向沟通?
营造可以让孩子全身心投入沟通的氛围
环境准备
情绪准备
倾听与表达
家长要使用孩子听得懂的语句,多用比喻和类比
积极回应
理解感受,用语言表达情绪
倾听,听什么
听内容,说话方式
“听”肢体语言
父母的态度
合理的期待
区分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孩子害羞怎么办?
什么是害羞?
各种情绪(如恐惧、紧张、兴奋等)的综合
伴随一些生理反应
害羞一般发生在社交场合
害羞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
为什么孩子会害羞?
天生的气质类型
遗传
父母压力大
焦虑和危机感的传递
孩子自我评价低
怎么帮助害羞的孩子?
真正的认识并接受自己的孩子
让孩子负责自己的人生
建立自尊心
认可、欣赏孩子
孩子能自我认可
必要的社会技能
社交技巧
角色扮演
帮助孩子建立朋友圈
安全感
放大孩子的优势
如何给孩子设定限制
实则给孩子立规矩
如何设定限制?
以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基础
命令式的口吻改为解释性的口吻
提供其他的选择
学会做预告
设定要合理
坚定的执行设定
不要设定太多的限制
父母要更积极地回应孩子的情绪,尊重孩子独立发展的需要
学龄前儿童(二)
帮助孩子不再怕“黑”
孩子为什么怕黑?
精神分析的观点
缺乏良好的时间观念
分离焦虑
缺乏情绪控制能力
缺乏区分幻想和现实的能力
缺乏纠正错误的感官信息和进行推理的能力
怎么做?
了解孩子怕黑的原因
讨论幻想与现实方面的区别
了解孩子的日常压力
了解孩子的睡眠需求和时长
尽量避免让孩子观看可怕的影音节目
提供有安全感的环境
绒毛玩具
父母要温暖、镇定、耐心
角色扮演,教会孩子应对恐惧
放松法
具象化
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如何应对孩子乱发脾气
如何理解?
是孩子的一种本能反应
试探自己与父母的边界
父母的反应很重要
怎么做?
大原则
识别情绪
情绪和行为的联系
下一次怎么做
拥抱孩子
观察孩子,了解发脾气的现实原因
温柔而坚定
忽视乱发脾气的行为
而非忽视人
关注和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
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
家长在规则确立方面要保持一致
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
同伴友谊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
挑战
交友空间变小
孩子心理发育不成熟,性格特点
怎么做?
尊重孩子的个性
父母要做孩子的支持者,给予积极的回应
帮助孩子学习社交技巧
示范
角色扮演
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担心孩子和“坏孩子”做朋友
如何夸奖孩子
大原则:夸努力和过程,而非结果
如何正确的鼓励孩子
强化孩子的成长心态
多角度克服“必须”心态
跳出结果思维,看见更多可能性
不给孩子贴标签
发现并培养孩子的才能
每个孩子都有才能,父母需要有双发现的眼睛
常见的误区
自己喜欢的,孩子一定会喜欢
跟风报班,向别人家的孩子看齐
怎么做?
对孩子才能的显露保持敏感性
给孩子提供各种展示才能的机会
赞美和鼓励
进一步扩大孩子对才能的理解
“谷爱凌”
学龄儿童篇
家庭特点
孩子的发展
社会化
养育原则
资源
信任
习惯
事业的发展
赡养老人
父母的养育观念
放在时间的维度考虑孩子的终身成长
父母对于学龄儿童的影响
小学是以人格成长为内核
具备养育子女的胜任力
关注孩子阶段性发展的主题、难点等
读懂孩子
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接纳复杂情绪
相信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力量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常见议题
入学
入学不适应怎么办?
家长“慌”的原因
人之常情
孩子的隐私
家长自身的原因
如何适应“入学慌”
孩子上学是家庭生活的一件大事
评估孩子的入学适应程度
生理适应
行为适应
人际适应
情绪适应
认知适应
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的亲子沟通
习惯
习惯的本质
需要、便利、认同、情绪、性格、健康
如何培养孩子的习惯?
哪些习惯
吃喝拉撒睡
善待他人
情绪管理
适宜行为
遵守规则
管理学习
学习方式
学习成效=学习能力*学习动力
错误的偏见
社会地位、学历与智力的联系
学习能力相对恒定
有学习能力不代表有能力感
学习动力=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认知内驱力
关系
社会化成长水平
对他人、社会的认知
内在安全感
附属内驱力=吸引的需要*报复的需要*抗争的需要*消极的需要
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也是孩子最可靠,最重要的支持
父母的养育功能是关键
学龄儿童篇(二)
常见议题
好动、易动、多动
好动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与年龄有关
孩子天生有对新奇世界的好奇
父母的养育要适应孩子好动的天性
包容VS包庇
不适当的好动
可能与受挫经历有关
衍生的行为问题
攻击性行为
破坏性行为
捣乱性行为
如何应对?
目的: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理解、强化、忽略、独处、提醒、讨论、创新解决
异动
多观察;寻求心理咨询
多动
ADHD
需要医生的诊断
药物治疗
不要轻易贴标签
熊孩子
熊孩子的定义
与年龄是否相符合
儿童发展心理
情绪
行为
亲子关系
结盟
亲职化
问题行为
体弱多病
恶作剧
养育观念与养育方式
权威型
父母树立权威、对孩子理解、尊重、与孩子经常交流并给予帮助
专断型
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保护和监督子女
放纵型
父母对子女抱以积极、肯定的态度,但缺乏控制的养育方式
忽视型
父母对子女抱以积极、肯定的态度,但缺乏控制的养育方式
父母养育行为的不一致
设立底线
养育分工
给孩子合适的期待和派遣
“流行”的养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