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工初级实务03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少年社会工作是指在专业的价值观指导下,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动机需求、兴趣爱好,社会工作者充分运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巧,以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恢复功能和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服务活动和服务过程。
编辑于2022-06-14 17:37:32第三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1.青少年的界定与特点
(1)青少年的界定 按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定义青少年的年龄范围为6-35周岁的人。
(2)青少年的特点
①生理上:处于青春期
②心理上: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动荡与稳定的结合、突变与渐变相统一
2.青少年的需要与问题
(1)青少年的需要 接纳自己的身体与容貌,表现符合社会规范的性别角色;发展适当人际关系;追求独立自主;寻求经济独立;为未来生涯做准备;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努力表现负责任的行为,追求理想和抱负;为未来婚姻和家庭做准备;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
(2)青少年的问题 从问题类别上来看,主要分为贫困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厌学问题、网瘾问题、婚恋问题、犯罪问题、社会参与问题。尽可能避免对于青少年的标签和排斥,以及不自觉地参与青少年问题的主观建构
3.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层面和类型
(1)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层面
①微观:个人层面,针对青少年个人开展的个案辅导
②中观:家庭和小组层面,针对青少年家庭和青少年群体
③宏观:组织和社区层面,建立青少年组织、开展社区工作、政策法规宣传
(2)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类型(重点)
①发展性: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锦上添花)
②矫正性:针对已经发生问题的青少年的个人及环境的改善(亡羊补牢)
③预防性:针对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预防性工作(未雨绸缪)
4.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特点和原则
(1)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①价值理念上更突出对青少年群体的多元化和主体性的尊重与接纳
②专业方法上更强调促进青少年自我认同和发挥群体示范性效应方面的整合应用
③注重在优化社会环境方面的政策倡导
(2)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尊重青少年主体地位,承认与接纳青少年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②发展性原则,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理解青少年,强调发展潜力和成长的内在动力;
③整体性原则,重视与其家庭、学校、社区、朋辈及服务机构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整合性社会工作服务。
5.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
(1)思想引导:法制教育、公益服务、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等
(2)习惯养成:培养自我管理能力(重点)(提升青少年自我决策和自我管理能力;协助如何有效的自我约定且诚信的尽力执行;培养勇于负责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生活;协助如何正确的检视、查核自己的行为表现;懂得如何对自己的行为做有效的评估);现实治疗法的“3R”理论(责任、现实、正确)
(3)职业指导:正确就业意识、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就业技能培训
(4)婚恋服务:培养正确的婚恋观
(5)社交指导:培养良好的交往动机和交往品质
6.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1)困难帮扶:培养自强自助的生活态度
(2)权益保护:提供个案维权服务,跟进协调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案件
(3)法律服务:提供法律教育和法律咨询服务,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4)心理疏导:缓解或消除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帮助青少年提高情绪自我管控能力,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7.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1)一般预防
①开展理想、道德、法治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预防犯罪教育,协助青少年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
②提升青少年父母监护责任。协助父母提升其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教育、劝导、劝诫、监护能力;
③协助青少年工作的其他部门、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开展有针对性的预犯罪服务活动。
(2)不良行为的干预 关注普通青少年向不良行为青少年转化的边界,及时采取针对性预防工作;防止青少年与家庭、学校关系紧张、关系断裂,避免青少年受外界不良行为影响产生不正常的社会化倾向。
(3)严重不良行为的干预 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包括训诫在内的矫治服务、观护帮教服务;协助专门学校开展严重不良行为矫治服务,包括评估、干预、成效评估、转介等;受其他相关部门委托的严重不良行为教育矫治服务。
(4)重新犯罪的预防 即以涉罪未成年人、服刑未成年人、未成年被害人、其他需要司法保护的未成年人为对象,整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为恢复、改善、提高未成年人社会功能,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而提供的社会服务活动。
8.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概述
(1)危机介入, 通过多专业合作方式协调资源,以中途之家、类家庭、收寄养等方式为不适合家庭居住的青少年提供安置服务,进行综合援助。
(2)家庭治疗, 以家庭为介入单位,探索青少年问题背后的家庭结构和互动关系,促进家庭内在系统的改变,优化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
(3)外展服务, 深入青少年经常出入的场所,主动与青少年接触并发现其问题和需要;及时联系有关部门共同对处于风险状态的青少年进行保护、辅导和安置。
(4)历奇辅导, 有目的地把青少年带离安适区,进入低冒险区,通过体验性活动经历新奇,促进青少年自我探索、自我觉察与自我成长。
(5)朋辈辅导, 通过发现、培训和搭建平台,组织年龄相仿、生活环境和经历、文化相似,或具有共同语言的青少年交流互动、分享经验、唤起共鸣、持续支持和互助成长。
(6)向导服务, 由受过训练的成年志愿者或同龄志愿者,在社会工作者的督导下,向青少年提供“一对一”的长期陪伴,通过关爱且富有支持的积极人际关系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9.自我探索
(1)依据: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核心任务是完成“辨识角色”,发展重点是“自我、角色与地位”。
(2)服务目标(必考):
①清楚认识自己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②协助发掘潜能
③通过互动与分享强化自我表达
④提升自我察觉和察觉他人能力
⑤强调彼此之间的回馈和反应
⑥协助自我接纳和自我实现。
(3)理论基础(必考):罗杰斯的自我概念
现实我(真正的我)
理想我(希望中的我)
客观我(别人眼中的我)
10.生涯规划
(1)Wood的生涯选择配合论 生涯规划的先决条件是先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再开始探索外面的世界;再进行匹配。
(2)个人内在世界与外在职业世界的配合(必考)
①兴趣--职业分类与内容;
②能力--职场所需能力;
③人格--职场所需特质;
④需求与价值观--各种职业报酬率
(3)重点内容 自我认识、认识工作世界、确认自我工作价值观、评估环境因素。
11.构建和睦亲子关系
(1)子女出生以后,要依赖依靠父母来养育,父母通过抚养、管教及培育与子女建立亲子关系,其关系自上而下即“纵向关系”。
(2)当子女长大成人时,特别是到了青少年阶段,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减弱,关系疏淡,与父母以平横的关系相处,亲子关系逐渐变成“横向关系”。
(3)当父母年老衰弱时,这种关系又变成“反的”、“纵关系”,即由子女来照顾年老的父母。
(4)改善方法:亲子并行小组(重点):同样主题,父母一组、子女一组,同时开展。
12.开展亲职教育辅导
(1)目标(重点) 协助父母有效扮演父母角色、了解孩子成长中的阶段任务与危机、强化沟通技巧、改善管教态度、了解家庭气氛对子女成长的影响、如何发现孩子行为异常等
(2)理论基础:父母效能训练(重点)
①积极倾听:训练父母的倾听能力,以便成为子女的心理辅导员。
②使用“我-讯息”:训练父母学习以“我” 开头来传达讯息与子女沟通。
③积极沟通:训练父母学习如何与子女做积极沟通,接纳,寻找共识
13.促进青少年人际交往
(1)服务目标(重点) 帮助成员察觉“自我状态”、学习如何表达信息、学习如何专注倾听、学习作有益回馈、强化人际交往是沟通技巧、学习处理人际冲突。
(2)理论基础(必考):艾瑞克·伯恩(Berne)的沟通分析论
①人格结构分析(父母式、成人式、儿童式)
②沟通分析论(互补式、交叉式、暧昧式)
③脚本分析(生活地位四种模式)
④游戏分析(压迫者、拯救者、牺牲者)
(3)服务内容:第一印象你我他、开放的心灵、P.A.C自我状态觉察训练
14.促进青少年社会参与和社会观护
(1)促进青少年社会参与
①赫胥的社会连接理论中的参与特指花费时间和精力参与传统活动。
②参与传统活动,缺少从事越轨互动的时间与精力
(2)促进青少年社会观护 服务形式主要是设立合适成年人的制度、社会调查制度等,依托社会观护服务站和社会观护基地,组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队伍,为有需要的青少年群体开展司法保护和司法社会工作。
15.整合性社会工作方法
(1)青少年需求的多元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2)社会资源的综合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3)社会工作专业的通才要求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