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0章社会工作研究
10章社会工作研究的思维导图,知识包含: 第一节社会工作研究的含义与功能 第二节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范式 第三节社会工作研究的一般过程 第四节社会工作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五节社会工作的项目评估
编辑于2023-05-01 12:37:18 广东10章社会工作研究
第一节社会工作研究的含义与功能
一、社会工作研究的含义
(一)基本概念 本质上,社会工作研究可以视为获取、发现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知识和事实的过程。
(二)主要类型
基础知识研究,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本体知识研究是社会工作本身的知识,是回答是什么和怎么做
从结构而言,可以分为整体研究;部分研究
二、社会工作研究的特征
1.以困难群体及其议题为核心对象
2.采用整合审视的研究视角,“人在情境中”的理念
3.恪守社会工作伦理和社会研究伦理
4.旨在促进实务、提升理论和推进福利
5.研究者角色多样性:可以是资料的搜集者和分析者, 也可能是研究结果的应用者
三、社会工作研究的目的
(一)治疗社会问题
(二)改善社会工作实践
(三)建设社会工作理论
(四)推进福利正义
四、研究伦理
(一)研究选题的伦理
研究正当性(必要性)、实务应用性、经费来源(是否合法清白,也应该考虑经费资助是否会影响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社会工作的伦理
恪守工作原则(包括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权、提升参与权、整体看待服务对象弄清和开发服务对象的优势)、注重公正(如挑战不公正的政策和实务、公平分配资源等)、注重专业行为(如不将技术应用于非人道目的等)
(三)社会研究的伦理
不故意隐瞒身份,不欺骗,不随意泄露,研究成果客观全面公开。
五、社会工作研究的主要功能
(一)直接功能 社会工作研究的直接功能与目的有关,或者说,社会工作研究目的之达成体现了社会工作研究的直接功能。
在对象层面上,可以治疗和预防社会问题乃至社会危机,并协助服务对象在能力和意识层面得以提升;
在专业层面上,可以改善社会工作实践和提升理论;
在社会层面上,可以推进福利和促进公正。
(二)间接功能
1.对研究者而言,有助于感受社会事实
2.对社会大众而言,有助于了解社会工作的内涵
3.对社会工作者和社会服务机构而言,有助于实现自身增能
4.对社会而言,有助于激发多个系统的正面功能
第二节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范式
一、方法论
(一)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是本体论和认识论。正是因为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立场不同,形成了今天社会工作在方法论上的差异。
1、本体论 这个世界是什么
本体论关注的议题是,“存在“是什么,或现实的基本本质是什么。在本体论中有两种基本的立场,即“唯实论”和“唯名论”。
唯实论者认为这个世界“就在那里”。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依照原本就存在的类别组织而成的,只是等待我们去发现而已。唯实论者的假设是,“真实世界”独立于人类及其对它的诠释而存在。
唯名论者则认为,人类从未直接地体验过某种“就在那里”的现实。我们对所谓“真实世界”的体验总是通过某种诠释的透镜或图式以及内在的主观性而产生的。主观性—文化性的信念,影响了我们所看到的事物,以及我们体验现实的方式。
2、认识论 怎么看、怎么研究世界
认识论是关于我们如何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以及是什么使得某个主张成为确切的议题的。我们了解或知晓世界的方式,植根于我们本体论假设之中。
如果我们采取唯实论者的立场(证实或证伪),我们可以通过仔细地观察现实来生产知识并了解现实。唯实论者认为,有一个独立于我们的内在想法以及我们对经验世界的看法而存在的“就在那里“的经验性世界。随着我们对经验性证据的收集,我们会发现我们关于现实的某些想法被证据所验证或被发现与证据一致,而另一些想法则是错误的,因为它们缺乏支持性的经验证据。随着我们对经验现实的探究,我们会将真相从神话或幻象中区分出来,并生产客观性的知识。
如果我们采取唯名论者的立场(诠释特定情境下的言行),所谓的观察将不会导向关于现实的知识,因为某些诠释以及主观性的观念,极大地影响了所有的观察行为。我们和其他人当成“现实”而体验到的东西,是作为某一发生于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持续不断的行动及诠释的过程的结果而被构建出来的。唯名论者认为,要将某种客观性的、“就在那里”的现实,从那些诠释中或从它所发生的时间/地点的那些影响中分离出来,是不可能的。我们最好的对策,是去承认我们自身所特有的诠释及观点。为了生产社会科学知识,我们必须既归纳性地观察、诠释及反映他人在特定社会情境下的所言所行,又同时反映我们自身的体验及诠释。
(二)社会工作的方法论 与社会工作研究有关的方法论主要有实证主义方法论(理性、审慎、客观崇尚科学)、诠释主义方法论(人主观诠释,赋予意义)、批判主义方法论(革新、变革、反思精神)。对于三大方法论,我们采用下列表格的方式进行说明:
二、研究范式
(一)基本概念
定量研究是在严格研究设计的基础上,采用定量测量手段搜集资料,并对此进行统计分析
定性研究是搜集和分析非数字化的资料,描述和理解回答者所经历现实的含义和特征等。
(二)定量和定性研究的特点
1.研究和理论的关系
定量研究主要将一般原理应用到特殊情境,一般依托某些理论,形成假设,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数据来验证假设;
定性研究不一定要事先设定假设,其理论假设可以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其过程发现需要进行抽象的提炼和归纳,才有可能达到理论层面。
2.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定量研究基本排除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研究者被看成是外人。
定性研究则把自然情境作为资料源泉,花费相当多时间深入到具体情境中,研究者对自己的行为及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反思和调适,尽量将被研究对象视为自己人。
3.研究策略
定量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实地探索,归纳提炼出研究问题和研究框架,然互进行研究设计,依托量表、问卷等标准化测量工具收集资料,并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它追求研究资料和研究结论的精确性。
定性研究的研究问题、研究计划和内容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适当修订,并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同步分析资料。定性研究的研究设计比较灵活。
4.资料特性
定量研究主要收集和分析量化资料,
定性研究则主要获取描述性的、非数字的信息。
5.结果范围
定量研究结论可以推论。
定性研究结论不作推论。
定量研究适用于研究问题已有大量资料、资料收集相对容易、需要探讨变量关系、宏观层面的大规模的调查与预测等场合。
定性研究适用于不熟悉的社会系统、无权威和不受控制的场境。
第三节社会工作研究的一般过程
一、社会工作研究的一般逻辑
(一)科学环的逻辑框架(图10-1;图10-2)
社会工作研究有其逻辑过程,理论和研究在其中不断互动。美国社会学家华莱士认为研究有两个途径(如图10-1科学环所示):
其一,研究者观察和记录事实,并进行描述和解释,再将其上升到理论; 然后,基于该理论对未知事物进行假设,再通过新的事实进行检验;
其二,研究者从理论出发,产生假设。
再去观察,并用基于观察的经验概括去支持、反对或修改该理论,或提出新理论。
他也提出了如图10-2所示的分析思路。在他看来,科学环的左边一半是基于观察进行归纳和理论建构,右边一半是从理论出发进行演绎从而进行理论检验;上边一半是运用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的理论化过程,下边一半是运用研究方法所从事的经验研究过程。
(二)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假设演绎(理解)
1.归纳推理(特殊到一般) 归纳推理是从观察到的资料出发,加以概括,从而解释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经验上 升为理论的过程。如:所有观察对象在失业后都有心理失衡现象,我们就认为失业会导致当事者失去心理平衡。
2.演绎推理(一般到特殊) 演绎推理是从某个普遍法则出发,将其运用到具体事例,是在应用中检验理论的过程。如:根据社会支持理论,支持信息有利于提高应变能力;我们就可以假设,失业者所得的就业服务越多,其求职行为越多,并在收集资料后验证或否定该假设。
3.假设演绎法 假设演绎法(又称试错法)由归纳和演绎构成,与科学环的逻辑一致。基本思路是:根据某个具体问题,寻找某个或某些解释理论;根据上述理论提出尝试性假设并将其具体化;然后进行观察以检验假设;如果检验结果与前述理论不一致,就说明所引理论在说明该问题时存在不足,需要补充或修订,或者提出新的理论;然后根据新理论提出新假设,再次进行观察、检验和修改;如此演进,直至理论完全解释研究问题。
4.其他逻辑方法(了解)
解析和综合(解析是社会现象的剖析,综合是对某社会现象的多方面认识进行梳理汇总)
具体和抽象(具体是特殊、个别的现象或结论。抽象是对具体事物进行思考,进行综合,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性)
历史和逻辑(历史指事物的自然演进过程,逻辑指人类思维对事物演进的概括反映)
二、社会工作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需求评估
方案制定
计划执行
评估总结
(二)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
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包括:
拟定研究主题
界定研究问题
进行文献回顾
完成研究设计
准备阶段
收集资料
调查阶段
整理分析资料
研究阶段
撰写研究报告
成果应用等内容
总结阶段
如果将社会研究分为准备、调查、研究和总结4个阶段,那么,上述步骤中前四项可视为准备阶段,收集资料属于调查阶段,整理分析资料属于研究阶段,撰写报告和成果应用则归于总结阶段。
三、定量研究的一般过程(重点)
(一)研究准备:
确定研究问题(必要性、创造性、可行性)
建立研究假设
进行研究设计
选取调查对象
确定分析单位
细化研究内容
将理论概念转化为可测量指标
假设的操作化
(二)资料收集:
问卷调查
实验法
(三)研究分析:
资料整理(资料编码、录入电脑)
统计分析
(1)描述单变量的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等反应集中趋势的指标)
(2)发现双变量间关联状况
一、两个变量可能是因果关系(x和y);
二两个变量可能是相关关系,难分因果;
三是虚无关系,也就是没关系
(3)探索双变量间的关系
(4)如果研究采用随机抽样选择服务对象,就可以根据样本的指标值推论总体。
其中,描述单变量的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通过统计软件,可以计算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等反映集中趋势的指标。平均数一般计算算术平均,中位数就是其指标的最中间水平,众数就是出现最多的指标值。如三名社会工作者的月收入分别为4200元、4500元、4500元,那么,三者的平均数为4400元、中位数为4500元、众数也是4500元。依托统计软件还可以计算方差、均方差等体现离中趋势的指标。
总结应用:分析、抽象、综合出研究报告
四、定性研究的一般过程
研究准备
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进入现场,访谈、观察,归纳总结建构
研究总结:提出相应的结论,并进行建议和对策,成果分享
五、研究报告的结构
(一)报告撰写的基本原则
1.标题与内容呼应
2.版块体现完整性和逻辑性
3.定量资料与定性资料结合
4.风格朴实积极
(二)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
1.社会工作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了解)
标题
引论
研究问题
目标和意义
文献回顾
研究方法
研究发现
讨论和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2.社会工作实务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对比记忆)
(1)项目方案书的结构
主题
基本背景
需求评估(基于文献或实证研究的原因分析)
项目目标
工作模式
实务内容
经费结构
时间进度
附录
参考文献
(2)项目总结报告的结构
主题
基本背景
需求评估(基于文献或实证研究的原因分析)
项目目标
工作模式
实务内容
服务效果
讨论和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第四节社会工作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问卷调查(重点)
(一)问卷结构
问卷包括标题
封面信
指导语
问题和答案(态度、行为和状态)
编码
(二)问卷设计
1.设计原则
问卷要有可信度(可靠性稳定性,各次之间比较)与效度(准确性,与事实相比较)
考虑研究目的或研究类型(描述性研究的问卷围绕基本问题展开,解释性研究的问题围绕研究假设展开)
以回答者视角为主
保证操作可行性
2.问卷设计一般经过四个步骤:
步骤一:进行探索性工作,就是通过文献回顾或实地考察认识待研究的问题。
步骤二:设计问卷初稿问卷,初稿通常有卡片法和框图法两种设计方法。
卡片法就是设计者将零星的每个问题分别记录在一张卡片上,觉得没有新问题可以设计时便将所有卡片分类,删除重复或相近、可有可无的问题,并根据研究需要设计相应的答案形式,然后再将不同板块的卡片按照一定逻辑顺序排序,并将问题编号,从而就形成问卷初稿。
框图法就是先列出回答研究问题需了解的几个板块,然后在每个板块中分别设计若干问题及相应的答案,再将不同板块按照一定逻辑排序,再将问题编号后便形成问卷初稿。
步骤三:试用和修改
步骤四:定稿和印制
3.问题和答案设计
(1)关注问题特性。
开放式问题注意空间大小,
封闭式问题关注答案的穷尽性和互斥性,包含所有可能、不交叉
(2)注意语言表达。问题语言简单明了,避免多重含义与含混不清(你爸妈是否支持你,你爸or你妈),提问不要带有倾向性(这里社会治安很差,你赞同吗),对敏感问题注意提问方式。
(3)题量要适当,20-30分钟完成为宜
(4)问题应按序排列,个人背景放前面、客观题先主观题后、敏感问题后
(三)问卷资料的收集
1.对象选取
2.访问员选拔和培训
3.物质准备
4.质量控制
问卷研究的质量一般通过几个环节予以控制:
(1)调查过程的督导。在调查员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研究者派督导进行同步指导,随时接受调查员的咨询,以保证资料收集的即时质量。调查员首日完成的调查问卷必须立即递交,督导必须在其递交时当场检查,发现可能问题,并予以直接指导。
(2)资料回收后的检查。调查员递交问卷后,督导或质量检查员要选择每个调查员的一定比例问卷进行检查和回访,以判断问卷质量。对于质量较差的问卷及质量较差调查员完成的问卷,予以相应处理。
评价(了解):
优点——问卷调查采用匿名方式,有利于获得真实信息,收集较多人士资料,有利于中和个别人士的极端回答,收集数据的内容、时间、格式基本统一,从而资料处理相对容易且便于分析,节省资源。
缺点——要求调查员素质较高,在大规模研究中较难做到,要求被调查者有一定的文化,某些类型问题调查员无法当面指导和记录,填答质量无法保证。
二、实验研究
(一)三对要素
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就是实验刺激,因变量是受试者的反应。实验目的就是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如小组社会工作中,进行个人体验分享可以作为自变量,即实验刺激。小组社会工作可以了解该实验刺激是否对提升组员的自尊产生效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可以随机形成,也可以匹配而得。随机选择需要概率抽样,掷硬币、随机数、奇偶数等都是常用手法。匹配过程可以随机也可以非随机,匹配过程可通过定额分配矩阵完成,该矩阵则由所有相关特征构成。定额分配矩阵每个格中一半对象归入实验组,另一半归入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就较相似。 如随机或匹配形成两个小组,一组参加社会工作者策划的小组活动,另一组不参加;前一组是实验组,后一组就是对照组。
前测和后测
前测是在实验前分别测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因变量状况,后测是在实验后再测两组的因变量状况。实验组变化与对照组变化之间的差异视为实验刺激的效果。如在前例中,在开展小组活动前,对两组人员进行自尊程度的测量,这就是前测。几次小组分享活动后,再次进行自尊程度的测量,这就是后测。
(二)常用类型
1.标准实验设计
前后测控制组设计:首先把服务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测量两组某指标的水平,再对实验组进行干预,然后对两组再测。
单后测控制组设计:随机分配过程已消除了实验组合控制组最差的重要差异,从而后测所得的两组间差异反映了自变量影响。如20个失业人士被分为相似两组后,实验组进行了技能培训,而控制组没有接受任何训练。
索罗门四组设计: 索罗门四组设计整合了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和单后测控制组设计,用随机方法把对象分为四组,控制和实验各两组。对一个控制组合实验组进行前测和后测,另一个实验组和另一个控制组仅进行后测。如果前测确实引起某些结果,这些结果就可能通过两个实验组结果的比较和两个控制组的结果比较而得。
2.准实验设计 由于实验设计的要求比较高,社会工作研究有时也使用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并不完全严格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但同样进行一定的前测或后测。因此,相对于标准实验设计而言,其规范程度稍低。非对等控制组设计和简单时间序列设计是其两种类型。
(1)非对等控制组设计。非对等控制组设计就是发现一个与实验组表面相似的既存控制组,依托实验研究的技术进行分析。如为评估针对青少年沉湎网络的干预项目,研究者挑选了两个社区分别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个社区的青少年沉湎网络的比例都为 15%,其他方面也较接近。对实验组的社区青少年每月进行一次有关网络负面作用的讲座,对照组则无上述安排。半年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该指标分别为10%和18%。根据非对等控制组设计的原理,可以认为,前述干预是有效的。
(2)简单时间序列设计。简单时间序列设计不要求有控制组或对照组。首先在多个时点对因变量进行测量,其次进行干预,最后在多个时点测量自变量的数值。如果干预前的因变量水平稳定,干预后的因变量水平变化且变化程度持续提高就可认为干预达成一定效果。
如某社会工作学系MSW班的临床社会工作课程采用教师讲授方式,开学后三个星期内该班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人数每次约15人。主讲教授改变了讲课方法,在此后四次上课中各留小时要求学生对自身体验进行全班分享。从第八周开始又恢复原有的教师讲授模式。结果显示,从第八周开始,该班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学生数分别为20、23、23、24和23人。 可以认为,主讲教授在第4~7周安排的体验分享对学生课堂互动参与具有正面影响。
3.实地实验 实地实验就是把实验置于真实场境中,受试者按照事先设计完成某些要求,再分析效果。其基本步骤与实验室研究相同。
4.成功实验设计的标准
是否回答主题。
变量控制。
可推论性。
其他方面。(是否有漏洞;是否有误差等)
5.评价
优点:节省资源;有效控制场境;测量工具较为精准。
缺点:实验设计的场境是创造的,不自然,难于复制,有伦理困境。
三、观察法
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标准化程度不同)
直接观察(利用眼睛)和间接观察(利用设备)
四、访谈法
(一)类型
直接访问与间接访问(面对面;电话)
个别访问与集体访问(被访问人数)
结构式访问与无结构式访问
(二)形式
非正式会话式访问(没有预定主题,临时想起,缺乏系统性)
引导式访问(实现预备访问纲要,依据情境决定问题次序及字句)
标准化开放式访问(事前规划问题内容、字组与顺序,受访者按照标准化字句与顺序回答,资料容易比较,但弹性极小)
(三)深度访谈
反复的面对面交往(根据互动情况调整需要了解的问题)
(四)焦点小组
(头脑风暴)将许多对象放在一起同时进行的集体访问。10人左右,不批评(事先应告知主题、要求、时间、地点等,主持人应采用语言技巧,发挥抛砖引玉、拨乱反正、穿针引线、激发参与等多元功能,激励成员自由发言,积极表达意见,“不批评”是其重要原则。焦点小组可以发挥团体动力,通过多层次互动,启发、补充、修正与主题相关的资料。)
(五)访谈过程(过程控制中的语言、表情和动作)
(六)访员素质
(七)评价(优点:应用面广、弹性大;缺点:太主观、规模小,不便涉及敏感性问题)
五、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对单个对象(如家庭、团体、机构、社区等)的某项特定行为或问题进行的整体的和深入的研究。
个案研究偏重于探讨当前事件,强调对事件的真相、原因等方面深入的探究。
(一)特点
凸显研究的“对象”维度,强调对象个别性
技术和资料多元化
研究步骤不甚严格
资料详尽深入,即对个人生活史及有关文献都加以考虑
(二)一般步骤
确定研究对象
获准进入
取得信任
建立友善关系
收集资料(观察访谈为主)
整理分析资料
报告研究结果
(三)拓展个案法
从观察者拓展到参与者、拓展对于时空的观察、从过程拓展到力量(观察者将个案与其他个案联系起来,发现塑形外部力量的共同因素,并探讨个案与这些共同因素的关系)、拓展理论。(运用想象力重建理论)
六、非接触性研究(不直接接触研究对象)
(一)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对既有统计数据进行剖析进一步发现其信息,可以直接实现研究目的,也可以为大型研究提供背景资料
(二)比较法 比较法以现存非统计资料为研究对象。 遵循的原则:横向与纵向相结合、比较共同点和差异点、注意可比性、发现和比较本质的异同。
(三)内容分析法 变量操作化、抽样、编码、资料分析
七、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就是被研究者不再是研究对象,而是与问题有关的所有其他人员一起参与将研究和行动进行整合,并将研究直接应用于行动,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进而提高自己改变社会实践的能力。
(一)特点
注重实务导向
研究场域与实务场域合一
重视民主参与
兼具批判建构功能
(二)分类
根据研究侧重点: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研究、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
根据参与者对自己行动所做的反思:行动中认识;行动中反思;对行动进行反思
根据参与研究的成员成分:合作模式;支持模式;独立模式
(三)步骤
分析问题
拟订方案
开展行动
评估回馈
第五节社会工作的项目评估
一、基本含义与要素
(一)含义 利用具体研究方法,对社会服务项目的业务(过程和结果)和事务(行政)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要素
主体:项目委托者、项目执行者、独立第三方
对象
目标
伦理
方法
二、主要类型
结果评估
过程评估
三、一般程序
(一)基本步骤
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
总结应用阶段
(二)关键步骤
形成问题:参考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相应部分
研究设计:参考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相应部分
分析成败原因
10章社会工作研究
第一节社会工作研究的含义与功能
一、社会工作研究的含义
(一)基本概念 本质上,社会工作研究可以视为获取、发现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知识和事实的过程。
(二)主要类型
基础知识研究,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本体知识研究是社会工作本身的知识,是回答是什么和怎么做
从结构而言,可以分为整体研究;部分研究
二、社会工作研究的特征
1.以困难群体及其议题为核心对象
2.采用整合审视的研究视角,“人在情境中”的理念
3.恪守社会工作伦理和社会研究伦理
4.旨在促进实务、提升理论和推进福利
5.研究者角色多样性:可以是资料的搜集者和分析者, 也可能是研究结果的应用者
三、社会工作研究的目的
(一)治疗社会问题
(二)改善社会工作实践
(三)建设社会工作理论
(四)推进福利正义
四、研究伦理
(一)研究选题的伦理
研究正当性(必要性)、实务应用性、经费来源(是否合法清白,也应该考虑经费资助是否会影响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社会工作的伦理
恪守工作原则(包括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权、提升参与权、整体看待服务对象弄清和开发服务对象的优势)、注重公正(如挑战不公正的政策和实务、公平分配资源等)、注重专业行为(如不将技术应用于非人道目的等)
(三)社会研究的伦理
不故意隐瞒身份,不欺骗,不随意泄露,研究成果客观全面公开。
五、社会工作研究的主要功能
(一)直接功能 社会工作研究的直接功能与目的有关,或者说,社会工作研究目的之达成体现了社会工作研究的直接功能。
在对象层面上,可以治疗和预防社会问题乃至社会危机,并协助服务对象在能力和意识层面得以提升;
在专业层面上,可以改善社会工作实践和提升理论;
在社会层面上,可以推进福利和促进公正。
(二)间接功能
1.对研究者而言,有助于感受社会事实
2.对社会大众而言,有助于了解社会工作的内涵
3.对社会工作者和社会服务机构而言,有助于实现自身增能
4.对社会而言,有助于激发多个系统的正面功能
第二节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范式
一、方法论
(一)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是本体论和认识论。正是因为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立场不同,形成了今天社会工作在方法论上的差异。
1、本体论 这个世界是什么
本体论关注的议题是,“存在“是什么,或现实的基本本质是什么。在本体论中有两种基本的立场,即“唯实论”和“唯名论”。
唯实论者认为这个世界“就在那里”。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依照原本就存在的类别组织而成的,只是等待我们去发现而已。唯实论者的假设是,“真实世界”独立于人类及其对它的诠释而存在。
唯名论者则认为,人类从未直接地体验过某种“就在那里”的现实。我们对所谓“真实世界”的体验总是通过某种诠释的透镜或图式以及内在的主观性而产生的。主观性—文化性的信念,影响了我们所看到的事物,以及我们体验现实的方式。
2、认识论 怎么看、怎么研究世界
认识论是关于我们如何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以及是什么使得某个主张成为确切的议题的。我们了解或知晓世界的方式,植根于我们本体论假设之中。
如果我们采取唯实论者的立场(证实或证伪),我们可以通过仔细地观察现实来生产知识并了解现实。唯实论者认为,有一个独立于我们的内在想法以及我们对经验世界的看法而存在的“就在那里“的经验性世界。随着我们对经验性证据的收集,我们会发现我们关于现实的某些想法被证据所验证或被发现与证据一致,而另一些想法则是错误的,因为它们缺乏支持性的经验证据。随着我们对经验现实的探究,我们会将真相从神话或幻象中区分出来,并生产客观性的知识。
如果我们采取唯名论者的立场(诠释特定情境下的言行),所谓的观察将不会导向关于现实的知识,因为某些诠释以及主观性的观念,极大地影响了所有的观察行为。我们和其他人当成“现实”而体验到的东西,是作为某一发生于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持续不断的行动及诠释的过程的结果而被构建出来的。唯名论者认为,要将某种客观性的、“就在那里”的现实,从那些诠释中或从它所发生的时间/地点的那些影响中分离出来,是不可能的。我们最好的对策,是去承认我们自身所特有的诠释及观点。为了生产社会科学知识,我们必须既归纳性地观察、诠释及反映他人在特定社会情境下的所言所行,又同时反映我们自身的体验及诠释。
(二)社会工作的方法论 与社会工作研究有关的方法论主要有实证主义方法论(理性、审慎、客观崇尚科学)、诠释主义方法论(人主观诠释,赋予意义)、批判主义方法论(革新、变革、反思精神)。对于三大方法论,我们采用下列表格的方式进行说明:
二、研究范式
(一)基本概念
定量研究是在严格研究设计的基础上,采用定量测量手段搜集资料,并对此进行统计分析
定性研究是搜集和分析非数字化的资料,描述和理解回答者所经历现实的含义和特征等。
(二)定量和定性研究的特点
1.研究和理论的关系
定量研究主要将一般原理应用到特殊情境,一般依托某些理论,形成假设,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数据来验证假设;
定性研究不一定要事先设定假设,其理论假设可以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其过程发现需要进行抽象的提炼和归纳,才有可能达到理论层面。
2.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定量研究基本排除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研究者被看成是外人。
定性研究则把自然情境作为资料源泉,花费相当多时间深入到具体情境中,研究者对自己的行为及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反思和调适,尽量将被研究对象视为自己人。
3.研究策略
定量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实地探索,归纳提炼出研究问题和研究框架,然互进行研究设计,依托量表、问卷等标准化测量工具收集资料,并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它追求研究资料和研究结论的精确性。
定性研究的研究问题、研究计划和内容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适当修订,并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同步分析资料。定性研究的研究设计比较灵活。
4.资料特性
定量研究主要收集和分析量化资料,
定性研究则主要获取描述性的、非数字的信息。
5.结果范围
定量研究结论可以推论。
定性研究结论不作推论。
定量研究适用于研究问题已有大量资料、资料收集相对容易、需要探讨变量关系、宏观层面的大规模的调查与预测等场合。
定性研究适用于不熟悉的社会系统、无权威和不受控制的场境。
第三节社会工作研究的一般过程
一、社会工作研究的一般逻辑
(一)科学环的逻辑框架(图10-1;图10-2)
社会工作研究有其逻辑过程,理论和研究在其中不断互动。美国社会学家华莱士认为研究有两个途径(如图10-1科学环所示):
其一,研究者观察和记录事实,并进行描述和解释,再将其上升到理论; 然后,基于该理论对未知事物进行假设,再通过新的事实进行检验;
其二,研究者从理论出发,产生假设。
再去观察,并用基于观察的经验概括去支持、反对或修改该理论,或提出新理论。
他也提出了如图10-2所示的分析思路。在他看来,科学环的左边一半是基于观察进行归纳和理论建构,右边一半是从理论出发进行演绎从而进行理论检验;上边一半是运用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的理论化过程,下边一半是运用研究方法所从事的经验研究过程。
(二)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假设演绎(理解)
1.归纳推理(特殊到一般) 归纳推理是从观察到的资料出发,加以概括,从而解释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经验上 升为理论的过程。如:所有观察对象在失业后都有心理失衡现象,我们就认为失业会导致当事者失去心理平衡。
2.演绎推理(一般到特殊) 演绎推理是从某个普遍法则出发,将其运用到具体事例,是在应用中检验理论的过程。如:根据社会支持理论,支持信息有利于提高应变能力;我们就可以假设,失业者所得的就业服务越多,其求职行为越多,并在收集资料后验证或否定该假设。
3.假设演绎法 假设演绎法(又称试错法)由归纳和演绎构成,与科学环的逻辑一致。基本思路是:根据某个具体问题,寻找某个或某些解释理论;根据上述理论提出尝试性假设并将其具体化;然后进行观察以检验假设;如果检验结果与前述理论不一致,就说明所引理论在说明该问题时存在不足,需要补充或修订,或者提出新的理论;然后根据新理论提出新假设,再次进行观察、检验和修改;如此演进,直至理论完全解释研究问题。
4.其他逻辑方法(了解)
解析和综合(解析是社会现象的剖析,综合是对某社会现象的多方面认识进行梳理汇总)
具体和抽象(具体是特殊、个别的现象或结论。抽象是对具体事物进行思考,进行综合,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性)
历史和逻辑(历史指事物的自然演进过程,逻辑指人类思维对事物演进的概括反映)
二、社会工作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需求评估
方案制定
计划执行
评估总结
(二)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
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包括:
拟定研究主题
界定研究问题
进行文献回顾
完成研究设计
准备阶段
收集资料
调查阶段
整理分析资料
研究阶段
撰写研究报告
成果应用等内容
总结阶段
如果将社会研究分为准备、调查、研究和总结4个阶段,那么,上述步骤中前四项可视为准备阶段,收集资料属于调查阶段,整理分析资料属于研究阶段,撰写报告和成果应用则归于总结阶段。
三、定量研究的一般过程(重点)
(一)研究准备:
确定研究问题(必要性、创造性、可行性)
建立研究假设
进行研究设计
选取调查对象
确定分析单位
细化研究内容
将理论概念转化为可测量指标
假设的操作化
(二)资料收集:
问卷调查
实验法
(三)研究分析:
资料整理(资料编码、录入电脑)
统计分析
(1)描述单变量的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等反应集中趋势的指标)
(2)发现双变量间关联状况
一、两个变量可能是因果关系(x和y);
二两个变量可能是相关关系,难分因果;
三是虚无关系,也就是没关系
(3)探索双变量间的关系
(4)如果研究采用随机抽样选择服务对象,就可以根据样本的指标值推论总体。
其中,描述单变量的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通过统计软件,可以计算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等反映集中趋势的指标。平均数一般计算算术平均,中位数就是其指标的最中间水平,众数就是出现最多的指标值。如三名社会工作者的月收入分别为4200元、4500元、4500元,那么,三者的平均数为4400元、中位数为4500元、众数也是4500元。依托统计软件还可以计算方差、均方差等体现离中趋势的指标。
总结应用:分析、抽象、综合出研究报告
四、定性研究的一般过程
研究准备
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进入现场,访谈、观察,归纳总结建构
研究总结:提出相应的结论,并进行建议和对策,成果分享
五、研究报告的结构
(一)报告撰写的基本原则
1.标题与内容呼应
2.版块体现完整性和逻辑性
3.定量资料与定性资料结合
4.风格朴实积极
(二)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
1.社会工作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了解)
标题
引论
研究问题
目标和意义
文献回顾
研究方法
研究发现
讨论和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2.社会工作实务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对比记忆)
(1)项目方案书的结构
主题
基本背景
需求评估(基于文献或实证研究的原因分析)
项目目标
工作模式
实务内容
经费结构
时间进度
附录
参考文献
(2)项目总结报告的结构
主题
基本背景
需求评估(基于文献或实证研究的原因分析)
项目目标
工作模式
实务内容
服务效果
讨论和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第四节社会工作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问卷调查(重点)
(一)问卷结构
问卷包括标题
封面信
指导语
问题和答案(态度、行为和状态)
编码
(二)问卷设计
1.设计原则
问卷要有可信度(可靠性稳定性,各次之间比较)与效度(准确性,与事实相比较)
考虑研究目的或研究类型(描述性研究的问卷围绕基本问题展开,解释性研究的问题围绕研究假设展开)
以回答者视角为主
保证操作可行性
2.问卷设计一般经过四个步骤:
步骤一:进行探索性工作,就是通过文献回顾或实地考察认识待研究的问题。
步骤二:设计问卷初稿问卷,初稿通常有卡片法和框图法两种设计方法。
卡片法就是设计者将零星的每个问题分别记录在一张卡片上,觉得没有新问题可以设计时便将所有卡片分类,删除重复或相近、可有可无的问题,并根据研究需要设计相应的答案形式,然后再将不同板块的卡片按照一定逻辑顺序排序,并将问题编号,从而就形成问卷初稿。
框图法就是先列出回答研究问题需了解的几个板块,然后在每个板块中分别设计若干问题及相应的答案,再将不同板块按照一定逻辑排序,再将问题编号后便形成问卷初稿。
步骤三:试用和修改
步骤四:定稿和印制
3.问题和答案设计
(1)关注问题特性。
开放式问题注意空间大小,
封闭式问题关注答案的穷尽性和互斥性,包含所有可能、不交叉
(2)注意语言表达。问题语言简单明了,避免多重含义与含混不清(你爸妈是否支持你,你爸or你妈),提问不要带有倾向性(这里社会治安很差,你赞同吗),对敏感问题注意提问方式。
(3)题量要适当,20-30分钟完成为宜
(4)问题应按序排列,个人背景放前面、客观题先主观题后、敏感问题后
(三)问卷资料的收集
1.对象选取
2.访问员选拔和培训
3.物质准备
4.质量控制
问卷研究的质量一般通过几个环节予以控制:
(1)调查过程的督导。在调查员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研究者派督导进行同步指导,随时接受调查员的咨询,以保证资料收集的即时质量。调查员首日完成的调查问卷必须立即递交,督导必须在其递交时当场检查,发现可能问题,并予以直接指导。
(2)资料回收后的检查。调查员递交问卷后,督导或质量检查员要选择每个调查员的一定比例问卷进行检查和回访,以判断问卷质量。对于质量较差的问卷及质量较差调查员完成的问卷,予以相应处理。
评价(了解):
优点——问卷调查采用匿名方式,有利于获得真实信息,收集较多人士资料,有利于中和个别人士的极端回答,收集数据的内容、时间、格式基本统一,从而资料处理相对容易且便于分析,节省资源。
缺点——要求调查员素质较高,在大规模研究中较难做到,要求被调查者有一定的文化,某些类型问题调查员无法当面指导和记录,填答质量无法保证。
二、实验研究
(一)三对要素
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就是实验刺激,因变量是受试者的反应。实验目的就是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如小组社会工作中,进行个人体验分享可以作为自变量,即实验刺激。小组社会工作可以了解该实验刺激是否对提升组员的自尊产生效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可以随机形成,也可以匹配而得。随机选择需要概率抽样,掷硬币、随机数、奇偶数等都是常用手法。匹配过程可以随机也可以非随机,匹配过程可通过定额分配矩阵完成,该矩阵则由所有相关特征构成。定额分配矩阵每个格中一半对象归入实验组,另一半归入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就较相似。 如随机或匹配形成两个小组,一组参加社会工作者策划的小组活动,另一组不参加;前一组是实验组,后一组就是对照组。
前测和后测
前测是在实验前分别测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因变量状况,后测是在实验后再测两组的因变量状况。实验组变化与对照组变化之间的差异视为实验刺激的效果。如在前例中,在开展小组活动前,对两组人员进行自尊程度的测量,这就是前测。几次小组分享活动后,再次进行自尊程度的测量,这就是后测。
(二)常用类型
1.标准实验设计
前后测控制组设计:首先把服务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测量两组某指标的水平,再对实验组进行干预,然后对两组再测。
单后测控制组设计:随机分配过程已消除了实验组合控制组最差的重要差异,从而后测所得的两组间差异反映了自变量影响。如20个失业人士被分为相似两组后,实验组进行了技能培训,而控制组没有接受任何训练。
索罗门四组设计: 索罗门四组设计整合了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和单后测控制组设计,用随机方法把对象分为四组,控制和实验各两组。对一个控制组合实验组进行前测和后测,另一个实验组和另一个控制组仅进行后测。如果前测确实引起某些结果,这些结果就可能通过两个实验组结果的比较和两个控制组的结果比较而得。
2.准实验设计 由于实验设计的要求比较高,社会工作研究有时也使用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并不完全严格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但同样进行一定的前测或后测。因此,相对于标准实验设计而言,其规范程度稍低。非对等控制组设计和简单时间序列设计是其两种类型。
(1)非对等控制组设计。非对等控制组设计就是发现一个与实验组表面相似的既存控制组,依托实验研究的技术进行分析。如为评估针对青少年沉湎网络的干预项目,研究者挑选了两个社区分别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个社区的青少年沉湎网络的比例都为 15%,其他方面也较接近。对实验组的社区青少年每月进行一次有关网络负面作用的讲座,对照组则无上述安排。半年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该指标分别为10%和18%。根据非对等控制组设计的原理,可以认为,前述干预是有效的。
(2)简单时间序列设计。简单时间序列设计不要求有控制组或对照组。首先在多个时点对因变量进行测量,其次进行干预,最后在多个时点测量自变量的数值。如果干预前的因变量水平稳定,干预后的因变量水平变化且变化程度持续提高就可认为干预达成一定效果。
如某社会工作学系MSW班的临床社会工作课程采用教师讲授方式,开学后三个星期内该班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人数每次约15人。主讲教授改变了讲课方法,在此后四次上课中各留小时要求学生对自身体验进行全班分享。从第八周开始又恢复原有的教师讲授模式。结果显示,从第八周开始,该班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学生数分别为20、23、23、24和23人。 可以认为,主讲教授在第4~7周安排的体验分享对学生课堂互动参与具有正面影响。
3.实地实验 实地实验就是把实验置于真实场境中,受试者按照事先设计完成某些要求,再分析效果。其基本步骤与实验室研究相同。
4.成功实验设计的标准
是否回答主题。
变量控制。
可推论性。
其他方面。(是否有漏洞;是否有误差等)
5.评价
优点:节省资源;有效控制场境;测量工具较为精准。
缺点:实验设计的场境是创造的,不自然,难于复制,有伦理困境。
三、观察法
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标准化程度不同)
直接观察(利用眼睛)和间接观察(利用设备)
四、访谈法
(一)类型
直接访问与间接访问(面对面;电话)
个别访问与集体访问(被访问人数)
结构式访问与无结构式访问
(二)形式
非正式会话式访问(没有预定主题,临时想起,缺乏系统性)
引导式访问(实现预备访问纲要,依据情境决定问题次序及字句)
标准化开放式访问(事前规划问题内容、字组与顺序,受访者按照标准化字句与顺序回答,资料容易比较,但弹性极小)
(三)深度访谈
反复的面对面交往(根据互动情况调整需要了解的问题)
(四)焦点小组
(头脑风暴)将许多对象放在一起同时进行的集体访问。10人左右,不批评(事先应告知主题、要求、时间、地点等,主持人应采用语言技巧,发挥抛砖引玉、拨乱反正、穿针引线、激发参与等多元功能,激励成员自由发言,积极表达意见,“不批评”是其重要原则。焦点小组可以发挥团体动力,通过多层次互动,启发、补充、修正与主题相关的资料。)
(五)访谈过程(过程控制中的语言、表情和动作)
(六)访员素质
(七)评价(优点:应用面广、弹性大;缺点:太主观、规模小,不便涉及敏感性问题)
五、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对单个对象(如家庭、团体、机构、社区等)的某项特定行为或问题进行的整体的和深入的研究。
个案研究偏重于探讨当前事件,强调对事件的真相、原因等方面深入的探究。
(一)特点
凸显研究的“对象”维度,强调对象个别性
技术和资料多元化
研究步骤不甚严格
资料详尽深入,即对个人生活史及有关文献都加以考虑
(二)一般步骤
确定研究对象
获准进入
取得信任
建立友善关系
收集资料(观察访谈为主)
整理分析资料
报告研究结果
(三)拓展个案法
从观察者拓展到参与者、拓展对于时空的观察、从过程拓展到力量(观察者将个案与其他个案联系起来,发现塑形外部力量的共同因素,并探讨个案与这些共同因素的关系)、拓展理论。(运用想象力重建理论)
六、非接触性研究(不直接接触研究对象)
(一)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对既有统计数据进行剖析进一步发现其信息,可以直接实现研究目的,也可以为大型研究提供背景资料
(二)比较法 比较法以现存非统计资料为研究对象。 遵循的原则:横向与纵向相结合、比较共同点和差异点、注意可比性、发现和比较本质的异同。
(三)内容分析法 变量操作化、抽样、编码、资料分析
七、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就是被研究者不再是研究对象,而是与问题有关的所有其他人员一起参与将研究和行动进行整合,并将研究直接应用于行动,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进而提高自己改变社会实践的能力。
(一)特点
注重实务导向
研究场域与实务场域合一
重视民主参与
兼具批判建构功能
(二)分类
根据研究侧重点: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研究、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
根据参与者对自己行动所做的反思:行动中认识;行动中反思;对行动进行反思
根据参与研究的成员成分:合作模式;支持模式;独立模式
(三)步骤
分析问题
拟订方案
开展行动
评估回馈
第五节社会工作的项目评估
一、基本含义与要素
(一)含义 利用具体研究方法,对社会服务项目的业务(过程和结果)和事务(行政)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要素
主体:项目委托者、项目执行者、独立第三方
对象
目标
伦理
方法
二、主要类型
结果评估
过程评估
三、一般程序
(一)基本步骤
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
总结应用阶段
(二)关键步骤
形成问题:参考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相应部分
研究设计:参考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相应部分
分析成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