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鼻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之鼻知识总结,包括它的解剖、鼻的生理学、鼻部症状学、慢性鼻窦炎、外鼻炎症性疾病、慢性鼻炎等等。
编辑于2022-06-15 00:43:57鼻
解剖
中鼻甲
钩突
筛泡
窦口鼻道复合体OMC
是前组筛窦、上颌窦及额窦引流的共同通道
定义:以筛漏斗为中心邻近区域的一组解剖结构的共同称谓
中鼻甲
钩突
筛泡
半月裂
额窦、前组筛窦、上颌窦的自然开口
鼻腔血管
动脉
利特尔动脉丛
定位:鼻中隔前下部
鼻出血最常见部位
组成
鼻腭动脉
筛前动脉
筛后动脉
上唇动脉
腭大动脉
静脉
吴氏鼻-鼻咽静脉丛
定位: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部
老年人易
鼻腔后部出血的主要来源
易出血区
鼻中隔前下部
Little动脉丛
Kiessebach静脉丛
鼻窦
开口
前组鼻窦(上颌窦、前组筛窦、额窦):中鼻道
后组鼻窦之后组筛窦:上鼻道
后组鼻窦之蝶窦:蝶筛隐窝
鼻的生理学
呼吸功能
鼻阻力
产生层流和紊流
鼻周期
意义:促使睡眠时反复翻身,有助于解除疲劳
加温加湿作用
下鼻甲温度:33~35摄氏度
过滤及清洁功能
黏液纤毛清除功能MCC
嗅觉功能
免疫功能
发声共鸣功能
鼻的反射功能
喷嚏反射
鼻肺反射
鼻泪反射
鼻部症状学
一、 鼻塞
二、 鼻溢液
水样鼻溢液
急性鼻炎早期、应变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发作期
淡黄透明➕单侧间歇性流出,多为鼻窦粘膜囊肿破裂
黏液性鼻溢液
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
黏脓性鼻溢液
急性鼻炎恢复期、慢性鼻炎、鼻窦炎
黄绿色浑浊,有臭味:牙源性上颌窦炎、鼻腔异物
带大块痂皮:萎缩性鼻炎
脓性鼻溢液
较重的鼻窦炎
血性鼻溢液
急性炎症、外伤、异物、真菌、肿瘤
脑脊液鼻漏
清亮、水样、无黏性、不自凝
葡萄糖定量>1.7mmol/L或30mg/L
三、 鼻痒及喷嚏
四、 嗅觉障碍
种类
嗅敏感度降低
嗅觉缺失
嗅觉异常
嗅觉过敏
嗅觉倒错
错嗅
幻嗅
按原因
呼吸性嗅觉减退和失嗅
机械性或阻塞性,嗅素不能到达鼻黏膜区
感觉性嗅觉减退和失嗅
鼻黏膜和末梢神经病变
五、 鼻源性头痛
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
特点
1 一般都有鼻部症状,如鼻塞、脓涕,多在窦内脓性物排出后缓解
2 鼻急性炎症时加重
3 多为深部钝痛、隐痛,白天重,休息缓解,活动加重
4 鼻腔黏膜收缩/使用表面麻醉剂后可缓解
5 动作体位:咳嗽、低头弯腰、用力时加重
6 头痛有一定的部位和时间
7 黏膜敏感部位:上颌窦自然孔、额隐窝处>鼻甲和鼻顶>鼻中隔和鼻窦黏膜
六、 鼻出血
外鼻炎症性疾病
鼻疥
颅内并发症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治疗原则
严禁挤压,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
慢性鼻窦炎
不伴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鼻塞
流涕,黏脓性
次要症状
头面部胀痛
嗅觉功能障碍
其他
乏力、咳嗽
诊断
1.持续超过12周的四种症状:鼻塞,黏性或黏脓 性鼻涕、嗅觉减退、头面部闷胀沉重感
2.体征:充血、水肿、分泌物
3.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检查、CT(冠状位、轴位)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首选) (1)糖皮质激素:口服不建议; (2)鼻腔冲洗 (3)抗生素:小剂量大环内脂类(难治性);其他常规抗 生素(急性发作、术后预防感染); (4)其他:减充血剂、抗过敏、制酸药物;
2.鼻内镜手术: 规范药物治疗无效、解剖异常、眶颅内并发症者 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学异常、不可逆病变、健康组织
3.环境控制:尽可能消除可能的诱发因素或易感因素
治疗策略
轻度:局部糖皮质激素+鼻腔冲洗3个月,无效加 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3个月,无效则手术;
中重度:局部糖皮质激素+鼻腔冲洗+大环内酯类 抗生素3个月,无效则手术。
伴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双侧进行性鼻塞
伴有清涕或黏性鼻涕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物治疗
药物治疗:
1.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
2.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 重度患者 围手术期使用 注意副作用
3.抗菌药物: 伴急性感染者,根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
4.粘液促溶解剂:
5.抗过敏治疗:伴变应性鼻炎和/或哮喘者
6.其他:鼻腔冲洗、中药
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保守治疗无效。
手术方式: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ESS
手术原则:解除鼻腔鼻窦解剖学异常造成的机械性阻塞、结构重建、改善鼻窦的通气引流、保留粘膜功能
慢性鼻炎
慢性单纯性鼻炎
黏膜深层动静脉扩张;腺体功能活跃。
治疗
局部治疗 1.消除病因; 2.局部药物:0.5-1% 麻黄素滴鼻、 局部用糖皮质激素鼻喷剂; 3.鼻腔冲洗。 4.微波或超短波; 5.中药治疗
慢性肥厚性鼻炎
固有层水肿、纤维组织增生、骨质肥大; 上皮纤毛脱落等。
治疗
1.早期:同单纯性; 2.下鼻甲手术: 药物治疗无效,切勿切除过多 (1)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 (2)下鼻甲黏骨膜下部分切除 (3)下鼻甲骨折外移术 (4)鼻窦手术 3.中鼻甲手术
治疗原则
根除病因,恢复鼻腔通气功能。
比较
应变性鼻炎AR
发病机制及病理
IgE介导的I型超敏反应
基本病理改变
鼻黏膜苍白
阻力血管收缩
鼻黏膜呈浅蓝色
容量血管扩张
黏膜水肿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鼻涕增多
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腺体增生、分泌旺盛
喷嚏连续发作
感觉神经敏感性增强
临床表现
鼻痒、阵发性连续喷嚏、大量水样鼻涕、鼻塞
诊断
1.病史:(1)间歇性 <4天/周或<连续4周 持续性 ≥4天/周或≥4周 (2)轻度:不影响生活质量 中-重度:影响生活质量
2.典型症状:喷嚏、鼻塞、清水涕、鼻痒等出现≥2项,持续 ≥0.5-1小时,每周4天以上;
3.局部检查 4.变应原(SPT等) 5.特异性IgE测定:血清及鼻分泌物
• 满足第2、4点或第2、5点可确诊AR
鉴别
治疗
1.避免接触变应原
2.药物治疗 (1)鼻用糖皮质激素:中-重度患者。 (2)抗组胺药:氯雷他定等,对鼻塞效果不佳, 适用于轻度患者。 (3)肥大细胞稳定剂:色酮类药物,用于预防和轻度患者。 (4)抗白三烯药:哮喘患者。 (5)减充血剂:缓解鼻塞。 (6)抗胆碱药:减少分泌物,对喷嚏鼻痒无效 (7)鼻腔盐水冲洗: (8)花粉阻隔剂:
3.免疫治疗: 脱敏治疗,总疗程>2 年。
4.手术: 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 效果不佳。
治疗方案
阶梯式治疗方法
1.轻度间歇性:口服/鼻用抗组胺药物和/或减充血剂
2.轻度持续性:口服/鼻用抗组胺药或鼻内糖皮质激素(1次/ 日);
3.中-重度间歇性:鼻内糖皮质激素(2次/日),必要时加抗 组胺药和/或糖皮质激素(短期口服);
4.中-重度持续性:鼻内糖皮质激素(2次/日),抗组胺药; 或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
5.持续性和/或伴有哮喘:可行特异性免疫治疗。
急性鼻窦炎
鼻窦黏膜的急性卡他性炎症或或脓性炎症,多为继发
发生几率
上颌窦>筛窦
前组鼻窦>后组鼻窦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鼻塞
患侧持续性
脓涕
头痛或局部头痛
最常见症状
疼痛部位
前组鼻窦炎:额部、面颊部
后组鼻窦炎:颅底或枕部
全身症状
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消化道和下呼吸道症状
治疗
治疗原则:根除病因 促进引流通气 控制感染 预防 并发症
1.全身治疗:注意休息,抗生素、抗变态反应、慢性疾病的治疗 2.局部治疗: 糖皮质激素(鼻用 首选) ;减充血剂 3.鼻腔冲洗 4.穿刺冲洗: 5.其他治疗:中医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