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章 消化系统药理
这是一篇关于第五章 消化系统药理的思维导图,包括:健胃药和助消化药、抗酸药、止吐药和催吐药、增强胃肠蠕动药、制酵药和消沫药、泻药和止泻药。
编辑于2022-06-20 19:40:31消化系统药理
健胃药和助消化药
健胃药
能促进唾液、胃液等消化液的分泌、加强胃的消化机能从而提高食欲
苦味健胃药
刺激舌部味觉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引起味觉分析器兴奋,进而提高大脑皮层食物中枢兴奋性,反射地增加唾液胃液的分泌,增强消化机能并提高食欲
马钱子、龙胆(马龙)
芳香性健胃药
轻度刺激消化道黏膜,通过迷走神经的反射可引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胃肠蠕动
盐类健胃药
人工盐
由干燥硫酸钠44%、氯化钠18%、碳酸氢钠36%、硫酸钾2%混合而成
小剂量:刺激口腔粘膜及味觉感受器,增强食欲、增加胃肠分泌、蠕动,促进消化吸收,也有微弱中和胃酸的作用
大剂量+大量饮水:提高胃肠内容物渗透压,组织水分吸收,增强胃肠道蠕动,有缓泻作用
治疗一般性消化不良、胃肠弛缓、便秘。禁与酸性物质或胃蛋白酶配合使用
助消化药
促进胃肠道消化功能的药物,多是消化液的主要成分
稀盐酸:使胃蛋白酶原转化为胃蛋白酶
稀醋酸:防腐、制酵、助消化
乳酸:防腐、制酵、促进消化液分泌
胃蛋白酶:使胃中饲料蛋白质初步水解成蛋白胨、蛋白䏡,助消化,与稀盐酸配伍效果更好
胰酶:促进蛋白质和淀粉的消化
乳酶生:为活性乳酸杆菌制剂,能分解糖类生成乳酸,使肠内酸度提高,抑制肠内病原菌繁殖。治疗胃肠异常发酵和腹泻、肠鼓气。不宜与抗菌药、吸附药、收敛药配伍
干酵母:含多种B族维生素等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是体内某些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参与糖、蛋白质、脂肪的生物转化和转运。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B族维生素缺乏的辅助治疗。用量过大可致腹泻
抗酸药
机制
抗酸药是降低胃内容物酸度的弱碱性无机物质,可直接中和胃酸但不被胃肠道吸收,适度提高胃内PH,以缓解酸的刺激症状、降低胃酶活性,PH升到4时,胃蛋白酶失活,从而减轻其对胃黏膜的侵袭作用,缓解溃疡的疼痛症状
碱性抗酸药
碳酸钙:起效快、强而持久。中和胃酸时产生CO2,引起嗳气。Ca2+若进入小肠能促使胃泌素分泌,易出现胃酸分泌增多的反跳现象。大量使用造成便秘
氧化镁:起效慢、强而持久。中和胃酸时不产生CO2,但可形成氯化镁,释放Mg2+,刺激肠管蠕动致泻。氧化镁还有吸附作用,能吸附CO2。用于胃肠鼓气、急性瘤胃鼓气
氢氧化镁:难吸收,抗酸作用强而快,中和胃酸时不产生CO2
氢氧化铝:起效慢,强而持久。中和胃酸时不产生CO2,但产生氧化铝,有收敛作用
抑制胃酸分泌药
H2受体阻断药
阻断胃壁细胞的H2受体,对胃酸分泌有强大的抑制作用
西米替丁、雷米替丁
质子泵抑制剂(H+-K+-ATP酶抑制药)
该酶时胃酸分泌过程的最终环节,抑制剂可以抑制此酶而抑制酸分泌。特异性高、作用强
奥美拉唑
发挥药理作用的活性形式:质子化的药物分子转化为亚磺酸和亚磺酰胺
奥美拉唑为弱碱性药物,进入壁细胞后,在分泌小管的酸性环境中迅速分解,生成的次磺胺与H+-K+-ATP酶结合,使酶不可逆的失去活性,壁细胞分泌胃酸的最后环节被抑制,PH升高
用于十二指肠溃疡、由致溃疡性药物(如阿司匹林)引起的胃损伤
止吐药和催吐药
止吐药
苯氯甲嗪、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灭吐灵)、舒必利(止吐灵,中枢性止吐药,作用强大)
催吐药
催吐作用由兴奋中枢呕吐化学敏感区引起,如阿扑吗啡(去水吗啡)
催吐作用通过刺激食道、胃等消化道黏膜,反射性地兴奋呕吐中枢,引起呕吐,如硫酸铜
增强胃肠蠕动药
瘤胃兴奋药(反刍促进药)
促使瘤胃平滑肌收缩,加强瘤胃运动,促进反刍,消除瘤胃积食与气胀的药物
氨甲酰甲胆碱:兴奋M样作用。对胃肠道平滑肌有明显收缩作用,而心血管系统作用微弱,阿托品可快速阻止或消除M样作用。
浓氯化钠:静注后能短暂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出现胆碱能神经兴奋的效应,提高瘤胃蠕动功能。血中高氯离子和钠离子能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使胃肠平滑肌兴奋,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增多
胃肠推进药
通过增强胃肠运动,促进胃的正向排空和推动胃肠内容物从十二指肠向回肠盲部推进,产生胃肠促进作用的药物
多潘立酮(吗丁啉)
制酵药和消沫药
制酵药
抑制胃肠内细菌发酵或酶的活性,防止大量气体产生的作用
鱼石脂:轻度防腐、制酵、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治疗瘤胃鼓胀、前胃弛缓、急性胃扩张。外用有温和刺激作用,可消肿,促使肉芽新生,故可治疗慢性皮炎、蜂窝织炎
消沫药
是一类表面张力低于“起泡液”,不与起泡液互溶,能迅速破坏起泡液的泡沫,而使泡内气体逸散的药物
机制:消沫药的粒子是疏水的,不与起泡液互溶,则停留在“气-液”界面,即泡沫膜上;又由于消沫药表面张力低于起泡液的表面张力,从而将接触泡沫膜的局部表面张力降低,导致该部位表膜被“拉薄”而穿孔,使相邻两泡沫融合,这时消沫药的粒子又可进行下一次消泡过程,融合的气泡不断扩大汇集成大气泡,容易破裂将气体排出体外
二甲硅油
泻药和止泻药
泻药
容积性泻药(盐类)
机理:不容易被肠壁吸收且又易溶于水的盐类粒子。内服后形成高渗溶液,吸收大量水分且阻止肠内水分被吸收,从而软化粪便,使肠内容积增大,对肠黏膜产生机械性刺激作用
影响盐类泻药效果的因素
1、与盐类离子在消化道内吸收的难易程度有关,难吸收,作用强
2、与内服溶液的浓度有关,微高渗作用强
3、与动物体内含水量有关,含水量多,作用强。因此用药前应补液或大量饮水
硫酸钠、硫酸镁
机理
1、在肠内解离成硫酸根和钠离子而发挥泻下作用。 2、内服后进入十二指肠时,刺激肠黏膜,可反射性引起胆管入肠处欧弟氏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促使胆汁排出
应用
1、大肠便秘、瓣胃皱胃阻塞 2、小剂量作为健胃药治疗消化不良 3、排出消化道内毒物、异物 4、10%-20%高渗溶液外用治疗化脓创
润滑性泻药(油类)
液状石蜡
在消化道不发生变化,也不被吸收,而且能阻止肠内水分的吸收,故起到软化粪便、润滑肠腔的作用 用于小肠阻塞、便秘、瘤胃积食
刺激性泻药(植物性)
大黄
小剂量:苦味健胃 中等剂量:发挥鞣质效能,产生收敛作用,致使肠蠕动减弱,分泌减少,出现止泻效果 大剂量:致泻作用,作用点在大肠。
大黄下泻作用缓慢,有时排便后继发便秘。这与所含鞣质有关
用于健胃剂;大黄+硫酸钠配伍作泻药效果好
蓖麻油
只有润滑作用。在肠内受胰脂肪酶作用,分解成甘油和蓖麻油酸,蓖麻油酸生成蓖麻油酸钠,刺激小肠粘膜感受器,引起小肠蠕动,导致下泻。作用点在小肠
止泻药
保护性止泻药
鞣酸
鞣酸与胃黏膜蛋白结合生成鞣酸蛋白薄膜,被覆于胃黏膜表面起保护作用,免受各种因素刺激,使局部达到消炎、止血、镇痛、制止分泌作用。形成的鞣酸蛋白到小肠后再被分解,释放出鞣酸,呈现止泻作用。外用5%-10%溶液治疗湿疹
碱式硝酸铋
吸附性止泻药
药用炭、高岭土
通过表面吸附作用,可吸附微生物、毒素、毒物等,减轻对肠黏膜的损害
抑制肠蠕动止泻药
复方樟脑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