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史绪论
这是一篇关于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史绪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等。
编辑于2022-06-20 23:44:43中国古典园林史绪论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呈现为亲和的关系;
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的公社,聚落附近出现种植场地,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虽出于生产的目的,但在客观上已接近园林的雏形,开始了园林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文明社会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仍保持亲和的关系;
这段时期,园林经历了由萌芽、成长而逐渐兴旺的漫长过程,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这些不同风格的园林又具有四个共同特点)
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
主流是封闭的、内向型的;
以追求视觉的景观之美和精神的寄托为主要目的,并没有自觉地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造园的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工业社会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早先的亲和转变为对立、敌斥的关系;
奥姆斯特德(美)
园林代表作品:纽约中央公园、费城"斐蒙公园"、布鲁克林“前景公园”、波士顿的公园林荫路系统“蓝宝石项链”。
霍华德(英)
代表著作:《明日之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设想:这是一个大约有3万居民的自足的社区,四周环以开阔的乡村“绿色地带”
这一时期的园林比上一阶段,在内容和性质上均有所发展、变化。
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得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地——社会效益;
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第四阶段: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
这一时期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由前一阶段的敌斥、对立关系又逐渐回归为亲和的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
自然背景:中国国土的锦绣大地山川,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历来发展的自然背景。
中国多山,山地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
中国多河湖;
中国是世界上植物种属最多的国家,西方学者誉之为“园林之母”;
中国的气候普遍为大陆性但也兼具海洋性的特点。
经济背景:封建社会确立的地主小农经济体制,农业为立国之根本。
政治方面: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政权集中于皇帝一身,这种泱泱大国的集权政治的理念在皇帝经营的园林中表现为弘大的规模以及风景式园林造景所透露出来的特殊、浓郁的“皇家气派”。
士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是社会上雅文化的领军者,把高雅的气质赋予园林,士人们所经营的文人园林乃成为民间造园活动的主流,也是涵盖面最广泛的园林风格。
意识形态方面:儒道释三家学说构成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坚实的支柱。
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的方式不同
人工山水园:即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
自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规模较小的利用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
规模大的则把完整的天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在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
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
皇家园林:又称“苑囿”或“宫苑”,一般是指由帝王主导营造、供帝王家族居住、游乐之用的园林。
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分为
大内御苑:建置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之内,紧邻着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
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建置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幽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着的政治中心。此外,在皇帝出巡外地需要经常驻跸的地方,也视其驻跸时间的长短而建置离宫御苑或行宫御苑。
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面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宅园:建置在城镇里面的私家园林,绝大多数为“宅园”。宅园依附于邸宅作为园主人日常游憩、宴乐、会友、读书的场所,规模不大。一般紧邻邸宅的后部呈前宅后园的格局,或位之于邸宅的一侧而成跨院。
此外,还有少数单独建置、不依附于邸宅的“游憩园”。
别墅园:建在郊外山林风景地带的私家园林大多数是“别墅园”,供园主人避暑、休养或短期居住之用。别墅园不受城市用地的限制,规模一般比宅园大一些。
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风景名胜:是中国园林里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一般位于城郊的山水形胜、风光秀丽之地,面积较为广阔,多有寺庙或名胜古迹,适当装点园林景致,成为市井百姓可达的公共性自然游憩地。
(注:这是《中国古典园林30讲》里的第四个类型)
此外,还有一些非主体,亦非主流的园林类型
衙署园林
衙署也称作衙门,是封建时代各级官吏行使统治权力的场所,包括中央和地方省、州、道、府、县等,建筑规模和布局都有明显的等级差异。衙署的庭院绿化点缀,早在唐代已有记载。另外,在衙署内的眷属住房的后院建置小园林,犹如住宅的宅园。
祠堂园林
祠堂是祭祀祖先、先贤、哲人的建筑,遍及全国城乡,其中大部分为民间的宗祠。这类建筑很重视绿化和园林化,从而形成祠堂园林。有的经过适当的改造,向公众开放,则又兼有公共园林的性质。
书院园林
封建时代的教育机构,除了官学和私塾之外,还有一种“书院”。书院大盛于宋代,一般由民间集资兴办,也有官办的。它的特点:一是学术活动比较自由,延聘著名学者讲学、担任“山长”;二是校址选择在山水风景优美的地方,同时也很重视建筑群的园林化,因此而形成“书院园林”。
公共园林
多见于一些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地区的城镇、村落,为居民提供公共交往、游憩的场所,有的还与商业活动相结合。它们多半是利用河、湖、水系稍加园林化的处理,或者城市街道的绿化,或者因就于名胜古迹而稍加整治、改造。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生成期:商周秦汉;
生成期园林发展的特点
一、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虽已见于文献记载,但为数甚少而且大多数是摹仿皇家园林的规模和内容,两者之间尚未出现明显的类型上的区别。
二、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变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三、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心目中尚且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感。在园林里面所进行的审美经营尚处于低级的水平上,造园活动并未完全达到艺术创作的境地。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发展的特点
与生成期相比,这时期的园林规模由大入小,园林营造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创作方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直接影响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
园林的规划设计由此前的粗放转变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经营,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性的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它的两个类别之一的“宫”已具备“大内御苑”的性质,纳入都城的总体规划中。
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的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域,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这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和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
全盛期:隋唐;
全盛时期造园活动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就园林的性质而言,已经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及其类别特征。
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的细致处理;通过山水景物而诱发游赏者的联想活动、意境的塑造,亦已处于朦胧的状态;文人参与造园活动,把士流园林推向文人化的境地,又促成了文人园林的兴起;使得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又进一步深化,为宋代文人园林兴盛打下基础。
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
公共园林已更多的见于文献记载。
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较之上代又有所提高而跨入一个新的境界;造园用石的美学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园林中的置石已经比较普遍了。
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三个特点——诗画的情趣——开始形成,虽然第四个特点——意境的涵蕴——尚处于朦胧的状态,但隋唐园林作为一个完整的园林体系已经成型。
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
唐宋造园活动的主要成就
一、在三种园林类型中,私家的造园活动最为突出。士流园林全面地文人化,文人园林大兴盛。文人园林作为一种风格几乎涵盖了私家造园活动,并为它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皇家园林较多地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寺观园林由世俗化而更进一步文人化,文人园林的风格也涵盖了绝大多数寺观园林。公共园林虽不是造园的主流,但较之上代更为活跃、普遍。某些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定期向社会开放,亦多少发挥其公共园林的职能。
三、叠石、置石、植物配置、园林建筑、理水,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布局上都达到了顶峰。
四、唐代园林创作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到南宋时大体上已完成其向写意的转化。
五、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体的两宋园林,其所显示的蓬勃进取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境地,元明清初虽有秉氶但无超越之势。
元明清初造园活动的特点
一、士流园林全面的“文人化”,文人园林涵盖了民间的造园活动,导致私家园林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高峰,像宋代的文人园一样,全面的满足了文人士大夫的游赏等要求。江南园林便是这个高峰的代表。市民园林亦随之兴盛起来。
二、明末清初,在经济发达、民间造园活动频繁的江南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造园家,有的出生文人阶层,有的出身于叠山工匠。
三、元明文人化盛极一时,影响及园林,而相应的巩固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同时,精湛的叠山技艺、造园普遍使用叠石假山,也为写意山水园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更有利的技术条件。
四、地方建筑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而园林建筑的地方特色便呈现为园林地方特色的重要标志。
五、皇家园林的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
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一、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封建王朝末世的盛衰消长。大型园林的总体规划、设计有许多创新,全面的引进江南民间的造园技艺,形成南北园林艺术的大融糅,为宫廷造园注入了新鲜血液。离宫御苑这个类别的成就尤为突出而引人注目,出现了一些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优秀的大型园林作品。
二、民间私家园林一直承袭上代的发展水平,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歭的局面,其他地区的园林受到三大风格的影响,又出现各种亚风格。
三、宫廷和民间的园居活动频繁,“娱于园”的倾向显著。园林已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为主的游憩场所,转化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同时又受到封建末世的过分追求形式美和技巧性的艺术思想的影响。
四、公共园林在上代的基础上,又有长足的发展。
五、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再没有出现像明末清初那样的有关园林和园艺的略具雏形的理论著作,当然更谈不到进一步科学化的发展。
六、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西方园林文化开始进入中国。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
山、水也是古典园林的骨架。在园林的地形整治工作中,筑山、理水、便成了两项重要的内容。
筑山即堆筑假山,包括
土山
土石山
石山:全部使用天然石块堆筑而成,这种特殊的堆筑技艺叫做“叠山”,江山地区称之为“掇山”。岭南地区叠山常用小块的英石和大量泥灰,这种做法叫做“塑山”。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诗画的情趣;
意境的涵蕴。
13、15年填空题:古典园林的四大类别
16年简答题:简述古典园林发展时期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