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七章: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
这是一篇关于第七章: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总说、皇家园林、江南的私家园林北方的私家园林等。
编辑于2022-06-20 23:47:38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
总说
乾、嘉两朝的皇家园林,代表着中国古典园林后期发展史上一个高峰。它的三个类别——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在宫廷造园艺术方面都取得辉煌的成就
从乾隆到清末,民间的私家造园活动遍及全国各地,从而出现各地不同的地方风格,其中江南、北方、岭南是比较最成熟的。私家园林长期发展的结果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歭的局面。这三大地方风格集中反映了成熟后期民间造园艺术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也就是这个时期私家园林的精华所在。
皇家园林
总说
三山五园:圆明园(人工山水园)、畅春园(人工山水园)、香山静宜园(天然山水园)、玉泉山静明园(山地园)、万寿山清漪园(天然山水园)。
圆明三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
西北郊以外:南苑、避暑山庄、静寄山庄。
大内御苑
西苑
园中园:镜清斋(静心斋)。
慈宁宫花园(在慈宁宫的东邻,是后者的附园。)
建福宫花园
宁寿宫花园
行宫御苑
静宜园(天然山水园)
北京西北郊,香山东坡
园中园(见心斋)
静明园(天然山水园)
北京西北郊,玉泉山
南苑(人工山水园)
北京南郊
离宫御苑
圆明园
附园
长春园
以一个大水面为主体,周围岗阜回环。利用洲、岛、桥、堤将大水面划分为若干不同形状、有聚有散的水域。
南景区:建筑疏朗;
北景区:西洋楼,六栋建筑,巴洛克风格。
绮春园
全部为小型水面结合岗阜穿插的集锦。
圆明三园都是水景园,园林造景大部分是以水面为主题。
圆明三园,在清代皇家诸园中是“园中有园”的集锦式规划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小园林是园林三园的细胞,这些园林的主题取材极为广泛、驳杂,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类。
1、摹拟江南风景的意趣,有的甚至直接仿写某些著名的山水名胜;
2、借用前人的诗画意境;
3、移植江南的园林景观而加以变异,有些小园林甚至直接以江南某园为创作蓝本,如“四宜书屋”“小有天园”“狮子林”“如园”即分别摹仿当时的江南四大名园——海宁“安澜园”、杭州“小有天园”、苏州“狮子林”、南京“瞻园”;
4、再现道家传说中的仙山琼阁、佛经所描绘的梵天乐土的形象;
5、运用象征和寓意的方式来宣扬有利于帝王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宣扬儒家的哲言、伦理和道德观念;
6、以植物造景为主要内容,或者突出某种观赏植物的形象、寓意。
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也叫热河行宫,位于河北承德北部。这里群山环抱,地势高爽,气候宜人,是清朝皇帝夏季避暑和处理政务的离宫御苑。
经过人工开辟湖泊和水系经整理后的地貌环境,具备五个特点
一、几乎包含了全部天然山水的构景要素;
二、地势由平缓趋向险要,此地貌形成了全园的三大景区:山岳景区、平原景区、湖泊景区;
三、周边有奇峰异石,为山庄提供了良好的借景环境;
四、山区的大小山泉、武烈河、热河泉为湖区三大水源,整体构成完整的水系;
五、具有构成冬暖夏凉的小气候的地形条件。
总体布局和分区
总体布局:按照前宫后苑规划形式进行规划。
分区
1、宫廷区 包括三组平行的院落建筑群:正宫、松鹤斋、东宫。
2、苑林区 包括三个大景区:湖泊景区、平原景区、山岳景区。湖泊景区具有浓郁的江南情调,平原景区宛若塞外景观,山岳景区象征北方的名山。乃是移天缩地、融冶荟萃南北风景于一园之内。
湖泊景区
湖泊景区面积不到全园的六分之一,但却集中了全园一半以上的建筑,乃是避暑山庄的精华所在,湖泊景区以金山亭为总绾全局的重点,以如意洲作为景区的建筑中心。
金山亭在湖泊景区内发挥重要的“点景”和“观景”的作用:它是景区内主要的成景对象,许多风景画面的构图中心,又与山岳景区的“南山积雪”、“北枕双峰”遥相呼应成对景。
湖泊景区有三条游览路线
一、东游游览线始于东宫北端的卷阿胜境殿。
二、中部游览线始于“万壑松风”下陡坡过桥即到达形如灵芝的“芝径云堤”。
三、西路游览线起自正宫后门岫云门,经“驯鹿坡”北行,左依山,右临湖,纵深远处为山区“南山积雪”的对景。
平原景区
平原地区的建筑物很少,大体上沿山麓布置以便显示平原之开阔。在它的南缘,建置四个形态各异的亭子:莆田从樾、濠濮间想、莺啭乔木、水流云在。作为观水、赏林的小景点,也是湖区与平原交接部位的过渡处理。
山岳景区
山岳景区占去全园三分之二的面积,山形饱满,峰峦涌叠,形成起伏连绵的轮廓线
这个景区正以其浑厚优美的山形而成为绝好的观赏对象,又具有可游、可居的特点。建筑的布置也相应地不求其显但求其隐,不求其密集但求其疏朗,以此来突出山庄天然野趣的主调。因此,显露的点景建筑只有四处——南山积雪、北枕双峰、四面云山、锤峰落照——均以亭子的形式出现在峰头。
主要建筑物:秀起堂
清漪园(颐和园)
概念:为颐和园的前身,是一座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大型天然山水园。
乾隆兴建清漪园的真正理由
西湖(后昆明湖)和翁山(后万寿山)作为建园基址,具备着北京西北郊先前已建成的皇家诸园所没有的优越的地貌条件。
北京西北郊先前已建成的皇家诸园中,圆明、畅春均为平地起造,虽以写意的手法缩移摹拟江南水乡风姿的千姿百态而作为集锦式的展开,毕竟由于缺乏天然山水的基础,并不能完全予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静宜园纯为山地园,静明园以山景而兼有小型水景之胜,但缺少开阔的大水面。唯独西湖乃是西北郊最大的天然湖,它与翁山形成北山南湖的地貌结构,朝向良好,气度开阔。如果加以适当的改造,则可以成为天然山水园的理想的建园基址。
这个基址离乾隆居住的圆明园很近,又介于圆明园与静明园之间。此三者若在总体规划上连贯起来,即能构成一个功能关系密切、景观又可互为资借的整体——一个包含平地园、山地园、山水园的多种形式的庞大园林集群。
再者,西湖从元明以来已是京郊的一处风景名胜区。
圆明畅春、静宜、静明诸园大抵都是因就于上代的基础而扩建,园林的规划难免或多或少要受到以往既定的格局的限制。而翁山西湖的原始地貌则几乎一片空白,可以完全按照乾隆的意图加以规划建设。
乾隆兴建清漪园的借口
建寺为母后祝寿;
西北郊水系的整理工程。
清漪园和杭州西湖的写仿关系
清漪园的总体布局以杭州西湖作为蓝本,昆明湖的水域划分、万寿山与昆明湖的位置关系、西堤在湖中的走向以及周围的环境都很像杭州西湖。
清漪园之摹拟杭州西湖,不仅表现在园林的山水地形的整治上面,而且还表现在前山前湖景区的景点建筑之总体布局乃至局部设计之中。
杭州西湖景观之精华在于环湖一周的建筑点染而形成的犹如长卷展开大幅烟水迷离的风景画面;清漪园的前湖的规划亦“略师其意”,着重在环湖景点的布局。前者的景点建筑自由随宜地半藏半露于疏柳淡烟之中,显示人工意匠与天成自然之浑为一体;而后者的景点建筑则以其一系列的显露形象和格律秩序,于天成的自然中更突出人工的意匠。
杭州西湖湖面辽阔,但三面近山环抱,一面是城市屏障,因而总的地貌景观便呈现为以西湖为中心的一定程度的内聚性和较强的封闭度。如果把它当做一座大型的天然山水园,它的成景和得景虽然也有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的,但一般都难于超过本身景域之外。也就是说,较少“园”外借景的可能。清漪园的前山前湖景区则不然,万寿山屏列于北,前湖横陈于南,成北实南虚之势。景观的开阔度很大,外向性亦很强,为园外借景创设了极优越的条件。
从这两种情况,可以看出,清漪园的园林造景是如何“略师其意”地汲取杭州西湖的风景之精粹,再结合本身的特点而又“不舍己之所长”
分区
前山前湖景区(万寿山南坡、昆明湖)
中央建筑群以佛香阁为中心,佛香阁也是前山前湖景区的构图中心。
昆明湖三大岛:治镜阁、藻鉴堂、南湖岛构成“一池三山”的皇家园林理水的传统模式。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具备一池三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也是硕果仅存的一座。
后山后湖景区
占据全园面积的12%。后山即万寿山北坡。后湖即界于山北麓与北宫墙之间的一条河道。
这个景区的自然环境幽闭多于开朗,故景观以幽邃为基调。
位于后山东麓平坦地段上的惠山园和霁清轩则是两座典型的园中之园,前者以江南名园寄畅园为蓝本而建成。
惠山园(后谐趣园)和寄畅园的写仿关系
首先是“肖其意于万寿山之东麓”选择一处地貌环境均与寄畅园相似的建园基址。
借景于西面的万寿山,颇类似于寄畅园相似之借景锡山。
园林本身的设计也以寄畅园为蓝本。
园内水池一侧还有类似寄畅园八音涧的那样逐层跌落的流泉“玉琴峡”;
惠山园的主体建筑物,它所处的位置和局部环境很像寄畅园的嘉树堂;
寄畅园内的土石假山宛若园外真山的余脉,惠山园也有类似的情况。池北岸的假山与园西侧的万寿山气脉相连,因而更增加了前者的神韵。
这两座园林的理水手法也很相似,都以水面作为园林的中心。水面的大小和形状差不多,横跨水面的知鱼桥与七星桥的位置、走向亦大致相同。
寄畅园的建筑疏朗,以山水林木之美取胜,具有明代和清初江南私家园林的典型风格;惠山园也具备这样的风格,因而成为当年清漪园内最富于江南情调的一座园中之园。
惠山园水池的四个角位都有跨水的廊、桥分出水湾与水口,增加了水面的层次,意图与寄畅园的也是相同的。
光绪重建的颐和园
重建的方式(四种)
1、按原状恢复;
2、改建:在原来的基址上改变个体建筑和群体布置的形式,相应的建筑的使用功能也就有所不同;
如:谐趣园
改建后的谐趣园,建筑的比重较大。由于庞大的涵远堂的建成,建筑的重心转移到池的北岸。对比之下,水体和园林空间的尺度感都变小了。
谐趣园的建筑群体布局也有其独到和可取之处
1、建筑群有正、变的秩序感,建筑物数量虽多却不流于散乱。两条对景轴线把它们有秩序的组织在一起,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条是纵贯南北、自涵远堂至饮绿亭的主轴线,这条轴线往北延伸到小园林“霁清轩”;另一条是入宫门与洗秋轩对景的次轴线。
2、园林建筑的形式及其组合手法丰富多采。
3、扩建;
4、增建:在原来的空地上另建新的房屋,这种情况以宫廷区和万寿山东麓一带最多,往往见缝插针,甚至破坏了原来的地貌。
评价
第一、大体上沿袭清漪园的规划布局,虽然已不完整但精华部分仍然保存,在一定程度上尚能够代表清代皇家园林鼎盛时期的特点和成就。
第二、总体规划的某些局部变动、改建后景点的经营和景观的组织,大部分都远逊色于乾隆当年的艺术水平,甚至出现不少败笔。
皇家园林的主要成就
清代的乾、嘉两朝,皇家园林的建设规模和艺术造诣都达到了后期历史上的高峰境地。精湛的造园技艺结合于宏大的园林规模,使得“皇家气派”得以更充分地凸显出来,因此,乾、嘉时期皇家造园艺术的精华差不多都集中于大型园林,尤其是大型的离宫御苑。
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
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
全面的引进江南园林的技艺;
1、引进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
2、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
3、具体仿建名园。
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
江南的私家园林
扬州
代表作品:片石山庄、个园、寄啸山庄、小盘谷、余园。
扬州园林的集中地在城外西北郊保障河一带的河湖风景地。
另一处集中地在城外西南古渡桥附近;九峰园。
廋西湖带状园林集群:乾隆时期的扬州,西北郊保障湖一带,别墅园林尤为兴盛,鳞次栉比,罗列两岸,园林一座紧邻着一座,它们之间几无尺寸隙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达十余公里的“廋西湖”带状园林集群。
廋西湖不仅是私家园林荟萃之地,也是一处具有公共园林性质的水上游览区。
园林实例
小盘谷
小型宅园
个园
正厅“宜雨轩”,俗称“桂花厅”。
“抱山楼”登楼可俯瞰全园。
“扬州以园亭胜,园亭以叠石胜”个园的假山即是例证。个园叠山的立意颇为不凡,它采取分峰用石的办法,创造了象征四季景色的“四季假山”,分峰用石又结合不同的植物配置:春景为石笋与竹子,夏景为太湖石山与松树,秋景为黄石山与柏树,冬景的雪山石不用植物象征荒漠疏寒,则四季景观特色更为突出。
表现了画论“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廋西湖
原名保障河,也就是扬州旧城北门之外的冶春园直到蜀岗平山堂的一段河道。
《扬州画舫录》李斗
丁溪四座园林——卷石洞天、西园曲水、冶春诗社、倚红园。
苏州
代表:留园(原寒碧山庄)、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苏州四大名园)
中国古典园林中晚期宅园的代表作品
此外,城内还有耦园、怡园、环秀山庄、半园、残粒园、畅园、鹤园
园林实例
退思园
船厅:闹红一舸;
主体建筑物:退思草堂;
18年填空题:退思园的船厅和主体建筑物的名称
水池西侧的“水芗榭”与对岸的“眠云亭”隔水相望,登亭可俯瞰全园。
池南之“沽水生凉”轩亦贴水而筑,轩内安装大镜反映湖面之景。
退思园的布局比较疏朗,中央的水池面积不大但曲岸参差,山石花木穿插得宜。环池的建筑物均贴近水面,尺度显得很亲切,被誉为“贴水园林”。
网师园
是一座紧邻邸宅西侧的中型宅园。邸宅共有四进,第一进轿厅和第二进大客厅为外宅,第三进“撷秀楼”和第四进“五峰书屋”为内宅。
园林南半部的主要厅堂“小山丛桂轩”。
水池北岸是主景区内建筑物集中的地方,“看松读画轩”与南岸的“濯缨水阁”遥相呼应构成对景。
六方亭“月到风来亭”。
临水的廊屋“竹外一枝轩”。
竹外一枝轩的东南为小水榭“射鸭廊”,它既是水池东岸的点景建筑,又是凭栏观赏园景的场所。
正厅为书斋“殿春簃”。
拙政园
全园包括三个部分:西部的补园、中部的拙政园紧邻于各自邸宅之后,呈前宅后园的格局,东部重加修建为新园。是一座大型的宅园。
园中之园“枇杷园”。
中部拙政园
中部的拙政园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所在,它的主景区以大水池为中心。水面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散处则以曲折取胜。
池中垒土石构成东、西两个岛山,把水池分划为南北两个空间。西山较大,山顶建长方形的“雪香云蔚亭”;东山较小,山后建六方形的“待霜亭”藏而不露,与前者成对比之烘托。这岛山一带极富于苏州郊外的江南水乡气氛,为全园风景最胜处。
西山的西南角建六方形“荷风四面亭”,它的位置恰在水池中央。
园中部的主体建筑物“远香堂”,它与西山之上的雪香云蔚亭隔水互成对景,构成园林中部的南北中轴线。
廊桥“小飞虹”横跨水上,过桥往南经方亭“得真亭”,又有水阁三间横架水面,名“小沧浪”。它与小飞虹南北呼应,配以周围的亭、廊构成一个空间内聚的独立幽静的水院。
舫厅“香洲”,它的后舱二楼名“澄观楼”。
水池最西端半亭“别有洞天”,它和水池最东端的小亭“梧竹幽居”遥相呼应成对景,形成了主景区的东西向的次轴线。梧竹幽居亭的四面均为月洞门,在亭内透过这些洞门可以收纳不同的框景。
中部的拙政园,水体约占园面积的五分之三。水面广,故建筑物大多临水,籍水赏景,因水成景。园中部的建筑布局采用“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的办法,以次景区的“密”来反衬主景区的“疏”;既保证了后者的宛若天成的大自然情调,又解决了因园林建筑过多而带来的矛盾。中部的拙政园是典型的多景区、多空间复合的大型宅园,园林空间丰富多变、大小各异。
西部补园
西部的补园也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呈曲尺形,以散为主、聚为辅。池中小岛的东南角正当景象比较开阔的转折部位,临水建扇面形小亭“与谁同坐轩”,此亭形象别致,具有很好的点景效果,同时也是园内最佳的观景场所。凭栏可环眺三面之景,并与其西北面岛山顶上的“浮翠阁”遥相呼应构成对景。
宜两亭与倒影楼隔池相望,互成对景;既可俯瞰西部园景,又能邻借中部之景,故名“宜两”。
宜两亭的西侧,便是西部的主体建筑物“鸳鸯厅”。厅的中间用隔扇分隔为南北两半。南半厅名“十八曼陀罗馆”,北半厅名“三十六鸳鸯馆”。
馆之西,渡曲桥为临水的“留听阁”,与水面南端建置的小型的点景建筑“塔影楼”,构成南北呼应的对景线。
全园的最高点“浮翠阁”。
留园
园林紧邻于邸宅之后,分为西、中、东三区。三区各具特色: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以山、水见长,东区以建筑取胜。如今,西区已较为荒疏,中区和东区则为全园之精华所在。
中区的东南大部分开凿水池、西北堆筑假山,形成以水池为中心,西、北两面为山体,东、南两面为建筑的布局,这是留园中的一个较大的山水景区。
北山上建六方形小亭“可亭”作为山景的点缀,同时也是一处居高临下的驻足观景场所。
池南岸建筑群的主体是“明瑟楼”和“涵碧山房”成船厅的形象。它与北岸山顶的可亭隔水呼应成为对景,这是在江南宅园中最为常见的“南厅北山、隔水相望”的模式。
留园东区又分为西、东两个部分,“五峰仙馆”和“林泉耆硕之馆”分别为这两部分的主体建筑物。
东区的东部,正厅“林泉耆硕之馆”为鸳鸯厅的做法。厅北是一个较大而开敞的庭院,院当中特置巨型太湖石“冠云峰”。
留园的景观,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丰富的石景,二是多样变化的空间之景。
杭州
杭州也是江南园林集中地之一
刘庄(水石居)、高庄(红栋山庄)、郭庄(汾阳别墅)、西泠印社(山地小园林)
郭庄
正厅名“香雪分春”。
宅园在住宅的北、东,全部濒临于西湖。北面是宅园的主体部分,当中为略方型的水池,自东北角上引来西湖之水。水池的四面建置堂榭、游廊等,结合山石堆叠而呈环抱之势,池岸曲折有致,花木扶疏,总体布局很像苏州的网师园。
“景苏阁”二层楼,是园林的主体建筑物和构图中心。
东北角的水口处叠石为假山,山顶建小亭“佇云亭”
西泠印社
原为清代孤山行宫的一部分,后来改做篆刻家聚会之所,位于孤山顶之西端。建筑物依山就势,围绕着一泓清池作灵活随宜之布局。
“西照阁”位于南端,临崖而建,在这里凭栏俯瞰西湖,得景最为开阔。水池东面以岩石为基建“题襟阁”,阁之北为小楼“鹤庐”,水池的西北面为“观乐楼”和“石室”。
吴兴绮园
南面的“潭影轩”是全园的主要厅堂,池北岸建“醉吟亭”,西北角上建水榭“卧红水阁”;北山之巅为全园制高点,建“依云亭”可俯瞰全园之景。
海宁安澜园
上海的豫园
江宁织造署园
北方的私家园林
且园、半亩园、蝶梦园、天春园、余园、崇礼花园、那桐花园、可园、醇亲王府园、礼亲王府、乐善园、淑春园、蔚秀园、鸣鹤园、朗润园、集贤院、熙春园(清华园)、近春园、礼王园、
岭南的私家园林
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禺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号称粤中四大名园。
梁园
包括“十二石斋”“寒香馆”“群星草堂”“汾阳草庐”四部分。
梁园总体规划的特色在于住宅、祠堂、园林三者的巧妙合理的组合,不落一般宅园的俗套。园林设计以置石石景和水景见长。
其南之庭分别为石庭、水庭、山庭鼎列,最能体现岭南园林的神韵,也是很有个性的一处园中之园。
可园
该园的布局纯为建筑物围合而成的庭园格式,一共有三个互相联系着的大小庭院,前庭包括门厅、轿厅、客厅等,庭院内堆叠珊瑚石假山一组名“狮子上楼台”。
园林的主体建筑“亚子楼”及“可楼”,为全园的构图中心。
总观可园的规划,建筑占较大比重,其布局呈不规则的连房广厦的庭园格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尚属于少见的例子。
余荫山房
小型宅园;
西北部以一个方形水池为中心,池北的正厅“深柳堂”面阔三间。深柳堂隔水与池南的“临池别馆”相对应,构成西半部这个庭园的南北中轴线。
水池的东面为一带游廊,当中跨拱形亭桥一座。此桥与园林东半部的主体建筑“玲珑水榭”相对应,构成东西向的中轴线。
东半部面积的较大,中央开凿八方型水池,有水渠穿过亭桥,与西半部的方形水池沟通。八方形水池的正中建置八方形的“玲珑水榭”,八面敞开,可以环眺八方之景。
余荫山房的总体布局很有特色,两个规整形状的水池并列组成水库,水池的规整几何形状受到西方园林的影响。余荫山房的某些园林小品,运用了西洋的做法。
园林南部为相对独立的一区“愉园”,是园主人日常起居、读书的地方。
私家园林的综述
后成熟期的私家园林,就全国范围的宏观而言,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三大风格鼎歭的局面。
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这三大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各自造园要素的用材、形象和技法上,园林的总体规划也多少有所体现。
江南园林
叠山石料的品种很多,以太湖石和黄石两大类为主。石的用量很大,大型假山石多于土,小型假山几乎全部叠石而成。
园林植物以落叶树为主,配合若干常绿树,再辅以藤萝、竹、芭蕉、草花等构成植物配置的基调,并能够充分利用花木生长的季节性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
园林建筑则以高度成熟的江南民间乡土建筑作为创作源泉,从中汲取精华。
江南园林建筑的个体形象玲珑轻盈,具有一种柔媚的气质。
园内有各式各样的园林空间:山水空间、山石与建筑围合的空间、庭园空间、天井。
居于三大地方风格之首席,足以代表这个时期民间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北方园林
建筑的形象稳重、敦实,再加上冬季寒冷和夏季多风沙而形成的封闭感,别具一种不同于江南的刚健之美。
因北方相对于南方,水资源匮乏,因而水池的面积都比较小,甚至采用“旱园”的做法。这不仅使得水景的建置受到限制,也由于缺少挖池的土方致使筑土为山不能太多、太高。
北京园林叠山多为就地取材,运用当地出产的北太湖石和青石。这两种石材的形象均偏于浑厚凝重,与北方建筑的风格十分协调。
植物配置方面,观赏树种比江南少,尤缺阔叶常绿树和冬季花木。但松、柏、杨、柳、榆、槐和夏秋三季更迭不断的花灌木如丁香、海棠、牡丹、芍药、荷花等,却也构成了北方私家园林植物造景的主题。
园林的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的运用较多,更赋予园林以凝重、严谨格调。园林的空间划分比较少,因而整体性较强,也不如江南私园之曲折多变化。
岭南园林
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且多数是宅园,一般为庭院和庭园的组合,建筑的比重较大。
庭院和庭园的形式多样,他们的组合较之江南园林更为密集、紧凑,往往连宇成片。这是为了适应炎热气候而取得遮阴的效果。
建筑物的平屋顶多有作成“天台花园”的,既能降低室内温度,又可美化园林环境。
为了室内降温而需要良好的自然通风,故建筑物的通透开敞更胜于江南,其外观形象当然也就更富于轻快活泼的意趣。
建筑的局部、细部很精致,尤其装修、壁塑、细木雕工见长,而且多有运用西方样式的,甚至整座的西洋古典建筑配以传统的叠山理水,亦别饶风趣。
叠山常用英石包镶,即所谓“塑石”的技法,因而山体的可塑性强、姿态丰富,具有水云流畅的形象。在沿海一带,也有用石蛋和珊瑚礁石叠山的,则又别具一格。叠山而成的石景分为“壁型”和“峰型”两大类:前者的主要特征是逶迤平阔,由几组峰石连绵相接组成,没有显著突出的主峰;后者的主要特征是顶峰突出,山径盘旋,造型险峻而富于动势。
小型叠山或石峰特置与小型水体相结合而成的水石庭、水局,尺度亲切而婀娜多姿,乃是岭南园林之一绝。
岭南地处亚热带,观赏植物品种繁多,园内一年四季都是花团锦簇、绿荫葱翠。除了亚热带的花木之外,还大量引进外来的植物。
老榕树大面积覆盖遮蔽的阴凉效果尤为宜人,亦堪称岭南园林之一绝。
就园林的总体而言,建筑的意味较浓,建筑形象在园林造景上起着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综述
技巧性更胜于思想性是成熟后期的私家造园活动的总趋向。
另一个趋向则是宅园的突出发展,各地的名园绝大多数都属于宅园的范畴。
这个时期的私家园林,留下大量优秀的、技巧娴熟的作品,但也脱不开时代艺术思潮和社会风尚的影响,暴露其过分拘泥于形式和技巧、流于人工味过于浓重的“人造自然”的负面倾向。这种矛盾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园居活动频繁,园林已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的游憩场所,转化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娱于园”的概念上升为造园的主导,因而园内的建筑物的类型、数量势必随之而增多。
2、宅园的性质有了一些变化,园林与邸宅的关系比之宋、明更为密切。一方面是邸宅向园林延伸,而赋予后者以可游可居的多功能活动中心的职能;另一方面,邸宅也在一定程度上园林化,普遍出现用山石花木点缀的庭院。
3、园内用石筑山较之以往更为普遍,固然由于园地小、空间划分多,不宜于放坡垒筑土山,但与社会上流行的以造园来争奇斗富的风气也有一定的关系。
4、园林的植物,比较更注重其配置的艺术效果,不太重视栽培技术。
5、宋代开始运用景题,赋予园林以标题的性质,仿佛绘画的题款,它直接通过文学形式来抒发园主人的情怀,传达创作者的审美信息,加深鉴赏者对园景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使得园林的意境更为深化。它把文学艺术与造园艺术完美的结合起来,这是文人园林的主要成就之一。成熟后期,文人园林风格涵盖私家园林,沿袭并发展了这个传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景题都能给予游人以艺术的享受。
6、造园活动虽然十分广泛,实践经验却未能总结、提高到理论的概括。造园理论趋于萎缩,再没有出现过明末清初那样的理论著述的力作,当然更无在此基础上加以进一步地科学化发展。
小结
这一时期的造园活动情况,大致概括为六个方面
一、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封建王朝末世的盛衰消长。大型园林的总体规划、设计有许多创新,全面的引进江南民间的造园技艺,形成南北园林艺术的大融糅,为宫廷造园注入了新鲜血液。离宫御苑这个类别的成就尤为突出而引人注目,出现了一些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优秀的大型园林作品。
二、民间私家园林一直承袭上代的发展水平,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歭的局面,其他地区的园林受到三大风格的影响,又出现各种亚风格。
三、宫廷和民间的园居活动频繁,“娱于园”的倾向显著。园林已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为主的游憩场所,转化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同时又受到封建末世的过分追求形式美和技巧性的艺术思想的影响。
四、公共园林在上代的基础上,又有长足的发展。
五、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再没有出现像明末清初那样的有关园林和园艺的略具雏形的理论著作,当然更谈不到进一步科学化的发展。
六、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西方园林文化开始进入中国。
15年填空题:岭南四大名园
18年填空题:扬州个园四季假山分峰用石
18年简答题:从选址和布局说明寄畅园和惠山园的写仿关系
19年名词解释:避暑山庄
16年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