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认知觉醒》读书笔记
你是否也曾心怀美好,四处探索,结果毫无起色,徒增烦恼,越努力越迷茫;成长的本质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清晰,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激发和保持自我提升的认知动力。运用认知的力量克服天性,在不同阶段,收获更好的自己
编辑于2022-06-30 10:30:12《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一书,是利用系统思维解决问题和有效表达的实操书籍,作者从”系统思维的必要性、用框架解决问题、自上而下的表达“三个方面出发,通过大量案例引导读者逐层构建思维框架,熟练掌握系统思维的运用,最终形成个人知识体系 本书案例干货很多,详细内容可见思维导图
本书是豆瓣管理学图书的NO.1,说是职场圣经都不为过,作为管理学知识的入门读本,每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作者彼得·德鲁克,是管理学科开创者,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本书提出管理者可以从时间管理、重视贡献、用人所长、要事优先、有效决策这五个方面训练学习,通过自我管理实现卓有成效,具体内容可参考导图。
“宋茶研究的巅峰之作”,书中涵盖了宋代点茶茶艺及茶具的详细介绍、贡茶及赐茶制度对宋代政治的影响、宋茶与社会日常生活、宋茶相关书画作品以及宋代茶书汇总。 虽然这是一本关于宋茶的书籍,但范围并不局限于宋代,作者对如采茶习俗、生产过程、保藏方法、点茶程序、分茶和斗茶技艺、茶具形制和系列等做了历史比较;同时,书中对宋代贡茶和赐茶、茶与古人生活、茶与佛教、茶与书画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辨。如果读完对中国茶文化感兴趣,还可以根据书中参考的文献进行深度阅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一书,是利用系统思维解决问题和有效表达的实操书籍,作者从”系统思维的必要性、用框架解决问题、自上而下的表达“三个方面出发,通过大量案例引导读者逐层构建思维框架,熟练掌握系统思维的运用,最终形成个人知识体系 本书案例干货很多,详细内容可见思维导图
本书是豆瓣管理学图书的NO.1,说是职场圣经都不为过,作为管理学知识的入门读本,每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作者彼得·德鲁克,是管理学科开创者,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本书提出管理者可以从时间管理、重视贡献、用人所长、要事优先、有效决策这五个方面训练学习,通过自我管理实现卓有成效,具体内容可参考导图。
“宋茶研究的巅峰之作”,书中涵盖了宋代点茶茶艺及茶具的详细介绍、贡茶及赐茶制度对宋代政治的影响、宋茶与社会日常生活、宋茶相关书画作品以及宋代茶书汇总。 虽然这是一本关于宋茶的书籍,但范围并不局限于宋代,作者对如采茶习俗、生产过程、保藏方法、点茶程序、分茶和斗茶技艺、茶具形制和系列等做了历史比较;同时,书中对宋代贡茶和赐茶、茶与古人生活、茶与佛教、茶与书画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辨。如果读完对中国茶文化感兴趣,还可以根据书中参考的文献进行深度阅读。
概述
导读
推荐指数
4
阅读时长
4h
分类
心理学|自我提升|学习方法
作者
周岭,作家,自媒体人,心智探索者,另著有《认知驱动》
前提
越努力,越迷茫——醒着的睡着的人
心怀美好,四处探索,毫无起色,徒增烦恼。错误行动前提①必须看到明确结果②短期快速改变
18岁时,以为30岁会事业有成,美好会随之而来,就这样迷迷糊糊到了30岁,发现自己并没有变得特别,只是在不断的服从社会规则,开始随波逐流,甚至感觉自己对这个世界已经无能为力了。
于是我一边焦虑急躁,一边被动接受这无趣又平庸的人生。我努力挣脱这种感觉,想勤奋,却敌不过惰性;想努力,却总是陷入消极的状态;想提升,面前总是谜团重重,越努力,越迷茫
知识点
直面天性,让理智觉醒
保持元认知,让决策觉醒
保持专注,让注意力觉醒
深度学习,让思维觉醒
目标清晰,让认知觉醒
多视角看问题,让正反馈觉醒
底层逻辑
运用认知的力量去克服天性,彻底走出迷茫和焦虑
成长的本质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清晰,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激发和保持自我提升的认知动力,这样才能在不同阶段,收获更好的自己
直面天性,学会延迟满足
现象
既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即时满足),能力与欲望差距过大
原理
三重大脑: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认知)
此处其实也是大脑的两个系统——快系统和慢系统
大脑系统的构成导致我们大多时候都受本能和情绪的控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合理化
解决
我们并不是要用意志力对抗本能和情绪,而是通过提升认知来强化理智脑,完成从即时满足——延迟满足的能力过渡
选择正确的方向——刻意练习——扩大舒适区边缘(延迟满足)
成长权重比
我们容易停留在关注学习量,是因为读大量书、制定一个计划表很容易实现,但实际并未涉及思维及认知的改变,但它达到了即时满足(我学习了),大脑对看书这个行为进行了合理化
学习曲线
善用潜意识,扩大舒适区
现象
明明想去学习,转身拿起手机;明明知道担忧毫无意义,却忍不住陷入焦虑
原理
我们的潜意识在起作用,这种防御模式让我们会基于本能而非从成长的角度去行动,所以导致感到模糊。
解决
我们应该克服潜意识里舒适圈、回避痛苦、逃避不确定性等负面影响,也应该利用它感性的力量去寻找目标,进而激发新的思路
克服认知模糊
不断明确并专注于核心困难来提升学习思考能力(舒适圈)
克服情绪模糊
正视痛苦,拆解烦恼一层层分析,避免扩大其边界(回避痛苦)
消除行动模糊
设置清晰、具体、细化的目标,建立单一选择通道(逃避不确定性)
找到最触动自己的点,尽可能去实践、改变,进而克服模糊
时刻自我审视,主动控制
元认知的路径
观察+反思+判断+选择
多维度、多角度发现自我
解决
在面临选择的节点上留出时间,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并做出清晰明确的主张,选择最重要的那件事
当下: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主张
当天: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
长远:思考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不同时间维度
专注当下,深度沉浸
现象
身体做着A,脑子却想着B,行动和感受不统一,无法形成反馈闭环
解决
身心合一,回归当下,利用刻意练习建立主动沉浸的行为模式
分心时启动元认知
干更有趣的事?干更舒适的事?
有定义明确的目标,将其具体、细化
练习时保持极度专注,当陷入困局时学会重新启动
把注意力转移到不相干的任务上几分钟,是为了避免定势效应,开启发散性思维,此处可参考《七堂思维成长课》
及时获得有效的反馈
始终在拉伸区联系
刻意练习
早冥读写跑
《睡眠革命》
《如何阅读一本书》
《写作7堂课》
每日反思
目的是改变,而非形式的完美
尽量提炼知识点和行动点
建立明确、具体的行动清单
对自己极度坦诚,深挖真实想法
通过阅读获取触动点
选择合适的记录载体
方法
符合触动学习法,找到触动点,处于舒适拉伸区的感悟
运用元认知,自我审视,找到更好的角度
符合刻意练习原则
提高感知细节的能力
有助于正式痛苦,学会行动与情绪分离
多视角看问题,保持正面情绪
多视角分析,避免偏见,向上升级,向下兼容
增高心智带宽
保持环境觉知,理智选择
保持目标觉知,少即是多
保持欲望觉知,审视决策
保持情绪觉知,谨慎决定
保持闲余觉知,自我设限
动机转移,寻找事情背后能给你正面反馈的动机
能让你变好
很好玩
要事优先,持续行动
现象
早晨起床后先刷视频,迷失其中,产生负的增强回路,导致没有行动力
原理
注意力遵循“增强回路”规律,最初的选择会影响行为自动增强的方向,在一天开始前,我们应该遵循要事优先原则,拆分写下具体、清晰的小目标,遵循要事优先原则,带着不计得失的心态先行动起来,避免光想不做
注意力增强回路起点做选择规律
解决
早晨起床后人的精力是最旺盛的,避开轻松和娱乐的吸引,先做重要的事,使精力呈聚合状态并自动增强,有利于进入高效状态
将目标转化为行动有助于我们多维度、多层次的看世界,否则将是二维的、扁平的
扩大拉伸区,深度学习
现象
一开始就设定很高很远的目标,并希望短时间完成,将自己推入困难区,导致无法坚持、效率过低
原理
速成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遵循匹配原则,在舒适区边缘持续练习,进而扩大拉伸区,进入深度学习模式;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建立关联,筛选那些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整合,建立个人认知体系。在此过程中,建议只做行动记录,设下限不设上限,保持内在学习动机,避免为了完成任务需求盲目打卡;同时应该通过奖励机制、正向情绪收集,来建立高效的正反馈回路,保证学习的愉快性;最后学会主动休息,扩大自己的学习高效区
解决
从被动学习→主动学习
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去解读新知识,输入→输出
获取并亲自研读高质量的知识
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结合生活反思、总结、升华
深度学习
建立关联新知模型
明确已有兴趣或需求,得出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加大输入
时刻保持好奇心
在好奇心上思考已有知识的关联
关联新知
建立个人认知体系
运用“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筛选有效知识建立框架树
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清楚
在需要的时候提取出来
将其练习或使用到日常生活
寻找有效触动点
正向反馈
通过奖励机制等正向的事物,激活情绪脑,从而建立持续、有效的正反馈回路
避免任务心态,避免为了完成认知闭合需求导致动机或目标转移
只做行动记录,不做打卡展示,将注意力集中在活动本身而非完成任务上
设下限,不设上限,时刻保持学习的内在动机
完成目标没有负担,在学习上时刻处于发现模式,具体可参考《微习惯》
正确打卡
轻松者、刻苦者的精力变化 学习高效区对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