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免疫学
本图概括了医学免疫学的大部分知识点,有助于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2-07-01 20:37:11医学免疫学
固有免疫
固有免疫系统组成
组织屏障及其主要作用
皮肤粘膜屏障:包括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微生物屏障。
体内屏障:包括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种类
包括来源于骨髓共同髓样前体的经典固有免疫细胞和来源于骨髓共同淋巴样前体的固有淋巴样细胞和固有淋巴细胞
固有免疫细胞表达的模式识别受体及其识别结合的相关配体
模式识别受体
病原相关模式分子
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作用
经典固有免疫细胞
主要包括巨噬细胞,经典树突状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
巨噬细胞表面受体/分子及其介导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经典树突状细胞及其主要作用,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及其主要作用,滤泡树突状细胞及其主要作用。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分布,表面受体和主要生物学作用。
固有淋巴样细胞
固有淋巴样细胞亚群特征及其主要功能。
NK细胞表面杀伤活化/抑制受体及其识别的配体
NK细胞对肿瘤或病毒感染靶细胞的识别及其活化和对靶细胞的杀伤破坏机制。
固有淋巴细胞:包括NKT细胞, δT细胞,B1T细胞
固有淋巴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表面抗原识别受体在产生和功能特性方面的主要差异。
固有淋巴细胞对肿瘤或病毒感染靶细胞和抗原的识别及其介导产生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
协助效应t细胞进入感染或肿瘤发生部位。
协同效应t细胞和抗体发挥免疫效应。
适应性免疫
细胞免疫
T淋巴细胞
T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
阴性选择获得中枢免疫耐受
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TCR-CD3复合物
TCR:T细胞通过TCR识别抗原。
CD3:将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传导到t细胞内。
CD4和CD8 辅助TCR识别抗原和参与t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因此又称为TCR的共受体。
CD4:与MHC1类分子结合
CD8:与MHC2类分子结合
共刺激分子
CD28-CD80/86
CTLA4-CD80/CD86
CTLA-4胞质区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序列,下调或终止t细胞的活化
T细胞的亚群及其功能
根据CD分子分亚群
CD4+T细胞
识别抗原受MHC2类分子限制 活化后分化为th细胞和Treg细胞 辅助或抑制免疫应答 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
CD8+T细胞
识别抗原受MHC1类分子限制 活化后分化为TC细胞 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根据功能特征分亚群
Th1和Th2
Th1促进细胞免疫,Th2促进体液免疫 Th1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Th2介导速发型超敏反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过程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受MHC分子的限制性
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T细胞的完全活化有赖于抗原信号和共刺激信号的双重信号激活以及细胞因子(第三信号)的作用。
T细胞的免疫效应和转归
免疫效应
Th1的效应
一是直接通过接触诱导CTL分化
二是通过释放的细胞因子募集和活化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诱导细胞免疫反应,又称为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或迟发性炎症反应(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缺乏针对性,间接杀伤靶细胞的同时损伤正常组织。)。
CTL的效应
过程
效-靶细胞的结合:MHC1类分子的限制。
CTL的极化:胞浆颗粒向效-靶细胞接触部位重新排列和分布。
致死性攻击:
穿孔素导致靶细胞裂解 颗粒酶导致靶细胞凋亡 FasL与Fas结合导致靶细胞凋亡 分泌TNF导致靶细胞凋亡
T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抗感染,抗肿瘤,免疫病理作用,免疫调节作用
体液免疫
B淋巴细胞
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能特异性结合抗原。
Igα/Igβ(CD79a/CD79b)
胞质区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序列,通过募集下游信号分子,转导抗原与BCR结合所产生的信号。
B细胞共受体
B细胞表面的CD 19和CD 21及CD 81非共价相连,形成b细胞的多分子共受体,增强BCR与抗原结合的稳定性并与Igα/Igβ共同传递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共刺激分子
共刺激分子产生共刺激信号即第二信号 CD40与CD40L的结合是B细胞活化的最重要的第二信号。
B细胞的分类:B1细胞参与固有免疫,B2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B细胞的功能(主要是B2细胞)
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 抗原提呈 免疫调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过程
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B细胞活化(双信号) B细胞的增殖和终末分化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的分类
白细胞介素:介导白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干扰素:抑制病毒复制,激活免疫应答
肿瘤坏死因子:细胞凋亡,刺激炎症
集落刺激因子:造血干细胞分化
趋化因子:介导细胞趋化作用
生长因子:组织细胞生长发育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基本特征:小分子 高效性 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 可以诱导产生且合成具有自限性。 半衰期短 效应范围小,绝大多数为近距离发挥作用。
作用方式:自分泌 旁分泌 内分泌(不是分泌的主要方式)
功能特点:多效性 重叠性 协同性 拮抗性 网络性
补体
广泛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 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酶蛋白反应系统。
补体的激活途径
经典途径
激活过程:1.识别阶段 2.活化阶段 3.膜攻击阶段
旁路途径:最迅速
凝集素途径:急性期反应
三条途径的异同点
相同点
共同的末端效应,形成MAC(C5b6789) C3具有反馈放大效应 补体活化的级联反应
不同点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细胞毒作用 调理作用 炎症介质作用 清除免疫复合物 其他功能(免疫调节,辅助b细胞活化,参与适应性免疫 与血液中凝血,纤溶,激肽等其他系统有关)
抗体
B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值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 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四条肽链(两重两轻)通过二硫键连接的Y型单体。
重链与轻链
可变区与恒定区
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别称为Vh和Vl。各有三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称为高变区: 该区域形成与抗原表位相补的空间构象,又被称为互补决定区。
重链和轻链的恒定区分别称为Ch和Cl IgG,IgA,IgD重链恒定区有三个结构域, IgM,IgE重链恒定区有四个结构域
铰链区
位于Ch1和Ch2之间
IgM和IgE无铰链区
水解片段
抗体的功能
V区的功能:识别和特异性结合抗原 可以中和毒素
C区的功能
激活补体
结合Fc受体
调理作用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介导I型超敏反应
穿过胎膜和胎盘
其他:调节免疫细胞功能
各类抗体的特性和功能
IgG:含量最多,抗感染主要,唯一能通过胎盘,半衰期最长 调理作用最强,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
IgM:分子量最大,人类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的Ig 体液免疫应答最先产生的抗体 唯一能在胎儿时期产生的抗体 激活补体能力最强 新生儿脐带血中IgM含量升高提示宫内感染 天然ABO血型抗体是IgM 未成熟b细胞表达IgM
IgA:
血清型:IgA
分泌型:SIgA
存在于粘膜表面,也可存在于母乳,唾液,眼泪等分泌液中。
在粘膜局部的抗感染免疫中有重要作用。
IgD:mIgD是成熟b细胞的标志,也是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
IgE:血清中含量极低 对抗寄生虫 超敏反应
抗原
基本特性
免疫原性: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反应物质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表位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
交叉反应普遍存在(不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抗原的种类
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
胸腺依赖性抗原 TD-Ag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大分子化合物,血清蛋白等 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必须依赖t细胞的辅助。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TI-Ag
某些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
根据抗原与抗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异嗜性抗原 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1.解释了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 2.借助异嗜性抗原进行临床诊断。
异种抗原 来自于另一种物种的抗原。
临床治疗用的马血清抗毒素,既含有特异性抗体可中和毒素,又同时为异种抗原 可刺激人体产生抗马血清抗体,反复使用可导致超敏反应。
同种异性抗原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的不同抗原。
ABO血型系统 RH系统 HLA
自身抗原 感染,理化,药物因素导致自身组织细胞成分发生改变和修饰
独特性抗原
根据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分类。
内源性抗原
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 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
外源性抗原
指细菌蛋白等外来抗原通过胞吞,胞饮和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抗原提呈细胞 在内体溶酶体中被降解为抗原肽与mhc二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提呈于抗原提呈细胞的表面 被CD4阳性T细胞的TCR所识别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超抗原
佐剂
丝裂原
绪论
免疫系统
组成
功能
免疫防御
防止外来病原体的入侵,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
过弱:免疫缺陷 过强:超敏反应
免疫监视
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突变产生的肿瘤细胞,衰老和死亡的细胞。
过弱:肿瘤的发生
免疫自稳
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失调: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
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功能: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免疫调节作用 3.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
骨髓
骨髓是各类血细胞的发源地,也是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 b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功能: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后产生抗体的主要部位。
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
脾脏
MHC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一组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决定 移植组织是否相容紧密连锁的基因群。人的mhc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复合体, 其编码的产物称为HLA分子或HLA抗原。
HLA基因复合体位于人的第六号染色体上 经典的HLA1类基因座包括B,C,A三个座位 HLA2类基因座由DP,DQ,DR三个亚区组成
MHC基因的遗传特性
多态性 单元性 连锁不平衡
HLA分子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只具有免疫反应性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