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文学史 第五章 第四、五节
汉语言文学自考科目,现代文学史 第五章 第四、五节,根据考试大纲制作完成,不用看书直接拿来背就行,我就是背这个通过的,其他科目和章节都有,会陆续发布,可先关注。
编辑于2022-07-07 13:32:51第五章 第四节 新时期散文
新时期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
散文的复苏首先是从悼念性的文章开始的。
新时期散文创作的代表性作家及作品
巴金《随想录》的思想价值
《随想录》是巴金文学道路上的又一座丰碑,也是新时期散文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树立了说真话的榜样。“说真话”是《随想录》最为显著的特色。总共 150 篇,是巴金“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
强烈的“说真话”的意识促使巴金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严格的自审和反思;把自审上升到对整个民族的审视的高度,从而形成了《随感录》在更深层次上的忧患意识和反思精神;通过对亲朋故人的哀思,控诉了造成许多人间悲剧的“文革”。《随感录》在“无技巧”的境界中,自有一种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
张中行散文创作的内容和艺术特征
张中行的“三话”运笔随意,语言平实自然,以真面目示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闲话”风格。 90 年代以来,以随笔的方式谈论、评说民国人物成为一股潮流,而张中行的《负暄琐话》这种意义上是这种潮流的滥觞。
余秋雨散文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1)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深沉的文化忧患意识。主要来源于两个原因,一个是作者对中国文化自身先进与落后因素并存的无奈与体认;另一个是古今文明的对比。
(2)余秋雨散文的第二个特点是厚重的历史感。他笔下的历史是经过作者的审美眼光过滤过的历史,具有这种浓郁的,展示人生或命运的思情气息。
(3)余秋雨散文的第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在散文中所表现出的理性精神。在其散文中,有充满哲学思辨和独特体验的理性精神闪光点。
(4)语言结构特点:行云流水、华丽雍容、在变化中可见思维的机智的散文语言。采用了小说式的叙事形态,使散文带有了一定的情节性
80年代以后台湾影响较大的散文家及其主要作品
80 年代后的台湾散文家中,龙应台影响较大。主要作品有《野火集》、《人在欧洲》、《女子与小人》、《我的不安》等。散文创作主要分为两类:社会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
龙应台的散文常常以小见大,从具体事例生发出某种思想,在不长的篇幅中,明心见性,一针见血。文字简洁有力。笔锋常带感情。这些特点使龙应台的散文在具有思想深刻性的同时也具有艺术性。
论述新时期散文创作的主要特色
(1)新时期的散文既贯通古代传统和“文革”之后由西方传入的文学理论,又融会了诗歌、小说、 电影等各种体裁的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
(2)一些已有的范式和传统的禁区已被冲破。作家的创新思想和审美意识都大大解放。
(3)新时期散文的品种也较以前丰富,作家回忆录、人物传记、札记随笔、游记以及散文诗等文 体纷纷出现。报告文学成为散文的一支主力军。新时期的报告文学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追求真实与 解放思想两大特性。知识分子首先把审视的眼光投向了刚经历过的那个时代,报告文学成为他们 反思历史、借以“立此存照”的有力的工具。1978 年,《人民文学》第 1 期发表了徐迟的报告文 学《哥德巴赫猜想》,第一次把知识分子作为作品的主人公,介绍数学家陈景润的事迹。
新时期不同的散文品种呈现出的不同的美学形态
悼念散文
散文的复苏首先是从悼念性的文章开始的。这些散文大都写得感情浓郁、充沛。对革 命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怀念也大都摒弃了神化的迷雾,着重在对他们血肉之躯的 塑造之中凸现其伟大,显得真切动人。《毛泽东之歌》(何其芳)、《临江楼》(何 为)、《望着总理的遗像》(巴金)、《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好总理》(冰心)、《巍 巍太行山》(刘白羽)、《长江横渡》、《梅岭诗意》(菡子)、《岚山情思》(柯 岩)、《怀念萧珊》、《一封终于发出的信》(陶斯亮)、《星》(黄宗英)、《幽 燕诗魂》(丁宁)、《忆邓拓》(丁一岚)、《忆何其芳》(荒煤)等都是这类作品 的优秀之作。
思考散文
巴金写成的 42 万言的《随想录》,审视自己也审视社会,剖析自己也剖析时代,以 “不隐瞒、不掩饰、不化妆,把心赤裸裸地掏出来”的巨大的真实力量震撼了文坛。 以其为标志,新时期散文说真话、抒真情、重理性的美学原则开始复归与强化,主要 有:杨绛的《干校六记》、王西彦的《炼狱中的圣火》、陈白尘的《云梦断忆》以及 孙犁的《秀露集》、《晚华集》、《老荒集》等。
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主要成就
报告文学成为新时期散文的一支主力军,并且以持续不断的创作实绩,影响和推动着新时期文学的发展
新时期的报告文学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追求真实与解放思想两大特性
报告文学在思想方面,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强烈的表现出“干预生活”的姿态;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也越来越成熟与多元化。
新时期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
新时期散文的思想容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以巴金的《随想录》为标志,新时期散文说真话、抒真情、中理性的美学原则开始复归与强化。
新时期散文的品种也较以前丰富,作家回忆录、人物传记、札记随笔、游记以及散文诗等文体纷纷出现。报告文学成为散文的一支主力军。
第五章 第五节 新时期戏剧
新时期的戏剧创作的基本情况
像任何一种文学题材一样,戏剧也在新时期获得了新生。新时期的戏剧在”文革“结束之后走向了更为个性化,也更具生命力的境界。
新时期主要的戏剧作家和有影响的戏剧作品
现实主义精神的复归(新时期现实主义精神在戏剧中的复归)
1977~1978,批判四人帮的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丹心谱》、《于 无声处》;
与此同时,歌颂老一辈革命家的话剧:《陈毅市长》、《陈毅出山》;70 年代末期形成“社会问题剧”创作的高潮。崔德志的《报春花》、赵梓雄的《未来在召唤》、赵国庆的《救救她》、邢益勋的《权与法》、沙叶新的《假如我是真的》等,表现了直面现实的勇气和魄力。
70年代末期,思想领域的进一步解放带来了话剧写作中现实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剧作家们纷纷探讨各式各样的现实问题,表达自己的社会愿望,以至于在70年代末期形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剧“创作的高潮。剧作家们对”血统论“、青少年犯罪问题、官僚主义等社会问题进行了揭露与批判,表现了直面现实的勇气和魄力。
催德治的《报春花》、赵梓雄的《未来在召唤》、赵国庆的《救救她》、沙叶新的《假如我是真的》等是当时的优秀剧本
1980 年召开的剧本创作座谈会,使得现实主义戏剧稳步发展。 特点:鲜明的批判色彩;强烈的政治性和社会性;戏剧方式的传统性。
探索戏剧的出现
80年代”探索戏剧“的主要成就
80 年代初期,一些剧作家用新的艺术手段表达对于生活和人的生存问题的 思考,创作的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探索剧作。较早出现的一部极富探索意味 的剧作是由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合作的《屋外有热流》,此外还有高行 健的《绝对信号》,谢民的《我为什么死了》等,它们多是采用时空灵活拓展、意识流、荒诞派手法等现代戏剧技巧,打破了传统戏剧的规范。
《屋外有热流》是较早出现的一部及富探索意味的的剧作,又马中骏,嘉鸿源合作完成,这部剧最明显的特点是放弃了传统的写实手法,而用荒诞、象征等现代戏剧技巧组织剧情。
1985 年及其之后,探索戏剧继续发展。高行健的《野人》;王培公、王贵 的《WM(我们)》;魏明伦的荒诞川剧《潘金莲》;《一个死者对生者的 访问》;多元组合剧《魔方》;孙惠柱、张马力“心理分析剧”《挂在墙上 的老 B》;写实与象征并存的“异面融合剧”《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等。
除了这种以表现为主的现代派戏剧之外,还有以再现为主的现实主义戏剧。 80 年代初期李龙云的《小井胡同》、80 年代中期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 以及 80 年代后期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基本代表了写实为主的再现主义戏剧的发展过程
90年代戏曲现代化的探索
淮剧《金龙与蜉蝣》得到好评
川剧《山杠爷》、《变脸》
京剧《圣洁的心灵》
越剧《孔乙己》
90年代戏剧创作的基本格局
主旋律戏剧(90年代主旋律戏剧创作的主要成绩)
1994 年,成都军区战旗话剧团的无场次话剧《结伴同行》,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徐洪刚》,上海戏剧学院演出的《徐虎》。1997 年新春伊始,首都舞台上演出的《厂长马恩华》,还有获第五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的《虎踞钟山》,是主旋律戏剧的代表。
通俗戏剧 (90年代通俗戏剧的题材特征和代表性戏剧作品)
90 年代戏剧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构成部分,这里的通俗戏剧只是指在戏剧题材和观念传达上呈现出世俗化特性的戏剧。 譬如 1994 年出现的一批以市民生活和爱情、婚姻、家庭为题材的,内容趋向于通俗化的作品。像《热线电话》情节颇有戏剧性,内容也不乏道德劝喻,同时也很有时代色彩。《同船共渡》刻画了一位温良宽厚、真挚朴实的老船长形象,他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渴望在晚年获得人生温暖。1993 年上演的《大西洋电话》里的女医生、《留守女士》里的乃川、《美国来的妻子》里的元明清、《情感操练》中的小职员、《灵魂出窍》中的款爷等人物,都堪称富有人情味的形象。
先锋性实验话剧(90年代先锋性实验话剧的发展情况)
在90年代虽然没有像80年代那样的生存空间,但还是不断地有人进行着有益的探索。1993 年上演的新版《雷雨》在这方面可以称作代表。1993 年的实验话剧中,还有像过士行的《鸟人》、孟京辉的《思凡》等,保持了探索的品味和先锋的立场,又适应了大众审美和市场化。另外,实验戏剧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是对外国经典作品的演出。 以“环境戏剧”方式演出的契诃夫《樱桃园》、 林兆华导演的《三姊妹·等待戈多》,将契科夫和贝克特的两部剧进行杂糅。
商业戏剧990年代”商业戏剧“的创作情况)
“商业戏剧”最大特征便是以商业化策略经营戏剧生产。1994 年,由谭路璐任独立制作人、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的《离婚了,就别来找我》,以票房收入为旨归的,选用当红明星江珊和史可出任主角,上演之前也做足了宣传攻势,戏一上演票就销售一空。演至第六场,制作人投入的十万元成本就全部收回来了。北京人艺上演的《蝴蝶梦》,情节事件被游戏化,在 1996 年出现了《棋人》、《好人润五》、《三个女人》、《楼顶》等一批独立制作人话剧演出,它们毫不遮掩地追求商业效应。
沙叶新剧作的主要思想和艺术成就
沙叶新的艺术准则是“寄深情于现实”。他的的《陈毅市长》以一种巧妙的结构方式将这位革命家的形象塑造得鲜明生动、真实丰满,这种结构就是他自己所谓的“冰糖葫芦式”的戏剧形式。剧作以解放初期百废待兴的上海为背景,截取了在陈毅担任市长后的十个生活横断面突出主人公的个性,提供给我们一种多角度、多侧面审视、观察人物的可能性。
1986 年,他创作的《寻找男子汉》带有一种幽默喜剧的色彩,但在那种看似现实感极强的生活事件背后,正是作者对于民族文化底蕴的审视与反思。剧中主人公——现代女青年舒欢对“真正的男子汉”的寻求,体现了沙叶新对民族阳刚之气的呼唤与张扬。
1988 年创作的《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在这部充满着绚丽的想象和哲理意味的剧作中,作者显然是付出了他的激情与心血。在 80 年代这个戏剧的艰难生存期,沙叶新的艺术选择为话剧创作供了新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当成为新时期话剧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笔
高行健在戏剧艺术上的主要成就
《绝对信号》引人注目的是剧作新颖的形式意味,这首先表现在它打破了传统戏剧的线性结构,将原来那种情节上的封闭进程改为一个过去、现在、未来交叉重叠、多为并举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是借助于想象、回忆、独白、心理展示等多种方式完成的。其次,演出过程中视用”小剧场“的演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第四堵墙“,大大缩短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
《车站》则更为典型地运用了荒诞派戏剧的艺术表现方式,《车站》的情节更为淡化,呈现出一种散文化的状态;这部剧作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人物性格刻画不再是话剧表现的主要任务。
在高行健所有的戏剧作品中,《野人》应该说是最为成熟的一部,它是多声部哲理剧的一个典范。《野人》在”形散“的同时做到了”神不散“。《野人》的结构庞杂而开放,舞台表现技巧大胆新颖,其中融入了歌舞、音乐、民谣、哑剧、说唱等多种手段,使这部剧作更富艺术张力,也更具有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