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货币政策
这是一个关于货币政策的思维导图,包括:货币政策的框架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操作指标与中介指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理论。
编辑于2022-07-09 22:17:26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框架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的广义含义
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其采取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
狭义的货币政策所涵盖的范围则限定在中央银行行为方面,即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作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货币均衡,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政策目标
稳定物价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金融稳定
中介指标
货币供应量
市场利率
信用总量
其他指标
操作指标
准备金
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利率
其他指标
他们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直接运用于操作指标,操作指标变动引起中介指标的变化,通过中介指标的变化实现中央银行的最终政策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中央银行需要及时进行检测和预警,以便观察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是否进入目标区
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
再贴现政策
法定准备金政策
其他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调控的作用机理
通过调控货币供求追求货币供求均衡,保持币值稳定
通过调控货币供给追求社会总供求的内外均衡,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増长
通过利率和汇率调节消费、储蓄与投资,影响就业、经济増长和国际收支
货币政策诸目标的关系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
稳定物价与经济増长
要刺激经济増长,中央银行业需要扩张信贷和货币供给,必然带来通货膨胀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一般来说,只有各国都维持基本相同的物价稳定水平,并且在贸易形态和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变的条件下,稳定物价才能与国际收支平衡同时存在,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经济増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经济増长,就业人数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相应增加,从而使进口贸易增长得更快,出现贸易逆差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与中介指标
选取要兼备的基本要求
可测性
可控性
相关性
抗扰性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特点
直接性
即通过政策工具的运用直接引起这些指标的变化
灵敏性
政策工具的运用反应极为灵敏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市场利率
货币供应量
信贷量
汇率
可作为金融操作指标的金融变量
准备金
具有很强的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扰性
准备金总额
法定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
经常性指标
基础货币
可控性和抗扰性较强,可测性好
其他指标
利率
可控性、可测性、抗扰性强,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弱
可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
利率
可测性和相关性都较强
货币供应量
可测性、可控性和抗扰性都较强
其他指标
贷款量
有较好的相关性、可测性和可控性
汇率
可控性和抗扰性弱,相关性与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较差
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我国
调整频繁
对不同机构差异化
对准备金存款付息
优点
作用力大
主动性强
见效快
局限性
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效果强烈,影响大,不宜调整
具有对称性影响
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干扰较大,增加银行流动性风险和管理的难度
再贴现政策
是中央银行扮演“最后贷款人”角色的途径,在保持金融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所做得政策性规定
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
申请再贴现资格的规定
局限性
缺乏政策主权
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随时引起市场利率的大幅波动,加大利率风险,干扰市场机制
充当最后贷款人,有可能加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公开市场业务
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进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量的政策行动
优越性
主动性强
灵活性强
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
具有告示效应,影响范围广
具备以下的条件才能顺利实施
中央银行必须具有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资金实力
要有发达和完善的金融市场,中央银行可买卖的证券种类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经济主体的理性化程度较高,有完善的政策传导机制
必须具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消费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如,美国1941年至1952年对住宅以外的消费信用规定首付的最低限度和分期付款的最长期限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目的在于控制金融市场的交易总量,抑制过度投机
不动产信用工具
如日本1990年规定金融机构对不动产的最高额度
优惠利率
预缴进口保证金
多为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逆差的国家采用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直接信用控制
规定利率限额
采用信用配额
规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
直接干预
间接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
道义劝告一般包括情况通报、书面文件、指示及负责人面谈意向等
窗口指导是中央银行在其与商业银行的往来中,对商业银行的季度贷款额度附加规定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操作指标,进而影响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机制
金融价格传导论
利率传导机制
托宾q传导机制
当股票价格上升,企业会增加投资
较高的Q能够推动企业投资的原因是企业家追逐收益的结果。当Q>1时,企业家增加1单位资金的投资形成的新资本,在证券市场上可以以Q的价格出售。通过以上操作,企业家获得正的收益,企业家就有激励扩大投资。相反,当Q<1时,企业家增加投资并将出售会赔钱,业家就减少投资。因此,Q与投资之间存在正向的联系。
财富效应传导机制
在扩张牲货币政策下,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会高于房地产投资成本,导致房地产的托宾Q上升,刺激房地产投资。
汇率传导机制
货币传导论
信贷传导论
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
企业现金流渠道
银行贷款渠道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环节
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
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量、物价和就业等
我国的传导机制
中央银行至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至企业、居民
居民至国民经济各变量
货币政策时滞性
指取得主要或全部的效果,必经过一段时间
内部时滞
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预见能力、反应灵敏程度、指定时滞
从客观需要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中央银行认识到这种必要性所经过的时间
从中央银行认识到这种必要性到实际采取行动经过的时间
外部时滞
货币政策理论
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是一种逆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
灵活性强的货币政策
静态视角的宏观管理政策
货币政策规则
泰勒规则麦卡勒姆规则
通货膨胀目标制
条件
确定合理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
中央银行要有精确预测通货膨胀率的能力
中央银行要有高度的独立性
优点
实现规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大大解放了中央银行的手脚
有效管理预期,有利于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和监督机制
非常货币政策
特点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总量扩张
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
扭曲性操作
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和不足
有效稳定了金融市场
缓解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本质上也是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体现,难以避免存在的道德风险,采取过于频繁,反而会加剧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量化宽松政策面临如何退出的挑战
数量型与价格型的货币政策框架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框架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的广义含义
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其采取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
狭义的货币政策所涵盖的范围则限定在中央银行行为方面,即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作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货币均衡,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政策目标
稳定物价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金融稳定
中介指标
货币供应量
市场利率
信用总量
其他指标
操作指标
准备金
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利率
其他指标
他们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直接运用于操作指标,操作指标变动引起中介指标的变化,通过中介指标的变化实现中央银行的最终政策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中央银行需要及时进行检测和预警,以便观察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是否进入目标区
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
再贴现政策
法定准备金政策
其他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调控的作用机理
通过调控货币供求追求货币供求均衡,保持币值稳定
通过调控货币供给追求社会总供求的内外均衡,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増长
通过利率和汇率调节消费、储蓄与投资,影响就业、经济増长和国际收支
货币政策诸目标的关系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
稳定物价与经济増长
要刺激经济増长,中央银行业需要扩张信贷和货币供给,必然带来通货膨胀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一般来说,只有各国都维持基本相同的物价稳定水平,并且在贸易形态和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变的条件下,稳定物价才能与国际收支平衡同时存在,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经济増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经济増长,就业人数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相应增加,从而使进口贸易增长得更快,出现贸易逆差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与中介指标
选取要兼备的基本要求
可测性
可控性
相关性
抗扰性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特点
直接性
即通过政策工具的运用直接引起这些指标的变化
灵敏性
政策工具的运用反应极为灵敏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市场利率
货币供应量
信贷量
汇率
可作为金融操作指标的金融变量
准备金
具有很强的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扰性
准备金总额
法定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
经常性指标
基础货币
可控性和抗扰性较强,可测性好
其他指标
利率
可控性、可测性、抗扰性强,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弱
可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
利率
可测性和相关性都较强
货币供应量
可测性、可控性和抗扰性都较强
其他指标
贷款量
有较好的相关性、可测性和可控性
汇率
可控性和抗扰性弱,相关性与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较差
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我国
调整频繁
对不同机构差异化
对准备金存款付息
优点
作用力大
主动性强
见效快
局限性
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效果强烈,影响大,不宜调整
具有对称性影响
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干扰较大,增加银行流动性风险和管理的难度
再贴现政策
是中央银行扮演“最后贷款人”角色的途径,在保持金融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所做得政策性规定
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
申请再贴现资格的规定
局限性
缺乏政策主权
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随时引起市场利率的大幅波动,加大利率风险,干扰市场机制
充当最后贷款人,有可能加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公开市场业务
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进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量的政策行动
优越性
主动性强
灵活性强
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
具有告示效应,影响范围广
具备以下的条件才能顺利实施
中央银行必须具有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资金实力
要有发达和完善的金融市场,中央银行可买卖的证券种类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经济主体的理性化程度较高,有完善的政策传导机制
必须具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消费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如,美国1941年至1952年对住宅以外的消费信用规定首付的最低限度和分期付款的最长期限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目的在于控制金融市场的交易总量,抑制过度投机
不动产信用工具
如日本1990年规定金融机构对不动产的最高额度
优惠利率
预缴进口保证金
多为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逆差的国家采用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直接信用控制
规定利率限额
采用信用配额
规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
直接干预
间接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
道义劝告一般包括情况通报、书面文件、指示及负责人面谈意向等
窗口指导是中央银行在其与商业银行的往来中,对商业银行的季度贷款额度附加规定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操作指标,进而影响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机制
金融价格传导论
利率传导机制
托宾q传导机制
当股票价格上升,企业会增加投资
较高的Q能够推动企业投资的原因是企业家追逐收益的结果。当Q>1时,企业家增加1单位资金的投资形成的新资本,在证券市场上可以以Q的价格出售。通过以上操作,企业家获得正的收益,企业家就有激励扩大投资。相反,当Q<1时,企业家增加投资并将出售会赔钱,业家就减少投资。因此,Q与投资之间存在正向的联系。
财富效应传导机制
在扩张牲货币政策下,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会高于房地产投资成本,导致房地产的托宾Q上升,刺激房地产投资。
汇率传导机制
货币传导论
信贷传导论
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
企业现金流渠道
银行贷款渠道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环节
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
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量、物价和就业等
我国的传导机制
中央银行至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至企业、居民
居民至国民经济各变量
货币政策时滞性
指取得主要或全部的效果,必经过一段时间
内部时滞
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预见能力、反应灵敏程度、指定时滞
从客观需要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中央银行认识到这种必要性所经过的时间
从中央银行认识到这种必要性到实际采取行动经过的时间
外部时滞
货币政策理论
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是一种逆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
灵活性强的货币政策
静态视角的宏观管理政策
货币政策规则
泰勒规则麦卡勒姆规则
通货膨胀目标制
条件
确定合理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
中央银行要有精确预测通货膨胀率的能力
中央银行要有高度的独立性
优点
实现规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大大解放了中央银行的手脚
有效管理预期,有利于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和监督机制
非常货币政策
特点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总量扩张
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
扭曲性操作
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和不足
有效稳定了金融市场
缓解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本质上也是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体现,难以避免存在的道德风险,采取过于频繁,反而会加剧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量化宽松政策面临如何退出的挑战
数量型与价格型的货币政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