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一学科活动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学科活动的哲学论解读。学科活动的教学论价值和意义,学科活动的特性,知识点总结。
深度化策咯思维导图。深度化是相对浅层化、表层化而言的。倡导深度教学,防止学科知识的浅层化和学生思维的表层化,是学科教学走向核心素养的一个突出表现。
课程意识,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涵着对 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几方面。 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其课程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着教改的成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
这是一篇关于知识的育人价值与精神意义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知识具有育智、知识具有育德价值、知识具有育美价值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一学科活动
学科活动的哲学论解读
完整的学科活动应该包括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两个方面。
实践活动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认识活动是一种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实践和认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最终也不只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也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即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学科活动的教学论价值和意义
学科教学的实质就是学科活动,包括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其中学的活动是根本。学科教学过程即学科活动的过程。
学科活动的特性
实践性
凸显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是基于直接经验和为了直接经验的,是无数直接经验整合的结果。
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间接经验
只有当间接经验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时,他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的发展价值
强调身体参与
教师要让作为主体的学生的身体进入到教学中, 让学生的每一种感官 都调动起来。
重视感性因素的作用
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形成对书本的认识以及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
提倡“用中学”
学习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提倡“用中学”,即边学边用或者边用边学,努力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渗透和融入到知识运用过程中。
思维性
含义:思维主要是指抽象概括与逻辑分析的一种认知过程、方法或能力,它是学生接受知识、发现知识和建构知识的基本前提。
具体体现
①就学科知识本身而言,它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
②就学生的认识活动而言,它主要是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③就学科思维活动而言,是体现学科性质和特点的思维活动,是探寻、思考、解决和评价学科问题有效方法和思维方式和模式。
自主性
主动性
①含义:喜欢活动是人的天性,中小学生尤其如此,教学要更有效地利用好学生的这一天性。
②衡量标准
对实践活动有 特别的爱好和追求;
有强烈的实践主体意识,并能迅速转化为发起和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外显行为;
能够充分体验到实践活动成功的喜悦:
对实践活动中 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具有克服和解决的兴趣;
完整性
①含义:完整的活动,指的是以活动为主线、为主体的完整学习过程。
②要求:
1) 教师教学角度:无论是一 整门学科还是主题单元的教学,都要强调完整性和整体性,而不是碎片的局部的。
2)从学生认 识发展的角度:一定要让学生经历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从易到难的过程。
独立性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真正的学习都要基于学生自身的独立活动。.
②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③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独立倾向与独立要求。
④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独立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每个学生都应该是主角、
教育性
学科活动是一种学习活动,这种活动有研究性,但本质上又不是一一种研究活动,它与学科研究活动的价值取向不同,它的最终取向不是学科问题的解决,而是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价值归宿是学生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