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克罗恩病CD
克罗恩病CD知识思维导图。克罗恩病是一种炎症性疾病,本思维导图根据临床表现,检查,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
编辑于2022-07-16 14:00:23克罗恩病CD
概述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多见于末段回肠和邻近结肠,但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 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分布
以腹痛、腹泻、体重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常有发热、疲乏等全身表现,肛周脓肿或痿管等局部表现,以及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等肠外损害。
青少年多见,发病高峰年龄为18-35岁,男女患病率相近
病理
大体形态特点
病变呈节段性
病变黏膜呈纵行溃疡及鹅卵石样外观,早期可呈鹅口疮溃疡
病变累及肠壁全层,肠壁增厚变硬,肠腔狭窄。溃疡穿孔引起局部脓肿,或穿透至其他肠段、器官、腹壁,形成内痿或外痿。肠壁浆膜纤维素渗出、慢性穿孔均可引起肠粘连。
组织学特点
非干酪性肉芽肿,由类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可发生在肠壁各层和局部淋巴结
裂隙溃疡,呈缝隙状,可深达黏膜下层、肌层甚至浆膜层
肠壁各层炎症,伴固有膜底 部和黏膜下层淋巴细胞聚集、黏膜下层增宽、淋巴管扩张及神经节炎等。
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表现
腹痛
为最常见症状。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间歇性发作。体检常有腹部压痛,部位多在右下腹。出现持续性腹痛和明显压痛,提示炎症波及腹膜或腹腔内脓肿形成。
腹泻
粪便多为糊状,可有血便,但次数增多及黏液脓血便通常没有UC明显。病变累及下段 结肠或肛门直肠者,可有黏液血便及里急后重。
腹部包块
见于10%〜20%病人,由于肠粘连、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内瘦或局部脓肿形成所致。多位于右下腹与脐周。
痿管形成
是CD较为常见且较为特异的临床表现,因透壁性炎性病变穿透肠壁全层至肠外 组织或器官而成。分内痿和外痿,前者可通向其他肠段、肠系膜、膀胱、输尿管、阴道、腹膜后等处,后者通向腹壁或肛周皮肤
肠段之间内痿形成可致腹泻加重及营养不良。肠痿通向的组织与器官因粪便污染可致继发性感染。外痿或通向膀胱、阴道的内痿均可见粪便与气体排出。
肛门周围病变
包括肛门周围痿管、脓肿及肛裂等病变。有时肛周病变可为本病的首发症状
全身表现
发热
与肠道炎症活动及继发感染有关
少数病人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甚至较长时间不明原因发热之后才出现消化道症状。出现高热时应注意合并感染或脓肿形成
营养障碍
由慢性腹泻、食欲减退及慢性消耗等因素所致
要表现为体重下降,可有贫血、 低蛋白血症和维生素缺乏等表现。青春期前发病者常有生长发育迟滞。
肠外表现
本病肠外表现与uc的肠外表现相似,但发生率较高,以口腔黏膜溃疡、皮肤结节性红斑、关节炎及眼病为常见。
临床分型
临床类型
依疾病行为(B)可分为非狭窄非穿透型、狭窄型和穿透型以及伴有肛周病变。各型可有交叉或互相转化
病变部位
可分为回肠末段,结肠、回结肠和上消化道
严重程度
根据主要临床表现的程度及并发症计算CD活动指数(CDAI),用于区分疾病活动 期与缓解期、估计病情严重程度(轻、中、重)和评定疗效。
并发症
肠梗阻最常见,其次是腹腔脓肿,偶可并发急性穿孔或大量便血。炎症迁延不愈者癌变风险增加。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内镜检查
结肠镜应作为CD的常规首选检查
镜检应达末端回肠。镜下一般表现为节段性、非对称性的各种黏膜炎症,其中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为非连续性病变、纵行溃疡和卵石样外观
胶囊内镜适用于怀疑小肠CD者,检查前应先排除肠腔狭窄,以免增加胶囊滞留的风险
小肠镜适用于病变局限于小肠,其他检査手段无法诊断、特别是需要取组织学活检者。
影像学检查
可反映肠壁的炎症改变、病变分布的部位和范围、狭窄的存在、肠腔外并发症如痿管形成、腹腔脓肿或蜂窝织炎等,可作为 小肠CD的常规检查
活动期CD典型的CTE表现为肠壁明显增厚、肠黏膜明显强化伴有肠壁分层改变,黏膜内环和浆膜外环明显强化,呈“靶征”或“双晕征”;肠系膜血管增多、扩张、扭曲,呈“木梳征”
相应系膜脂肪密度增高、模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盆腔磁共振有助于确定肛周病变的位置和范围、了解痿管类型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
胃肠根剂造影 及槌剂灌肠检查
可见肠黏膜皱嬖粗乱、纵行性溃疡或裂沟、鹅卵石征、假息肉、多发性 狭窄或肠壁僵硬、痿管形成、肠管假憩室样扩张等征象,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特性。
诊断与鉴别诊断
对慢性起病,反复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特别是伴有肠梗阻、腹部压痛、腹块、肠痿、肛周病变、发 热等表现者,临床上应考虑本病
鉴别诊断
肠结核
肠淋巴瘤
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的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部包块、体重下降、肠梗阻、消化道 出血等较为多见,发热少见,与CD鉴别有一定困难。如X线检查见一肠段内广泛侵蚀、呈较大的指 压痕或充盈缺损,超声或CT检查肠壁明显增厚、腹腔淋巴结肿大,有利于淋巴瘤的诊断。淋巴瘤一般 进展较快。小肠镜下活检或必要时手术探查可获病理确诊。
急性阑尾炎
腹泻少见,常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压痛限于麦氏点,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 更为显著,可资鉴别,但有时需开腹探查才能明确诊断
其他
如血吸虫病、阿米巴肠炎、其他感染性肠炎(耶尔森菌、空肠弯曲菌、艰难梭菌等感染)、 贝赫切特病、药物性肠病(如NSAIDs所致)、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胶原性 结肠炎、各种肠道恶性肿瘤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肠梗阻,在鉴别诊断中均需考虑。
治疗
治疗目标为诱导和维持缓解,预防并发症,改善生存质量。治疗的关键环节是黏膜愈合。通常需要药物维持治疗以预防复发。
控制炎症反应
活动期
氨基水杨酸类
对CD疗效有限,仅适用于病变局限在回肠末段或结肠的轻症病人
如症状不能控制、疾病进展,应及时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各型中至重度病人以及对5.ASA无效的轻度病人
部分病人表现为激素无效或依赖(减量或停药短期内复发),对这些病人应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
硫唑嘌吟等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对激素依赖的病人
不良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减少等骨髓抑制表现,应用时应严密监测
抗菌药物
主要用于并发感染的治疗
生物制剂
全肠内营养
缓解期
2.5-ASA仅用于症状轻且病变局限的CD的维持治疗。硫哩噤吟或筑嗦吟是常用的维持治疗药物,剂量与活动期相同。使用英夫利昔单抗取得缓解者,推荐继续使用以维持缓解,也可在病情缓解后改用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维持缓解治疗用药时间可至4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