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藏象学说【中医学】
本导图为第九版《中医学》(主编:陈金水)第三章“藏象学说”涵盖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相关内容。内容详细,重点突出,可完全代替课本阅读,适用于非中医专业同学(基础、临床、预防等专业)及课外兴趣阅读者使用。
编辑于2022-07-18 13:54:21【中医学】 藏象学说
一、概述
一,.藏象学说形成基础
1. 古代的解剖知识积累。
《黄帝内经》中《肠胃》篇中就详细介绍了肠胃的大小、长短和容量,包括从口唇开始到直肠为止的整个消化道,都作了详尽的描述。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
2.长期生活实践的总结观察。
中医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在不断地与各 种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从而形成的一门为人类健康 保驾护航的学科。 藏象学说源于 我们的先人在生活中 对人体 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3.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4.临床经验的大量积累和临床疗效的探索和反证
二,.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是指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其涵义有二:
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如“心象尖圆,形如倒垂未开之莲花”(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
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
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病理为研究目标的理论体系。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是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二是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的关系。
四,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五,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①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②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2.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藏象学说着重对人体进行整体的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反映于外部的临床表现即征象通过“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来认识内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如“面红耳赤→肝火大盛”
二、五脏
(一)心
1.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1)心主血脉的含义:包括主血和主脉,心气推 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2)心主血脉的条件
① 心的阳气充沛 ② 血液充盈 ③ 脉道通利
(3)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①行血 心的搏动心气推动血的运行 ②生血 水谷之精奉心化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4)功能(展开看逻辑图)
2、心主神志
(1)含义: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是指心具有主管生命和精神活动的功能。
(2)神的含义: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3)机理:心主血脉,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黄帝内经·藏象篇》
(4)功能(展开看逻辑图)
2.心的系统联属
案例分析 (俺们期末考考过)
患者女性,58岁。主因左胸膺(yīng)部 疼痛3天来诊,现症左胸膺部刺痛,固定不 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 脉象沉涩。检查示血脂增高,血流变异常, 心电图示ST-T改变。曾在西医院诊断为冠 心病。 诊 断:心痛之心血瘀阻证。 治 法:活血化疚,通络止痛。
(二)肺
1.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主气 主一身之气——主持、调节全身之气 (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的调节) 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司呼吸——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2)主宣发和肃降
■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布散的作用。
①肺的宣发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 ②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 ③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 肺失宣发则可出现呼吸不利、胸闷、咳喘、鼻塞、 无汗、喷嚏等症
■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清肃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①肺能充分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②将肺吸入清气和脾传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于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肾和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③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肺失肃降则可出现呼吸短促或表浅、咳痰等症。
(3)主通调水道
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清·唐容川《血证论》说:“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则水行。”
(4)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指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 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至全身。
临床治疗血行不畅之疾,除了活血和行血外,常配以行气和补气之品。
主治节: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
功能:①肺司呼吸,调节气体交换; ②调节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 ③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运; ④调节水液代谢。
2.肺的系统连属
⑴ 肺在志为悲忧:“悲忧”的情志活动与肺有关 。 ⑵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肤、汗腺、毫毛依赖肺所宣发的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 ⑶ 肺开窍于鼻:鼻的通气、嗅觉与喉部的发音等功能,都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 ⑷ 肺在液为涕:鼻为肺窍,涕为鼻黏膜分泌的黏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
(三)脾
1.脾主要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1.运化水谷
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作用 饮食物→胃(受纳和腐熟)→小肠(泌别清浊)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液
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水液→胃→脾的吸收和转化→布散到全身。
《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2)脾气主升
病理: ① 脾不升清: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便溏、泄泻等症。 ②脾气下陷:内脏下垂,胃下垂、肾下垂、脱肛等。
(3)脾主统血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以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生理:气固摄血液功能正常,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发生出血。 病理:脾不统血,出现各种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
2. 脾的系统连属
(1)在志为思: 脾的生理功能与情志的“思”有关。 (2)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肌肉、四肢都需要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滋润,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健壮,四肢轻劲有力。 (3)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有关;口唇色泽可以反映脾气功能的盛衰,并与气血充足有关。 (4)在液为涎:涎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
(四)肝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
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气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生理功能。
① 调畅气机
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肝主疏泄有使全身气机调畅的作用
生理: 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正常有序
②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全身气机疏通畅达,→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协调平衡; →胆汁的分泌与排泄正常。
③调达情志
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生理: 肝主疏泄 气机调畅 气血和调 心情开朗
案例分析: 刘老板,男,43岁。上腹饱胀2年余,伴两侧肋痛、 头晕乏力,易紧张,凌晨1点左右排便,大便先干 后溏,便后头晕明显加重,口干无口苦,夜寐可,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左弦,右沉。 十二指肠球 部溃疡 中医辨证:肝郁脾虚 治 疗:疏肝健脾6剂后2月未复发
④调节生殖功能
指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生理:肝疏泄功能正常→精液排泄通畅有度;按时排卵、月经周期 正常、经行通畅,孕育正常。
病理:肝疏泄功能障碍→排精不畅或排精无度;月经周期紊乱、经行 不畅、痛经、闭经、不孕,或崩漏、滑胎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
(2) 肝主藏血
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生理:肝藏血功能正常,血调节功能正常。
2. 肝的系统连属
(1)肝在志为怒: “怒”的情志变化与肝有关,怒易伤肝;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易发怒。 (2)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全身筋膜有赖肝血的滋养。“爪者筋之余”,爪甲赖肝血营养,视爪甲之荣枯可测知肝血之盛衰。 (3)开窍于目:指肝的经脉上连于目系,目的视 物功能有赖于肝的疏泄和肝血的濡养。 (4)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泪有濡养,滋润和保护眼睛的作用。
(五)肾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肾藏精
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来源于食物中的水谷精微,脏腑之精产生。
① 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精决定机体的生、长、壮、老、已;齿、骨、发是观察肾中精气的外候;“天癸” 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密切相关。肾中精气的生理功能 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是产生的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成熟,并维持生殖功能的物质。
肾主生殖
②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肾阳:主一身之阳,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推动和温煦作用。 肾阴:主一身之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滋养、濡润作用。
(2)肾主水
一方面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主宰整个水液代谢,肺和脾等脏腑对水液布均依赖肾的气化作用。 另一方面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和肾的气化直接相关。
(3)肾主纳气
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生理功能。肾主纳气,实际上是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若肾主纳气的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则出现呼吸表浅、动则气喘、呼多吸少等病理表现,称为“肾不纳气”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2. 肾的系统连属
(1)在志为恐:恐惧、害怕的精神状态与肾有关。 (2)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肾精有促进骨骼生长发育的功能。肾精能化生骨髓,脑髓和脊髓。脊髓上通于脑而聚集,髓聚而成脑,故“脑为髓之海”“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亦由肾中精气所充养.肾之华在发,肾藏精,精化血,血养发,“发为血之余”。 (3)开窍于耳和二阴:听觉功能依赖于肾精的充养; 前阴的排尿和生殖功能,后阴的排泄粪便的作用均与肾有关 。 (4)在液为唾:唾为肾精所化,有润泽口腔、滋润食物、滋养肾精的功能。
三、六腑
(一) 胆
1.贮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的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的控制和调节。胆汁为清纯、清静的精微物质。
胆为“中精之府”,“清净之府”,“中清之府”
胆汁的排泄有赖于肝主疏泄功能的控制和调节
胆汁郁滞:胸胁胀满疼痛、食欲不振,厌食油腻、腹胀、便溏等
胆汁上逆:口苦、呕吐黄绿苦水
胆汁外溢:黄疸
2.胆主决断
是指胆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病理:易见胆怯怕事,或虽善谋略而不决, 善恐易惊,失眠多梦等。
(二)胃
1.主受纳,腐熟水谷:接受和初步消化食物
病理: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腐吞酸,或多食善饥等。
2.主通降,以降为和:胃以通畅下降为顺。
胃失通降:浊气上蒸 →纳呆、脘胀满或疼痛、口臭腹胀、大便秘结
胃气上逆 →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三)小 肠
1.主受盛和化物
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糜后,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
病理:腹胀、腹痛、便溏等。
2.泌别清浊
是指小肠将经过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糜,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由小肠吸收;浊者下送大肠,剩余的水液通过肾的气化作用渗入膀胱。
病理:小便短少、泄泻、便溏等。
(四)大 肠
主要生理:传化糟粕
大肠湿热:腹痛、下痢浓血、里急后重。 大肠实热:便结、发热、腹满硬痛等 大肠虚寒:腹痛、肠鸣、腹泻
(五)膀 胱
要生理:贮尿和排尿
膀胱的开合受肾的气化作用调节。
(六)三焦
一是指六腑之一; 二是指人体上中下部位的划分, 即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1. 六腑之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1)通行元气: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路。
(2)运行水液: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通道
2.部位之三焦的划分及其生理功能特点
(1)上焦如雾:上焦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发 挥营养和滋润全身。
(2)中焦如沤:中焦包括脾与胃;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
(3)下焦如渎:小肠、大肠、肝、肾、膀胱、女子胞、下肢排泄糟粕和尿液。
四、奇恒之腑
(一)脑
1.主宰生命及精神活动:“脑为元神之府”
生理: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敏捷、 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 病理: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记忆力下 降、狂燥易怒、甚或昏愦等。
2.主感觉与运动
(二)女子胞
1.主月经:
也与天癸、肾中精气、冲任二脉的盛衰及心肝脾三脏生理功 能密切相关。
2.主孕育胎儿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的关系(了解)
1.心与肺:心主血脉,肺主气而司呼吸。心与肺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气与血 的关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和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2.心与脾:心主血,脾生血;心主行血,脾主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 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3.心与肝:心主行血,肝主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达情志。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两个方面。
4.心与肾:心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又称为“水火既济”。心在五行 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在下者以上升为顺,在上者以下降为和。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的动态平衡失调,称为心肾不交
5.肺与脾: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主运化而化生水谷之精气;肺主行水,脾主运化水液。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7.肺与肾:肺通调水道,肾主水;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