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导图主要从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及其理论学习动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学习策略及其教学、问题解决能力及创造性的培养、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心理健康及其教育这些方面来介绍。
编辑于2022-08-08 16:46:53 湖南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心理发展内涵:胚胎-出生-成熟-衰老死亡
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简单具体-复杂抽象、无意识-有意识、笼统-分化、顺序性差异性连续性等特征
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连续性与阶段性并存、定向与顺序、不平衡、共同与差异
心理发展与教育关系:心是教的背景与前提,教促心的发展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实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影响认知发展因素:成熟、练习和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具体形象性、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未获得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刻板、可逆、守恒、去集中化、逻辑思维
形式运算(11-16)
抽象思维获得发展、青春期自我成长
认知发展与教学关系:不主张超水平发展,保持主动性,个体差异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低级心理机能:早期以直接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
高级心理机能:以符号系统为中介
心理发展本质
随意机能不断发展
抽象概括机能提高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内化论
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外部实践活动-内部心理活动
教学与认知发展关系-最近发展区
实际的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理论教育启示
学习者自主积极
学生的学习受文化历史背景影响
在维果茨基的基础上,后人提出支架式教学
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对发展看法
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分成8个阶段
基本信任-怀疑(0-18个月)
自主性-羞怯感(18个月-3岁)
主动感-内疚感(3-6岁)
勤奋感-自卑感(6-12岁)
角色同一性-混乱性(12-18岁)
亲密感-孤独感(18-30岁)
繁殖感-停滞感(30-60岁)
完善感-绝望感(60岁-)
评价
优点:既注重社会也注重文化;从整体到各阶段;遍及一生
缺点:忽略人的意识;主要矛盾是否合理
心理社会理论发展启示
揭示了人格连续性和阶段性
促进个体发展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理论内容
前习俗水平(0-9岁)
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9-15岁)
人际和谐的定向阶段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15岁-)
社会契约和法律定向阶段
普遍的道德准则或良心的定向阶段
科尔伯格理论对教育启示
了解儿童发展水平
发展顺序性
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内涵
实质就是个体-自然人-社会人的过程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和习得途径
亲社会行为内涵: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发展阶段
年龄段、阶段特征解读
享乐主义
他人需求取向
赞许和人际关系取向
自我投射的、移情取向
内心法律、规范和价值观取向
影响因素
文化、情景、家庭成员的行为、学校同伴媒体的影响、受助者特征、助人者特征
习得途径
移情反应的条件化
直接训练
观察学习
攻击性行为及改变方法
攻击性行为内涵:有意伤害挑衅他人行为
产生原因:遗传;家庭;环境
改变方法
消退法
暂时隔离法
榜样示范法
角色扮演法
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同伴关系含义: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培养
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认知差异与教育
认知方式:个体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认知方式的差异与教育
场独立;场依存
沉思型;冲动型
辐合型;发散型
抽象型;具体型
教育意义
人格差异与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人格差异,因人施教
根据不同的人格特征,因势利导
教育意义
性别差异与教育
心理差异的主要表现
智力
言语
行为
兴趣
自信心
教育意义
学习及其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 联结-试误说
经典实验:饿猫打开迷笼实验
主要内容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一定的联结需要试误而建立,并遵循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对教育启示
指导大量实践,形成刺激反应联结
评价:虽然不完善,地位却不容否认
巴甫洛夫 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实验:狗分泌唾液实验
定义新中性刺激替代原先引发的无条件刺激,中-条,中与无条之间建立新联系-条件作用
经典性条件作用主要规律
习得、强化、消退
泛化
分化
高级条件作用
两个信号系统理论
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实验及分类:白鼠压横杆,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
正强化;负强化
逃避;回避
惩罚、消退、维持
程序教学与行为矫正
评价
班杜拉 观察学习理论
实验:充气娃娃实验
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动机再现过程
动机过程
理论的教育作用
认知派学习理论
布鲁纳 认知发现说
认知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过程
结构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结构、序列、强化
发现学习
奥苏伯尔 有意义接受说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
实质
在符号所代表的新认识和学生认知结构已有的适当观念中间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条件
客观:逻辑意义;在能力范围之内
主观:理解;知识基础;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者策略
下位;上位;组合
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接收学习的解定及评价
接受学习:教师通过直接呈现已有知识、经验的方式传授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评价:有积极意义,未弄清学习本质
加涅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信息的三级加工系统
执行控制系统
期望系统
学习阶段及教学模式
动机阶段
领会阶段
习得阶段
保持阶段
回忆阶段
概括阶段
作业阶段
反馈阶段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 自由学习观
关于学习分类
认知学习;经验学习
有意义学习含义
全神贯注;自发自动;全面发展;自我评价
罗与奥的不同
罗强调学习内容-个人;奥强调新旧知识联系
自由学习含义
自主自动且真正自由地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思想渊源
基本观点
知识观
学生观
学习观
教学观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内容:以皮亚杰为基础。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是新旧经验相互作用而成
应用:探究性学习;随机通达教学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内容:以维果茨基为基础
应用:情境式教学;支架式;抛锚式;合作学习;认知学徒制;交互式教学
学习动机
概述
内涵: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
分类(5类)
主要理论
强化理论
原理:人的某种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
观点:联结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不断强化可使其加固
应用:有效利用强化
局限:过分强调外部作用
人本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认知理论
期望-价值理论
理论观点
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决定
两种动机分类
力求成功
避免失败
成败归因理论
前人研究
最早-海德
罗特-“内控型”“外控型”
韦纳的理论内容
归结为6因素
成败归因的影响因素
他人操作的有关信息
先前的观念
自我知觉
权威人物对学生
归因与动机
自我效能感理论
理论观点
影响因素
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起
自我价值理论
1、对成就动机,成功的界定不同
2、对动机类型的分类及其原因分析
高驱低避
地驱高避
高趋高避
低驱低避
3、基本观点(4点)
4、教育意义
培养与激发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内部
外部
培养与激发
培养
成就动机的培养
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引导学生
激发
激发外部
激发内部
相互转化
知识的学习
知识及知识获得机制
含义
定义
广义: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一切信息加工和组织
狭义:储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
类型
深度:感性理性
抽象:具体抽象
布卢姆:具体,普遍原理
不同来源:直接间接
传递:显性隐性
复杂多变:结构良好与不良
机制
陈述性知识获得机制:
程序性:产生式
知识的理解
过程
西方:三阶段论;三水平论
我国关于知识理解理论
影响知识因素
客观:学习材料的内容;形式;教师言语提示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影响;新旧知识联系;知识系统化
主观:学习者的相关经验;学习者学习的主动理解的意识和方法;认知结构特征;能力水平
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知识的整合
记忆及其含义
含义:个体通过对知识的记忆等方式,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经验的心理过程
种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遗忘的特点与原因
特点:保持量的减少;保持量的增加;记忆内容变化;复习与记忆
原因:记忆痕迹衰退说;材料间干扰说;检索困难说;知识同化说;动机性遗忘说
知识的应用和迁移
知识迁移的种类与讨论
迁移的类型
知识迁移的理论
早期(形,共,概,格,三,学)
现代(符,产,结,情)
促进知识应用于迁移的措施
整合学科内容
加强知识联系
重视学习策略
强调概括总结
培养迁移意识
技能的形成
技能及其作用
技能的类型
操作技能
心智技能
二者区别与联系
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
加里培林-阶段形成理论
冯忠良-三阶段理论
安德森-三阶段理论
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遵循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根据心智技能的种类来选择方法
积极创造应用心智技能的机会
注重思维训练
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菲茨、波斯纳-三个阶段
冯忠良-四阶段模型
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指导与示范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充分有效的反馈
稳定清晰的动觉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学习策略概述
概念:为提高学习的效果与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结构:认知;元认知;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注意策略
对学习保持高度警醒的状态
精细加工策略
简单
复杂
复述策略
为了保持信息对信息反复重复
编码与组织策略
整合所学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概念
对认知的认知/个人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及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元认知策略: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的策略
自我计划
自我监控
自我调节
自我评价
自我指导
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时间管理策略
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努力管理策略
努力-激发积极性
学业求助策略
工具利用策略
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策略
环境管理策略
善于选择安静的环境学习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传统智力理论
单因素论
斯皮尔曼-二因素论
瑟斯顿-群因素论
卡特尔-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吉尔福特-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八种智力
人的智力的差异性
理论基础
重视社会文化对多元智力的影响
评价
斯滕伯格-成功智力理论
成功智力有三种基本成分
四个关键因素
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解决的内涵
解决的心理过程
发现问题
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选择恰当策略的阶段
应用策略阶段
评价结果阶段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有关的知识经验
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
在擅长的领域表现突出
以比较大的单元加工信息
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
能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保持大量信息
能以深层方式表征问题
愿意花费时间分析问题
能很好地监控自己的操作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
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我问题解决规律
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主动性
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创造性及其培养
内涵
心理结构
培养措施
营造鼓励创造的环境
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
培育创造意识,激发创造动机
开创创造课程,交给创造技法
发展和培养创造性思维
塑造创造性人格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二者实质
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规范价值,外在转化为内在
特点:情感性;约束性;延迟性
品德发展的实质
品德含义:心理特性、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实质: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在内部矛盾推动下,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知情意行协调发展
社会规范学习心理过程
社会规范的遵从
含义:行为主体在对别人活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不反抗,任然遵循的现象
类型:服从;从众
特点: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情境性
影响因素:群体特征影响;外界压力影响;个体特征影响
作用:初级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规范的认同
含义与类型
特点: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
影响认同的影响因素:榜样的特点;规范本身的特性;强化方式
作用
社会规范的内化
含义:是一种高级接受水平或高度遵从的态度
特点: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
影响内化因素
对社会规范价值认知
对社会规范价值的情感体验
作用
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影响品德的形成因素
外部因素
家庭环境
学校集体
班集体的影响
学校德育的影响
学校集体中其他因素的影响
校园文化的影响
社会化
内部因素
道德认识
个性品质
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适应能力
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
道德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含义
发展理论
形成与培养
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品德不良的矫正
概述
含义:违反道德要求和较为严重的道德过错
类型:作弊;诚信;责任
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
客观原因
家庭方面
学校方面
社会方面
主观原因
缺乏正确道德观
缺乏道德情感
品德不良的矫正与教育
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醒悟,转化,自新
品德不良的矫正与教育
充满信任;培养观念;针对差异;意志训练
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的实质、标准
中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
目标
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经
途径:专题训练;咨询与辅导;学科渗透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认知法;游戏法;测验法;交流法;讨论法;行为改变法;实践操作法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