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5学前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第五章 学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根据历年真题考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全书概括,学童健康指学前儿童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组织发育正常,没有身体缺点(如视力不良、扁平足、龋齿、姿势性脊柱弯曲异常、沙眼),性格开朗,情绪乐观,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低幼儿童文学,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为满足学龄前儿童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广义的儿童文学,指以3-15岁的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为吸引、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力而创作的适应儿童审美需要的文学。
学前教育专业 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第三章 第一节 概述,梳理了智力落后儿童的表现和测量方法 根据历年考点整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第 五 章 学 前 情 绪 与 行 为 问 题 儿 童 的 教 育
孤 独 症
概述
概念:也称自闭症,是一种较严重的发育性障碍。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李奥 坎纳首次采用自闭症来描述有极度退缩行为,对他人漠不关心的病症
孤独症儿童的基本特征--发育速度和顺序异常;对任何一种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言语、语言认识及非语言性交流异常;与人、物和事的联系异常
主要表现
社会困难、言语发展迟缓,语言刻板,奇异难懂、刻板或仪式性行为;出生时正常,怪异行为在2岁以后表现出来
发病原因
心因论--孤独症是因为儿童生活在译注威胁和缺乏母爱的环境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与孤独症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1967年,贝特贝姆认为患儿的父母在儿童发展关键阶段对孩子的某些正常行为采取了一种极不积极、不合理的对待
身因论--源于神经系统的品质性病变、机能障碍、感觉器官机能失调及生化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论
行为特征
李奥 坎纳
shah等人--三大核心特征--社会化障碍、交流障碍、想像障碍
我国--社会交往障碍、缺乏交会性注意、言语发展迟缓、言语沟通障碍、语言表达怪异、刻板性行为、拒绝变化、超常的记忆力
早期鉴别
医学检查
量表评定
调查与行为观察
调查以访谈其父母或监护人为主
行为观察过程中要描述被观察者的行为--目标行为;确定一个行为基线;根据观察记录,评定行为特征
教 育 和 矫 治
美国
初级--重点在于减少其无理取闹行为,改变其刻板型学习方法
二级--帮助孤独症儿童获得更加复杂的语言交流和社会学习的技巧,提高手眼协调
三级--强调促进孤独症儿童语言和学习技能的发展
我国
提供支持性、接纳性环境
培养语言沟通能力
感知觉统和训练
体验性认知学习
以儿童为中心
保护儿童安全
多 动 症
概念
也称多动综合征、轻微脑功能失调、注意缺陷障碍等。指发生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极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能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
分类
按行为特质分--多动、不专注和被动、紧张和焦虑、不合群、懒散、学习问题
婴幼儿期
学前期和学龄初期
注意力集中困难、精力过剩、行为冲动、情绪不稳定、学习困难、不良行为倾向、协调动作缺陷
需要注意
如果儿童的这些行为表现是暂时的,则不能认为是多动症; 如果这些行为是经常性的和频繁发生的,而且具有跨情境性,并持续时间达6个月以上,则认为可能是多动症
美国--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
起病于学龄前期(6-7岁),病程至少持续半年以上
必须符合以下至少四项以上症状
并非由低能、儿童期精神病、焦虑状态、品德障碍等原因所致
教 育 与 干 预
行为管理治疗
选择好要矫正的行为、选择的强化物一定是儿童喜欢的想要的、强化物不要只停留在物质方面
认知--行为治疗
心理治疗
环境控制
释放精力
药物辅助治疗
饮食辅助治疗
其 他 情 绪 行 为 障 碍
情绪障碍儿童--指一组在行为表现上与一般儿童应有的行为有明显偏离的儿童
行为障碍--指主要发生于儿童和少年期的行为偏离
情绪行为障碍--指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情绪行为的偏异,这种偏异不是身体疾病或缺陷的继发情况,也不是某种特定精神患疾的症状表现
原因
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不完整、冷漠的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长本身的情绪行为问题
幼儿园教育不当
社会环境的污染
生理因素
观察发现
评价标准--不良行为出现的强度和频率、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要求、是否有异常行为的症状
直接观察--与同龄大多数幼儿相比、与儿童本身的发展史相比、与儿童所处的环境相比
间接观察--访谈、评定表
障碍表现及 教育干预
攻击性行为
恐惧情绪
嫉妒行为
退缩行为
残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