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细胞的基本功能
生理学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笔记,包括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信号转导、细胞电活动、肌细胞的收缩等内容。
编辑于2022-08-10 19:06:10 四川省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的信号传导(联系生化)
概述
受体(三种,生化两种)
配体(水溶性/物理信号,脂溶性→影响基因表达)
第一信使,第二信使(。。)
具体作用机制图
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
离子通道型受体
阳离子通道型受体: 骨骼肌终板膜中N2ACh受体阳离子通道(nAChR)→引发钠离子内流 促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GluR)
氯离子受体通道:甘氨酸受体、γ氨基丁酸A受体
电压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
G蛋白偶联受体(需要第二信使,胺类/肽类。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
G蛋白偶联受体: ①无通道结构、无酶活性,又称促代谢受体 ②配体:。。 ③7次跨膜受体 ④受体和G蛋白各自独立
G蛋白:αβγ异三聚体,α单位有GTP酶活性→激活和失活态
G蛋白效应器(G蛋白直接作用靶标): AC、PLC、PLA2、PDE→生成/降解第二信使
蛋白激酶(将ATP磷酸基团转移到底物蛋白而磷酸化的酶): cAMP依赖性→PKA,Ca依赖性→PKC
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需第二信使,生长因子、钠尿肽、NO)
①每个受体只有单跨膜区段②胞外受体胞内酶结构
酪氨酸激酶受体:配体有胰岛素。。
酪氨酸激酶结合型受体:配体有促红细胞生成素 。。
尿苷酸环化酶受体:需要cGMP,配体有钠尿肽。。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配体有转化生长因子β
核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
类固醇激素受体、维D3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维甲酸受体
结构(多肽单链)
激素结构域、DNA结构域(锌指结构)、转录激活结构域、铰链区(核受体定位用)
核受体活化:核受体由非DNA结合型转变为DNA 结合型(需要分子伴侣)
细胞的电活动
所有细胞均有RP,只有可兴奋细胞才有AP(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等)
静息电位
概述
RP值(以细胞外液为零电位)→骨骼肌90,神经70,平滑肌55,红细胞10 以上为非人数据,人类神经细胞为-90mV
几个概念:极化,超极化,去极化,超射,反极化,复极化
膜两次离子浓度差和平衡电位(主要由钠泵维持浓度差)
安静时:内钾为外30倍,外钠氯为内10、30倍 →贡献大小钾钠钙氯→RP略小于K的平衡电位(其他离子贡献)
电化学驱动力(定义 )=0即为平衡定位,此时外流≠0,净外流=0 公式:平衡电位=60lg(该离子细胞外浓度/胞内浓度) 哺乳动物:钾-90~-100,钠+50~+70 跨膜电位梯度:高→低
静息时细胞膜对离子的相互通透性(相对通透性越高,RP约接近该离子平衡电位)
钠泵生电作用:一定程度参与RP的形成
影响RP的因素 (平衡电位=60lg(该离子细胞外浓度/胞内浓度),此处平衡电位大小比较应当算上±号)
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可利用公式
膜对钠钾相对通透性:通透性不能用公式(公式浓度指的是原发性变化的浓度)
钠泵活动水平
动作电位
概念:去极相、复极相、峰电位(AP标志)、后电位(正后电位和负后电位)
模式图知识点。。
特点:全或无、不衰减、脉冲式 (局部电位以电紧张扩布)
产生机制(去极相为内向电流,反之)
电化学驱动力及其变化(推导见书): =膜电位-其平衡电位。最终值+为外向,-为内向 。。
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
动作电位的触发:阈电位(细胞兴奋必要条件)、阈刺激、阈强度
动作电位的传播
在同一细胞 : ①无髓神经纤维和肌细胞:局部电流,不衰减传播 ②有髓神经纤维:传导与直径成正比,跳跃式传播,郎飞结允许离子通过,快,消耗能量少
在细胞间:缝隙连接(属于非门控通道)→使 同功能的同类细胞同步化
兴奋性及其变化: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兴奋性、阈值、持续时间、与模式图 中对应关系、原因机制
局部电位(少考):与AP区别→阈下刺激,幅度小且随刺激强度变化(等级性电位),电紧张传播,不能远距离无衰减(衰减性传导),可总和,(无不应期),因为钠通道开放少所致
肌细胞的收缩
骨骼肌和心肌为横纹肌,心肌和平滑肌为非随意肌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
结构特征: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 1、前膜:10*4个ACh/囊泡;动作电位激活电压门控钙通道,Ca通透性增加使其内流致囊泡破裂释放 2、间隙:细胞外液; 3、后膜(终板膜):①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为胆碱和乙酸,新斯的明可以抑制进而治疗重症肌无力)②AChR,即N2型ACh受体阳离受子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受体和通道为同一个蛋白)使钠通透性增加致钠离子内流产生终板电位EPP,达到阈电位后产生动作电位进行传播 (微终板电位MEPP)
EPP特点:为局部电位,和ACh的量有关,只去极不反极,终板膜无电压门控钠通道(终板电位通过电紧张刺激周围电位门控钠通道而产生AP),ACh产生EPP后迅速被酶分解
与经典突出传递比较。。
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
结构特征 (明带、暗带、H带、M线、Z线、肌节、粗肌丝、细肌丝、T管、L管LSR、JSR或终池、肌质网SR。骨骼肌三联管结构故Ca完全来自终池,心肌二连管故一部分来自慢钙转运,都为兴奋收缩关键部位)
肌丝滑行理论(收缩时暗带不变,明带变窄)
肌丝分子结构
粗肌丝
肌球蛋白(肌凝蛋白):形成横桥,ATP酶活性、分子马达
细肌丝
肌动蛋白:与横桥头部结合
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单纯扩散(膜)
脂溶性(非极性)/少数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气体/水
决定因素:浓度差、通透性、温度、膜面积
无饱和现象
易化扩散(通道/载体)
经通道(带点离子)→特性。。
离子选择性
门控特性
电压
钠通道(阻断剂、三状态,两形式)
钾通道(阻断剂、两状态、两形式)
化学→例子。。
机械→例子。。
经载体(G/aa/核苷酸)→特性。。(G/aa在小肠、肾以继发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载体+能量)
原发性:直接利用能量,底物常为离子→离子泵
钠泵: ①1ATP→三钠出二钾进 ②哇巴因(对钠钙交换体作用在生理、内科的区别) ③意义。。
钙泵: 肌钙蛋白调节 胞质+肌质网/内质网。。→胞质游离钙低水平
继发性:利用原发建立的钠氢离子浓度差,间接利用了ATP
同向转运:G/AA在小肠、肾重吸收
反向转运:钠钙交换体、钠氢交换体
膜泡转运(蛋白质+能量)
出胞→例子。。
分类:持续性出胞,调节性出胞
入胞→例子。。
吞噬
吞饮
液相入胞
受体介导入胞
几种常考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
中心主题
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因素
前负荷:长度张力曲线 后负荷:张力速度曲线 ?
肌肉收缩能力(内在因素):增高→长张曲线上移,张速曲线右上移
收缩总和(心肌收缩为全或无,没有总和)
多纤维总和/多运动单位总和
频率总和
单收缩:频率很低,完全的收缩和舒张
不完全强直收缩:频率较低,下一次在上一次舒张期
完全强直收缩:频率很高,下一次在上一次的收缩期
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
肌丝分子结构
粗肌丝
肌球蛋白(肌凝蛋白):形成横桥,ATP酶活性、分子马达
细肌丝
肌动蛋白:与横桥头部结合
原肌球蛋白:组织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结合(肌钙蛋白给了信号改变构想就可以)、
肌钙蛋白:与Ca结合启动收缩,三个亚单位TnT,TnI,TnC3,作用分别为。。
调节蛋白
横桥周期
动作电位引发骨骼肌收缩的关键因素:胞质内Ca浓度瞬时增加
产生张力由每一瞬间与肌动蛋白结合的横桥数目决定,速度取决于横桥周期的长短
过程图。。
横纹肌收缩偶联
动作电位传至T管至其L型钙通道激活
JSR内Ca释放,心肌上。。
Ca触发肌丝滑行,与TnC
回摄Ca:LSR全部回摄,心肌。。
神经-肌接头-收缩完整过程。。P36
收缩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