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美学原理第二章审美活动经验
审美经验通常又被称为“审美趣味”、“趣味能力”、“趣味判断”、“审美判断”等。 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感受、知觉审美对象(自然、艺术作品和其他人类审美产品)时所产生的愉快的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及深刻内蕴)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结果。
行测 980 言语笔记,帮助考生理清思路,把握重点,对于每一位备考的考生来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粉笔 980 判断推理笔记,解析了判断推理的各大考点和难点。无论是元素组成的细微差别,还是逻辑关系的紧密连接,都在这份笔记中得到了详尽的梳理和归纳。
粉笔 980 申论笔记,申论是很客观的,出题人给分必须有依据,凭着感觉给分是不够公正的。因此,答案是从材料来的——大量【摘抄】,少量归纳。能抄材料的就要抄材料,有原词就一定要用原词,不要选择自己编词(按关键词采分的啊)。长句用不了才概括。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审美活动经验 =美感 =审美经验(简称)
第一节 关于审美活动经验
审美活动经验: 是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识而出现的。 (主体在全身心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
基于“实践——劳动”母体的审美活动关系 (审美意识——审美对象)的发生起源。
审美经验包括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二者缺一不可。
审美经验最根本的性质就是实践性
不是结果,强调过程。因为实践会出现变化
①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的组成部分
②这种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
(一)审美经验不是认识,审美经验是体验。 (突出实践性,体验一定要有实践活动过程, 从他人那获得的是经验,还是普通的经验。)
审美活动是要通过体验来把握“生活世界”的 活生生的整体。 这个“生活世界”的整体,最根本的是人与世界 的交融。(建立审美活动关系) 人:审美活动主体 世界:审美对象
《天净沙·秋思》,如果按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看, 这首小令的内涵就是告诉我们:藤是枯的,树是 老的,水是流动的…… 但是这首小令的诗意在于通过美感的感性的 直接性表达悲凉的情景。 枯藤、老树等这些意象不是独立于主体诗人 之外的,而是与流落漂泊在外的诗人的悲凉融合 为一体的诗的意境,漂泊过客的凄苦与萧瑟的环境 融为了一体。
结论: 不管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件艺术作品还是自然物, 如果你采用的是科学认识的眼光(主客二分的眼光) 去看它,那么你进行的是认识活动,认识到的是事 物本身的特点,而不是审美活动(美感活动),审美 活动经验就不会产生。
结论
①审美经验是与人的生命和人生紧密相联的
审美活动是人生活动之一
②审美体验是直接性,是当下,直接的经验
需要建立审美活动关系
③审美体验是瞬间的直觉,在直觉中得到的一种整体性 (世界万物的活生生的整体)
感受、感知觉
【结果】 ④审美经验创造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意象世界)
(二)审美经验的形态
审美经验的形态
①审美感受
审美感受即狭义的美感。 指人们进行审美活动时的心理活动过程
广义的美感是审美意识的简称。 ▲“美”是审美对象的简称。
审美感受在全部审美经验形态中居于基础地位和核心地位。 审美经验和各种审美经验形态都是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形成的。
②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心理结构: 是由人类社会历史性积累、影响而形成的审美 生理——心理体制。
是审美感受以及整个审美经验的物质基础(生理基础,是前提)。
③审美态度
审美态度: 指人基于审美心理活动而对外界对象主动构成审美关系的特殊 心理状态。这一术语在现代西方美学主观派获得日益重要的地位。 主动:媒介(是多样的)→刺激
朱光潜三类人欣赏同一颗松树 →要有审美的眼光才能感受到美、见到美
一位战士在观看《白毛女》的话剧表演时,当他 看到演到地主黄世仁逼死杨白劳的场景时,就冲 上舞台,要向“黄世仁”的演员开枪。 →这位战士是把舞台上的戏当成生活的实事,并 以现实的利害关系的眼光来看戏,从而打破了审美 经验的产生。
①审美活动与科学活动、道德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
②审美活动具有超功利性的特点。
④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 指在一定审美感受的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审美爱好, 即有所偏好、具有独特心理定势习惯的审美风格倾向或 个性化的审美态度。 ▲注:形成的过程较为漫长,但并不是说审美趣味形成后 (影响、指导实践)就一成不变,只是在某一段时期相对稳定。
审美趣味的功能: 审美趣味作为主体的审美价值标准的体现, 制约着主体的审美行为,决定着主体的审美 指向。
审美趣味的特征
①个体性
②超个体性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既有个体的审美趣味, 也会受到民族/周围环境的审美趣味的影响
⑤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 是对审美最高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是审美的最高范型和标准。
也是一个会变化的过程
美感与快感
联系
①美感属于快感的一部分,(美感的重要特征是愉悦感,从广义来讲也是一种快感) 但是美感是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
②美感并不独立于快感, 有些美感的获得是先获得生理快感。
区别
①美感是超实用、超功利的, 而生理的快感起于实用要求的满足
②美感的实质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美感必然要有一个审美意象, 而生理快感完全受外来的刺激所支配,它不可能出现情景交融、物我 同一,不可能有审美意象。
▲注: ①人的美感,主要是依赖于视、听这两个感官, 但在有些时候,这两种感官在引发美感的同时也 引发一种生理性的快感。 ②除了视、听这两种感官,其他感官获得的快感, 有时也可以渗透到美感中,有时也可以转化为美感 或者加强美感。
高峰体验 (美)马斯洛提出 高峰体验一词是对人的最美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 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乐的 体验的概括。
小结
①审美活动经验不是认识,是体验
②审美活动经验具有直接性
③审美活动经验具有超功利性
美感不等同于快感
生理上的快感是美感的基础
第二节 影响审美活动的因素
(一)自然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泰纳对希腊文明的分析: 地理环境、天然景物 ↓影响 (一个民族) 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 ↓影响 (一个民族) 审美情趣和审美风貌
任何的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 他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等必然受
时代
民族
阶级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的影响
文化教养
文化传统
风俗习惯
(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哥特式建筑: 辉宏、精美,受基督教影响
泰纳: 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风尚,是在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 影响下形成,必然处处体现这个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哪怕是 在一些很小的细节也是如此。
(三)审美主体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审美心理结构是审美感受产生的物质基础, 审美感受是审美活动经验产生的基础,所以 审美活动经验过程中必定会受到主体多种心理 因素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看,审美感受中主要有五种基本性的心理因素 交错融合并影响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活动经验
1.以审美心理结构为基础的审美感受是一个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 各种心理因素之间的交错运动
2.在审美活动中,各种心理因素的作用地位并不平衡,往往 因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双方种种特定条件的限定而有区别
3.在审美感受中诸多心理因素的不同比例与不同组合方式 对应不同的审美形态,从而也使得审美活动经验体现为 不同的审美经验模式
第三节 审美经验模式
(一)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并非特定角度的模式,而是在审美经验中占有基础性地位 和奠基性作用
特征
源初性
强调实践性
亲历性
整体性
(二)审美注意
注意是审美活动的开端。没有注意,就没有审美。
注意由两方面因素形成:客体吸引我们注意,主体具有注意力
(三)审美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说 (英)爱德华·布洛提出
含义: 在对自然物和对艺术品的欣赏中, 人们需要保持一种心理距离。
客观存在的时间、空间距离也会 影响审美心理距离。
优点: 将传统的审美和艺术“无功利”的观点作了 一个很大的修正。
缺陷:
①依据这种学说,讨论对象的美是无意义的, 只要主体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从对象中获得审美的需要
②这仍然只是一种关于人的审美和艺术心理的哲学假设, 不符合当时正在走向实验的科学心理学潮流
(四)审美移情
“移情”意思是“情感移入”或“渗入”的意思, 即情感或感受从自我向对象的投射。 包括两个方向:由我及物和由物及我 移情的另一种情况:设身处地。 设想自我在与他人同样的情境中,因而具有 同样的思想状况。
立普斯在《美学》中指出: 美学的价值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价值感, 移情是审美欣赏的基本前提。
他将移情分成四种类型
①对象的形式被赋予生命
②向自然界移情,使自然界对象拟人化
③向氛围移情,使色彩富于性格特征, 使音乐富于表现力
④生物感性表现的移情,把人们的外貌 作为他们内心生命的表征,使人的音容 笑貌充满意蕴
结语: ①审美体验和审美注意都强调活动实践 ②审美心理距离和审美移情都对审美经验过分从主观一面理解 ③审美经验离不开审美对象和审美意识建立起来的审美活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