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美学原理第九章优美与崇高
关于优美的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对优美的探讨是随着对崇高的探讨不断明晰起来的。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优美与美划上等号;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形;柏拉图认为,优美是能够“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是单整、纯粹、绝对的美;亚氏:“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古罗马的西塞罗提出两种美:秀美、威严。
行测 980 言语笔记,帮助考生理清思路,把握重点,对于每一位备考的考生来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粉笔 980 判断推理笔记,解析了判断推理的各大考点和难点。无论是元素组成的细微差别,还是逻辑关系的紧密连接,都在这份笔记中得到了详尽的梳理和归纳。
粉笔 980 申论笔记,申论是很客观的,出题人给分必须有依据,凭着感觉给分是不够公正的。因此,答案是从材料来的——大量【摘抄】,少量归纳。能抄材料的就要抄材料,有原词就一定要用原词,不要选择自己编词(按关键词采分的啊)。长句用不了才概括。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优美与崇高
第一节优美与崇高的本质及其特征
一、优美的本质及其特征
优美:就是一种单纯、静默、和谐的美
莫扎特的音乐 普希金的诗歌
优美的本质: 优美,也称阴柔之美、秀美。 优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 其审美意蕴、情感力度 柔和平稳,呈现为秀丽、妍雅、清新、 明媚、轻盈宁静等境界,具有小巧、平静、舒缓、圆畅、单纯 等表现形式。
优美的内涵从本质上来说,就是 真善美在最大程度上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特征
①以“和谐”为典型形态的某些相对稳定的特征
②优美因主客体始终处于统一状态而具有直观愉悦的感性特点, 其审美效果是日常所说的“审美愉快”
③优美包含丰富的社会性内容,如优美即可以表现为人与人的和睦相处、 互敬互爱,可以表现为天伦之乐和长幼情深,还可以表现为社会清平、国泰民安, 人民处于富足美好的生活状态,优美更可以表现为个体思想观念与社会时代精神 以及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某种行为的统一、和谐、一致。
二、崇高的本质及其特征
崇高: 崇高,表现为一个意象世界。
基本内涵: 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 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是审美实践活动过程
崇高的本质: 崇高是一种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对立, 情感力度异常强烈,具有以 痛感、压抑感为基础,由不和谐到和谐、 由痛感到快感的复杂心理体验,并以 狂放、暴烈、无限、模糊、神秘 等为基本特征的审美范畴。
崇高的特征
①崇高侧重展示人的本质(实践劳动及其自由性) 对象化(规律与目的相统一)实现的曲折过程, 崇高美的力量正根源于个体向总体性人类的更高的升华。
②崇高突出的形式特征是“大”即具有对各种特定有限形式的包容、 涵括的性质,带有趋向无限性的特点。
③崇高的审美感受与效果特征,按康德的说法是一种痛苦的愉悦性, 期间伴随有审美想象与情感的剧烈变化,也伴随有 审美领悟与理解的 不断超越与升华。
第二节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
一、优美与崇高的历史
毕达哥达斯“美在和谐”与朗吉怒斯《崇高论》
博克“自我保存”和“社交”本能
康德力的崇高与数的崇高
孟子“充实之谓美”
姚鼐“阳刚”与“阴柔”之美
中国的“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 优美与崇高,在中国被称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是既矛盾对立又和谐统一的。 很多时候,二者相互补充呈现。
阴柔与阳刚的结合: 岳飞《满江红》 欧阳修《岳阳楼记》
二、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1.在内容方面: 优美表现为审美对象与主体感受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关系, 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平衡状态。 崇高是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和 强劲的气势,表现为主体与客体间的对立、冲突与抗争,是通 过矛盾运动达成的一种壮美情感形态。
2.在形式方面: 优美的审美对象一般具有轻盈、小巧、平静、舒缓、 圆畅、单纯、精致、柔和等表现形式。 崇高的审美对象往往表现为一种巨大、粗犷、险峻、 辽阔、粗壮、厚重、激荡、雄伟的特征。
三、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
涵义: 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是指对象化过程中不同审美范畴所呈现的关系状态, 是对其活动、发展的进一步描述。
规律: 依人的本质对象化的纵向运动看,审美范畴相互转化的实质是指 主客体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因主体在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的变化, 从而形成了一个纵向发展的审美形态序列:崇高、悲剧、喜剧及优美。 二者相互转化的常态性规律是:由崇高趋向优美
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极,没有优美,就无以突出崇高;反之没有崇高,也难于呈现优美。 优美与崇高的这种运动与演变,生成千姿百态的美,使审美活动显得无限丰富又色彩纷呈。
第三节崇高的现代意义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
审美贫困的原因: 主体的变异、沉沦 及崇高的历史意义与目标 的逐渐模糊。
审美贫困的实质: 从人的本质对象化理论看,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 表现出规律与目的、真与善之间的冲突与错位,和目的 性与善疏离甚至消解,导致主体向唯我主义滑落进而产生 文化上的虚无主义。
影响: 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反映了历史转向中审美主体的变化, 即从近代的自我觉醒、探索和解放,到现代化以来自我的异化、 迷惘及历史性迷误,它表明了某种程度的人类精神价值的迷误 和丧失。
二、审美共通感与现代社会
共通感含义
①作为社群共同体存在而积淀形成的族群认同感
②以个体为单元的现代社会中,共通感是指个体超越自我界限 而与他人沟通理解的感觉
③主体或自我被局限于特定对象格局之前的“本心”
共通感作用: 审美共通感作为现代社会公共社会心理的基本构成载体, 它能确保审美在重建社会公共精神中受到特殊的重视, 故成为联系崇高与现代社会,促使崇高努力发挥现代意义 的重要平台与天然的公共心里纽带。
三、作为自由个性与社会使命合题的崇高
自由个性: 即人的自由个性,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的自由个性发展包括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
独立不是盲从的自我
每一个社会发展虽要以自由个性的发展来实现,并以个人的幸福为目的; 但同时又要通过社会的发展来完善自身,并获得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与人类总体的和谐共生和共同发展。 这是作为自由个性与社会使命合题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