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指南科学思维导图
结合幼儿的生活需要,引导他们体会人与自然、动植物的依赖关系。如:动植物、季节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常见灾害性天气给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等。
编辑于2022-08-16 09:51:41 内蒙古自治区3-6岁指南科学领域
科学探究
目标1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3-4
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
经常问各种问题,好奇摆弄各种物体
4-5
喜欢接触新的事物,经常问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
常常动手动脑探究物体材料
5-6
对自己感兴趣得问题总是刨根问底
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
探究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
教育建议
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有条件时和幼儿一起做一些简易的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
容忍幼儿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引导他们活动后做好收拾整理。
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幼儿拆装或动手自制玩具。
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
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有条件时和幼儿一起做一些简易的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
容忍幼儿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引导他们活动后做好收拾整理。
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幼儿拆装或动手自制玩具。
目标2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3-4
对感兴趣的事能仔细观察,并发现明显特征
能运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究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4-5
能对事物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相同不同
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
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
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
5-6
能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
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在成人的帮助下制定较淡的调查计划并执行
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
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育建议:如何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1.观察、分类
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
2.解决问题
支持鼓励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并解决问题
3.计划、记录、分享
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4.回顾、反思
帮助幼儿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讨论,分析一下原因以及下一步要怎么做
目标3 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3-4
人是常见的动植物,注意并发现周围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能感知和发现物体的软硬光滑粗糙等特性
感知和体验天气对自己生活和活动的影响
了解动植物和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4-5
能感知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基本条件
能感知和发现常见材料的溶解传热等性质和用途
能感知发现简单的物理现象,如物体常态位置变化等
感知发现不同季节的特点,体验季节对动植物的影响
初步感知常用科技产品与自己生活的关系,知道利弊
5-6
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关系
发现物体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感知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知道变化的顺序
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道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教育建议
1.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和幼儿一起通过户外活动、参观考察、种植和饲养活动,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
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
2.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思考,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发现事物之间明显的关联。
引导5岁以上幼儿关注和思考动植物的外部特征、习性与生活环境对动植物生存的意义。如兔子的长耳朵具有自我保护的作用;植物种子的形状有助于其传播等。
引导幼儿根据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推测和证实它们的用途。如:带轮子的物体方便移动;不同用途的车辆有不同的结构等等。
3.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渐懂得热爱、尊重、保护自然。
结合幼儿的生活需要,引导他们体会人与自然、动植物的依赖关系。如:动植物、季节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常见灾害性天气给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等。
和幼儿一起讨论常见科技产品的用途和弊端,如:汽车等交通工具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对环境的污染等。
数学认知
目标1 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3-4
感知物体形状事多种多样的,对不同的形状感兴趣。
体验和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
4-5
在指导下,感知体会有些事物可以用形状来描述
在指导下感知体会有些事物物可以用数来描述,对环境中各种数的含义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5-6
能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并尝试创造新的排列规律
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能用书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育建议
1.引导幼儿注意事物的形状特征,尝试用表示形状的词来描述事物,体会描述的生动形象性和趣味性。
参观游览后,和幼儿一起谈论所看到的事物的形状,鼓励幼儿产生联想,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如:熊猫的身体圆圆的,全身好像是一个个的圆形组成的。
和幼儿交谈或读书讲故事时,适当地运用一些有关形状的词汇来描述事物,如看图片时,和幼儿讨论奥运会场馆的形状,体会为什么有的场馆叫“水立方”,有的叫“鸟巢”。
2.引导幼儿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
和幼儿一起寻找发现生活中用数字作标识的事物,如电话号码、时钟、日历和商品的价签等。
引导幼儿了解和感受数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如天气预报中表示气温的数代表冷热状况;钟表上的数表明时间的早晚等。
鼓励幼儿尝试使用数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如知道今天是星期五,能推断明天是星期六,爸爸妈妈休息。
3.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事物,体会其中的排列特点与规律,并尝试自己创造出新的排列规律。
和幼儿一起发现和体会按一定顺序排列的队形整齐有序。提供具有重复性旋律和词语的音乐、儿歌和故事,或利用环境中有序排列的图案(如按颜色间隔排列的瓷砖、按形状间隔排列的珠帘等),鼓励幼儿发现和感受其中的规律。
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设计有规律的花边图案、创编有一定规律的动作,或者按某种规律进行搭建活动。
引导幼儿体会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有一定顺序和规律的如一周七天的顺序是从周一到周日,一年四季按照春夏秋冬轮回等。
4.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
拍球、跳绳、跳远或投沙包时,可通过数数、测量的方法确定名次。
讨论春游去哪里玩时,让幼儿商量想去哪里玩?每个想去的地方有多少人?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决定。
滑滑梯时,按照“先来先玩”的规则有序地排队玩。
目标2 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3-4
感知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表示
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能够手口一致的点数务顾问以内的物体,并能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能用数词描述事物或动作
4-5
粗细、厚薄、轻重
通过数数对比两组物体的多少
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会用数词来排列物体的顺序与位置
5-6
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合并、拿取)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
通过实物操作进行十以内的加减运算
能用记录、表统计图来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育建议
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事物“量”的特征(简答)
感知大小、粗细等量特征,学习相应的词汇描述
结合具体事物,理解“量”是相对的
收拾物品时,按物体量的特征分类整理。如整理图书按大小
结合日常生活,学习通过对应或数数的方式比较物体的多少
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理解数概念
手口一致点数物体,得出物体总数
数的守恒,不因排列形式、空间改变
提供“按数取物”的机会
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幼儿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用加减办法来解决问题
幼儿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为5-5.5岁
数概念发展阶段:口头说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目标3 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3-4
注意形象特征,并用自己语言描述
感知物体空间位置与方位,理解上下、前后、里外
4-5
感知物体形体结构特征,画出或拼出该物体的造型
感知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进行分类
使用上下前后里外中间旁边等方位词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方向
5-6
能用常见的几何形体拼搭出或画出物体的造型
能按语言指示或根据简单示意图正确取放物品
能辨别自己的左右
教育建议
1.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在物体与几何形体之间建立联系。
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中各种物品的形状特征,并尝试识别和描述。如感受和识别盘子、桌子、车轮、地砖等物品的形状特征。
鼓励和支持幼儿用积木、纸盒、拼板等各种形状材料进行建构游戏或制作活动。如用长方形的纸盒加两个圆形瓶盖制作“汽车”。
收拾整理积木时,引导幼儿体验图形之间的转换。如两个三角形可组合成一个正方形,两个正方形可组合成一个长方形。
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生活物品的图形特征,鼓励他们按形状分米整理物品
2.丰富幼儿空间方位识别的经验,引导幼儿运用空间方位经验解决问题。
请幼儿取放物体时,使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位词,如把桌子下面的东西放到窗台上,把花盆放在大树旁边等。
和幼儿一起识别熟悉场所的位置。如超市在家的旁边,邮局在幼儿园的前面。
在体育、音乐和舞蹈活动中,引导幼儿感受空间方位和运动方向。
和幼儿玩按指令找宝的游戏。对年龄小的幼儿要求他们按语言指令寻找,对年龄大些的幼儿可要求按照简单的示意图寻找。
定义+核心
科学学习
在探究具体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
科学学习核心
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