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免疫细胞
此篇导图与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免疫细胞有关,其内容主要讲述免疫细胞,免疫细胞通常指参与免疫应答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编辑于2022-08-17 22:30:34 广东第五章免疫细胞(免疫细胞通常指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按各类细胞在参与免疫活动中的作用不同,将其分为固有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两类,前者主要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γδT细胞、B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后者为介导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即T细胞和B细胞,其中T、B细胞的表面有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抗原后,可发生克隆增殖、分化,故也称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或免疫活性细胞)
第一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髓系免疫细胞(来自髓样干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及树突状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巨噬细胞因所在器官不同及形态上呈现的差异而具有不同名称,如肝脏中的库普弗细胞、肺泡中的尘细胞、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和神经组织中的小胶质细胞等
粒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肥大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分化发育
淋巴系免疫细胞(来自骨髓多能干细胞,由淋巴样干细胞分化的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T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简称T细胞,源于骨髓的淋巴样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在骨髓中形成的始祖T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胸腺。T细胞在发育分化过程中,其表型发生一系列变化。根据细胞表型的变化,将T细胞发育分为三个阶段:①双阴性期(CD4⁻CD8⁻)②双阳性期(CD4⁺CD8⁺)③单阳性期(CD4⁺CD8⁻或CD8⁺CD4⁻),单阳性细胞(SP细胞)继续发育为成熟T细胞
T细胞抗原受体的发育
T发育的阳性和阴性选择 DP细胞须经历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获得识别抗原的MHC限制性和自身耐受性,才能迁出胸腺并移居于外周免疫器官
阳性选择 阳性选择使T细胞获得抗原识别的MHC限制性,发育为SP细胞
阴性选择 没有不能结合和结合亲和力很低的胸腺细胞才能继续发育为成熟的SP细胞 经过阴性选择,T细胞获得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
经过胸腺内的发育和选择后,仅少于5%的胸腺细胞在髓质区分化发育为成熟T细胞,其特征为:①表达功能性TCR②CD4或CD8单阳性细胞③获得抗原识别的MHC限制性④获得自身耐受性。成熟T细胞离开胸腺进入外周免疫器官
B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简称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B细胞源于淋巴样干细胞,在骨髓基质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和黏附因子的抚育下,经过主祖B细胞、前B细胞、未成熟B细胞(表达完整BCR,即mIgM,不表达mIgD)最后发育为成熟B细胞,同时表达(mIgM和mIgD),离开骨髓进入血液和外周淋巴组织。
BCR基因重排和多样性的形成
B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阳性选择(阴性选择在中枢免疫器官完成并获得中枢免疫耐受,阳性选择在外周免疫器官生发中心完成,获得抗体亲和力的成熟)
阴性选择 获得自身免疫耐受
阳性选择 成熟B细胞离开骨髓进入外周免疫器官,在外周淋巴器官接受外来抗原刺激进入分化增殖状态 经过阳性选择的细胞克隆和分化为分泌高亲和力抗体的长寿命浆细胞,迁移至骨髓,或分化为记忆B细胞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
NK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自然杀伤细胞(NK)源于淋巴样干细胞,属于第3类淋巴细胞。成熟的NK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外周血、肝脏、脾脏、肺脏和外周淋巴结;表面表达多种杀伤细胞活化性受体、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及IgG受体。
谱系交叉的免疫细胞
树突状细胞(DC)是免疫细胞中唯一部分来自于髓样干细胞,部分来自于淋巴样干细胞的免疫细胞
第二节固有免疫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表达特征性表面标志CD14分子,并表达模式识别受体、MHCII/I类分子等多种类型的受体/膜分子,胞质中富含有溶酶体颗粒
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受体 模式识别受体、调理性受体、细胞因子受体
单核/巨噬细胞的免疫学功能 吞噬杀伤病原体;清除损伤、衰老细胞及肿瘤细胞;抗原提成;免疫调节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的亚群及其膜分子
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学功能 抗原提呈和免疫激活作用;参与中枢和外周免疫耐受的诱导与维持;免疫调节作用
参与固有免疫的淋巴细胞(NK细胞、NKT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
NK细胞 NK细胞的表面受体 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NK细胞的免疫学功能 抗感染作用;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
NKT细胞
γδT细胞
B1细胞
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表面具有模式识别受体(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和Toll样受体)、趋化因子受体、调理性受体 具有氧依赖/非氧依赖两个杀菌系统和髓过氧化酶杀菌系统
嗜酸性粒细胞 表面表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受体、IL3R、IL5R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 有嗜酸性颗粒 嗜酸性粒细胞参与抗寄生虫感染免疫、免疫调节和超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表面表达趋化性受体和高亲和力IgEFc受体,胞浆中含有大量嗜碱性颗粒,无吞噬功能。 参与炎症反应、抗寄生虫感染免疫和I型超敏反应
肥大细胞 表面具有模式识别受体、过敏毒素C3a/C5a受体和高亲和力IgEFc受体,胞浆中含有大量颗粒
抗原提呈细胞(APC)
专职性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B细胞
非专职性APC,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等
第三节适应性免疫细胞,包括αβT细胞(简称T细胞)和B2细胞(简称B细胞)
T细胞
T细胞的表面分子
TCR-CD3复合体 转导抗原信号,促使T细胞活化。 CD3表达于所有成熟细胞表面,胞浆区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酪氨酸磷酸化,传导细胞活化信号
供受体 CD4和CD8,增强细胞与APC或靶细胞之间的作用,并促进CD3的ITAM酪氨酸磷酸化,参与活化信号的转导。CD4也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gp120的受体
共刺激分子 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不仅需要由TCR-CD3复合分子提供的起始信号(第一信号),还必须有共刺激信号(第二信号)
CD28:CD20与B7分子家族结合为细胞提供活化的第二信号
CD154:即CD40配体(CD40L),主要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
CD2:表达于成熟T细胞,其配体为APC或靶细胞上的CD58分子
负调节分子
细胞因子受体
丝裂原结合分子
T细胞亚群与功能
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 初始T细胞,指从未接受过抗原刺激的成熟T细胞 效应T细胞,又称浆细胞,由初始T细胞分化而来的具有免疫效应功能的T细胞 记忆性T细胞,是维持机体免疫记忆的细胞。记忆性T细胞介导再次免疫应答
αβT细胞、γδT细胞
CD4+T细胞和CD8+T细胞
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 Th细胞,多为CD4+T细胞,Th细胞可分为Th1、Th2、Th17 CTL细胞,膜分子表型多为CD8+,经抗原受体介导产生特异性细胞毒作用,其机制为:①分泌穿孔素及颗粒酶介导靶细胞裂解或凋亡②分泌肿瘤坏死因子等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启动靶细胞凋亡③通过高表达FasL导致Fas阳性的靶细胞凋亡 Treg细胞,膜分子表型多为CD4+,具有抑制性免疫调节功能 胸腺形成的称为天然调节T细胞,在自身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
B细胞
B细胞的表面分子 B细胞表面的膜分子,也是B细胞的标志性分子
BCR-CD79a/b复合体 又B细胞(抗原)受体(BCR)与CD79a/b(Igα/Igβ)分子两部分组成
BCR:即膜免疫球蛋白(mIg),为单体,胞外V区能特异性结合抗原表位,但胞质期很短,不能传递抗原刺激信号到细胞内。未成熟B细胞表达mIgM,成熟B细胞同时表达mIgM和mIgD,活化和记忆B细胞mIgD表达消失。BCR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可直接识别具有天然构象的抗原分子
CD79a/b:也称为Igα(CD79a)、Igβ(CD79b)。 为B细胞提供第一活化信号
共受体 CD19、CD21和CD81以非共价键形成复合体称为B细胞共受体 传导活化信号,增强BCR识别抗原的信号传导,促进B细胞活化
共刺激分子 B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为B细胞和T细胞活化提供必要的第二信号,主要包括:
CD40:是B细胞表面最重要的共刺激分子,其配体为表达于活化T细胞表面的CD154(CD40L)
CD80/CD86:高表达在活化的B细胞表面,是T细胞CD28和CD152的配体 CD80/CD86与CD152相互作用,则可抑制T细胞活化
负调节分子 CD22、CD32(FcγRIIB)、CD279(PD-1)
细胞因子受体
丝裂原结合分子
MHC分子
B细胞的功能 根据B细胞是否表达CD5分子,通常把B细胞分为B1(CD5+,主要参与固有免疫)细胞和B2(CD5-)细胞 B2细胞主要功能为:产生抗体;提呈抗原;分泌细胞因子